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兵器与晚清报纸 ---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一
小时候上历史课,讲到鸦片战争,老师的讲法都是“中国军民始终不怕牺牲,英勇抗击侵略者,但是,我们使用大刀长矛,而对手船坚炮利,所以虽然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仍然难逃失败的厄运。”
其实,清军是有火器的。
二
李鸿章说:“中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中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中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的报纸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二
李鸿章说的报纸其实是宫门钞,后来的《京报》。
专载官吏升迁,设置,奏折的内容。由民间的报馆,从内阁领到之后,分写成数百本,分到各衙门,各大员宅第,或者用黄皮报,活字排版,很便宜地以2钱的价格卖给平民。
当年我的新闻前辈是“报夫数十名,都是山东壮汉,蓝布长褂,蓝布长袋”。
1869年的新闻有据可考的有这么几条----
“官府开设粥厂救济穷人”
“前线将领请假省亲,孝行堪作天下表率”
“皇上拟亲往圣殿上香求雪”
“平定乱党,立碑纪念”
…
三
收录的唯一一篇有"舆论监督”色彩的,是报道一位姓袁的御史的奏折。
“他称目前科举考试的成绩已被忽视,大清的文官制度正日益腐败。
自从20年前太平天国起义以来,封官加爵作为奖赏已成了大清政治生活的陋习,并且被广泛运用。
有些人只要花钱,未经任何考试便能得到功名,这些人贿买县令和道台,但实际上,为国家作战的伤者得不到应有的抚恤,寒窗数年的读书人不能公平地取得一官半职。
报稿最后总结“袁的奏折可归纳为三个要点,一呈请皇帝检查大清监察制度在纠正权力滥用过程中的影响 二以法律形式保护必要的文化考试,为改革文官制度要作好准备 三 指出空前的腐败已直接导致了大清政府财政的严重亏空”。
这篇报稿没有后续,不知回应。
这是1869年11月12日,大清帝国还有四十二年。
前车之鉴,不可忘![em03]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