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迷信与机制缺失 作者:刘承元
专家强调,要用“制度”管人:管理上出了问题——制定一个制度——执行制度——对违反者实施处罚。久而久之,在管理实践中早已经产生了一种叫做“制度依赖或制度迷信”的病态管理思维。
所谓制度,就是管理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口头的或文字化规章、标准或约定等。制度的例子很多,比如:财务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员工不能擅离职守,官员不得贪污……可见制度通常是针对“人”而设的。为了制度的落实,一般还会辅之以奖罚措施,还需要付出监督成本。
比如,针对员工频频失误造成产品不良问题,管理者制定一制度:员工一定要按标准操作,每次操作失误罚款10元。又比如,为了杜绝官员腐败,高一层领导机关也会制定一个制度:官员不得受贿,否则将处以党纪处分,情节严重的将移交司法机关。这些制度短期内可能是一种威慑,时间长了就可能沦为某种摆设。
制度依赖或制度迷信的后果相当严重,制度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复杂,执行力越来越差,效率越来越低,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大企业病”了。
与制度不同的是机制,就是实现高效管理或自主管理的结构化方法。机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防呆”机制,即傻瓜都能做对的方法;另一种是“纠错”机制,即出现错误时可以得到及时纠正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的共性是,通过设计巧妙的系统、程序或机构来达成管理目的。
下面以一个“分粥故事”来说明制度和机制的差异。
有一个7人团队,大家平等和平凡,没有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听从了专家教授关于制度十分重要的意见,期望通过制度来解决每天公平吃饭的问题——分粥。
首先,他们指定一个人主持分粥事宜,并辅之以一个“岗位职责描述”(形成制度)。大家很快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有人提议轮流值日,但结果还是一样。人们说:私心太重,素质太差!
之后,他们决定选举一个素质高的人分粥,并且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变成较完善的制度)。开始还能公平,时间长了他也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人们又说:权力导致腐败,需要加强监督!
再后来,他们根据权力分治的原则,决定分别选举分粥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并辅之以一个更详细的管理制度(变成一个制度集)。分的倒是比以前公平了,但总是吃不到热粥,团队成员抱怨不断。有人说:为了公平,牺牲效率在所难免!此为效率低下的大企业病。
正当团队为如何吃上热粥困惑不解的时候,一位老农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给出了一个好办法:七个人每天值日分粥,分粥的那个人最后领粥。结果每一次都能分得一样多,公平而高效!
这位老农的方法就是所谓的机制,而且是良好的机制。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设计制度更多的需要知识的支持,而设计机制所需要的主要是智慧!
每当管理上出现问题,在寻求制度解决问题之前,首先应该考虑有没有防呆的机制,能够使问题不再发生(防患于未然);如果一时找不到防呆的办法,那就应该考虑是否有纠错的机制,出错后能及时纠正,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