1921年,日本作家芥川隆之介来华游历,途经上海时,一位西方友人约翰斯曾握着他的手,特别提醒说:“不去看紫禁城也不要紧,但不可不去一见辜鸿铭啊!”这位日本作家日后承认,约翰斯所言“真不我欺”。
无独有偶。
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博士艾恺在一本书中也说,在一战时和战后的欧洲,与泰戈尔等著名东方圣哲齐名的,不是严复或梁启超,而是辜鸿铭。他的书被译成多种欧洲语言,是欧洲大学哲学课程的必读之物,西方客人更是“竞相走访,敬聆教诲”。
但是,当辜鸿铭在西方走红的时候,他在国内的身份却是尴尬的,与他联系在一起的,永远是“遗老”、“老顽固”、“老怪物”等明显带有贬意的词语。人们只知道他的辫子,只知道他纳妾、赌博或是狎妓等负面新闻,却看不到他的著作和思想。在为张之洞当了17年的洋文案之后,辜鸿铭的生活穷困潦倒,以至崇拜他的外国学者不得不以著作版税的名义,寄钱给他维持生活。
一个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文化的代言人,一个是国内的封建余孽、跳梁小丑,这样的辜鸿铭是矛盾的。更为矛盾的是,一个受过多年西式教育的人,回国时连汉语都说不好,却在日后扛起了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旗。这让辜鸿铭成了谜一样的人物。
不管是毁与誉,捧与谤,辜鸿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思想史上,都是一个让人无法回避的“文化现象”。1928年4月30日,这位耸动一时的名士怪杰终于在孤寂寞中走完了人生旅途,享年72岁。
墙里开花墙外香
辜鸿铭的人气,不在国内,而在国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美,辜鸿铭是惟一一位能在西方引起强烈共鸣,并受到广泛尊敬的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他是一位精通多国语言、沟通中外文化、高论东西文明是非的著名学者,是片言解纷、妙语天下的幽默大师,是“中国文化之代表”。
非同寻常的出身
关于自己的出身,辜鸿铭有一番非常独到的描述:“我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不但在中国,即使在世界上,本夫子也算得是独特的一个了。我是一个标准的‘东南西北人’。”
辜家祖籍福建。很早的时候,辜家就迁到南洋的马来半岛,成为开垦这块蛮荒之地的华人前驱。经过奋斗,辜鸿铭曾祖父辜礼欢成为槟榔屿集最高行政首长、最富有商人、最著名的种植家于一身的显赫人物,辜家成了当地的望门大户。
辜鸿铭就诞生在槟榔屿。他的父亲辜紫云因不喜欢从政,帮助英商福伯斯?布朗经营一个橡胶园,母亲是一位碧眼高鼻的葡萄牙人后裔。辜鸿铭深眼隆鼻、脸部轮廓分明的相貌,明显带有母亲的烙印。
人们常说,混血儿不仅长相好,而且聪明异常,性情奇特。这话用在辜鸿铭身上,颇为贴切。辜鸿铭是辜紫云的次子,由于布朗夫妇没有生育,又特别喜欢聪明机灵的辜鸿铭,在他们的再三请求下,辜紫云同意将辜鸿铭过继给这对英国夫妇。
1870年,13岁的辜鸿铭被义父正式带往欧洲留学。在此之前,中国留学西方的著名人士,似乎只有容闳一人。在此之后的两三年,容闳率领的首批留学幼童才奔赴美国。所以,辜鸿铭绝对算得上“自费”出国留学年纪最小的中国人,也是近代中国留学欧洲的第一人。辜鸿铭晚年在日本讲学时,就称自己是“中国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人”。
在英国,辜鸿铭考入了名牌大学——爱丁堡大学的文学院,顺利获得文学硕士的文凭。当时,要拿下这一学位,必须通过拉丁和希腊两门古语、数学、形上学、自然哲学等众多科目的学习和考试,就连一般的英国学生,也大多望而却步,辜鸿铭硬是靠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奋,顺利拿到了文凭。这一年,他20岁。
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后,辜鸿铭又到法国的巴黎、德国的柏林和意大利、奥地利等国游学三年。也许是为了充实自己,他还在德国柏林某工科大学进修一年,获得一个土木工程学的文凭。
年纪轻轻就有如此造诣,难怪他的学生凌淑华在文章中感叹说:“这个怪人,谁能跟他比呢?他大概是没出娘胎,就读了书的,他开口老庄孔孟,闭口歌德、伏尔泰、阿诺德、罗斯金……”
自负的本钱——精通外语
辜鸿铭享誉中外,主要得益于他的语言天分。据说,除了母语和马来语,辜鸿铭通晓英、德、法、意、日语和拉丁、希腊两门古语,俄语也略通一点儿。辜鸿铭的外语究竟强到什么程度,举一例便可说明。
1891年,俄国皇太子与希腊王子结伴同游中国,途经武昌时,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尽地主之谊,宴请两人,辜鸿铭充当翻译。宴席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俄储与希腊王子为避人耳目,改用俄语私下嘀咕说,当天晚上还有约,吃饭喝酒要节量。他们话音刚落,辜鸿铭当即接茬说:“此餐颇合卫生,还望贵客尽兴尽量才好。”闻听此言,两人诧异不已。席间,希腊王子看到张之洞在吸鼻烟,非常好奇,就用希腊语问俄储张之洞的鼻子上是什么东西,辜鸿铭立即翻译给张之洞,并把鼻烟取来递给那位王子。
由于印象太过深刻,俄储临走之前紧紧握住辜鸿铭的手,郑重表示,如果辜鸿铭有朝一日到俄国游历,他定会以上宾对待。为了表示自己的敬佩之情,他特意取出一块刻有皇冠的金表赠给辜鸿铭。即使到达上海,俄国皇储逢人便说:“汉上见张总督,有辜某所通语言至博,各国无此异才。”
因为精通多门外语,辜鸿铭可以用拉丁语奚落英国教授,也可以倒着看德语报纸,还可以嘲笑胡适操着美国的“通俗英语”讲西方哲学是丢人现眼的行为,但无论辜鸿铭怎么狂傲,却没人敢质疑他的语言才能。北京有一个叫鄂方智的西方主教,他对大翻译家林语堂的英文非常看不上,却拜服在辜鸿铭面前,他说,辜鸿铭“用英文所写的文章,以英国人看,可以和***朝代任何大文豪的作品相比并”。即使终生与辜鸿铭为敌的中国通、曾任袁世凯总统顾问的《泰晤士报》驻华记者乔治?莫理循,在面对辜鸿铭的语言天分时,也由衷地说:“辜鸿铭的英语词汇罕见地丰富,是一个语言天才。”
语言上的本钱,大大抬高了辜鸿铭的身价,也增强了他的自信和自负。1913年,袁世凯搞“善后大借款”时,六国银行团的德国代表科士达因不懂中文,想找一个英文德文均精通的中国人来做翻译,便锁定辜鸿铭为最佳人选。辜鸿铭自恃身价,开口就要六千银元的月薪。要知道,民国初年一个中级公务员的月薪,不过数十银元而已。
没想到,银行团竟爽快地答应下来。然而,由于生性厌恶这种“铜臭熏天”的地方,再加上了解各国借款给中国的不良动机,聘期一到,辜鸿铭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临走时,他还特意留下了一句让人哭笑不得又寓意深远的话:“银行家,就是当天气晴朗时,硬要把雨伞借给你,而阴天下雨时,又恶狠狠地将伞收回去的那种人。”
这本是辜鸿铭的随意调侃,最后竟成了广为人知的英谚。
东风西渐的功臣
除了精通外语,辜鸿铭之所以得到西洋文艺界的赞美佩服,还在于他在西学东渐的情况下,逆潮流而上,大力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做了不少工作。
1898年,辜鸿铭翻译了第一本儒家经典《论语》,这正是严复出版译作《天演论》,并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的一年。相对于严复在国内的影响,辜鸿铭的译作显得有些波澜不惊。但在国外,辜鸿铭的译作却是另一番景象。1908年,辜鸿铭把他翻译出版的儒家译著《中庸》,连同还是打印本的《大学》托人送给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得到了他的高度评价。在日记中,托尔斯泰评论道,这两本译本“激发了他的思想”。
辜鸿铭对儒家经典的翻译,让林语堂服膺至极。上世纪40年代,林语堂在翻译《论语》时,曾因找不到辜鸿铭的《论语》译本而懊恼不已。找寻数年后,他终于从美国国会图书馆借出并抄录,“不禁狂喜”。林语堂自己承认,他翻译的《中庸》,除了个别改动,都直接采用了辜鸿铭的译本。这是他惟一挪用他人的现成翻译。
辜鸿铭用英文写了不少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并先后被译成德文、日文等多种文字,被洋人众相传阅。特别是在德国,辜鸿铭因其独特魅力掀起了一阵“辜鸿铭热”。一些高校和学术机构纷纷成立了“辜鸿铭俱乐部”,有的大学教授甚至要求学生:不懂辜鸿铭,就不要上他的课。
下面这个例子,似乎能说明外国人对辜鸿铭的痴迷。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春秋大义》。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但辜鸿铭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兰芳的京戏,只要一块两毛钱,听辜鸿铭的演讲,却要两块钱。外国人对辜鸿铭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出色的翻译,1913年,辜鸿铭和印度诗人泰戈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这一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最终颁给了泰戈尔,但在人气上,辜鸿铭却丝毫不输泰戈尔。在外国人的眼里,泰戈尔只是个诗人,而辜鸿铭除了是哲学家、文学家之外,还是一个政论家。
以捉弄洋人为乐
清末民初,洋人在中国的地位非常尊贵,他们动不动就批评中国的文明落后、野蛮,这让辜鸿铭深受刺激。通过中西不同文明的比较研究,辜鸿铭发现,中华文明即便不比西方高明,至少也不比他们低劣,洋人凭什么对中国文明说长道短?
早在英国留学的时候,辜鸿铭为了遥祭祖先,在住处摆了个祭台,。他的房燕太太看到他几叩几拜、口中念念有词的模样,忍不住指着他丰盛的祭品,揶揄地说:“你的祖先什么时候会来享用你这些大鱼大肉哇?”他当即说:“应该就是在你们的主听到你们的祷告之声,你们的先人闻到你们所孝敬的鲜花花香的那个时候吧!”
年纪轻轻的辜鸿铭,已经懂得如何回敬那些自以为是的西洋人了。
除了幽默的讽刺,辜鸿铭还用英文写了很多揭露西方的文章,其中不乏机智犀利之作:“什么是天堂?天堂是在上海静安寺路最舒适的洋房里!谁是傻瓜?傻瓜是任何外国人在上海不发财的!什么是侮辱上帝?侮辱上帝是说赫德税务司为中国定下的海关制度并非至善至美!”据罗家伦回忆,当年他在国外看到这些话的时候,觉得辜鸿铭的用词和造句,“令人拍案叫绝”。事隔多年,他还能复述这篇文章的内容。
当然,辜鸿铭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并非总是这么理性。当外国人不时地说三道四的时候,他就会作出情绪化的反击——开骂。他骂英国人傲慢,法国人伪善,德国人自私,美国人庸俗,俄国人残暴……奇怪的是,这种情绪化的反击,在竟赢得了欧美人的尊重。
在对待洋人的问题上,辜鸿铭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这种自尊自重最终演变为一种过分的自大。这种自大一方面表现为对民族文化极端自负,另一方面,他总是喜欢捉弄洋人。据林语堂回忆,有一次辜鸿铭在电影院看电影,他的前排恰好坐着一个光头苏格兰人。那个洋人正聚精会神地看电影时,辜鸿铭突然敲了一下他的光头。洋人吓了一跳,回过头去一看,只见一个留着辫子的干巴老头指着自己一尺长的烟斗说:“请点着它!”这位洋人竟然真的给他把烟点上了。
辜鸿铭太牛B了。。。。
印象最深就是他一夫多妻的比喻,只有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绝不能反过来。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