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转帖]韩非管理(中国老板速修教程) [打印本页]

作者: solarxia    时间: 2007-7-25 16:04
标题: [转帖]韩非管理(中国老板速修教程)
韩非管理(中国老板速修教程)[1]韩非讲权术 锐圆讲韩非
  从今天开始,锐圆哥哥给大家开讲《韩非子》。韩非是战国时代人,距今天两千两百多年了。韩非是高干子弟,从小就对官场文化、政治斗争非常熟悉,不仅熟悉,而且对官场斗争有规律性地总结,认识那是相当地深刻。韩非哥哥的文笔也很好,他写文章定位很清晰,不给工农兵看,只给老板看,专门讲老板怎么忽悠兵仔,怎么修理兵仔,怎么防范兵仔,总之怎么统治兵仔,把权掌好、用好。
  秦始皇大家都知道,看了韩非的书佩服得不得了,开心得不得了,哭着闹着要做韩非的粉丝。那时,秦国还没有统一中国,严格地讲,秦始皇还叫秦王嬴政,一般来讲,老板处在竞争的关键时候,是愿意学习,善于吸收的,于是他下令,把韩非请到秦国来:“请他做顾问,做老师,这样我才可以把秦国做得更大更强!”
  韩非天生结巴,秦始皇见到他后稍有点失望,也明白了韩非的文章为什么那么流利,那么文采飞扬。缺啥补啥,老天爷很公平。韩非后来让他的好朋友李斯同学给害死了,因为李斯同学在秦国做策划,见不得同学和自己竞争,韩非于是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他孜孜不倦宣传的官场险恶的道理。《韩非子》是中国政治斗争的葵花宝典,按道理,现在是太平盛世,海晏河清,大伙都一门心思奔和谐社会而去,韩非的这些帝王学应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是,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国的老板越来越像皇帝》,我颇以为然,社会要民主,企业要专制,老板像皇帝说不定也对。韩非讲的帝王术,看来对企业老板们或许还有用——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开讲《韩非管理》的缘因。
  帝王学,不但老板要学,兵仔也要学,帝王学,也容易学,但真正做好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锐圆哥哥也不是一味地巴结老板,兵仔学了帝王学,一是可以主动配合老板工作,二是可以解掉老板的迷魂药,三是为今后做老板打点底子,这一点要说明。《孙子兵法》摆地那儿,战争的双方都学习,都运用,学以致用很重要,不会用,学也白学。
  孔子的学问是“仁恕”,韩非的学问是“权术”。学权术不能忘了仁恕,仁恕是道,权术是术,仁恕是阳,权术是阴。吃中药讲究君臣配伍,阴阳调和。猛吃补药或猛吃泄药都会损坏你的小身子骨的。韩非是一剂阴冷的泄药,学透了,有利于控制权力,防范身边的各种危机,剔除异己力量,让团队保持高度警惕,但过了,就可能会让老板更加孤寒。慈不掌兵,义不理财,不是说不要仁慈与仁义,而是在处理具体问题上要严苛。说到底,就是一个心法与招法的辨证关系,韩非有很多招,招法学会了,必须有上乘的内功心法用指导运用,否则就和梅超风练《九阴真经》一样,“九阴”是够了,“真经”没得到。这是学习韩非管理的关节要害,必须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否则走火入魔,勿谓锐圆哥哥言之不预也。

作者: solarxia    时间: 2007-7-25 16:04
  在韩非那里,人主做重要的是“法、术、势”,三个字,这三个字一来各有各解,学问很深,但最核心的就是一个“权”字。权术、权势都要拿权说话,有权就有一切,没权就是狗屁。
  韩非认为,人主成功的要素有四:天时、人心、技能、势位(《韩非子•功名》)。做事要顺天时,否则十个尧舜也不能让冬天长出一枝麦穗,相当年,我们是“六亿神州尽舜尧”,但大跃进也没成功。违背规律了,再强大的权威、再完美的广宣力、再彻底的执行力都不行。同样,逆人心的事也不能做,至于人心是什么,老板各有心解,在一般制造业的价值系统里,有股东,有员工,有上下游供应和销售体系,还有就是最终的用户,老板要得到人心,这些人群都要考虑到,你给员工的待遇好了,员工的人心得到了,但是你的销售政策不能让网络赚到钱,同样麻烦。技能是老板个人的能力,当然不是劳动技能,而是经营、管理、控制的技能。这就是术,韩非讲了很多,这里不展开了。最后是“势位”,位子太重要了,你再有才能,再威猛,不在其位,你就是猫,反之,如果你在位置,再窝囊,你也是虎。“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孔子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无奈的说法,你想谋也谋不了,陆游有诗“位卑未敢忘忧国”,情怀很感人,但细究起来,也只是不敢忘“忧”而已,没法行动,只能“忧”一下,刻薄一点说,这是典型的皇上不急太监急。
  权势、权术,这两个词我们经常见,怎么得势,怎么借势,怎么用势,怎么防止别人把势头夺了过去,这都是学问。权术也一样,大官要会用权势,以势压人,以势欺人,话不好听,但在实践中,势比别的东西管有、有效。小官要会用权术,你没有势,就用术,龙走龙道,蛇鼠之辈,老天爷也安排了成功路线图。这一些,《韩非子》都有论述,等锐圆哥哥为大家一一解读。2007年,锐圆在本刊为大家刊授“权术MBA”,注意不要拉课哦。
  有权就有位,有位就有势,有势才能做事,绕回来,做事就会有权。这是一个系统,也是一堆大白话。讲仁恕不要故作高深,讲权术也一样,都可以用大白话来讲,道理越浅白,越值得去琢磨体会,理论越深奥,越没有价值,最好不要理。读历史读现实,发现许多没有读过书的人成功了,做皇帝做老板了,读书人很不服气,拐着弯骂人家,其实,这些人只是不理会深奥的理论而已,对浅白的道理,他比你研究得深。

作者: solarxia    时间: 2007-7-25 16:05
 韩非管理(4)
  
  做老板的十三条金科玉律之一(韩非“七术六微”企业版)
  
  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
  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六微:一曰权借在下,二曰利异外借,三曰托于似类,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参疑内争,六曰敌国废置。此六者,主之所察也。
  ——摘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下》
  
  我们经常用“真知灼见”这个词,咬文嚼字一下,“真知”和“灼见”还是不尽相同的。“真知”来源于正反两面辨证折中,而“灼见”则需要偏激一点,极端一点,好好先生是没什么灼见的。韩非对帝王术的认识,“灼见”颇多,这位哥哥有些偏激,说话刀刀见血,不留余地。“韩非管理”是站在是帝王的角度看问题,典型的帮富不帮穷、帮官不帮民;韩非管理的重点,就是“七术六微”,“七术”是帝王要主动做的,“六微”是帝王要防备下属做的,可谓有攻有防,有来有往,应该说比较全面了。
  锐圆哥哥试着来一次古今同声传译,现场解说。
  做老板的十三条金科玉律第一条:兼听则明。
  在现代企业,老板是掌握企业信息最多的人,但同样也是最容易遭到信息屏蔽的人,有的情况,人人都知道,就老板不知道。老板受蒙蔽有两大原因:一是信息太多,又不做分析处理,于是被信息淹死了;二是信息的渠道过于专一,信息被下面的人加工过,过滤过,偏听的结果只能是编信。
  韩非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卫灵公非常亲信弥子瑕,亲到什么程度,有一天,弥子瑕吃桃子,咬了一口,递给卫灵公,卫灵公接过来就吃了,也不怕传染上乙肝。卫灵公说,只有弥子瑕对我好,吃桃子咬了一口,发现太香甜了,舍不得吃,留给我。还有一次弥子瑕的老妈去世了,弥子瑕直接用卫灵公的专车运老妈的灵柩回家安葬,大家都以为这一次弥子瑕死定了,不料卫灵公却有别解:擅用我的专车就是死罪,何况用来装运死人,弥子瑕为了让老娘风光大葬,敢于冒杀头的风险,真是孝子啊。竟然唱到:这样的孝子到哪里去找?
  可以想象,弥子瑕在卫国非常专权,卫灵公养着一个专门说相声演小品搞笑的侏儒,侏儒说,我的梦应验了:我昨晚梦见了灶台,所以今天见着您。卫灵公不高兴了,胡说,你要梦见太阳才对。侏儒说,太阳谁都能照到,而一个人向着灶台烤火,所有的光热都被他一个人挡住了。弥子瑕就是这个烤火的人。后来弥子瑕失宠,卫灵公想起来吃人家剩下的桃子就恶心,想到自己的专车拉过死人就晦气。哈哈,这是后话。
  还有一个卫嗣君,不知道他和卫灵公是什么关系,他就很明白,要重用一个如耳的人,就把一个叫薄疑的也提拔起来,因为薄疑是如耳的对头。回到后宫,他宠信爱世姬,同时也宠爱魏姬。这套办法,用文革时期的话,就叫挑斗群众斗群众,用现在的话讲,就叫引入竞争机制,人为地让部下分为两派,互相竞争,互相打小报告,这样,做老板就不会被蒙蔽,反而因为处于裁判的地位,而巩固了权力。当然,这是一个高难度动作,道行差点的老板,不要乱用,别到时候搞得两派纷争不已,把企业搅成一锅粥。
  搞对象可以讲,我只爱你一个;搞企业不能讲,我只听你一个,再信任的人,自己的亲戚,自己的兄弟,自己的老婆,都不能只听他(她)一个。人微言轻,人亲言重,你聘请了一位总经理,兵仔反映三次他有问题,你还可以继续信任他,假如公司里有你的亲戚或兄弟说他有问题,有两次,你就会很重视,为什么?因为老板往往对信息来源比信息本身更重视。
  当一个领导人对信息来源重视过头的时候,管理上的灾难就会出现。最典型的例子是明朝的许多皇帝,他们只相信东厂、西厂、锦衣卫,相信特务和情报系统,结果正是阉患不已断送了大明江山。
  兼听则明,说起来很老套,大道理谁都懂,但真能做到,就不那么简单了。有些老板选择性地失聪或者选择性地“耳朵软”,都是很要命的,这样的老板,还不如刚愎自用的好,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企业起码是向着一个方向运行。老板耳朵软,听见风就是雨,天天价否定过去,企业就来回翻烧烧饼,折腾起来没完,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累死。
作者: solarxia    时间: 2007-7-25 16:05
(4)
  做老板的十三条金科玉律第二条:违法必究。
  《韩非子》讲:“董阏到上党做太守,看到太行山处处峭壁,就问:“有没有人摔下去?”回答上“没有。”又问:“有没有小孩、瞎子、傻子、疯子摔下去?”回答还是:“没有”。继续问:“猪呀羊呀猫呀狗呀,有没有摔下去的。”当地老百姓坚定地回答:“没有!”
  这位太守就感叹:“这个地方我能管理好,只要我的法令和深涧一样,摔下去必死,都不敢犯,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韩非子》还讲:卫嗣君手下有个部长贪污逃到魏国,卫嗣君拿五十金作引渡,魏王不给,后来卫嗣决定拿一座城池交换,群臣都议论:“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分了,这个贪官这么钱啊?”卫嗣君说:“法律出小毛病,治理就出大问题,法律被破坏了,有十座城池也没用,法律能坚持,失去十座城池也没所谓。”魏王一看这家伙“有法必依,违法必究”,马上同意引渡了,城池也不要了。
  《韩非子》讲了好几个故事,我只选两个。第一个说明制度严明的好处。第二个说明制度之所以能够严明的原因。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儒家文化讲究恕道,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文化,所以我们一方面希望国家成为法制国家,企业成为严格管理的企业,另一方面,自己犯了事,希望老板能网开一面,别人犯了事,也会去做说客,希望别能给个面子。在管理中拉不下面子,是许多企业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的问题。另外,有些老板对害群之马不是不想处理,也懂得杀一儆百的道理,但就怕把这匹马逼急了,狗急跳墙,马急踹人,一般也就私了或不了了之了。
  能够严格管理的企业,老板从心态上讲,是自信心很强的,同时,也是有安全感的。社会不能给老板安全感,他是不会认真的。管理是有成本比较的。

作者: solarxia    时间: 2007-7-25 16:05
 (5)
  帝王为什么牛逼,因为他们掌握了臣民的命运,具体来讲,就是四个字:生杀予夺。
  现在的老板“生杀”是做不到了,“予夺”嘛,其中“夺”也没有什么发挥空间,老板能做的就是“予”,给多给少而已。给多点相当于奖,给少了相当于罚,不给甚至夺取就要违反劳动法了。
  韩非讲的“七微六术”十三条金科玉律,第三条就是奖赏激励。
  人是利益动物,也是情感动物,所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都要有,两手都要硬。儒家过多地讲精神文明,“何必曰利”,一说奖金银子就俗了,法家认为人是驴子,只认得胡萝卜和大棒,精神层面的追求少了一点。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既要讲革命理想高于天,也要讲发银子是硬道理,
  韩非讲了很多激励臣民的例子。
  越王勾践大家都知道,卧薪尝胆,是个厉害角色。他在准备进攻吴国前,训练军队,讲究得就是“赏厚而信,罚严而必”。有一次他自己把宫殿点着,群众都在一边看。越王这时突然宣布:“救火啊,在救火中牺牲的,和打死敌人一样奖励,负伤的,和打胜敌人一样,不救的,和战场上的逃兵一样处罚。”结果不用猜,男女老少一起往火里冲。——测试的成本也忒高了。
  战国初期的霸主魏文侯、魏武侯重用李悝和吴起,这两位都是法家。李悝鼓励人民参加射箭运动,当然不是为了去奥运会拿金牌,而是为了打仗,他怎么做的呢?因为李悝还分管司法工作,他就宣布,以后打官司,原告被告不用讲具体案情了,谁射箭射得准,官司就判谁赢。——有点无厘头哦。
  吴起要准备进攻秦国的一个堡垒,他找了个两摩托车轮子放在北门,说,谁能拿到南门就奖励彩电一台,没有人信,后来有个小伙子冒着被戏弄的风险拿过去了,吴起马上把彩电奖给他,第二天,吴起把一辆没有轮子的摩托车放在东门:“谁能扛到西门就奖励一辆小轿车。”年轻人抢成一锅粥,当然最后汽车也奖出去了。第三天,吴起下令,今天进攻秦国的堡垒,谁先攻上去,奖励一套豪华住宅。哈哈,全城能拿动菜刀的,不论男女老幼,全部冲出去了。——人是经不住忽悠的。
  我们没有必要追究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因为韩非这是在讲寓言。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个道理小孩都懂。韩非在讲这些“奖金改变结果”故事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赏厚而信”,奖金要大大地发,如果承诺以后发,得让大家相信,否则,是起不到激励作用的。
  将士要攻城掠地取得胜利以后,国君才有土地财宝分赏,员工要创造效益以后,老板才会拿出银子奖励,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奖金是承兑汇票,而且不会贴息提前支付。
  所以发奖金的艺术,首先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兵仔们相信不相信。老板的信用遵循以下规律:老板承诺100次,守信100次,兵仔对老板的评价是“说话还算数”;老板承诺100次,兑现了99次,只有最近一次没兑现,兵仔对老板评价不会是“他的信用是99%”,一次不讲信用,信用等级马上退回零,连50%都别想得到。
  曾经失信于兵仔的老板,最好不要对自己的承诺报有期望,你的员工不会对你的开出的期票抱有信心,所以也不会被激发出革命热情,他们的工作状态一般都是对当月的薪水负责。这时候,老板要做的不是把奖金开得很高,而是要重新积累信用。
  正因为如此,许多老板对承诺的奖励持保守的态度,不承诺,没有激励效果,承诺,很可能自己被动,因为所有的老板只要有一次认为自己发出的奖金并不值得,他就会很沮丧,就会对别人对自己都丧失信心。这种情况在老员工那里还不多见,对新来的高级人才老板往往有很多期待,同时,如何明确薪水以外的奖励,老板都很持重。要么承担金钱成本,要么承担信用成本,所以,做老板,发奖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职场上,我们看到更多的老板是固定一部分,模糊一部分,尽量降低自己的风险,但是,道理同样也很简单,老板发奖金的风险降低了,对员工的刺激也就降低了。知人善任不是一句说,说说而已,知人,不仅要知道一个人的才能,还要知道他的胃口,知道花多少钱才能有效地激励这小子,又不至于奖励过头了。公司效益好,固然可以多以奖金,但是多发以后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一是来年他的预期会提高,二是在内部只要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公正,就会损害公司的整个评价体系。
  在韩非的时代,对于奖励的认识,到达“赏必信”这个层面就够了,国君只要建立信用就齐活了,因为奖励的成本对国君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在企业,奖励是一种成本,老板本来就是经济人,他们最终都会做经济人的选择,物美价廉,明白了这一层,就知道从全社会来看,奖金其实是个伪问题,所谓奖金,在一边列入国民收入,在那边列入劳动力成本,所谓激励云云,总体上不存在。所以当每个老板绞尽脑汁分配奖金试图激励自己的员工时,所有老板的所有算计正好拉出了各类人才的成本均线。所以,现在的老板要想真正激励员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老板认为是在发奖金,而员工根据奖金加收入的总和去和同行比较。
  一个公司发奖金,派红包,不等于就有了激励。
  要超过同行的水平,要超过他的心理预期,才能算激励。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小孩子都懂,但多少才算重赏,这就是大学问了。

作者: solarxia    时间: 2007-7-25 16:06
【6】
  
  金科玉律十三条之第四条:“一听”。就是一个一个地考察。
  齐宣公爱听人吹竽,但他喜欢大合奏,南国处士滥竽充数,后来齐宣王翘了,儿子齐湣王接任老板,他也喜欢听,但喜欢的是独奏,这位南国处士只好打辞职报告。
  企业永远会有滥竽充数,理论上一个人的管理宽度是20人,超过20人,就需要分级管理,这就是传说中的“帕金森定律”,这样累积下来,每超过20个人就一定会至少有一个人是南国处士,也就是从理论上讲,一个企业5%的人是完全没有用的。恐怖不恐怖?
  老板是不可能“一一听之”的,这样他会累死的,累不死,也会耽误喝酒泡妞打高尔夫球的,最高管理者,不论是皇帝还是老板,最后最难克服的障碍就是“不耐烦剧”,中南海里面有个“勤政殿”,勤政两个字,落实起来不容易。但是,不管怎么烦,也要对自己亲自管的20个人,一一听之,一个一个考察他们的工作,了解他们的心态,指出他们问题,承认他们的价值,而且都要及时哦。
  一个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
  银子?
  独门技术?
  人才?
  都不是。
  记住喽,是老板的时间。
  老板要勤政,但不是忙前忙后忙得不可开交,越是这样,企业越危险。老板的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就要用来做最重要的事,什么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定要概括,就是把自己亲自管的人管好,一个一个地管好。最牛的管理者只管三五个人,总经理、财务总监,再加上两三个顾问型的人才,OK了。
  这样,你每天喝酒泡妞打球,也不能算不耐烦剧,而是最科学的勤政。
  对了,柳传志怎么说的来着: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战略不可能天天定吧,班子搭好了也不能天天动吧,老板要经常做的,其实就是带队伍,而带队伍只要带好班长就行了。你看,柳传志和韩非有共识吧。
  道理都是相通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5 16:13:09编辑过]

作者: solarxia    时间: 2007-7-25 16:07
【7】
  
  所有的管理教科书上都有“职责明确”这句话,老板希望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好,但是,有时候,老板为了考察你,就故意不把你的职责清楚,给你来个模糊处理,让你自己找事情做,看你的主动性如何,有时候,给你安排一件事,但办事不是目的,而考察你怎么办才是目的,这种时候,这就是韩非讲的十三条金科玉律之五:“诡使”。
  韩非讲,有个老板派两个兵仔一起出去办事,临出门,把兵仔甲喊到自己身,什么也没说,但是兵卫乙看到老板单独给甲有安排,心里就打突。韩非的意思是这样可以让兵仔乙警惕起来,兢兢业业,不敢藏奸。在古代专制时期,天底下就皇帝一个老板,他老人家对你不信任,你肯定得天天夹紧尾巴,否则不仅可能失业,甚至还有可能失去比工作岗位更可贵的脑袋。所以老板会故意对张三好点,以激励或者考察李四一下。现代职场,老板有时候也会让你感受到他对你不是完全信任,让你不敢放松。
  在考察一个高管时,老板有时会“诡使”。被称为山西票号第一人的雷履泰提出了考察业务员的“八观”标准,抄在这里,可以参阅:远者易欺,远使以观其忠;近者易狎,近使以观其敬;烦则难理,烦使以观其能;卒则难办,卒使以观其智;急则易夹,急使以观其信;财则易贪,委财以观其仁;危则易变,告危以观其节;杂处易淫,派往繁华以观其色。总之,用各种办法和环境让你暴露缺点,暴露本性。
  汉高祖刘邦的大谋士张良,年轻时性格急躁,曾经对秦始皇发动过恐怖袭击,黄石公为了考验他,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让张良为自己捡鞋子,看他能不能克制自己的本性。这也是诡使。
  老板如果不按常情地重用你或者冷落你,都不排除借此考验你的用心。
  比如,把你扔在一个角落里,冷藏起来,看看你的定力怎么样。《鹿鼎记》里,康熙就是这么折磨施锒的,明知他是收复台湾的不二人选,就是不让他到福建前线,丢在京城,不理不问,憋得施锒天天摩拳擦掌。后来,时机一到,康熙一声令下,施锒有如猛虎出笼。在一些大企业,人才有富余,老板不妨试着这么来一下,用而示之不用,欲重用而故意轻描淡写,能收到激将的效果。
  比如,你空降到一家公司,老板很快就把人、财、物的审批签字权给你了,你如果感觉信任来的太快,这就对了,越是这样的快速放权,你的身后就越有可能安装着监视器,老板也在“诡使”你,尾巴要夹得更紧才对。
  “诡使”尽管不一定都是做坏事,但终究是阴谋而不是阳谋,诡使是权术的一种,权术是一种工具,如果搀杂进领导者个人的性格心理因素,这一招就会变得很诡异。
  在古代,皇帝也叫天子,为了维护这种半人半神的权力人格,他们都有一个毛病,就是不想让臣属猜到自己在想什么,天威难测,天恩也难测,圣心难测,这样的皇帝才是有水平的皇帝。比如不曾做过皇帝而实际上相当于皇帝的曹操,自己的猜疑心特别重,最恨的就有人捅破他的心思。根据易中天的说法,崔琰、杨修之死,就是他们猜中了曹操的想法。女孩的心思你别猜,老板的心思也别乱猜,老板想让你知道的,他会运用宣传部门天天向你灌输的,老板要管理企业,也会使一些不能放到桌面上的招数,这些招数也许能忽悠很多人,老板正自以为得计呢,你耍小聪明,嘴一快都说破了,那你就等倒霉吧。
  有一些拘泥不化的老板,为了表明他也是高深莫测,经常折磨手下的兵仔,打发他们做一些莫名其妙、劳而无功的事情。不要有抵触,要打工就会有牺牲,被领导折磨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可以赚点银子养家,想到失业以后的痛苦,我们为银子受气,也是气有所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5 16:52:48编辑过]

作者: solarxia    时间: 2007-7-25 16:08
【8】
  
  韩非讲的十三条金科玉律之六:“挟智”。什么叫挟智,韩非又讲故事了,韩昭侯假装丢了一件手头的玩物,叫“爪”,估计是用动物的“爪”做的,可以挠痒痒,也可以在手里把玩。韩昭侯表面得很焦急,有的人为了立功,于是找来一模一样的爪来冒充。韩昭侯知道谁不够诚信。
  这种方法厚道不厚道暂且不说,有没有效果也不去评价,有一条你记住就行了,那就是老板经常会引蛇出洞,老板不会抛砖引玉,他不认为自己的主意是砖,兵仔的是玉,他一般会抛饵引鱼,知道答案故意装糊涂,已有态度故意不表态,等着下面的人猛表现自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5 16:53:26编辑过]

作者: solarxia    时间: 2007-7-25 16:09
【9】
  怎么发现下边的人胡作非为,韩非有一个办法,就是派人微服考察。
  卫嗣公派人装成外地人过关市,果然受到了关市管理人员的刁难,后来塞了红包行了贿赂,才顺利通关。
  韩非子管这一套办法叫“倒言”,这有点像今天媒体经常用的隐性采访,假扮弱势,诱导那些作威作福的人露出嘴脸。
  这种办法今天看来依然有效,比如你要考察你的窗口员工是不是负责任、待客如宾,你就派人假扮用户去试一下,是温暖如春,还是恶声恶语,抑或呆头呆脑,马上就清楚了。但是这种办法也只能对付小喽罗,要想对付大奸巨贪,这个办法恐怕不灵。你拿上巨款去没来由地贿赂某高官,人家不见信得过的人,是不会乱收钱的,这叫贪亦有道。
  这种办法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在现代法律条件下,掌握不好,很容易把考察变成栽赃,再往前走一步,就是特务统治了。这也就是后来法家遭受批评的地方。
  到此我们谈到了“七术”,下面我们继续了解韩非子的“六微”。“七术”是老板考察下属的招术,“六微”就是部下危害老板权力的六种隐微的手段,明白了“六微”,基本上可以防止部下忽悠你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5 16:54:04编辑过]

作者: solarxia    时间: 2007-7-25 16:09
    关于韩非之死,李斯恐难辞其咎。三公子把责任全推给姚贾,稍有“跑火车”之嫌。
    
    写历史小说,自然要以史为据。史家关于韩非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但主要说法有三种。
    
    1、“斯害论”,以《资治通鉴》为代表。
    {……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卷第七)
    
    2、“姚害论”,见诸《战国策》,只有一句话——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卷七 秦五)
    
    3、“斯、姚共害论”,《史记》信之。
    {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後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 第三)
    
    
    三种不同的说法,我们该采信哪种呢?
    
    单以权威性论,《战国策》略不如《史记》与《通鉴》。《战国策》乃西汉年间刘向根据宫廷所藏战国史料编校整理而成,编校整理的史料多为错、乱、残、破,可信度显然不如《史》与《鉴》。此其一也。
    
    其二:《战国策》论及韩非之处,失之于简,未可足信;即便如此,《战国策》也只论姚贾害韩非,并没有排除李斯的嫌疑。
    
    其三:关于《史记》。《史记》虽有文学笔法,难称严格意义上的史书,但太史公身为伟大的史学家,其学术水准与学术道德勿需过多质疑。司马迁作《史记》,调查实证的工作可以说是相当严谨细致的。尤其值得称到的是,司马迁对历史事件的把握非常准确,对历史人物的判断相当客观——情节或有虚构,但虚构的情节只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可称之为“艺术的真实”——源于真实,高于真实,也许正是《史记》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吧。
    
    回到韩非之死,我们发现《史记》其实是融合了《资治通鉴》与《战国策》的说法,可信程度应为最高。在《史记》里,韩非是李斯与姚贾共同害死的,而以李斯为首,姚贾在后——“李斯、姚贾害之”。
    
    当然,小说毕竟不是史书,三公子欲树李斯以正面形象,无可厚非。然而,菜鸟以为,如此曲笔,非但无益于李斯,适足害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5 17:01:00编辑过]

作者: solarxia    时间: 2007-7-25 16:18
【10】
  “六微”第一“权借”。
  就是权借于下,可以是部下把老板架空,也可以是老板自己放权过度,最后的总之是权力发生转移。在现代企业,靠权术把老板炒掉是很难的,但是在企业内部,把上级领导架空并排挤出去,不是不可能的。而在古代,因为这个原因把最高领导皇帝哥哥颠覆的案例,可谓比比皆是。
  法家讲势,君权之势,尤如鱼游于水,失去水,鱼就完蛋,所以老子讲“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不能把最后的绝招狠招显露出来,否则就没有威慑力了,到时候真拿出来也就不灵了。韩非认为,最锐利的武器,就是赏罚。谁能掌握最终的赏罚权,谁就是真正的拥有权力。
  在古代,很多皇帝做成了橡皮图章,权臣需要的时候,拿皇帝的名头使一下,不需要了,扔在宫里,和囚犯也差不多。比如曹操挟制的汉献帝就是这样,他的命令传不出宫殿,所谓傀儡是也。秦始皇的儿子秦二世后来也是这样,让赵高蒙蔽得一蹋糊涂,直到最后赵高派人来杀了,他才知道自己早就失去了对权柄的控制。他问身边的小太监,一人之下的赵高控制了整个朝廷,你们知道不知道,小太监人都点头说:知道。那你们为什么不告诉我真相?太监说,我们之所以活到今天,就是因为我们没把真相告诉你,否则早就翘了。
  为什么太监包括大臣都听赵高的,因为赵高特别有魅力?是超级男生?不是,赵高同志实际已经被去掉两蛋,已经不是生理上的男人了,那他为什么这样厉害?原因就是一条,赵高把二世忽悠了,二世每天喝酒泡妞,赏罚大权不知不觉中转移到赵高手上,他决定了二世身边每个人的生死荣辱。
  你说了,我是天纵英明,不会受到部下的蒙蔽。这当然好,但是,所谓蒙蔽,就是不知不觉中被蒙着屏蔽掉了。韩非讲了几个例子,其中一个很搞笑,我转述一遍。
  燕国有个叫李季的人,这位哥哥有点不幸,娘子有外遇。李季哥哥还是一个满敏感的人,他有所察觉,所以有一天对老婆说要出去办事很晚回来,估计奸夫到自己家了,然后突然折返。正所谓捉奸在床啊,除非心理素质超强,否则没有不惊慌的。这时,他们家的女仆支招了,她建议让奸夫脱光衣服,玩一次裸奔。奸夫也来不及想,披散头发,嘴里哼出摩托车引擎的声音,鸣鸣地就奔出去了。李季和奸夫正好打了个照面,还没来得及反应,人家已经飚出视线了。回到家里,李季马上问:“刚才跑出去的是谁?”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摇头:“没有人啊!”李季再三问,大家都坚定地说没有,在家人疑惑的目光下,李季的自信心没有了:“我难道见鬼了吗?”
  娘子就等他这句话,摸摸了的脑门,温柔地问:“官人今天出去,是不是碰到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了?”
  李季觉得自己大白天见鬼,十分不吉利,脑子蒙蔽了。娘子说,碰到鬼了,只有一个办法,用“五味兰汤浴”才能祛掉妖魔,五味兰汤浴就是用牛、羊、猪、狗、鸡的屎尿搅拌而成,好在这都常见的东西,不是大熊猫、东北虎,所以很快就配好。李季哥哥没有抓到同情兄,反而惨遭屎尿淋头。
  俗语说:“饶是你精似鬼,还是喝了老娘的洗脚水。”要是部下处心积虑地要蒙蔽你,喝洗脚水做屎尿淋浴都是有可能的哦。做老板不能大意。

作者: solarxia    时间: 2007-7-25 16:18
【11】六微第二 利异
  
  看到很多兄弟辛苦打拼努力赚钱,锐圆哥哥就心疼,劝他们适可而止,差不多就好。我劝他们的着眼点是建设和谐家庭,通过建设和谐家庭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我经常讲的故事是:从前,有个有为青年叫王小二,要出去做生意,出门前,和老婆翠花到庙里祷告,翠花的祷告词是:“老天爷呀,我滴神啊,让我老公赚上三十两银子回家么。”王小二一听很生气:“为啥才赚三十两么?要多赚!”翠花很坚定地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多赚了就会搞出个二奶来。”所以,赚钱适度是有道理的。
  读到《韩非子•内储说六微》,我才发现,这个故事的知识产权是人家韩非的。“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韩非讲这个故事并不是为了家庭和谐,他是想用这个例子说明,君主和大臣之间利益表面看是一致的,其实是有区别的。套在今天的企业,就是老板和员工甚至是和最亲近的高管之间,利益是不一致的,如何把握和平衡这些利益,非常重要。
  韩非看问题比较尖锐,也比较极端,他认为:君臣的利益是不一致的,所以就没有所谓的忠臣,臣子的利益彰显和保证了,君主的利益就可能受到威胁和损害。(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乍看韩非讲的有些绝对,但是结合他举的很多例子,就发现他对君臣之间的利益冲突有十分深刻的观察。
  王小二和被翠花在赚钱的问题上是统一的,但赚多赚少,则各有期待和愿望。把公司经营好也是老板和员工的共同愿望,但好到什么程度,往什么方向好,大家的利益点就不一样了,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企业凝聚于创业和艰苦时期,涣散于成功和赚钱之际的主要原因。老板一般都希望把蛋糕做大,但是蛋糕真的大了,张三哥哥的份额是不是随之也同比增大?即使也增大了,他和李四哥哥的相对份额又会不会减少?这些利益调整和变动都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一旦控制不好,蛋糕虽然大了,但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这是“君臣之利异”危害最小的情况。
  韩非特别以君主和老板立场,指出了臣子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君主利益的情况。
  挟外自重是最普遍的问题:魏国的大臣翟璜和韩国的关系好,为了让自己在魏国的地位更重要,他就忽悠韩国骚扰和进攻魏国,这样,他就在魏国内部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终于有机会反攻吴王夫差,夫差顶不住了,向越王求和,勾践想答应,他的大臣范蠡、文种说:“要痛打落水狗,吴王当时就是答应了越国请和的请求,我们才有翻牌的机会啊!”于是,越王勾践把吴国彻底灭了。吴王的大臣宰嚭就给范蠡文种写信说:“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你们好傻逼啊,吴国一灭,你们就失去存在的价值了。” 范蠡一听有道理,辞职做生意去了,文种一直干到勾践要杀他的时候,才明白了宰嚭的告诫是多么有技术含量。不借助外面的压力和竞争,就没有高管在内部的地位啊。
  韩非从正反两个例子说明,大臣会借助外部甚至是敌人的力量来保全自己,做老板对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企业,高管平时会利用职务之便在配套厂、经销商、研发机构以及其他协作单位培育自己的人脉关系和资源,并借助这些资源和老板博弈,或者作为跳槽的资本,面对这样的情况,聪明一点的老板,会因势利导,并不阻碍员工获得这些资源,只是想办法让他们把这些资源用在自己的企业里,笨一点的老板就生怕员工掌握资源,什么都想办法捏在自己手里,但员工也会因此失去职业成长的机会,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不管怎么样,老板要提防管理层和业务骨干利用这些资源要挟自己,一旦他们不顾及职业道德,利用竞争对手和协作单位来损害公司谋取私利,要有预防措施和处置办法。
  人是利益动物,部下表态表得再好,胸脯拍得再响,这一点老板不能忘记。

作者: solarxia    时间: 2007-7-25 16:19
【11】六微第二 利异
  
  看到很多兄弟辛苦打拼努力赚钱,锐圆哥哥就心疼,劝他们适可而止,差不多就好。我劝他们的着眼点是建设和谐家庭,通过建设和谐家庭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我经常讲的故事是:从前,有个有为青年叫王小二,要出去做生意,出门前,和老婆翠花到庙里祷告,翠花的祷告词是:“老天爷呀,我滴神啊,让我老公赚上三十两银子回家么。”王小二一听很生气:“为啥才赚三十两么?要多赚!”翠花很坚定地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多赚了就会搞出个二奶来。”所以,赚钱适度是有道理的。
  读到《韩非子•内储说六微》,我才发现,这个故事的知识产权是人家韩非的。“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韩非讲这个故事并不是为了家庭和谐,他是想用这个例子说明,君主和大臣之间利益表面看是一致的,其实是有区别的。套在今天的企业,就是老板和员工甚至是和最亲近的高管之间,利益是不一致的,如何把握和平衡这些利益,非常重要。
  韩非看问题比较尖锐,也比较极端,他认为:君臣的利益是不一致的,所以就没有所谓的忠臣,臣子的利益彰显和保证了,君主的利益就可能受到威胁和损害。(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乍看韩非讲的有些绝对,但是结合他举的很多例子,就发现他对君臣之间的利益冲突有十分深刻的观察。
  王小二和被翠花在赚钱的问题上是统一的,但赚多赚少,则各有期待和愿望。把公司经营好也是老板和员工的共同愿望,但好到什么程度,往什么方向好,大家的利益点就不一样了,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企业凝聚于创业和艰苦时期,涣散于成功和赚钱之际的主要原因。老板一般都希望把蛋糕做大,但是蛋糕真的大了,张三哥哥的份额是不是随之也同比增大?即使也增大了,他和李四哥哥的相对份额又会不会减少?这些利益调整和变动都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一旦控制不好,蛋糕虽然大了,但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这是“君臣之利异”危害最小的情况。
  韩非特别以君主和老板立场,指出了臣子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君主利益的情况。
  挟外自重是最普遍的问题:魏国的大臣翟璜和韩国的关系好,为了让自己在魏国的地位更重要,他就忽悠韩国骚扰和进攻魏国,这样,他就在魏国内部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终于有机会反攻吴王夫差,夫差顶不住了,向越王求和,勾践想答应,他的大臣范蠡、文种说:“要痛打落水狗,吴王当时就是答应了越国请和的请求,我们才有翻牌的机会啊!”于是,越王勾践把吴国彻底灭了。吴王的大臣宰嚭就给范蠡文种写信说:“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你们好傻逼啊,吴国一灭,你们就失去存在的价值了。” 范蠡一听有道理,辞职做生意去了,文种一直干到勾践要杀他的时候,才明白了宰嚭的告诫是多么有技术含量。不借助外面的压力和竞争,就没有高管在内部的地位啊。
  韩非从正反两个例子说明,大臣会借助外部甚至是敌人的力量来保全自己,做老板对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企业,高管平时会利用职务之便在配套厂、经销商、研发机构以及其他协作单位培育自己的人脉关系和资源,并借助这些资源和老板博弈,或者作为跳槽的资本,面对这样的情况,聪明一点的老板,会因势利导,并不阻碍员工获得这些资源,只是想办法让他们把这些资源用在自己的企业里,笨一点的老板就生怕员工掌握资源,什么都想办法捏在自己手里,但员工也会因此失去职业成长的机会,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不管怎么样,老板要提防管理层和业务骨干利用这些资源要挟自己,一旦他们不顾及职业道德,利用竞争对手和协作单位来损害公司谋取私利,要有预防措施和处置办法。
  人是利益动物,部下表态表得再好,胸脯拍得再响,这一点老板不能忘记。

作者: hterc    时间: 2007-7-26 03:26
中国的老板越来越像皇帝
作者: 雅匪    时间: 2007-7-26 03:58

对企业家确实非常有其实

尤其是兼听


作者: 185w    时间: 2007-7-26 07:51

支持上,帝王之道


作者: jasonchan    时间: 2007-7-26 09:37

不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作者: 梦令同    时间: 2007-7-26 10:42
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衰......
作者: 梦想花圃    时间: 2007-7-26 11:41
好象还没结束么,看起来有点复杂,不过道理还是真理的
作者: lucyjj    时间: 2007-7-26 13:21

精辟,受益非浅,一直就知道天下老板一般黑,哈哈,这里有理论依据了,老板富了,企业发了,员工未必有好结果,根本是利益分配呀!

还是选择自己创业好了,靠打工,老板不会让我们发家的哦


作者: lucyjj    时间: 2007-7-26 13:23
这样的好帖子,应该让更多人读到,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6 13:36:10编辑过]

作者: lucyjj    时间: 2007-7-26 13:25
说的精辟!
作者: 蓝箭    时间: 2007-7-26 16:29

虽然很长,耐心看完,有醍醐灌顶之感。谢谢分享这么好的东西!


作者: 蓝箭    时间: 2007-7-26 16:33

虽然很长,耐心看完,有醍醐灌顶之感。谢谢分享这么好的东西!


作者: dubu110    时间: 2007-7-28 18:30
楼主辛苦了,没有连续看完,下次在看。
作者: dapaotang    时间: 2007-7-29 00:44

好帖,谢谢分享,期待下文!


作者: solarxia    时间: 2007-8-8 10:07
【12】六微第三、第四
  
  借你的刀杀你的人
  
  不论官场还是职场,领导带领的只有两种团队,一种是团结的团队,一种是闹矛盾搞内耗的团队。
  幸福的家庭都差不多,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团结的团队都差不多,内耗的团队搞起政治斗争来肯定是花样百出。
  内部的斗争,从矛盾的双方看,也分两种:一种是领导和部下离心离德,相互之间玩点权术;另外一种是部属之间不团结,天天打官司,领导经常要居中调解。——韩非针对这种情况,讲述了老板被蒙蔽和不被蒙蔽的故事。
  齐国有个大官叫夷射,混得比较好,齐王经常请他进王宫喝酒,一天,他喝高了出来,扶着王宫大门柱打饱咯,喘粗气,门卫凑上来说,大人您革命小酒天天喝,下次给我们剩一点,让我们也沾沾光。夷射一瞪眼,骂门卫“什么玩艺?胆敢向老子提要求!”一会儿齐王也出门,发现门口有滩水渍,疑似有人在此方便。一查,门卫报告说看见夷射大人在此稍作停留。于是齐王把夷射一刀办了。
  魏王向楚王赠送了一个美女,楚王王后郑袖害怕分宠,假惺惺地向美女传授经验,说楚王欣赏美女,最喜欢看两只大眼睛,所以要把鼻子捂住,来个疑似“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样才能突出重点。魏国美女傻乎乎地遵照执行,一见楚王就把鼻子捂住。楚王有一天终于问大老婆郑袖,魏美女怎么老爱捂着鼻子呢,郑袖先故意做出有话不好说的样子,最后才点眼药:“魏美女好像说大王您……有点嘴臭。”楚王恼羞成怒,下令把魏美女的鼻子割了。顺便说一下,古代割鼻子是刑法一种,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劓”。
  内部搞斗争,不论同僚和同事,大家都喜欢用“借刀杀人”这一招。这一招高就高在:一、可以达到清除对手的目的;二、不用自己动手。要搞掉别人,一般不能直接拿刀砍,除非到了撕破脸的地步。栾平跑到威虎山上,杨子荣非要办掉他不可,所以,借刀就得明借。杨子荣对座山雕说:“今天威虎山上有他没我,有我没他,三爷,您看着办吧!”到了这个份上,所有的“三爷”都得做选择,没有调解余地了,只好顺着一边,把刀借出去杀另一边。因为杨子荣是我军英勇的侦察排长,倘若他真是威虎山上的老九,他这么霸道,动不动就“有他没我、有我没他”,其他土匪同事就要防着他了。
  不论是门卫栽赃陷害,还是郑袖背后下套,借刀杀人之计能否成功,最后还是要看老板的判断和决断。刀是在老板的手里,但是,要是被人借走用了,满足了他人的私欲,损坏了自己的名声,甚至危及自己的根本利益。
  有位国君洗澡时,发觉澡盆里有碎石子,他马上问,侍候我洗澡的老王下岗后,是不是已经安排了接班的?回答:老王下岗后按规定小李上岗。国君把小李喊来,一问,果然是小李玩的猫腻。
  国君请客,发现烤肉上面居然缠绕着头发。国君大怒,把厨子叫上来马上开审。
  国君骂道:“你丫想把我噎死啊?”
  厨子回答:“我有罪。我有三条大罪:我的厨刀锋利无比,能断骨能切肉,就是割不断头发,这是我第一宗罪;我用红红的木炭火烤肉,肉都快焦了,头发居然没烤焦,这是我第二宗罪;我的双眼视力都是1.5,肉烤好了,我居然没有看见上面缠绕着头发,这是我的第三宗罪。”
  诋毁销售部长的,可能就是想坐这个位置的,突然办公室主任出错的传闻多了,可能是有人在谋取这个职位,有人为了防范竞争者而排挤新来的人才,有人为了自己上位污蔑他人是庸才,这样的事情在任何一个机构内部都不能避免。作为老板和领袖,凡是手里有刀的人,都要警惕别有用心的人借刀杀人,要对自己手下的各路诸侯、各部门大将的情况了然于胸,谁和谁不团结,谁和谁又团结得过于紧密,每有风吹草动,要首先分析一下谁是“利益相关者”。
  老板有刀,刀是要用的,自己谋定而后用。你的刀被经常借,借久了,就有可能不还啊。
作者: solarxia    时间: 2007-8-20 13:25
【13】六微第五
  
  太子是一个最危险的职业
  
  在古代,一国一朝最容易乱的时候,就是国君新老交替的时候。接班人问题是个天大的问题。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选拔企业领袖也是个大问题,中国的市场经济搞了快三十年了,已经有许多民营企业要向第二代交权,时代条件,法律环境,那和古代是大大地不同了,但是,要犯错误,嘿嘿,一样可以犯。
  中国不论在先秦的封建时代,还是在秦始皇以后的郡县时代,都是搞个人专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天无二日,国无二君”,都是这个意思,谁要反对这个制度,谁就是乱臣贼子。孔夫子编辑了鲁国的国史《春秋》,司马迁评论说,“《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政治制度还要有意识形态作思想文化上的保障,孔子的儒家学说就是这种保障。
  一家一姓的专制制度在中国确立了,外人篡政夺权是要背骂名的,但是君主自家人夺起来,也是血流成河相当恐怖的,比如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司马家族内部相砍,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这都是无限的权力给闹得。为了避免权力交替时出问题,大家也想过一些办法,提出了几条原则,比如国君的儿子多了,要立嫡长,就是要立大老婆生的,立年纪大的,这叫“国赖长君”。年纪小的娃娃皇帝叫“主少国疑”,对帝国那是大大的不利。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中国还没有皇帝,但是有国君,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国君在接班人问题上也是问题多多,这自然是韩非子的关注重点问题:
  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他想让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做接班人,而晋国这时早就明确了太子是申生,怎么办?废了。于是,一场内部残杀开始了,献公的太子申生被杀了,另一个儿子重耳逃亡了,献公小蜜的小儿子终于登上国君的位置。我们知道,做国君或者皇帝,泡妞是没有名额限制的,生儿子也是没有计划生育管的,往往在国君老的时候,宠幸着年轻的姬妾,疼爱最小的儿子,早年立下的太子就成了斗争的标靶。
  郑悼公的情形和晋献公的相反,刚露出了想废长立幼的意思,悼公的老婆太子的老妈非常果断,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下毒把老公干掉了。在汉代,刘邦也想废长立幼,让戚夫人的儿子如意做太子,但是当时太子的老妈是中国第一号女强人吕后,她动员了全部人脉资源,阻止了刘邦的计划;而汉武帝纵容酷吏江充,逼死了太子刘据,成功地将小儿子刘弗陵扶上皇帝的宝座。
  晋国大夫狐突深有感触地说:“国君好内则太子危。”中国历史证明,人世间最危险的职业不是井下的煤矿工人,而是太子。谁要是做了太子,谁就是野心家的的最大敌人,他们就会天天惦记着怎么害你,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不把太子拉下马,阴谋和内斗决不停止,父子相砍,兄弟相残的故事也会一直连续上演。
  清朝的雍正皇帝总结了历朝历代特别是自己的哥哥废太子胤礽的经验教训,意识到太子的存活率很低,这不是一件好事,于是他发明了一个办法,就是立了太子以后,把名字写下来放到太和殿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唉,这也是他自以为聪明,他的儿子们后来还是照样开练。什么时候不争斗呢?就是皇朝气数将尽的时候,咸丰一个儿子,不用争。同治、光绪、宣统都不生育,这下好了,彻底不用担心儿子们开练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权柄的地方就有争夺和斗争。在今天,为权力而战的热情依然高涨,只不过不能动不动就起刀来乱砍,那是黑社会初级阶段的做法,现在的争权夺利更巧妙,更隐蔽,更温文尔雅。如果哪位仁兄有幸做了某个职位的侯选人,也就是仿佛太子的位置,那你就要小心了,要和进了煤窑一下,经常看一看前后左右,上上下下,小心碰到冒顶、透水或爆炸。
作者: solarxia    时间: 2007-8-20 13:26

还差一个就结束了

请耐心等待


作者: huleiyu    时间: 2007-8-21 10:40
等的好辛苦啊
作者: solarxia    时间: 2007-10-10 13:18
  【14】六微第六
  
  摧垮敌人的团队
  
  在战国时代最宝贵的什么?人才。看到敌国有人才,怎么办?韩非给了两条建议:
  一、拉拢;二、离间,这两条综合起来,叫“废置”。废置就是把他们最优良的资产搁置起来报废掉。
  楚王派使者到秦国,秦国一看这位楚国使者头脑清晰,能言善辩,是个人才。秦王对自己的臣子们说:“敌国有贤才,是国家的忧患哪。我看楚国的使者就是个大大的人才,我很担心啊。”有人就给秦国建议道:“咱们秦国现在效益这么好,咱们拿出最好的待遇,再描绘一下将来美好的愿景,使劲忽悠这位使者。这样有双重效果:如果他接受我们的忽悠,成为我们的卧底,为我们效力,这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他不吃这一套,您给他很多好处,这事就会慢慢传到楚王耳朵里,嘿嘿,这个人才不就被废置了吗?”
  魏国派须贾和范睢出使秦国,秦王看正使须贾是个草包,不太想搭理他,而副使范睢对国际形势颇有见解,秦王就对范睢客气了很多,交谈颇欢,把须贾晾在了一边。须贾是个心眼很小的人,俩人回到魏国后,须贾认为在秦国受到了侮辱,于是诬告范睢叛国,范睢不仅丢了官,还被打残了丢弃在公共厕所。后来,范睢辗转来到秦国,受到秦王的重用,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当然,实施这一策略,遭到“近攻”的头一家,肯定是魏国。秦王其实并没有离间的初衷,也没有鼓动范睢跳槽的意思,但最终的效果却是废置了魏国的一个人才,而且为我所用。
  比范睢更早的时候,魏国有一个人才,名字叫卫鞅,也就是后来的商鞅。魏国的相国公孙痤临死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就他是经天纬地之才,用他可以富国强兵,希望魏王举国而听之。推荐完以后,又补充了一句,如果大王您不能用他,就把他杀了,不要把这个优质资源让敌国使用了。魏惠王没有听从公孙痤的推荐,甚至连见一见商鞅的兴致都没有,他认为公孙痤老糊涂了,又推荐这个人,又让杀了这个人,不是老糊涂是什么?唉,他不知道超级人才的价值啊。商鞅后来跑到秦国,我说过了,商鞅是整个战国时代顶级的治国大才,夸张一点说,他就是那个时代的先知先觉者,因为他的变法思想和一整套措施,代表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同时,他又是一个果敢的操盘手,可以说他是走到哪里哪里强,谁要“举国而听之”,谁就可以赢得整个时代。历史把机会先给了魏惠王,这个傻逼不识宝,错过了。秦孝公选择了商鞅,历史于是选择了秦国。
  从这些历史故事可以看出,能主动废置敌国人才的,往往也是在本国推选人才战略的,因为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才会这么去做。反之,自己没有人才的意识,人家使用各种办法挖你的墙角,你也会浑然不觉,要么自毁长城,要么把人才双手捧出来贡献给竞争对手,犯了资敌罪。
  孔夫子在鲁国做官,鲁国治理得道不拾遗,齐景公很担心,齐国有个叫黎且的向齐景公献策道:“要去掉孔仲尼,太容易了。您送一支艳舞队给鲁哀公,他肯定喜欢,孔先生肯定要反对,于是,鲁哀公最后肯定嫌孔夫子罗唆……”,还别说,最后的事实证明黎且先生的判断十分正确,孔夫子最后只能被迫辞官。你看,老板昏乱了,连孔圣人都招架不住。
  
作者: solarxia    时间: 2007-10-10 13:19
over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