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辨识中外企业家 [打印本页]

作者: fisherljy    时间: 2007-8-14 22:04
标题: 辨识中外企业家

原发地址 http://wuchunboblog.blog.sohu.com/58906235.html 人大吴春波教授的文章

企业家(泛指)对于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家群体的成长机制本身也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中外企业家的差异何在?透过一些个案,我们或许能搜寻到一些模糊的答案.

记者:同一个人,在台湾日本只能做主管,但是到了大陆就可以做CEO,您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这种现象,第一个问题就是历史问题,也可以说历史现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现实问题,从南巡讲话开始,中国才知道什么是市场经济,才知道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开放才20多年,从下海来说20来岁,到现在也就40来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有一个断代,中国企业没有延续的一代。没有50岁的人来充当,没办法,等于是跑不到位

第二个,民营企业类似于家族企业,老头子60多岁,儿子也就是30多岁,

记者:日本也有家族企业,像索尼,但是为什么他们的继承人的年龄也是偏大?

日本企业也是一代一代的传,有一个历史延续性。老头子70岁了,当他们成功也得上四五十岁,这是现实,在美国也是一样,没有太年轻的。中国企业非常幸运,赶上一个好时代,可以一步到位,可以走一个非常的捷径。

记者,台湾企业也存在这些个人能力非常强的人,但是在台湾就不会有那么强的竞争力,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从企业发展阶段来讲,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里面的职位相对稳定的,形成了职位系列,必须一步一步的跑,就像是军队一样,排长,连长一步一步的往上走,而中国是创业期,职位不稳定,过去没有这个部门,然后为了在高速增长期有特别多的职位,可能有拔苗助长。

第三,没有人才储备,企业的人才储备非常差,比如说职业经理人,企业缺人,只能是拔苗助长了。比如说日本,日本的CEO都是白发苍苍,大概在60-70岁,为什么下面的人上不去,因为CEO职位希缺,只能是有少数人才能当CEO,竞争者多,职位已经凝固,位置已经固定了,就是说位置只有这么多了。比如说教授,等着别人退休,很类似。所以这个职业生涯,一个是台阶多,第二个就是是竞争的人多。

这实际上,是中国企业的一个优势。

而中国企业一个好处,大量的职位为年轻人脱颖而出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前面没有老的人压制着。例如你们的杂志,刚开始是新人比较好,作了十年之后,新人进去必须是有严格的限制。 

中国企业的理念比较先进,日本有严格的等级制,韩国也是如此。美国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美国这几年的成功,很典型的就是硅谷,但是它是一个创业期,而福特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状况,非常成熟的一个企业了。硅谷企业只能是年轻人。

知识经济,因为知识经济老一点的不能跟进时代,老人不能掌握知识。只能是年轻人做。包括网站。

 

记者:我们希望把创业期与杨元庆这样的一步一步往上走的人分开。您认为像杨元庆这样的人能够这么年轻当上CEO,是什么原因呢?

杨元庆也要看历史,联想创立才20来年,84年开始,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能力证明了,他能力达不到,柳传志不会传给他。

记者:但是在台湾也应该存在这样的人,为什么?

联想企业的性质,一个高科技,另一个就是创新性的企业。比如说海尔,张瑞敏,它是加工制造业,不存在知识性产业的问题,

看海尔就是制造产业,张瑞敏,杨绵绵,美的这些加工制造也的,还是老的。倪润峰也还是老的。

记者,倪润峰最开始应该是很年轻的。

他是国有企业,他大概在80年代就已经做了CEO,他也是从底部走上去的。从车间主任走上去的。这还是一个个人能力。他的能力应该超过了他的前辈。他就出不来。一个看企业性质,一个看个人能力。

记者:按照国营单位来讲,体制应该更加森严,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因为长虹走出了国企,首钢就不行,他们都是过了退休年龄才退休,首先没有合适的年轻人提拔,另外就是因为自己是老国企。

另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是比较的成功企业家有一个现象,倪润峰,张瑞敏,王石,柳传志,仁政飞,成功企业家有一些共性,就是有军队背景,在部队里面呆过。

第二个个共同点就是老板的年龄与员工的年龄差距很大。员工的年龄平均在30岁左右,但是老板一般在50岁以上,第一把手和员工的区别,网络公司的年龄却是差不多的。差距是老板的社会经验起了作用。

第三个共同点就是这些人都在销售领域做过,对客户,市场,竞争对手的理解确实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感觉比较好。也不是一步直接进入,也不是做职业经理人进来的。。

不能强硬的和国外比,要看到中国的现实。

不同的企业也不能强硬的对比。有国营企业年龄大1传统企业,2,有些企业没有走出来,尽管年龄和国际接轨,但是效率不同。所以,年龄到底多大好,看国外,

看国外的,还是大一点的比较好。有经验,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老人也有激情。年龄大也有激情。

60岁的人30岁的心脏,年龄不是关键,现在许多企业反过来来,30岁的人60岁的心脏。--社会经验和社会历练。保持激情非常重要。

比如说华为任正非总裁,充满激情。然后这个激情是使命感,企业家的使命感,就是一门心思的希望将事情做成,万科的冯伦不是解释了一下什么是使命感;‘使命感就是没事找事,把自己的事不当事,把别人的事当事。”就是给自己设立一个折磨自己的目标,然后玩命的实现这个目标。这就是企业家必备的素质。

这个激情并不表现在电视上的侃侃而谈,而是实在的事情。

记者:倪润峰在40岁以前做了CEO。在国企里面怎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当时就是处在一个改革的状态,改革给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所以他能够脱颖而出,改革给他提供了一个机会,比如说一个国企,老国企压制人才,最终人才流失。一气,二汽的老板也很年轻。

记者:您能具体讲一下日本企业如何让员工一步一步往上走

这是一个企业制度的问题。

日本企业是一个制度。国外有一个强制的退休制度,日本美国都有。到了年龄必须退休。而我们的企业,原来的老人走了,但是来的还是一个老人,还是一个60岁的人。

即使自己做的很好,也必须退休,这已经成为一个潜规则,郭士纳,韦而奇。

任期制。比如说美国总统,这是一个好的机制,即使是天才,但是还是应该给年轻人一个发展的天空。不要让这个企业依赖于某一个领导人。

记者:现在企业的很大的一个弊端就是企业太依赖于一个人,中国也有退休制度呀。

这是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在国企工人是60岁,企业家不一定,搞不清楚。中国还有许多规则外的东西。任期制是解决人员更替的一个很好的制度。民营企业没有强制的制度来做到,七八十岁。国外这种制度比较成熟,1选拔领导人的机制比较好,而中国表现为是权利斗争,到底谁干,谁不干,传统文化的东西很多。国外是综合因素。最典型的就是GE选拔领导人,多少年呀。

韩国日本企业领导人基本上就是从内部产生,从内部产生,不存在空降的问题,往往所需要的时间会比较长。美国的职业经理人比较多,就是跳槽,在这个企业没有机会了,就可以跳到另一个企业。从这个企业到另外一个企业,GE培养的CEO500强占了173个,GE为美国500强培养了173个CEO。

现在,日本更加典型,一辈子在一个企业中,但也出现了一些转变,也有竞争,下岗,解决活力问题,淘汰机制,但是主流还是从企业内部产生,企业外部的企业家高端的市场交流不是很发达,交换不是很发达。如果跳槽,会没有人要的。因为注重企业忠诚度,每一个企业都注重企业内部寻找领导人。比如说北大,人大的教授,无法交流。北大不要人大的教授呀。人才交流市场不发达。

而中国企业还是比较活跃的,中国用了很多的先进思想。日本,韩国基本是儒家文化,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强调的即是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我们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吸收欧美的文化。

中国具体的优势在于;中国企业机会比较多。论资排辈现象不是太严重,有能力就可以脱颖而出,这个就是人力资源,对能力有一个充分的认可,中国有强烈的竞争。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流动机会比日本韩国好的多。主要是高端人才不够多,大家都在盯着,只要有能力,马上就会有人愿意给你一个职位。

但是却无序。

人才体系,企业不住重企业内部培养,我不培养,去挖一个,或者找一个海归。投机的思想比较严重。大家跳来跳去,所以说中国的职业经理人一点也不职业。供少,谁都不愿意培养,到一个市场升一个价。

我们的职业经理人与美国的是有区别的。美国,第一个职业就是自己的职业信誉。而中国却没有信仰。中国是老板和经理人都没有信誉。老板本身就是一个投机的人。

在这个里面缺乏必要的规则,从职业经理人角度来讲,没有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还没有做两天事就想取代老板。但是老板事所有者,创业者所有盈利,收入归所有人得。希望和老板分利益。无序造成互相不信任。

 

空降部队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类人,很难成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

1中国经理人首先没有在职业生涯上定好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2从企业从来老板的角度上讲,没有激励体制,类似于哥们意气,就是没有明确的和约。但是企业有时求贤若渴。于是就没有了理智。但是后患无穷。

记者:一个老板走了,一个企业就完了,这个企业就是不成功的。中国企业应该怎样让自己的人才储备更加充实?

1,企业发展,年轻人要挑战性的工作。怎样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就是联想发展了才能够有那么多人,要不然就跟中关村的企业。

2,从内部培养一些人才,不要投机了。在人力资源培养机制上,比较欣赏日本。但是日本缺少发展。

3,企业通过发展招收更多的人。

4把培养干部作为CEO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业绩考核不仅仅看本身的工作,还要看你培养了什么人。有没有培养自己的梯队。

而最终要走的就是美国的企业用人制度。美国即有内部员工培养,也有人才市场的交流。

以后会越来越有序了。形成一个梯队。产生年轻的CEO的机会会慢慢少了,因为进入了稳定期。

中国企业家太少了,以至于有人讲中国有3个半企业家。中国企业是占有优势的,1个就是机会的,日本必须按部就班。但是也有劣势。劣势就是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但是慢慢就会有序起来。

 ( 本文为接受《中国财富》杂志采访录音稿)


作者: 雅匪    时间: 2007-8-15 00:44

现代社会,企业家是一种中坚力量

中国的企业家太少了


作者: yunze    时间: 2007-8-15 09:54

吴老师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了!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