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本性资源,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资源,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这种主观能动性及其所发挥出的作用是任何物质资源所不能替代的。
在日前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特定历史阶段中,人力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就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重视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为人力资源创造性地发挥其能动作用提供必要的条件。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促进了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发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中指出,一个国家全体国民的所有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学习一种才能,须进学校,需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出去的资本,好像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们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工人增进熟练的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同时也可以取得利润。”
在这里,亚当•斯密将个人通过学习所获得的已成为个人能力一部分的知识和技能,也视作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是社会的固定资本的组成部分。
在亚当•斯密之后,只有少数经济学家继承了他的这一思想,主要的西方经济学家们都忽视或忘记了他的这一观点。一般来说,他们都把人(或者说劳动、劳动力)与土地、资本并列为生产的要素,但同时又认为作为生产要素的人是“非资本的”,将资本这一概念仍然限制在非人力因素方面。
实际上,经典经济学中的劳动力指的是不包含知识和技能的自然形态的劳动力,是简单的劳动人—时数量之总和。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1890)一书中虽然认识到了劳动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并认为“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并且认为教育可以开发人的智力,能够使原本一生都可能默默无闻的人获得发挥他们潜在能力所需要的起码的知识,以及“一个伟大的工业天才的经济价值,足以抵偿整个城市的教育费用;因为,像白赛麦的主要发明那样的一种新思想这能增加英国的生产力,等于10万个人的劳动那样多”。但他也反对在实际分析中将人力资本看作资本。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当时工业劳动力的素质相当低下,以体力劳动为主,知识和技能对人的劳动能力和生产力还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可以直接将劳动力视作是简单的劳动人一时数量之和。
第二,将劳动力都视为与资本无关的先天能力,视为同质的即不包含知识和技能的自然形态的劳动力,便于简化经济理论结构,简化所进行的经济理论分析。
第三,许多著名的学者,在传统的伦理观念的束缚下,认为若将人当成是一种资本、当作是能够通过投资而增加的财富,就是对人格的贬低和污辱。他们认为,财富是为人而存在的,但人决不是财富。
财富的本质以及财富与人的能力的关系,是马克思(Karl Marx)最关心的根本问题之一。马克思认为,重商主义从流通领域出发,把金银货币看作财富;重农学派从生产领域出发,把土地看作财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劳动出发,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马克思则更进一步从劳动的主体——人及其能力出发,把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看作是最大、最根本的财富,把物质财富看作人的能力的对象化的产物。这反映出马克思对人的能力的高度重视。
马克思认为应该将得到发展的个人也视为社会的固定资本。他提出,个人的发展就意味着固定资本的增加,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也可以称为固定资本。马克思在1857~1858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中指出:“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观点来考察,充分发展个人就是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类自身。”
马克思这一思想在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的人力资本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