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读任正非讲话的收获 [打印本页]

作者: ocq1208    时间: 2007-2-14 18:07
标题: 读任正非讲话的收获

飞猫兄在栖息谷转贴的一篇任正非的讲话(“认识驾驭客观规律,发挥核心团队的作用”,任正非在研委会会议、市场三季度例会上的讲话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47,103038,0,0,0,0,0,0),让我更对任正非佩服。我一直对任正非非常佩服,认为他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能真正称得上企业家的人物之一。任正非在公司的可能是很普通的一篇讲话,在我看来都绝对的够水平,里面的一些思想很让人受启发。

一、“要正确认识、掌握和驾驭客观规律。……因为我们不能与规律抗衡,我们不能逆潮流而行,只有与潮流同步,才能极大地减少风险。”

这段话所表达的意思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也有很多故事来表达和佐证这个意思,比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但偏偏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又是特别的多,因为很多的的头脑发热不清醒。

我把这段话分两层意思来理解。

第一层意思,我们要主动的学习和认识客观规律。一定程度上讲,各类经典书籍包含的知识、理论、道理等等,实际上都是客观规律,都是前人在客观规律上尝过甜头或吃过苦头摸索总结出来的东西。所以要学习、认识、掌握客观规律,就要多读经典,并且是一种主动的态度。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最近我在花较大时间去重温一些经济、营销类的经典书籍,重新补基本理论的课,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绝对有好处(我一直认为道理都是相通的,飞猫兄在另一个贴子中也有这个意思“看书须从经典起,学习必须从经典开始,只有从开始打好坚实的基础,手才能伸向那遥远的天空。”
   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47,103167,0,0,0,0,0,0
)。我把这个状况叫做“蓄‘识’待发”。

第二层意思,要懂得驾驭客观规律。“凡事都有规律”,“规律不可违抗”,一个人的成就如何,一个事情的成败如何,都要“顺应客观规律”,所谓“驾驭”,实际是一个主动行为。联系实际,我们在商业领域中,无论是管人,还是做事,都要依据一定的规律理论去进行。不要异想天开的去发明什么新理论新规律,如果你“标新立异”并且成功了,充其量你只是碰巧顺应了早已存在的规律。我把这个状况叫做“顺势而为”。

二、“我们不能奢望中国企业全面、迅速和整体的信息化。从理论上看信息化很简单,事实上很困难,难在商业模型的数字化。”

前几年一直在一家连锁企业工作,最近退了出来,却还一直在对这家企业进行分析反思。前段少天兄发表《商业模式,企业运营成败的关键》,我就很认同。连锁模式,也是一种早已被证明成功的商业模式,但在我工作过的企业却不成功,所以我一直在反思究竟哪些方面出了问题。“管理信息化”是连锁模式的一个要素,这里的信息主要在于“快”、“数字化”,看到任正非的这段话我觉得似有所悟。

三、“这场生死存亡斗争的本质是质量、服务和成本的竞争。……我们要把质量提高,把服务做好,同时把成本降低。大家都认为成本低就是指料本低,其实成本的构成是方方面面的。”

企业竞争的实质就是质量、服务和成本的竞争。其实作为市场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如何执行到位却是大难题。许多企业,其实很多认识到位了,战略也没问题,但失败就失败在执行上,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执行力”书籍培训红火的原因。中国不缺理论家,缺得更多的是实干家。最近接触一家企业,有意向往连锁模式发展,连锁模式的内涵也正是质量、服务、成本这三项,我最近在做这家企业的项目计划书,必须更多的考虑这些方面。

四、“在市场低迷期间,要加强队伍素质的建设,培育一支迎接未来的铁军。……贯彻末位淘汰制……《战争论》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高级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看不清的茫茫黑暗中,用自己发出微光,带着你的队伍前进;就象希腊神话中的丹科一样把心拿出来燃烧,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一样。”

任正非在上面的一段讲话中,也讲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员工建设与管理,强调人才的作用。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现在已成为一门非常发达的学科,并还在不断细分和向前发展。任正非是一个有深刻军队作风的人,他开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药方就是“末位淘汰制”。“末位淘汰制”如何具体操作,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细化方案,我觉得还是在“公平公正”和“执行到位”。

第二层意思,领导的作用。企业的领导,一个组织的带头人,所起的最关键的作用就是引领组织的方向。关于领导力的学说专著也很多,方向作用,是领导力的最大价值体现,无论组织规模的大小。前段我们讨论德与才,讨论集权分权,我觉得领导力的方向作用比这两个论题更高一个层次。所有当领导的,不管大领导小领导,都应该将《战争论》这段话背熟,才能深刻领会如何当领导。

当然,任正非说“在市场低迷时期,要加强队伍素质的建设,……”。我理解成他是在就事论事,无论企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要“加强队伍素质的建设”,甚至在市场“高涨”时期更甚!因为根据“福兮祸兮”的辩证理论,市场“高涨”正是头脑发热容易犯错误的时候。

以上为我的思考和收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4 21:23:01编辑过]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2-14 18:52
拜读磨剑兄的好文,飞猫也来谈谈读后感的读后感。有所雷同但有所差异。
作者: rgang    时间: 2007-2-14 19:06

呵呵,不错.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站在了大众的肩膀上.但是成就了华为的今天,任正非作为一流的企业家的称号却是当之无愧的.


作者: ccb008    时间: 2007-2-14 20:12
楼主的理解非常好!在下受益匪浅,非常佩服!有一段话我觉得说出了我的心声(我一直有这种感觉,但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也一直在这样做,不过做的不是很坚定,总是怀疑这样做是不是有些迂腐):“所以要学习、认识、掌握客观规律,就要多读经典,并且是一种主动的态度。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最近我在花较大时间去重温一些经济、营销类的经典书籍,重新补基本理论的课,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觉对有好处(我一直认为道理都是相通的,飞猫兄在另一个贴子中也有这个意思“看书须从经典起,学习必须从经典开始,只有从开始打好坚实的基础,手才能伸向那遥远的天空。”

作者: brainman    时间: 2007-2-14 20:25

读书、看画、欣赏珍玩唯有产生了共鸣,方能进入一种跨时空思想交流的境界,有些伟人之所以“不死”,就是能够与后人存在这种交流。

读大师的文章也需要这种交流,磨剑兄已经和仁总完成了一次思想对话!


作者: ocq1208    时间: 2007-2-14 21:27

谢谢各位的交流、鼓励.

呵呵,飞猫兄在网上搜集资料的能力让人望尘莫及,我们只需要跟在他后面拣拣宝贝就行了.


作者: lmtscom    时间: 2007-2-14 21:43

赏识管理(提高士气工作效率和利润的简单方法)

你的生活,你的管理是为了  1、导向失败?          

                          2、导向成功?

                                     

赏识管理(从负面导向正面

   

 赏识管理:是一种把个人的、团队的思想由负面引向正面并导向成功的一种管理方法。他可以

                      纠正一些管理者在管理实务中的不足和失误(导向失败),把个人和组织变的日益

                      完善和强大,直到导向成功。

 

自己要:        1、认清      目标

                2、找准      差距

                3、寻找      方法

                4、完善      不足

                5、导向      成功

 

赏识的四个基本要素:赞扬    感谢   机会   尊敬

                                                     研究者:ideatop.cn


作者: M.A.C    时间: 2007-2-14 21:57
站在巨人肩上才能看得更远.....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2-15 11:56
QUOTE:
以下是引用ocq1208在2007-2-14 18:07:58的发言:

一、“要正确认识、掌握和驾驭客观规律。……因为我们不能与规律抗衡,我们不能逆潮流而行,只有与潮流同步,才能极大地减少风险。”

这段话所表达的意思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也有很多故事来表达和佐证这个意思,比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但偏偏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又是特别的多,因为很多的的头脑发热不清醒。

  飞猫针对磨剑兄的文章,逐句阐述自己的浅见,望磨剑兄与众家人多多指正:

  磨剑兄“大禹治水”的这个比喻说得好。

  古人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诚乃古人不欺今人之智慧大理。

  今天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民主全球化的大时代,这好比原始社会大禹时期的滔天洪水,此乃客观存在的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规律和民心之所向,顺天则昌,逆天则亡!《圣经》说得好:“凡属必然的事情,我们须轻快的承受”。

  但偏偏有很多人的头脑发热不清醒,常常不满足于自己的财富,却常常满足于自己的智慧。想当然的认为泛滥天下的洪水必须堵截之,才能制服。岂不知,他们却在重复大禹父亲鲧的历史悲剧与重大错误。历史,往往会惊人的不断重复着。国家如此,企业亦如此。
  尧帝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堵”的办法,九年的时间也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尧的助手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价值取向,就会对国家、企业将来的发展之路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深远影响,会对个人家庭、企业发展、国家命运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国家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推广倡导科学发展观,无疑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是一种上下级互相沟通的良好表现方式,创造相互信任、相互协助、高效率社会环境的有效方式之一。缺乏沟通,就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如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一样,缺乏流通,人岂能不病、不亡?!
  “堵”,只能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设道墙,拉远了心与心的距离,使彼此的科学发展观相背离,远离了真正的成功大道;
  “疏”,却是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体现了平等、友爱与和谐,树立起了共同的科学发展观,密切了干群关系,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融,在人与人之间、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在国家与百姓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架起一座互相理解、信任和支持的伟大桥梁!

  缺乏疏通,就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如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一样,缺乏流通,人岂能不病、不亡?!这就是“疏”的道理与好处。只要周详策划,有充分的准备,正本清源,防范于未然。
  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并不是依靠势力、暴力、阴谋去阻止,而是止而不止,疏导使其畅通,而不必阻止。故而才能使人人各行其道,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大圆满!

重复转贴一篇历史故事来表述飞猫的观点:



恢复封建政策的八大正反思辩




  英布归顺,使刘邦正式成了众诸侯的名义领袖。
  但楚军兵力上仍有明显优势。
  刘邦联盟的管辖地区较大,兵力分散,让亲自在前线领导抗争的刘邦十分头痛。楚军在准备总攻击之前,打算先行扰乱汉军补给体系,如同巨鹿之战前的策略。所以项羽不断派遣游击队攻打汉军运输的甬道,造成驻守各地的汉军常有断粮的恐惧。刘邦正为力量无法有效集结而深感烦恼。
  此时,郦食其建议刘邦恢复封建体制,将刘邦和诸侯间关系正式化。郦食其表示:
  “昔日商汤讨伐夏舛,封夏舛之后代于杞;周武王伐殷纣王,封其后代于宋。但秦国却不懂得这一道理,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诸侯的后代臣民均无立锥之地。陛下若能再立六国之后,其君臣、百姓必皆感激陛下之德行,绝对会自愿归属于陛下。一旦德义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称霸成为诸侯共王,那怕楚国不臣服呢?”

  刘邦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便下令郦食其带着汉王印缓。行使六国,集结诸侯旧势力以共同对抗楚国的压力。郦食其前去准备的时候,正好张良外游归来。有烦恼的时候着听到张良回来,是刘邦最为高兴的事了,因此即使是正在吃饭的时候,刘邦仍迫不及待地立刻召见张良。
  “子房啊,刚刚有客卿提了一个对抗楚国力量的策略,你来替我评估一下它的可行性吧!” 接着便将郦食其的建议,详细告诉张良。
  没想到张良却笑着表示:
  “是谁为陛下出此主意的呢?按照这个计划去进行,陛下之大势去矣!”
刘邦傻眼了,问道:
  “为什么呢?”

  张良说:
  “请借用桌前的筷子,我来为大王作个说明。昔日商汤、周武分封舛、纣后代,是因为他们评估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控制这些后代的命运生死。如今大王自己估量能够在这方面和项羽竞争吗?此不可一也。
  周武王入殷京时,曾为商容洗雪冤屈,释放在监牢中的箕子,祭祀为国忠诚、进谏纣王被杀的比干,这些有力的政治号召,陛下目前有没有呢?此不可二也。
  武王进入殷京后,立刻散发巨桥谷仓的存粮,并以鹿台的金钱财宝赈济穷人。由于殷纣王的暴政,使周武王可以大量施恩于百姓,如今陛下可有这种机会?此不可三也。
  讨伐殷纣王后,周武王之所以分封诸侯,是因为天下业已太平,所以能收回干戈以示天下不再用兵,这点陛下能做到吗?此其不可四也。
  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在华山之东设有马场,表示天下无事,从此无为而治,陛下也能够做到吗?此其不可五也。
  周武王并且放牛于桃村之西,以表示从此不用再运输粮食,不用再征民于劳役,这点陛下能做到吗?此其不可六也。
  如今天下游士离其亲人,抛弃祖产,解放族人,跟随陛下一起争逐天下,无非想建立功劳,以获得咫尺之封地啊!倘若陛下复立六国诸侯之后,天下游士必各归其主、回到故里,陛下的人才将因而流散,还有谁愿意和陛下共争天下呢?此其不可七也。
  再者,楚国在军事上仍为当前强国,谁能保证新立的六国之后不会反过来唯其马首是瞻,那时候陛下能得到谁的臣服?此其不可八也。
  有此八不利,陛下若用客卿之建议,臣料想陛下之大事去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5 12:01:22编辑过]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2-15 15:03
QUOTE:
以下是引用ocq1208在2007-2-14 18:07:58的发言:

第一层意思,我们要主动的学习和认识客观规律。一定程度上讲,各类经典书籍包含的知识、理论、道理等等,实际上都是客观规律,都是前人在客观规律上尝过甜头或吃过苦头摸索总结出来的东西。所以要学习、认识、掌握客观规律,就要多读经典,并且是一种主动的态度。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最近我在花较大时间去重温一些经济、营销类的经典书籍,重新补基本理论的课,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绝对有好处(我一直认为道理都是相通的,飞猫兄在另一个贴子中也有这个意思“看书须从经典起,学习必须从经典开始,只有从开始打好坚实的基础,手才能伸向那遥远的天空。”

飞猫的读后感:

  老的书好看,老的马好骑,老的柴好烧,老的友可信。经典,是生命力长久之意,它是成功、智慧、财富的象征!
  法国统帅拿破仑说:“不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的人,通向成功的道路是遥远的”。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说:“每个笨蛋,只会从自己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聪明人则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取”。
  美国投资大师乔治·索罗斯说:“选择一个行业股票时,要选两家,但不是随便找两家,应选一家最好和一家最差的!”
  《读兵书法》说:“……读兵书,要将古来名将行过事迹体贴分晓,何人用此而胜,何人不用此而败,庶有益。读兵书,要知韩信背水阵如何取胜,到高祖背水阵如何却败了。每事如此校量,方有得……”
  明君唐太宗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常保此三镜,可以防己大过矣!”
  多理论的人需要多做实践,多实践的人需要多学理论。什么事都像硬币一样有其两面性,正反相生,辩证的矛盾统一,不可偏执,不可偏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种有趣的普遍现象:许多科学的理论并不能使大多数人在发展的具体问题上和行动价值取向上,达成共同的一致性。当人们需要在纷乱复杂、瞬息万变的环境中预测、洞察和处理问题时,任何理论化的东西都是只能启发思维、加宽思路,却不足以此而应万变,恰如人们所说“法不能尽战之巧,谱不能尽奕之妙”,科学的真理,它往往随着时间、环境、人与事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将理论、历史上的正反案例与实践有机结合,方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不是囫囵吞枣、刻舟求剑。鞋子只有穿在自己的脚上,才知合不合适。一定的科学发展观总是因为一定的发展环境而生。
  飞猫浅以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从大多数人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升华到理性认识高度的科学理论。而要将科学的理论影响、指导其他人的社会实践,变成广大人民的自觉行动,达到大军事家孙子所说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的科学智慧高度,必然要经历“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不断总结经验理论的过程,在“规范化的重复——重复中寻求突破——突破后及时地规范”模式中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从而实现国家、企业优秀文化思想的可持续发展。正如《易经》所云:“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全球所有国家、企业,都曾在自我发展之路上犯过不少错误,付出了不少代价与时间。对此,人们要求自己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对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进行反省和总结,把模模糊糊的感性认识提炼出来,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理论高度),并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来培训、发现人才,使国家、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更加光明、深入人心。

  先贤们的优秀理论著作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的考验,持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是因为它们有着财富远远无法比拟的内在价值!
  它们就象黑夜中的灯塔,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智慧、财富和成功的微光,照亮了在前进道路中不畏艰难的勇敢探索者,引领他们不断走向成功的伟大彼岸。因为历史往往会惊人的不断重复着,今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古代的先贤们已经重复了不知多少遍;因为先贤们经历了血与火的诸多考验,他们在书中的每个字,昔日是用许多的血泪、金钱、时间和苦难所堆集起来的。所以,中国人常说的三不朽“立言,立德,立功”,将立言列于三者之首,是为了后人们能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规避他们走过多的冤枉路,付出不必要的时间与汗水,从而进军更伟大的人文高地!


  …………

飞猫浅论理论的正面性:

  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尤其酷爱古今史书,并对许多古书作了不少点评。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历史知识,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我们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这三点对伟人毛泽东的成长和中国革命的影响力之大!
  人们学习历史,学习思想理论,是为了能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启迪思想、加宽思路、增长智慧,从而在人们的心中起到“劝善明恶、记功司过、察往知来、激浊扬清”的良好作用,使每一个人能在错误、失败、选择和机遇中成长起来,在博奕交锋之中成长起来。
  比如:我们要修一座水坝,就必须了解该河段洪水的历史记录,这样才能确定水坝的各种参数。现在经常提到的建造可以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大坝,有人会想为什么不能设计成能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呢?但是设计提高一个级别,成本就要大幅度增加,所以要在成本和标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设计者凭什么来确定这些标准呢?那就要依靠历史。

  有专家考证,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一般为80至90年翻一番;19世纪60年代,知识更新速度为5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够用一辈子;工业经济时代,读十几年书也够用一辈子;知识经济时代,只有终身学习,才不会被日趋激烈的竞争淘汰。当今社会,谁掌握了学习的先机和主动权,谁就抢占了生存和发展的制高点。是否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不仅关系到国运之兴衰,也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因此,任何人都要勤奋学习,否则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自由全面发展。今天是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发展迅猛的21世纪,知识进化的速度更是如流星赶月般的日新月异。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人工作能力的强弱、工作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加强学习,首要和根本的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质,增强理性思维和运用理论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思想领域的根本性建设。理论解决的是世界观、方法论等带根本性的问题。理论是旗帜、是方向,理论觉悟是阶级觉悟的先声,理论清醒是思想行动坚定的前提,理论先进是思想进步的根基,理论创新是民族复兴的动力,理论成熟是国家发展、企业发展的契机。
  理论建设,无论对于国家、企业还是个人来说,都是思想建设的根本。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明确方向,发掘动力,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立志远大、有所作为的人,只有增强理论素养,才能“立德”、“立功”、“立言”,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因此,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不仅是治国治企之本,也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根本。

  …………

  我们要勤于思考,把他有变为己有。书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为自己的,为我所有,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而不思,等于食而不化。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把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把静止的东西变为动态的,把无关的东西变为相关的,才能在前人的认识上创新和超越。思考有多深,思想有多远,人们就能走多远。只有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联系实际,开动脑筋,才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回答,形成新的想法、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

  勇于实践,把知识变为能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获得真知的唯一途径。理论不经过实践检验,就不能转化为能力;知识不转化为能力,就没有力量。毛主席既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践知识,既提倡读前人和今人的“有字之书”,也提倡读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之书”,反对脱离实际死读书、读死书。一个人如果不注重实践,不善于把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即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能说达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我们要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既善于向书本学习,又善于向实践学习,在伟大的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才干,提高能力,用实践检验学习成效。

  善于总结,把经验变为智慧。毛主席说过:“我一辈子就是吃总结经验的饭”。陈毅元帅认为,毛主席之所以伟大,就是“不二错”,即同一个错误不犯两次。邓小平也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一个人如果不善于总结,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可能常走弯路、常遭挫折;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企业、一个人如果不善于总结,就可能错失机遇、蒙受灾难。要把学习引向深入,就要善于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善于总结,就要把实践中零散的东西系统化,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历史的东西现实化,外面的东西本土化,外国的东西中国化,从中发现带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新的实践。善于总结,我们就能举一反三,就能不断认识和发现真理,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

  在中国的封建皇帝中,唐太宗是一个重视修史、重视在政治实践中读史、用史的贤明皇帝。在他身边,有许多精通历史的名臣,与他经常“商榷古今”,成为讽谏的专家,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虞世南、萧瑀、王珪、刘洎、马周等都是这样的人,他们对贞观时期的重大政治决策都起了很大作用,对唐太宗的为君之道产生了积极影响。唐太宗有一句名言,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以古为镜”,表明他注重借鉴历史。他常以自己的体会要求群臣多读“古籍”,提倡群臣“事之闲,宜观典籍”。有一次,他还送给以直谏著称的李大亮一部《汉纪》,说:“此书叙致简要,议论深博,极为政之体,尽君臣之义,今以赐卿,宜加寻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5 15:52:39编辑过]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2-15 15:40

续前文:

飞猫浅论理论的反面性(也就是为道也屡迁的意义):

  纵观历史,每一次大的政治经济变革都伴随着一场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常常是是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先于政治经济变革实践而形成,思想文化的大辩论、大鸣放、大字报,常常是国家政治经济急剧变革或动荡的先兆。这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无奈、迷茫、困惑,一种求是、求志同道合者、求解决之道……外显的强烈需求和表现。

  例如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近代的“五四运动”、“白话文运动”……。那些率先感受到先进的生产方式的先进的思想、观念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开来,并逐渐渗入到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当中,形成了新的政治文化,从而成为推动改革社会的巨大力量。在西方,反映早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规律内在要求的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和理论广泛地传播并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并经过长期的历史的积淀内化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到后来,它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大众心理基础。

  先哲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历史上,任何一个统治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如果不坚持以本阶级的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它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统治地位也坚持不住。这也正是前苏联在思想理论文化建设方面差,导致西方国家一枪不放就瓦解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也是中国政府为什么常常搞思想文化教育培训的原因所在。借用党的一句话来说:“正确的思想理论,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错误的思想理论,则反之。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特别强调作为社会意识的思想和政治工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能动作用,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
  苏联的列宁,提出革命运动必须有先进的革命的理论来指导,必须始终坚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的思想。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不仅在很短的时间里引进了几乎所有的西方社会科学学科,而且史无前例地建立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专业研究队伍。今天,在各个领域社会改革飞速进行、各种社会问题纷涌而至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中国社会科学的期望可以说是与日俱增。特别是,经过将近一百年的文化运动和思想革命的洗礼,中国人今天似乎更加意识到制度变革的重要性。比起当初的“维新”、“共和”来,只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制度变革才真正显示出其巨大的建设性力量,只有“改革开放”才开始把中国近代以来千呼万唤的制度变革落到实处。然而,令人深思的是,中国社会今天所经历的巨大变革绝不是某种出色的理论的产物,而是出于多年政治动荡的惨痛教训;在改革从“一波三折”到平稳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似乎也没有提出太多的理论资源来指导它,更加行之有效的原则却是“摸着石子过河”;最有趣的是,在改革带来了一系列思想、道德及制度的问题之后,似乎没有一个社会科学学说能对之作出真正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或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21世纪的今天,中华文明原有的巨大影响力正在日益失落中,西方文化正在日益侵蚀、影响中国人的大脑、思想阵地和行为生活(例如圣诞节、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迪斯尼、好莱坞大片等)。中华文明昔日的辉煌,已成为昨日之黄花,实值得大多数国人深思与警惕。

  …………

  由于文化历史传统的差距,中国的管理之道(集权管理)与西方的管理之道(分权管理)有很大不同。这与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以家庭为本位制”……许多历史文化习惯有很大关联,并与西方人自古以来“以个人为本位制”的……许多历史文化习惯形成鲜明的对比,两者的有些价值取向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由于中国人的世界观与西方人不同,所以中国人常常基于自己的家庭观念(集权管理)去评论西方人,认为西方人家庭关系冷淡,人情淡泊,人与人之间完全是金钱关系,儿子到父亲家吃一顿饭也要付钱,而年老的父母也得不到子女的关照。同样西方人亦往往基于自己的人权观念去评论中国人,认为中国的父母打骂子女,甚至干涉子女婚姻的行为是侵犯个人人权的行为。

  中国人以家庭为本位,首先维护的是家庭的尊严和权力,认为别人插手家庭的内部事物是不可容忍的侵权行为。而西方人以个人为本位,首先维护的是个人的尊严和权力,认为即使在家庭内,每个成员也都享有同样的权力,家庭内部的侵权行为也是不能容忍的。比如中国人认为父母打骂子女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外部的人去插手、干涉别人家庭内部的事情是不应该的,不道德的行为。而西方人则认为父母打骂子女是侵犯了个人的权力,对这种事情视而不见才是不应该的,不道德的。
  
  这样看来,中国人的观念的确与西方人有很大不同,甚至可以说完全相反。中国人传统上所持的是家族主义世界观、采用的是家庭本位制的国家体制。而西方人所持的是个人主义世界观、采用的是个人本位制的国家体制。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强调、甚至否定个人自由,认为个人一旦有了自由就会天下大乱,只有采用严格的“君、臣、父、子”的等级体制(正如集权管理),社会才能安定。而西方文化中则强调和肯定个人自由,认为个人自由是每个人生来就有、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力,只有保障个人自由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如分权管理)。中国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而西方文化的最终目的则是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

  既然中国与西方在历史文化习惯上的看法截然不同,那么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中国的看法正确还是西方国家的看法正确呢?有人称二者各有优缺点,这是事实。但就总体而言,那个更好一些呢?当然评判中国与西方人权观念的优劣可以用很多指标进行衡量,其中最基本、最客观的硬指标就是国家经济军事力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采用否定个人自由、权力的家庭本位制的中国,无论在国家实力还是在人民生活方面,都与采用肯定个人自由、权力的个人本位制的西方国家有巨大差异。
  这不能不迫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否定个人权力的家庭本位制(集权管理)不如西方的肯定个人权力的个人本位制(分权管理),西方的权力观念更为可取。

  为什么中国的否定个人人权的家庭本位制不能使中国成为强大国家,而采用肯定个人人权的个人本位制的西方国家却成为了先进强大的国家呢?这其实可以用非常简单的道理予以说明。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国民组成的,国家的力量就是每个国民力量的总和,这是小学生都可以明白的道理。如果一个国家的体制,可以让每个国民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整个国家的力量就强大。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体制不能让每个国民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整个国家的力量就弱小。比如美国的人均国民总产值约为中国的五十倍,如果假设美国的体制让美国人可以将自己能力的百分之五十发挥出来的话,中国的体制则只能让中国人将自己能力的百分之一发挥出来。在中国无所作为的中国人,到了西方国家就成为人才的例子比比皆是。
  
  中国的家庭本位制束缚了个人的自由,削弱了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整个国家死气沉沉,发展缓慢。而西方的个人本位制解放了个人的自由,给了人们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才使整个国家成为强大的实体。解放个人就是解放生产力已被大量的事实所证明。东邻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彻底引进西方个人本位制社会体系的国家,西方式的个人本位制使日本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弱小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屈指的先进国家。而西邻印度则至今仍坚持其传统的身份制,即国民要按照其身份来决定所从事的职业,个人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这种不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体制使印度难于摆脱发展中国家的命运。
  
  中国人也早已看到中国传统的家庭本位制的弊病,但中国抛弃了传统家庭本位制后,却引进了西方学者理论上推算出来的最先进社会体制:社会主义体制。
  不幸的是学者们的推算出了巨大的差错,事实证明采用国家本位制的公有制还不如中国传统的家庭本位制。因为传统的家庭本位制虽然没有能使中国成为强大国家,但还能保证人们填饱肚皮,而国家本位制的社会主义却把中国人搞到连饭也吃不饱的地步。国家本位制不如家庭本位制,家庭本位制不如个人本位制,这是人们用苦难的经历换来的真理。因为国家本位制最限制个人的自由,个人本位制则给予人们最大的自由。中国在搞国家本位制的社会主义失败后,不得不退回到传统的家庭本位制,这样才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就好比幸福的婚恋一样,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以“两情相悦”而结合。岂能像一些家长们光讲经济实力,而忽略了年轻人的两情相悦?!岂能像一些年轻人光讲两情相悦,而忽略了家长们所关心的经济实力?!两者不可偏执,不可偏废!正反相生,辩证的矛盾统一。)

  中国政府的另一个说法是:“中国的问题首先是解决吃饭问题、即生存权,而不是西方所谓的个人自由与权力问题。”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仔细探讨一下就会发现,吃饭的生存权和个人自由之间并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而是密切相关的因果关系。中国搞社会主义公有制时,由于剥夺农民的个人自由,就使中国人吃不饱饭,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农村改革并不是向农村投入巨额的资金,也不是向农村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仅仅是给了农民一定的个人自由,一下子就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生存权问题。坚持国家本位制社会主义的北朝鲜至今仍不肯给农民一点个人自由,于是北朝鲜人就丧失了生存权,到了饿死的边缘。相反有充分人权、个人自由的西方国家不但早已解决了吃饭的生存权问题,而且还实现了吃好饭的富裕生活。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解决人吃饭的生存权问题,首先要解决人的自由与权力问题。人们碗里饭菜怎么会变好呢?这当然是靠人自己干出来的。有了自由,人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了,碗里的饭菜也就自然好起来了。可以说人们碗里饭菜的好坏是与个人自由的多少成正比的。中国人现在享有的自由、人权比改革开放前多了不少,碗里的饭菜也就跟着好了不少。中国是这样,其他国家也是这样,象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也都是个人人权和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至今地球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实现个人人权越来越少,经济发展越来越好的先例。

  …………

  飞猫点评:

  不幸的是学者们的推算出了巨大的差错,事实证明采用国家本位制的公有制还不如中国传统的家庭本位制。

  西方学者理论上推算出来的最先进社会体制:社会主义体制。其实依然是当今世界代表先进文化、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优秀体制。只是人们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知道硬币的正面,却不知道硬币的反面。就像毛主席教导人们的《矛盾论》一样,我们必须要抓住主要矛盾,懂得何时何为主要矛盾,何时何为次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的发展!正所谓:“为道也屡迁”。

  社会主义体制重要的另一面,就是飞猫常说的信用体系。信用体系既是最大的集权管理,同时又孕育出最大的分权管理。

  飞猫发现一个很有趣的奇怪现象:纵观当今世界,建有信用体系的西方国家,却不是社会主义体制国家;是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却没有建立信用体系。这不由让人啼笑皆非。这就像一些人对企业的错误看法一样,劳与资是天生的死敌关系,而非鱼水关系!

  所以,现在人们常常问道:“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吗?”其实这句话的另一面,也有一个相关的问题:“美国,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吗?”

  这里可以用的上一句老话:两个泥菩萨打架,打烂了重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吸取了资本主义的好的东西,发达起来,美国学习了社会主义的好东西,更加发达!

  而中国这些年,又把一些社会主义的好东西丢了,所以,发展速度快了同时,出现了许多问题。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不是脱离世界文明、财富两极分化的封闭体系,不能没有信用体系,中国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情况下,努力学习西方一切优秀的东西,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自己。

  …………

  西方重分权轻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会遭到历史的惩罚。同样,中国如果不在当前1000-3000美元这个国家发展的转型关键时期,制定出维护占广大人民利益正确的方针路线,同样也会遭到历史的惩罚。

  全球人民都享有九大权利,分别是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结社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监督权。除了这些权利外,消费者还享有法律赋予的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经济全球化、民主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客观存在、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趋势、大规律。
  没有主权,就不能更好的建设人权。谁普遍见到过组织效益下降、生存发展困难了,人们肯自愿降低待遇,愿与企业共安危、共存亡的?如果不能这样,岂不是弱智向上集中、危机向上集中吗?今天负债额高居全球第一的美国,西方国家总统上亿美金的竞选,诸多的华尔街金融丑闻,在全球资本市场失去国家信用的美元,难道不是历史的见证吗?

  没有人权,就不能更好的建设主权。谁普遍见到过组织效益大好、生存发展形势大好,领导管理层愿与员工共富贵的?能长期有效的经营发展?如果不能这样,岂不是弱智向下集中,危机向下集中吗?今天的中国,中国官员的任命,高干子弟们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当前一些工农兵仇腐仇官仇社会的呐喊与恶劣事件,难道不是历史的见证吗?

  没有人敢用不信任自己的人,更没有人敢向不信任自己的人效忠。

  …………

  现代的战争已经不再是军事战争,而是经济战争和文化战争。

  前苏联被西方国家一枪不放就予以瓦解,就是文化战争的经典案例。
  资本可以是枪炮,遍布全球,利润则是国土,马上回到自己手中。军事占领的目的是利益,如果用经济手段不流血就达到,这不是更好吗?同一个目的,只是手段不同。在商业领域中,生产已经不是主要的获利手段,流通才是真正获利的手段。中国没有自己的品牌,只是一个廉价的加工业者,所能赚取的利润有多少?这一现状及前景能保证中国民族工业的真正利益吗?加入WTO后更多的海外资本、金融组织、跨国企业的大量进入,中国有多少企业可以与之抗衡?有多少企业和百姓可以抵抗这样的诱惑?

  苏联人来中国,给我们上了一些工业文明的课,不过没几天就被崇尚自力更生的毛主席赶回家去了。直到最近二十年,欧美帝国主义的后人们,终于逮着机会又开始对中华民族进行文化侵略和经济侵略了。

  文化侵略:圣诞节比春节还要热闹了……,虽然中华民族现在还没几个人信奉耶和华。但却有一些人被西方文明的分权之理搞得头脑昏昏,搞不清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不知何为先,何为后?何为手段,何为目的?同理,西方国家亦然也,虽然有些已经醒悟集权的重要性,但分权的思想文化、分权的政治体制却已深入人心、人民工作生活之中,要实现这么巨大“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政治变革是何等的痛苦艰难呀!在这一点上,中国政府占有先天优势,正如管仲大人所说:“利出一孔嘛”,但却又存在思想不明、分权不明、制度不立、利益两极分化的问题。从长远看,中国政府与西方国家的角逐占有更大的获胜机率。中国政府在发展战略的方向上(德)是正确的。而且中国政府是全球少数集权国家中最为强大的!

  经济侵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了……,中华民族都在为帝国主义的后人们打工了。在这方面,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就大了。从眼前看,西方企业在实力上(才)是强大的,有更大的获胜机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5 16:04:16编辑过]

作者: ocq1208    时间: 2007-2-15 16:42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堵”与“疏”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那个方法好,老祖宗几千年前就给了答案;但偏偏中国人往往第一时间选择的方法却是“堵”,无论个人还是政府。

对个人,一些人际危机、沟通危机的产生,无不是没有理解“堵”与“疏”的真谛。中国人喜欢含蓄,喜欢把话藏在心里,外国人喜欢直接,喜欢把话说明白,这就是人际沟通中“堵”与“疏”的区别。

对政府,《如焉》这本小说中反映的sars时期的社会危机,如今各地政府与媒体的矛盾,一些地方性的群体事件和谣言产生,都反映了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正确理解“堵”与“疏”的内涵,人为的制造一些信息堵塞和危机的产生。

感谢飞猫兄,飞猫兄旁征博引,让大家对“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理解更深刻了。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2-15 16:48
一言之,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不如无师。正反相生,辩证的矛盾统一!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2-15 16:53

呵呵,磨剑兄,飞猫在其他网站发布此文,网友马上回复:

哈哈,好,任正非要支持一下,虽然是竞争对手


作者: ocq1208    时间: 2007-2-15 16:53

飞猫兄对“为道也屡迁”的解释也很好,这句话包含了一正一反的辩证法和唯物发展观。

毛泽东曾经批判过教条主义,尽信理论则不如无理论;规律是客观的、变化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理论却是人们对规律的总结,是主观的、滞后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偏差和局限。所以,理论也需要不停的发展和完善。

与飞猫兄交流,真是大有收获。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2-15 17:00

与磨剑兄及众家人交流,飞猫也是大有收获。^O^

共同交流,共同博奕,共同进步!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2-15 17:38
明天再继续回复磨剑兄的文章,刚才小喝了一点酒,脑袋休息一下。见笑了。^O^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2-17 10:59
QUOTE:
以下是引用ocq1208在2007-2-15 16:53:23的发言:

毛泽东曾经批判过教条主义,尽信理论则不如无理论;规律是客观的、变化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理论却是人们对规律的总结,是主观的、滞后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偏差和局限。所以,理论也需要不停的发展和完善。

  磨剑兄的话总是画龙点睛。有时候,理论也是客观的、超前的,例如“教皇的地球日心说——哥白尼的太阳日心说——直至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探测到茫茫宇宙”的理论演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7 11:01:07编辑过]

作者: zjzzz    时间: 2007-2-25 10:25
    任大侠的文章及观点多读多益,很多言词没有太多深奥或者辛涩的言词,简单而直观,直接而适用。虽说,企业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但是从管理的基本理论根基而言,有着相通之处,可借鉴之处也不乏。

    深处企业之中,随着时间的推延,往往在管理中慢慢的在管理之中逐渐的去寻求管理的真谛,但也往往会在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出现迷茫和徘徊。此时,便是考验一个企业的生命力强弱之时,也是真正考验作为领导人的智慧和气魄所在。


作者: KkHunter    时间: 2007-2-25 21:37

    很多道理 讲起来 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嘛!

     很多人都知道的,但是也是都不能遵照执行啊!


作者: 蜈蚣    时间: 2007-2-26 13:17
其实道理谁都明白,关键是如何将道理和具体的管理工作相结合。任正非最大的优点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给出企业的发展方向。
作者: 蓝光芒    时间: 2007-2-28 12:53

楼主理解的很好.

不过我觉得任正非最对的倒不是说了这些话,而是在这个时候说这些话,这才是关键的.

因为真正确的东西有很多,例如要教人正值,教人诚实,教人爱国,教人孝顺都是对的,但是在很多人都不诚实的时候,教人诚实,才是对症下药,如果此时提倡爱国,则不对口.

所以任正非最对的就是清楚地看到他眼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能看到这一点,总是可以说出有意义的话来.前者是方向,后者是方法.


作者: tigertai    时间: 2007-5-27 07:49
讀書改變命運
作者: 步惊云2008    时间: 2009-4-15 12:37

佩服他有着清醒的认识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