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学生聊天
有幸和几个快毕业的大学生聊天,听他们倒了一肚子的苦水,其中有一些好玩的,和大家分享下。
这些大学生非常担忧自己毕业找工作的问题,说起应聘面试,都感到莫名的恐惧,现在去面试,看到地上有废纸要捡起来,看到有倒下的扫帚要扶起来,看到凳子上有突出的钉子要想办法敲平,看到.......,因为这些,都可能是考官安排的测试,如果不加一万个小心,还没见到考官可能就已经没戏了。
说这话的人很严肃的对我说,我应该知道“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我除开连连点头,找不到想说的话语。
说实话,如果是我,我也觉得非常恐怖,好在我那个年代还没有这样恐怖事情,国营单位没得你选。
说实话,很多这样的场合,我自己估量自己这种粗线条的人,一定是凶多吉少。
说实话,我也看过一些类似的面试设计方法,比如刻意让面试者等待,并将等待过程进行全程录像然后进行行为分析,或者让面试者上台演讲,却摄录台下人表现等“声东击西”法,有时候设计之精妙,令人目瞪口呆。
我不反对采用这样的遴选方式,事实上,美国很多企业也开发出了不少具备行业特色和企业特点的巧妙的测评模式,一方面是因为老一套的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商业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被测评者越来越熟悉这些套路,甚至针对性设计了一些应对方案。
要知道,人力资源部的招聘经理们也在头疼,资讯如此发达的年代,好不容易设计出的测试方案很快就被大家熟悉,做一个好的设计多难啊,被破解多容易啊!
但我始终觉得,如果这样的方式把被测评者搞得如此紧张,也实在是没有必要,对准确的遴选候选人未必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有可能招到一些唯唯诺诺,头脑油滑的人,相反,一些比较老实,或者个性张扬的候选人恐怕莫名其妙地失去了机会,企业可以借鉴这样的方式,但不能做得过了分。
您觉得呢?
《细节决定成败》里提到的那些例子,还有《没有任何借口》等等这些所谓教条。很难找到真正有才华,有个性的人才!
身为面试者,有句话不得不说:
大学生朋友的面试的时候自然大方就可以了.
刻意伪装对于年轻人来说过于困难,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一句话:
做自己
唉。。。有些东西本来是好的,但是到了国内,往往就搞变味了
中国向来有这个不好的传统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换个新风
经典,好!
职场不是这么黑暗吧
身为面试者,有句话不得不说:
大学生朋友的面试的时候自然大方就可以了.
刻意伪装对于年轻人来说过于困难,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一句话:
做自己
恩```的确 做到自然大方很重要
太过做作只会适得其反..
[em01]我只能说这是对的
因为不注意细节的人不一定就什么都不行啊
怎么就有人来是一竿子打死一群人呢
我觉得这几个大学生可能将这个看的太重要了,
考官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挖掘一些更有潜力的面试者,或者说想发现面试者的优缺点,
这些都是考验面试者不经意间的表现,如果表现刻意,那还有什么意义?
我也如同他们一样,看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但是我去面试的时候,只上稍加注意周围的环境,
大部分时间还是用来表现真正的自我。这对自己也是一种考验,有些优点需要养成习惯。
我们可以回头再看看,那些因注意细节而获得机会的故事中,哪一个是刻意的?
都是平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带给自己的一些回报而已。
是啊,现在找工作要接受太多的面试.太多的考评,太多的限制,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不要,夸夸其谈的不要,一些企业还限制了应聘者的身材啊,男生不如165的不收,女生长相丑的不收,有什么什么携带者的不要*******
试问,这天下有如此完美的人吗?人才之所以不叫全才,就因为它身上有缺陷嘛.所以建议面试官也不要太苛求完美,只要他的才干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就可以了,何须在乎美丑!
我也马上要毕业了。也好害怕毕业求职面试啊。不过看完回帖,觉得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是金子,一定会发光的。
大部分公司招人,还是不会采用那么变态的方法的,大学毕业的新鲜人大可不必太过紧张,做好自己就够了。
太程序化反而不利招牌。不是所有人都善于表达和推销自己。
做好自己 !
我觉得楼主说得很有道理
坚持做真我的自己!
记得曾经去PIZZA HUT 面试,第一轮group interview,很多人在一起
临走的时候,地上一个小纸片,很多人是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
我把它捡了起来,正好被面试官看到
我过了第一关,过了第二关,过了第三关,第四关OJE(on job evaluate),失败了。。。。,因为在餐厅里我太紧张,都不知道微笑着迎接客人。
赫赫,想起从前的经历总觉得很有意思,非常值得回味
这样的公司应该不在多数.
为了找到合适的人才,确实有必要!
宁缺毋滥!
但是招聘应该说是人力资源管理里面较难的一个模块.
就自己参加过的面试,个人觉得没那么夸张.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不同特色,其实我觉得最关键最根本的就是自己面对问题的心态.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