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转帖]晚清兵器与晚清报纸 [打印本页]

作者: 蔡根    时间: 2007-11-10 19:37
标题: [转帖]晚清兵器与晚清报纸

晚清兵器与晚清报纸 ---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小时候上历史课,讲到鸦片战争,老师的讲法都是“中国军民始终不怕牺牲,英勇抗击侵略者,但是,我们使用大刀长矛,而对手船坚炮利,所以虽然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仍然难逃失败的厄运。”

其实,清军是有火器的。

                         二

比如枪,我们在电影里常看到的鸟铳。
有多长?2米01.
射程,100米。
射速,1到2发一分钟。
风雨天点火效能极差。
英军用的是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
枪长1米16,射程200米,射速2至3发一分钟,有枪刺。
清军的鸟枪是从1548年的葡萄牙火绳枪改装而来,比英军落后200多年。
查资料的时候我看到有人在论坛里很气愤地说“鸦片战争的时候,清军为什么找不出5000人与英军拼刺刀?”
---答案很简单,因为鸟枪太长,没法再装枪刺。
                           三
但让我吃惊的是,清朝当时其实是有燧发枪的。
不过有严格的规定,只能用作御用枪。
京营八旗用的枪其次,再次是驻防八旗的枪,最次就是绿营的鸟枪。
这种梯次质量配备,是为了巩固统治,以驻防监视绿营。
但这种方式,却使清军的主力---绿营在鸦片战争中以最次的装备应敌。
                           四
炮也是。
鸦片战争中,绝大多数战斗是清军的岸炮与英军的舰炮之间的炮战。整场战争中,清军未能击沉英国的一艘战舰或轮船,而自己的阵地千疮百孔。
单就炮弹来比,英国用的炮弹有实心弹,霰弹,爆破弹,清军用的都是效果最差的实心弹。
奇怪的是,今天到故宫博物院去看看,存在宫里的清初的炮弹全都是“开花炮弹”(爆破弹)。
但是当时主持海防的林则徐和当时的造炮专家黄冕,连“开花炮弹”是什么都不知道。
因为这种技术百年来只被御林军专有。
久不使用,藏于深宫,连统治者本身也都忘记了。
                         五
就这样,清军以差距两百年的武器装备实战。
这些烂武器本身也陈旧不堪。
一只鸟枪,用几十年极平常,甚至有使用了166年没有更换的,我的天。
就这样的鸟枪,还因为军费限制而数量不足呢。
火炮也是这样,日晒雨淋,炮身锈蚀,到鸦片战争,多是清初铸造,有的甚至是前明遗物。
因为在大清的武器装备体制里,没有定期报废造换的更新制度。
                          六
这个体制,首先规定各种武器的型制,再按此规定制造工艺,再按此规定工价,料价。
这种制度下,新武器的研制在一开始就以不合规定而被拒绝,新技术,新工艺又因为不合规定而被排斥,最后又用权威价格将一切新因素封杀出局----不合规定不准报销。
                          七
物价,工价一直在涨,兵器制造的经费却是固定的。
比如火药,雍正朝,每斤银2·6分,到了嘉庆年间是每斤银2·1分。制造者无利可图,反而亏损。
但是任何商人,从本能上绝不会做亏本生意。
为了防止赔累,偷工减料成为必然。
1835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新制大炮40位,结果在试放过程中炸裂10位,炸死兵丁一人,炸伤一人,另还有5位火炮有其他问题。他检查炸裂的火炮,发现“碎铁渣滓过多,膛内高低不平,更多孔眼”其中有一空洞“内可贮水四碗”。
为了能偷工减料,贿赂验收官员又成了公开的秘密。
魏源写过“中国之官炮,之官船,其工匠与监造之员,惟知畏累而省费,炮则并渣滓废铁入炉,安得不震裂?船则脆薄腐朽不中程,不足遇风涛,安能遇敌寇?”
                          八
我们从小苦背战争发生的年代和地点。
听到的,往往是一句话的历史。
鸦片战争对我来说一直只是一个模糊的年份和一些“丧权辱国”的条约,直到现在,才因为工作需要,制作香港回归的节目,回头去看这场战争。
才在“奸臣-忠臣”“投降---抵抗”“卖国--爱国”的教材模式之外,去了解数字和事实,才在传统史学“善善”“恶恶”的宣传功能之外,看到历史学的另一种价值“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
茅海建说“这是它最基本的价值。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坚实保证”
(文章资料依据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
夜读纽约时报晚清期间的报道,很有意思,简单摘录一点大家看看。
1896年9月2日,李鸿章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
美国记者问:“阁下,您赞成将美国的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

李鸿章说:“中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中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中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的报纸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李鸿章说的报纸其实是宫门钞,后来的《京报》。

专载官吏升迁,设置,奏折的内容。由民间的报馆,从内阁领到之后,分写成数百本,分到各衙门,各大员宅第,或者用黄皮报,活字排版,很便宜地以2钱的价格卖给平民。

当年我的新闻前辈是“报夫数十名,都是山东壮汉,蓝布长褂,蓝布长袋”。

1869年的新闻有据可考的有这么几条----

“官府开设粥厂救济穷人”

“前线将领请假省亲,孝行堪作天下表率”

“皇上拟亲往圣殿上香求雪”

“平定乱党,立碑纪念”

收录的唯一一篇有"舆论监督”色彩的,是报道一位姓袁的御史的奏折。

“他称目前科举考试的成绩已被忽视,大清的文官制度正日益腐败。

自从20年前太平天国起义以来,封官加爵作为奖赏已成了大清政治生活的陋习,并且被广泛运用。

有些人只要花钱,未经任何考试便能得到功名,这些人贿买县令和道台,但实际上,为国家作战的伤者得不到应有的抚恤,寒窗数年的读书人不能公平地取得一官半职。

报稿最后总结“袁的奏折可归纳为三个要点,一呈请皇帝检查大清监察制度在纠正权力滥用过程中的影响  二以法律形式保护必要的文化考试,为改革文官制度要作好准备  三 指出空前的腐败已直接导致了大清政府财政的严重亏空”。

这篇报稿没有后续,不知回应。

这是1869年11月12日,大清帝国还有四十二年。


作者: 把问题搞大    时间: 2007-11-12 17:01

前车之鉴,不可忘![em03]


作者: FATPIGBOY    时间: 2007-11-15 17:30
前车之鉴,不可忘!
作者: c5626353    时间: 2008-3-30 00:59
前车之鉴,不可忘!
作者: sdjyqyf    时间: 2008-3-30 02:00
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事情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