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的玩家们几乎集体陷入了资本市场带来的“一晌贪欢”之中。阿里巴巴成为谷歌以来全球互联网业规模最大的IPO公司;巨人一夜间拥有了40亿美元的市值;腾讯市值一度突破150亿美元;百度的股价则超过400美元……
看上去,至少中国网络业已经发生了两点质变:其一,随着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的地位稳固,这个行业已经有了几根切实可靠的利润支柱。其二,因国内选手的资金充沛,美国同行试图靠“持久战”在中国获得一席之地的确越来越难了。
如此玫瑰色的现实,的确让人振奋。就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后,虽然投资者总会怀疑,其320倍的市盈率是否是个泡沫,但中国网络业内人士多么希望这是一个“坚不可摧的泡沫”。快钱网创始人关国光在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就表示:“股价偏高和泡沫不是一个概念,泡沫与否应该看投资者的需求。”
但投资者的需求,终究取决于一个问题:这两家公司的成长性。马云们诚然可以将自己比喻为“下一家谷歌”,但接下来,他怎么实现谷歌一样的成长性?谷歌的在2004-2006年的利润增长率分别达到2.77、2.67和1.1倍。这是否意味着,阿里巴巴也要实现相应的利润成长,才能被证明是一家不孚投资者众望的互联网公司?
上市次日,阿里巴巴股价旋即大跌17%,按照分析师们的预估,它甚至将持续走低。而巨人的股票在上市一周内,就一度跌破发行价。
再现“鼠标水泥”
判断阿里巴巴的B2B电子商务的真实价值,仍要从阿里巴巴本身的商业模式讲起:要知道,围绕中小企业外贸交易的社区平台始终就不是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真正托起阿里巴巴B2B收入来源的,是“诚信通”和“中国供应商”这两项产品——本质上,它们是关键字搜索、竞价排名、广告位和网页宣传等广告收入模式的杂烩,而并非真正意义上“中小企业的eBay”,更远非阿里巴巴在上市过程中自我包装的概念,所谓“中国的谷歌”。
对此,阿里巴巴CFO蔡崇信有一个简单的说法:只要中国4000万家中小企业每天向公司支付1美元,阿里巴巴的年利润很容易达到5亿至10亿美元之间。
“如果马云对B2B足够自信的话,为什么当初还要拿雅虎的钱呢?”互联网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反问。
关于B2B模式最大的担忧,在行业内早有共识:这很可能成为搜索引擎,即百度和谷歌的下一个必争之地。多年来,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够以自己的平台帮助国内的中小企业向海外推广、销售,很大程度上仍是因为国内的企业主们对互联网仍认识不足。现在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的单一价格为6万元人民币,其中也有1万元用于购买搜索引擎的关键词——当某天,中小企业主们发现,自己花钱在搜索引擎上做广告性价比更好,阿里巴巴是否就会被舍弃?
当然,这是一个暂时仍难以被证实或被证伪的判断。但今年10月底,谷歌大中华区已经在义乌2007小商品博览会大力推广其广告关键词系统AdWords。
也是基于这种担心,业内人士普遍猜测,这次15亿美元融资所得,很可能不会被投入于B2B业务,而是可能被用于发展B2C、C2C甚至进入传统行业。
不可否认,200亿美元市值始终是一个令业界侧目的数字。即使不那么喜欢马云的人士也表示,马云的聪明之处在于,他非常巧妙的建立了外界对阿里巴巴的信任机制:在把自己宣传为“中国的谷歌”后,他能够找到一群重量级人物帮他“背书”,从早年的孙正义、杨致远,到最近的郭台铭乃至钱伯斯。知情人士对《环球企业家》透露,在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阿里巴巴非执行董事兼CFO蔡崇信。
但多少令人担心的另一面是:随着阿里巴巴的火爆上市,这些“背书者”个人获利已成定局,但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呢?
相比之下,史玉柱的巨人没有获得太过狂热的追捧,但他同样面临着可持续增长的问题。通过种种游戏设定,史能让其用户在更短时间内花更多的钱——2007年第二季度,《征途》的每用户平均收入为176元,而盛大不过57.9元——问题是,赚快钱的方式终归不多,而有资本在游戏上大笔消费的玩家在中国毕竟有限,史能否让接下来的每部游戏都成为现金机器吗?
“马云、史玉柱和陈天桥都是传统产业人做互联网的成功”,雅虎中国前CEO谢文说,“但互联网行业正在发生一个时代变迁。以前是贸易式的,我生产点什么,看有多少人来买,以后会进入殖民地时代,谷歌和Facebook这样的公司是圈一块地,里面的居民交税。”
阿里巴巴和巨人的确都让人有今昔昨昔的时空错位感:巨人的商业模式像是一家运转有效的B2C公司,而阿里巴巴仍在通过电话销售的方式推广其“诚信通”和“中国供应商”——多么的“鼠标+水泥”。
网络新鸿沟
在巨人和阿里巴巴们玫瑰色的资本景象背后,真正严肃的话题在于:至今仍推崇“鼠标+水泥”的商业模式,沉浸于“模仿”美国互联网先驱者的创造,并致力于强调前端应用的中国互联网业,还能沿着这样一条道路走下去吗?
换句话说,中国的互联网玩家们究竟何时,才能在享受资本刺激带来的欢乐同时,不用面临成长性的指责和质疑?它们该从那些美国的创新同行那里学习些什么,又能学到些什么?
最近一次足够量级的模仿秀,该是今年9月初网易将自己的邮箱系统升级为“无限量”,显然,这是针对今年5月雅虎将其电子邮箱变为无穷大的一次呼应。但一个值得追问的话题是:对于雅虎和谷歌,大规模乃至无限量的邮箱,是将用户锁定,并对他们的邮件进行关键词分析,配售广告的一种方式——网易缺乏有效的搜索引擎和相应的广告体系,如何将这一资产变现?接下来的疑问是:谁来复制一下Facebook的Social Graph(人际图景平台),甚至谷歌最新推出的OpenSocial?显然,对于“中国的Facebook”——校内网和占座网——建立一个类似的校园信息网络并不太难。但超越“交友”的功能,利用一系列应用记录并分析用户的行为,最终实现准确有效的信息匹配,显然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
即使中国的创新领袖百度,也在不可避免的与其美国偶像拉开成长路径。在百度悉心照料其社区产品时,Google正在重新定义互联网:开发手机操作系统、竞拍无线频谱、乃至放一颗卫星到天上,以提升其Google Earth的实力。
以上的事例,无非是为了证明一个毋庸置疑但却被刻意忽略的事实:中国互联网业与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互联网业之间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被拉大了。
像新浪模仿雅虎创造中国式门户,百度模仿Google缔造中国式搜索那样,通过简单的技术、商业模式和产品体验拷贝即可取得关键性胜利,已经并非可能。百度当年通过为期数月的“闪电计划”即可超越Google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优势,而让百度再次仿效Google组建一个开放的手机操作系统平台,需要3年?还是5年?
令人尴尬的症结在于:鲜有人意识到,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们在门户、搜索、在线购物和社区等各个领域取得的“本地化”成功,几乎是以忽略互联网技术延伸与想象的可能性为代价的。为了抓住中国的本地用户,那些中国互联网业内领先的实践者确实颇多心得,甚至创造出令人叹服的商业模式和产品体验(如无线增值、百度贴吧、腾讯QQ秀等),而在对于互联网技术持续的钻研和对未来的想象上,中国互联网公司并未释放出类似于它们对前端应用那样的热情。换句话说,在中国的网络公司内部,对如何提升当下的流量和用户数进行的探讨,远比探讨一种“未来的产品或应用”要受到更多的鼓励。
资本市场的热情追捧过后,是否可以试着改变这种技术思考与前端应用“倒挂”的局面了?
1、鼠标加水泥很好啊!
2、没有模仿怎么会有创新!
3、股市的调整很正常,没有走低,哪来高开?[em05]
但既是危言,嘿嘿~互联网听听也无妨!
[em01]证明一个毋庸置疑但却被刻意忽略的事实:中国互联网业与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互联网业之间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被拉大了。
在中国的网络公司内部,对如何提升当下的流量和用户数进行的探讨,远比探讨一种“未来的产品或应用”要受到更多的鼓励。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