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原创】宝洁是中国品牌吗? [打印本页]

作者: ydy135    时间: 2007-5-14 11:52
标题: 【原创】宝洁是中国品牌吗?

一位老师给学生上公开课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说出多少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

学生们第一个回答的是海尔,接下来就没有声音了,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尴尬起来。老师就赶紧启发学生,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很快,有学生提到了宝洁,老师提示宝洁不是中国品牌。那个学生立刻又补充到:他说的是宝洁(中国)有限公司。

学生们对于中国品牌的陌生感以及中外品牌之间区别的模糊感显然让在场的所有人大为吃惊。有位老师甚至提议,需要给学生们好好补补课,告诉他们哪些是中国品牌,以防再次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

散会后,我逐渐意识到问题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作为省会城市的一流学校,这些学生们掌握的信息量绝对是遥遥领先于他们的同龄人的。出现这样的事情很难用一句“孤陋寡闻”来概括了事。

也许,这本不是学生们的错,换做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又能做怎样的回答呢?我们中国企业缺少强有力的品牌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更糟糕的是,我们的孩子们长期以来被洋品牌笼罩着,甚至已经形成了对洋品牌的根植于内心的品牌认同感,这才是最可怕的。

细想一想,在中国,能拿得出手的品牌就那么几个,而拥有这些品牌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的数家。海尔是首当其冲、也是被提到次数最多的一个。中学教材上,谈到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产品服务质量问题时,还是依旧拿海尔说事。似乎除了海尔,就再没有别的中国企业值得被提及,似乎除了张瑞敏,再没有别的企业家值得被关注。

我们可以把这些看成是一种优势富集效应,甚至也可以用教材的陈旧来做出解释。但问题是,如果抛开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抛开人们的心理认知因素,我们也实在举不出太多的例子。联想算吗?万科算吗?阿里巴巴算吗?华为算吗?蒙牛算吗?从这些企业在国内的影响力来看,似乎应该算。不过只要问题一扩展至“国际”范围,列举这些企业的底气就马上少了许多。因为这些企业的足迹基本还是停留在国内,他们距离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去走,更不用说与国际上一些老牌的跨国公司相抗衡。

近几年,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中国企业开始考虑由外而内地介入国际业务,比如联想收购IBMPC业务,比如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这些都是企业迈向国际化的战略步骤。但这些战略行动的背后,却显示了我们严重缺少本土的、具有跨国业务经验的人才这个严峻事实。任何事情,最终都是人做出来的。哲学告诉我们,外因只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缺少本土人才的支撑,仅凭收购来实现国际化,是困难重重的。

那么,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为什么中国的本土国际化人才如此匮乏?是因为我们不够开放吗?是因为我们学习能力差吗?还是我们压根就很少真正重视过向国际发展?

看看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历程,我们也许会发现一个事实:我们大部分精力是集中在模仿别人了。其实模仿本身并没有错。这是后进赶超先进的捷径,但模仿了30年却还只是甘做学生,没有半点超越老师的迹象,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日本是这个世界上最擅长模仿的国家,也是从模仿中获益最多的国家。从遭受美国入侵到明治维新,日本人一直在模仿西方。这其间,日本只用了15年的时间就几乎彻底改变了自己依附他国、被动挨打的角色。到20世纪上半叶,日本更成为亚洲第一经济、军事强国,与欧美列强共谋瓜分世界。二战后,日本虽遭重创,却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重新崛起。这两次崛起都是从积贫积弱起步,然后是模仿,最后是创新。而中国,同样是做学生,已经模仿了30年,却鲜有创新,这实在是一种耻辱!究其原因,可能是我们国内的市场足够大,懒得去冒险;可能是我们从做代工和模仿中尝到了太多的甜头,懒得去创新;可能是我们在洋品牌的保护伞下活得太舒服,懒得去开创自己的品牌;一句话,我们的先天条件可能过分优越了,这也许不是我们创新太少的全部原因,却一定是最重要的原因。

孙子说:“陷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中国人缺少的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而是危机感!以及由危机感而引发的独立自主意识!

说到这儿,忽然想起一个遥远的轶闻:SONY当年刚刚在美国发展的时候,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有人给了他们一笔10万美元的订单,但条件是要打上美国公司的品牌标志。10万美元,对于当时的SONY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了。但他们最后还是拒绝了这笔订单,并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国际品牌。

拒绝这笔订单,需要更多的资金吗?需要更多的技术吗?需要更多的土地吗?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吗?

这些统统都不需要,SONY需要的只是一种危机感,一种信念,一种“不自主,毋宁死”的精神!这种精神撑着SONY走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让它们历经数十年风雨而屹立不倒,并成为“高瞻远瞩公司”中的经典案例。SONY目前的光景的确不太被人看好,不过,我相信,只要SONY精神不倒,他们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那么中国的企业呢?如果中国企业能有这种精神,也许会死得很难看,但活下来的公司却一定能够让全世界对中国的企业刮目相看,一定能够让中国的经济教科书上多几个耀眼的本土案例,一定能够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列举中国品牌的时候,少几分犹豫,多几分自信!

 

2007510日于家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4 12:18:48编辑过]

作者: yumtiger    时间: 2007-5-14 12:59
以下是引用ydy135在2007-5-14 11:52:40的发言:

我们大部分精力是集中在模仿别人了。其实模仿本身并没有错。这是后进赶超先进的捷径,但模仿了30年却还只是甘做学生,没有半点超越老师的迹象,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而中国,同样是做学生,已经模仿了30年,却鲜有创新,这实在是一种耻辱!究其原因,可能是我们国内的市场足够大,懒得去冒险;可能是我们从做代工和模仿中尝到了太多的甜头,懒得去创新;可能是我们在洋品牌的保护伞下活得太舒服,懒得去开创自己的品牌;一句话,我们的先天条件可能过分优越了,这也许不是我们创新太少的全部原因,却一定是最重要的原因。

孙子说:“陷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中国人缺少的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而是危机感!以及由危机感而引发的独立自主意识!

SONY需要的只是一种危机感,一种信念,一种“不自主,毋宁死”的精神!这种精神撑着SONY走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让它们历经数十年风雨而屹立不倒,并成为“高瞻远瞩公司”中的经典案例。SONY目前的光景的确不太被人看好,不过,我相信,只要SONY精神不倒,他们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那么中国的企业呢?如果中国企业能有这种精神,也许会死得很难看,但活下来的公司却一定能够让全世界对中国的企业刮目相看,一定能够让中国的经济教科书上多几个耀眼的本土案例,一定能够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列举中国品牌的时候,少几分犹豫,多几分自信!

 

 

2007510日于家中

什么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危机用“不自主,毋宁死”有精神与态度来对待竞争之后,我想中国的名牌就越来越好走了


作者: tttllll    时间: 2007-5-14 13:27
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列举中国品牌的时候,少几分犹豫,多几分自信!!!!!!!!!!!!
作者: 林妹妹    时间: 2007-5-14 14:35

让全世界对中国的企业刮目相看,一定能够让中国的经济教科书上多几个耀眼的本土案例,一定能够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列举中国品牌的时候,少几分犹豫,多几分自信!

——这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走,而且路也极不好走,充满了艰辛。


作者: mjtline    时间: 2007-5-14 15:04

品牌  销售市场占有率   公司给国家纳的税

真正利益是否用之于民   凭什么用之于民   自己的是否属于国家的

是否是公共的


作者: elinfo    时间: 2007-5-15 09:55

我们现在的企业都开始注重品牌,注重形象,但是我们真正的理解是什么,有没有理解品牌的真正含义。为什么我们一提到饮料想到就是可口,百事,一提快餐就是麦当劳、肯得基,人家都是怎么做到?我们应该怎么做?

人家在创造,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再改变我们的生活


作者: lihaiyun    时间: 2007-5-15 10:27

这里边有我们自身原因:一是中国的青年一代已经过的太优越了,缺少创新意思和忧患意识,想的更多的是自己;

另一方面我们的国民教育问题:日本政府在看到青年一代过上舒服的日子而不思进取时会利用政府的手段比如抬高房价增加青年一代出去努力赚钱的动力,但是在中国却有很多啃老族,这里的反差很大,值得研究!


作者: 1freesun    时间: 2007-5-15 11:09
QUOTE:
以下是引用lihaiyun在2007-5-15 10:27:14的发言:

这里边有我们自身原因:一是中国的青年一代已经过的太优越了,缺少创新意思和忧患意识,想的更多的是自己;

另一方面我们的国民教育问题:日本政府在看到青年一代过上舒服的日子而不思进取时会利用政府的手段比如抬高房价增加青年一代出去努力赚钱的动力,但是在中国却有很多啃老族,这里的反差很大,值得研究!

呵呵,啃老族?。。。。元素太多了,应该综合分析一下。
作者: hbol    时间: 2007-5-15 11:26
日本的迅速崛起有还多因素,但是我们中国国民教育确实有些问题。
作者: zhulongxue    时间: 2007-5-15 14:12
说到这就想起了我们的民族品牌娃哈哈了,可能这次真要被达能并购了。
作者: 蓝色阳光    时间: 2007-5-15 14:22
一些品牌很快就消失了_健力宝,当年好火呀!
作者: 陆曼    时间: 2007-5-15 16:33

我们的使命感在琐碎的生活中逐渐......


作者: lxy2007    时间: 2007-5-15 16:55
QUOTE:
以下是引用林妹妹在2007-5-14 14:35:38的发言:

让全世界对中国的企业刮目相看,一定能够让中国的经济教科书上多几个耀眼的本土案例,一定能够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列举中国品牌的时候,少几分犹豫,多几分自信!

——这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走,而且路也极不好走,充满了艰辛。

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作者: bullet    时间: 2007-5-15 16:56

使命感?

真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中国有中国自己的特点 ,不能一棒子打死了

中国的企业做的还是不错的,


作者: topsir    时间: 2007-5-15 21:56

楼主的一片看似简单的文章,却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大家试问自己,当我们去消费的时候,有多少时候选择的是国产品牌?

或许我们的心目中已经被太多的国际品牌所充斥!!!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