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99224[/attach]
昨天晚上,楼上的阿姨从上海女儿家打来电话,说临走前关了家里的水阀。但试试钥匙时,发现钥匙坏了,而
他们明天晚上很晚才回来,便约了朋友来帮助修锁,请我带他上去。
今天早上,修锁的王师傅如约而至,我带他到楼上走廊阿姨家的水箱处。王师傅用的我家的水箱钥匙试试,
发现钥匙可以插到底,就说:“她说钥匙断了,应该没有呀”。
经过反复检查后,王师傅确认:是钥匙孔缺油所致。
于是,他只好再回去拿油(我家只有菜油),因为他只带了取出断钥匙的工具。
我原本不相信事情会这么简单。
但30分钟后,但王师傅再次回来,在锁孔点了机油后,很轻松地就将水箱打开了。
送走了王师傅,我马上联想到了培训。
正如上图所示:
企业的需求经过培训机构的传达后,培训师得到了错误的信息,未能给企业提供适合的课程。毕竟,培训师
几乎没有回去拿油的机会。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一、楼上阿姨昨天晚上跟我说,试钥匙时,发现自己家的钥匙头上有一个小缺口。我想,她可能就认为是钥匙
的一部分留在了钥匙孔里。如果,她如王师傅一样,先拿我的钥匙插进去试试,就会发现完全贴合,即可
排除这种可能性。她没有这样做,可能是她急着回上海,没有时间(火车站是提前买好的);也可能她不
知道用这样的方法去确认,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她太相信自己的判断了。
结合到培训,培训机构的销售人员,就担当了阿姨的角色。
很多时候,客户的需求,是通过销售人员转达给培训师的。在这个过程中,同样有以上三个问题:
1、观念: 很多公司的墙上贴着“拿单才是硬道理!” ,只求量、不求质,赚到钱就好。
2、专业度:不少销售人员没有企业的实践经验,遇到客户提出的问题,只能凭想象来下结论。王师傅的
另一把钥匙就是他的专业和实践经验,在目前的市场上,能够拥有这把钥匙的销售,实在是
少之又少。
3、责任感:先把脉,再开药,历来是大家公认的程序。而现在太多的培训机构、企业HR和培训师,把自己
制作的“补药”,大力包装,推销给各种不同类型的病人,不管他们的死活。
二、王师傅是阿姨的朋友,他接到阿姨说“钥匙断了”的结论后,就只带了将钥匙取出的工具,导致最后
回家去取机油。
反思培训行业:
1、对症下药:
无论是销售人员不专业,还是培训机构不注重需求了解,作为培训师,需要对症下药。
这要客观和严谨。不能完全相信客户(当局者迷),也能完全听从销售(开药方是医生的事,而非护士)。
我非常赞同毛主席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
阶段,对同一培训主题的实际需求都有所不同。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实效。
2、功夫在诗外:
看似需要撬锁的问题,最后不动刀枪,滴了一滴油就解决了。这充分句反映出王师傅的专业。
但现在培训行业有一个不好的风气:喜欢高深玄妙的东西,觉得这才是培训师的价值。
目前培训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学院派;一类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如实战派。
拿修锁这个例子来说:滴油就像培训师的现场授课,而判断出缺油,就想前期的诊断和调研。知道需要
滴油的培训师,绝对是有丰富经验的,而滴油,却是谁都可以去做的工作。当然,培训师的授课不是滴油
这么简单,但现在门槛也不高,动辄自封第一的,也大有人在。
所以,才有一个关于划线的故事:
著名的德国技术专家斯坦门茨,只在电机外画了条线,指示减少16圈线圈,就解决了很多人都无法解决的
难题。在回答美国福物公司老板为什么要收万美元的报酬时,他说:“用粉笔划一道线并不贵,只要1美
元,但知道在哪里划线却要9999美元。” 老板不但照付了钱,并重金聘用了他。
这个故事,对我们不注重诊断和调研的企业和培训机构,相信会有一定启发。
3、随机应变:
之前见到过一些培训师,声称只上一门课。
他们集中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发和包装课程,不但看上去很美,连授课的方式、游戏、案例等都经过
无数次的彩排,整个过程中,助教的配合也天衣无缝,俨然流水线上出来的标准品。
但我要说的是:培训应该是个性化,就像医生的药方。即使都是咳嗽,也有不同的病因和对策。
作为培训师,临场应变的能力是基本要求。
若因为种种原因,遇到课程与需求有出入时,我们要迅速调整。
我遇到这种情况,就利用开场破冰时,请学员做出一些选择或需求的信息反馈,在培训时做相应的调整。
幸运的是:因为从01年一直坚持诊断后为企业量身定做课程,这样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当然,还有其他的启示,留给大家来分享 [em23]
谢谢 vivian-pan 的鼓励 [em23]
形容恰到好处
经典!谢谢苏老师!
谢谢菲歌的鼓励 [em23]
我自己也曾经在企业做过6年的HR,知道企业需要的是什么?
现在虽然出来做培训师了,但还是很清楚:培训师的价值在于对企业和学员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提升。
赞同培训对症下药的观点,我深有感受。
培训需求调查如医生看病,要“望闻问切”,然后在对症下药。
当然,培训过程中受训者也要把真实的感受讲出来,否则将是“用错药”的可怕下场。
形容恰到好处
谢谢 饭U的鼓励 ,也是有感而发 [em07]
赞同培训对症下药的观点,我深有感受。
培训需求调查如医生看病,要“望闻问切”,然后在对症下药。
当然,培训过程中受训者也要把真实的感受讲出来,否则将是“用错药”的可怕下场。
是啊,看来 hr_jhj 也是很有心得的 :)
同意 hr_jhj 观点: 药方开对了,在熬药时掌握火候(培训现场的授课技巧熟练运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说得相当有道理
现在培训机构转达的培训需求都是不明确的,很难让培训师精准的为目标客户规划培训内容
苏老师深入浅出,一个小故事就摆平了!
学习了!
培训是一个实施时间长,效果反映周期长,时效性弱的一件事情。
想通过培训本身来解决问题在短时间内是不和实际的,所以培训是机构的问题、培训师的问题还是企业的问题我想不好下结论。应是各打一百板吧。
培训机构的为利事图固然不对、企业的可看眼前效果不看问题的根源、培训师的理论化与教学化的问题,这些不都是培训本身不能正确为企业、培训机构与培训师服务的问题吗
谢谢咖啡!多多交流 [em23]
最近大家都在谈:金融危机下培训该如何做?
我想这篇文章,对大家会有些启发的 [em07]
祝大家新年新气象 [em22]
道理很简单,但是苏老师用在这里,感觉很到位!
赞!
谢谢wubolin的鼓励,我们多多交流,互相学习 [em23]
比喻的很形象,赞一个
道理很简单,但是苏老师用在这里,感觉很到位!
赞!
谢谢 gerpheerce 的认同,多多交流 :)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