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旭历经三次转型,每一次都让她获得了新生:第一次是由默默无闻到名扬天下,缘由是她饰演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第二次是由拥有精神财富变成物质财富,缘由是创建广告公司,至今已经积累了亿万家产;第三次是由坐拥物质财富变成一切居空,缘由是剃度出家,取法号:妙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短短的一生都陷于这样的幽怨中无法自拔。
但现实中的林黛玉——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北京世邦广告公司董事长陈晓旭,却挣脱了这种种苦恼,实践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愿望,于2007年2月23日在长春市百国兴隆寺剃度出家。从此,那个叫林黛玉的魂魄散了,那个叫陈晓旭的躯壳远了,只剩佛前缁衣布屣、洗尽铅华的“妙真”。
陈晓旭的剃度出家,凸显了当今一个社会问题:众多拥有名利的所谓成功人士,他们的灵魂却一直滇沛流离。钱钟书对此一语中的:“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我们的一切情感、智慧和意志上的追求和企图,不过是灵魂上的思想病,想找一个人、一件事、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的世界上有一个安顿之所。”
青灯木鱼是陈晓旭安顿自己灵魂的理想之所,但更多的商人们仍旧在路上,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路在何方?
灵魂流离失所
商人们的灵魂为什么会流离失所?可能会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工作压力太大,精神长年累月处于紧绷的状态,一直得不到休养生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曾推出《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报告中提出:中国的企业家“有时出现”或“经常出现”“烦躁易怒”症状的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虑重重”的占33.1%,“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20年中,自杀的中国企业家多达1200位。
而年轻的企业家王均瑶,除了每天工作将近18个小时以应付均瑶集团内外事务,他还兼任着12个社会职务,一直高负荷运作,留给自己及家人的时间太少,以至于38岁便英年早逝。
二是失去了事业或生活的目标,没有了奋斗的动力。陈晓旭的烦恼也缘于此。她曾坦言:“我曾经很专注于财富的积累。身为家中长女,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家人过更好的生活。在那段时间里,我不断为他们创造更舒适的家,一次次搬到更大更美的房子里,还送精美的礼物给他们。后来,我发现物欲的增长并没有给我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我变得越发忙碌和烦躁,很少有时间和父母相处。”
“林黛玉”的烦恼在中国的商人中得到了广泛的共鸣——步步高的创始人段永平赴美国定居以后,觉得时间和金钱越来越多,但一度觉得很惶恐,看不到自己新的人生目标;江森自控公司中国区总裁杨薏澔,曾为分到第一笔花红、买了第一辆本田CR跑车而兴奋,但很快就觉得没劲;“财富的意义何在?为了赚钱我需不需要牺牲自己的原则?什么是成功的标志?我该如何处理家庭生活?工作多少才是够?”亚钢集团CEO符气清的脑海中,每天曾被这些问题缠绕得头痛不止;香港排名前十位的富豪、新鸿基地产副主席郭炳江也大倒苦水:“1994年时,我什么都有了,心里却很恐慌。出去排解,打高尔夫、开跑车、跟家人到荒岛度假,每天强装欢颜,却只能找到happiness(快乐),而找不到精神上的joy(喜乐),其实很惨……”
三是因为各种因素导致了中国企业这个群体的不安全感加剧。随着中国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与规范,法网一步步在收紧,于是一批曾经游走在黑色或者灰色地带的商人们纷纷“触网”,成为体制的殉葬品。近年来“落马”的企业家名单可以列长长的一串:唐万新、顾雏军、张海、周正毅、黄宏生、郑俊怀……
“富人进天堂,犹如骆驼过针眼。”《圣经》中的断言,让很多商人们惊慌失措。而近来,清算原罪的说法更是甚嚣尘上。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中国许多民营企业家的诞生,本身就像是一根木炭,如果你硬要去把它洗白,那么最终的结果是把整根木炭都洗掉,木炭还是洗不白。”清算可能给这个群体众多的人带来“灭顶之灾”,这导致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成天惶恐不安、如履薄冰,精神上陡添几分幻灭感。
而各种原因,都可以归结于一句话:那就是信仰的丧失。
寻找精神皈依
什么可以成为我们所敬畏的信仰呢?哲学家康德的答案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还有人把它归纳为这样几种:宗教、自然、哲学、艺术、伟人及神秘的事物等。
宗教最容易成为我们的精神信仰。象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基本教义都是劝人互爱向善,而且宗教中强调的“轮回”、“原罪”、“末日审判”之说,对人更具震慑性。企业界中,有从小接受天主教洗礼的黄光裕,有虔诚皈依佛教的陈锋与刘长乐,有致力宣扬摩门教的潘望博……
陈晓旭剃度前,每天都以诵读《无量寿经》作为一天的开始,祈愿自己具有如佛般的慈悲与大家共度此美好的一天,入睡前则读诵《地藏经》来检讨和忏悔自己这一天的过错,并替一切正在造罪业和受苦的众生忏悔;沈阳凤祥集团董事长孙凤祥的办公桌上有两个青花瓷碗做成的香炉,办公室后面有一个“静心堂”,里面供着如来和观音,是他用来“洗心”的所在;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常常穿着道服在办公室里工作,读书、打坐、记录心得是他每晚的必修课……
宗教首先是对“小我”(我自己)的慰藉,接着是对“大我”(和我有关系的人)的关注,最后上升到对“超我”(和我无关的人)的博爱。历数欧美那些最成功的商人,其中大多数是有信仰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是清教浸礼会教徒,IBM创始人老沃森是新教徒,沃尔玛创始人沃尔顿是卫理公会信徒,GE的杰克·韦尔奇是基督徒,DELL的董事长戴尔是犹太教徒,CEO罗林斯是摩门教徒,汇丰银行CEO埃尔顿还是一个圣公会牧师……
精神信仰,也可以是内心深处一种新的价值观的构建。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舶来品在中国企业界渐呈汹涌之势,核心便是提倡公司的经营应该与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主要包括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道义责任。
“在巨富中死去是耻辱的。”美国“公益之父”安德鲁·卡内基在临死之前如此告诫富人们。卡内基终其一生创办了庞大的“卡内基钢铁公司”,但他却在退休之时把企业以4.8亿美元出售给美国的摩根大通,并以这笔巨款开始了比钢铁更坚实宏大的公益事业,他主张富人在伦理、道德上有责任去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国外的商业巨头们,如洛克菲勒、比尔·盖茨、巴菲特、松下幸之助等,经过一生的苦心经营,赢得了巨额的财富,但最后都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把自己的大半财富捐献了出来。洛克菲勒死的时候,把双手一摊,表明自己什么也没带走,因此赢得了举国的尊重。
而胡润推出的“2006中国慈善排行榜”显示,当年榜单上的人数从50位扩大到了100位,榜上前50位企业家从2003年至今累计捐赠近51亿元,比前一年的13.5亿元翻了近4倍。这表明,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正在中国蓬勃发展。
精神信仰,还可以是一位进驻自己心田的伟人。四年前,移居美国的段永平,把巴菲特作为自己的偶像,于是他的事业和生活有了新的坐标。2006年年中,段永平便在eBay上以62.01万美元拍下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为的是亲聆大师的教诲。
在事业上,他成为全球追随巴菲特投资哲学浩荡队伍中的一员新兵,“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就等于在买这家公司,买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投资你看得懂的、被市场低估的公司”……在资本市场,段永平把巴菲特的这些价值投资理念运用得游刃有余;与巴菲特在慈善事业上的慷慨一样,段永平和妻子刘昕也在2005年成立了家庭慈善基金Enlight Foundation,他把自己拥有的一些股票捐到这个基金里。Enlight Foundation光在网易和九城数码这两家公司的持股价值,并已经超过了5300万美元……
“我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财富,但我的财富不是为了满足一个人、一个家庭对物质的欲望,而是用于更广大、更有益于社会的事业。”陈晓旭的话代表了大多数寻找精神归宿的中国企业家们的心声。
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我们的一切情感、智慧和意志上的追求和企图,不过是灵魂上的思想病,想找一个人、一件事、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的世界上有一个安顿之所。
经典,精辟,一语中的。
看不透,
但觉得她这样做很正常.
关健要知道引发她这样做的真正原因.
三十年的发展,只是成就了表面功夫,却没有培养出国人健康的精神。邓大人说改革十年最失败的是教育,我说尤其是社会教育、人格教育。随着经济发展,国人没有信仰或没有正确的社会总体价值观的问题会比美国、日本更为突出。目前的成功人士或公众人物只不过是经济发展拉动和媒体的推波助澜造成的,当然不是否认其个人的努力。但没有健康的人格,那么可以说除了较积极地占有了社会资源外,对社会不仅没有贡献,反而更进一步扰乱了社会整体对价值的判断,难道成功成名后就意味着累、意味着要逃吗?美国式的英雄是既痛恨这个社会又要有改造他的担当。中国的侠义精神一个弱智都能总结出:侠之大者,为国为家。当然我们不排除社会多元化的成就小我关怀。但这样的宣传无异于在降低社会的整体责任感,这种破坏力是相当大的。因为中国人善良的以为声音大的就是对的,就是方向,几千年来除了民智初开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欧美没有这种现象,不能全怪在文化上,做人没有什么不同。西方人是有限自由,有限免责,而国人想无限自由,无限免责,实在不是自然的态度,自然是有规则的。
对于没有随能力的人我鄙遗地同情他们。
很好呀,陈晓旭我一直很喜欢她的形象,她选择出家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嘻嘻,在俺认为。
出家 在家 每个人选择的生活只有一种,有人选择在家奋斗 奉献 有人选择出家修行身心,出家不代表离世,也不存在所谓逃避生活。人生在世,不过一路旅程,人 事 物 真的很重要吗?在你出生的时候 在你离开世界的时候有人可以替你生替你死替你痛吗?
俺如果有这个机缘和定力的话我也会这样选择的呵呵!
认同陈晓旭的观念,人活着总应该有点信仰,物质追求只能是一个过成,温饱之后还能做什么?我认为是否皈依只是形式,我更愿意用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收益.可能出家更是精神上的修行.境界更高
"精神信仰,也可以是内心深处一种新的价值观的构建。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舶来品在中国企业界渐呈汹涌之势,核心便是提倡公司的经营应该与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主要包括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道义责任。"
赞同楼主所说的.
如果能如鉴真大师一般,开坛讲法,教化人心向善,也不失一种对社会的回馈。毕竟人在社会上活着,或多或少要对社会有些贡献。
财富本身无罪,拥有财富本身也不是问题的关键。
真正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环境的意义。
我们要看看人家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财富多多,给慈善捐赠的也最多,人家还是一天到晚激情饱满地投入工作,也没见他们无病申吟。。
佛?出家?这些都是形式,其本质与“善”无关。想当年西藏在哒赖喇嘛这个佛教领袖的统治下,一直施行残酷的农奴制度,还是共产党来后强行结束了农奴制。
相比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我们这些企业家差的太远,不单是事业成就差,行善的成绩也没法比,心理健康也没法比。
有必要上纲上线吗
说我们缺少信仰,难道非得还要回到30年前的那种盲目个人崇拜才行
在不知道她出家的真正原因前就把这件事上纲上线,不赞同!
人是群居的动物,需要各种关系支持我们,在现在金钱的社会,人和人之间剩下的就是金钱关系,如果你心灵的安全感还存在,哪就是奇怪的事情了,对父母的责任给钱就可以了吗?对爱人的责任漂亮的房子,衣服就可以了吗?对子女的责任就是好的学校,好的手机。。。就可以了吗?你有和你进行心灵交流的朋友吗?你有做让人感恩的事情吗?等你做到以上这些时,我想大家就没有时间去想有的没的了,有时退一步海阔天空。
国人缺乏的是精神信仰
有必要上纲上线吗
说我们缺少信仰,难道非得还要回到30年前的那种盲目个人崇拜才行
.....信仰不是个人崇拜.....
信仰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体现
想起了一个词"行尸走肉",如果没有精神,那存在这世间也没有意义!
出家就是逃避么?出家或者只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她自己还迷茫着呢,又怎能要求她去渡化世人?
很多人做不到有目的的渡化自己,陈晓旭却做到了,这才是值得挖掘的意义。
当然,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因人而异。
那亿万家产只是噱头罢了,
遗憾的是,很多人在关心她如何舍得放弃这些钱
还有,要求人行善,本身就是“不善”
人们应该在烦恼的事物中寻找乐趣,学会如何去发泄自己。尽管有时我们所采取的发泄物有些不符合常规。但我们也应该坦然的处置。
我挺佩服陈晓旭的,佩服她和先生的放得下。
我是佛教俗家弟子,已行过皈依礼。现在还没有吃全素,但是基本也不到菜市场去买活鸡活鸭等,在办公室经常向同事宣导不要杀生及少吃肉的好处。
有一天,我看到陈晓旭“回家”的报道,发给几位同事,其中一位问我:你是否会和她走一样的道路?
我愣了,我不知道。
今天,又在报纸上看了陈晓旭的报道,我可以用“震惊”来形容,因为我和她居然是同一天生日,她向红楼梦剧组所写的自荐信中也,写了一首诗,把自己比喻成柳絮,更触动了我的心,因为我的笔名是柳絮,包括英文名是也柳絮的英语译文。
对于在家或者出家,其实没有特别大的区别,只是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并且能够对众生有益的道路而已。
只是突然,心情很特别。
看到了别人,也反省一下自己吧,每个人的信仰不同而已。只要对得起自己就好。
物质决定精神,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追求。譬如你还没有孩子,你就会想要一个,无可厚非。人首先是要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如果能把个人的满足和社会的满足结合起来就更好了,即为国为家。
我挺佩服陈晓旭的,佩服她和先生的放得下。
我是佛教俗家弟子,已行过皈依礼。现在还没有吃全素,但是基本也不到菜市场去买活鸡活鸭等,在办公室经常向同事宣导不要杀生及少吃肉的好处。
有一天,我看到陈晓旭“回家”的报道,发给几位同事,其中一位问我:你是否会和她走一样的道路?
我愣了,我不知道。
今天,又在报纸上看了陈晓旭的报道,我可以用“震惊”来形容,因为我和她居然是同一天生日,她向红楼梦剧组所写的自荐信中也,写了一首诗,把自己比喻成柳絮,更触动了我的心,因为我的笔名是柳絮,包括英文名是也柳絮的英语译文。
对于在家或者出家,其实没有特别大的区别,只是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并且能够对众生有益的道路而已。
只是突然,心情很特别。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最终的归宿,这是她的净土跟乐园,是paradise~
能找到归宿的人是幸福的
她在那里怡然自乐,我们为什么还要是是非非地说个不停呢
你说的真对,出家不出家有什么关系?形式而已
嗨,我看了大家的讨论,觉得层次都上去了,其实现在的社会,物质是富裕了,可是精神却空虚了,求佛也好,求神也好,无非是为了安心,可是心在何处,可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静而心不已,人生不外乎一心,难也!
伟人只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命运与全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们才是真正的佛菩萨.别无处求的!!!
功成身退,天之道
呵呵,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其实出家未尝不是好事!了却世间纷扰.
三十年的发展,只是成就了表面功夫,却没有培养出国人健康的精神。邓大人说改革十年最失败的是教育,我说尤其是社会教育、人格教育。随着经济发展,国人没有信仰或没有正确的社会总体价值观的问题会比美国、日本更为突出。目前的成功人士或公众人物只不过是经济发展拉动和媒体的推波助澜造成的,当然不是否认其个人的努力。但没有健康的人格,那么可以说除了较积极地占有了社会资源外,对社会不仅没有贡献,反而更进一步扰乱了社会整体对价值的判断,难道成功成名后就意味着累、意味着要逃吗?美国式的英雄是既痛恨这个社会又要有改造他的担当。中国的侠义精神一个弱智都能总结出:侠之大者,为国为家。当然我们不排除社会多元化的成就小我关怀。但这样的宣传无异于在降低社会的整体责任感,这种破坏力是相当大的。因为中国以人善良的以为声音大的就是对的,就是方向,几千年来除了民智初开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以上红字值得深思,更赖于现实的行动,更赖于现实的行动之前思想的支点和行动中的支点链接和支持。问题是我(们)多少程度关注了,多少程度真正给予支持了,为什么在现实中就不能有一个健康美好的生活空间。如果在现实中难以再获得,只能舍得亿万财富奔向自已的心灵,这样才能获得平衡,所以出家不是什么过错,过错的是过程。
财富本身无罪,拥有财富本身也不是问题的关键。
真正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环境的意义。
我们要看看人家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财富多多,给慈善捐赠的也最多,人家还是一天到晚激情饱满地投入工作,也没见他们无病申吟。。
佛?出家?这些都是形式,其本质与“善”无关。想当年西藏在哒赖喇嘛这个佛教领袖的统治下,一直施行残酷的农奴制度,还是共产党来后强行结束了农奴制。
相比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我们这些企业家差的太远,不单是事业成就差,行善的成绩也没法比,心理健康也没法比。
于老师看得开,看得开的后面是什么,有机会讨教啊。
可惜她直道生病才遁入佛门,有点临时抱佛脚的感觉.
佛救不了人, 佛让你自救, 可惜大部分人直道出了大问题才去求佛, 佛怎么救你. 因为佛死了. 你也快死了. 佛救不了死人.
一家之言. 仅供参考.
陈晓旭是<商道>林尚沃的一个缩影!大家可以看看这本书.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