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职场中什么时候应该说假话? [打印本页]

作者: brainman    时间: 2007-1-18 20:54
标题: 职场中什么时候应该说假话?
#isubb#

职场中什么时候应该说假话?

为人诚信,第一位就是要说真话。但是,谁敢说自己没有说过“假话”?

善于说假话是中国从古至今推崇的一种生存谋略,特别是在公事上,几乎离了假话寸步难行。职位越高,假话说的越多。

一些在职场摸爬滚打十几年、几十年,身居高位的老油条,个个都是假话高手,否则,他根本混不出来。这么看,俺的文章题目似乎出了问题,应该改为:职场中什么时候应该说真话?不错,对职场中的高层,应该这样问,但是,俺的文章是给职场基层员工看的,当兵的还是要说真话,因为,只有下面说真话,上面才能说假话,这是一个辩证关系。

也许有人说,brainman这不是教家人学坏吗?这个帽子俺可承受不起,因为,俺知道在职场说假话的必要性,也知道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会掌握说假话的时间,说错了假话,办错了事。还是举几个例子吧:

1、现在国家抓环保,一个电子厂,焊接车间的废气没有经过净化,直接就排到大气中了。这时环保局来检查,领导说,净化装置正好今天检修,这时一个随同检查的记者正好看到你,便问:你们这个装置是干什么的?平时运行吗?

2、老板到销售部开动员会,告诉大家:今年,谁的销售额过千万,公司奖励他一辆汽车。可是,公司以往的最高个人销售成绩就是300来万。这时,销售部经理让你谈谈对争取获得公司这项奖励的信心。

3、公司需要一种原料,市场上有两种,价格相差2000元,你的前任一直是采购10000元一吨的产品,现在你知道,10000元一吨的产品成品率比12000元一吨的低,折算到公司产品成本反而稍高一点。这时你还了解到,采购10000元的产品,每吨能得到500元回扣,12000元的只能拿800元回扣。于是,你采购了1012000元的产品。你如何对老板解释哪?

4、公司遇到了财务困难,急需一笔资金,老板决定将工资款暂用于业务,工资缓发。作为财务人员,你知道老板是在最后赌博,公司未来前景不妙,于是提出了辞职,老板说,辞职可以,工资也发给你,但要保密。销售部有你一个同学,问你为什么辞职?

……

对于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回答哪?说真话?公司被曝光、处罚;会场气氛会被破坏;自暴吃拿回扣;动摇公司军心。说假话?继续牺牲自己健康;哄得老板高兴,最后被同事嘲笑;吹嘘自己的成本意识;丧失同学友情。

大家如何看哪?

建议回帖简单扼要,谈自己会如何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8 22:03:08编辑过]

作者: watson_xu    时间: 2007-1-19 11:11

受益!!!!!!


作者: ocq1208    时间: 2007-1-19 11:40

王老师这个贴子问得好啊!逼得大家暴露真实的人性,不由得想起前段辩论的德重要还是才重要!

我在这里也暴露一下人性吧,请王老师指正:

我首先是全部说假话应付过去,然后:

1、应付过环保后,还是尽量建议老板增加或启用净化装置,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可以给老板算算账,包括员工职业病公司承担的风险,被查处的风险。

2、开完会后发动团队尽力做,说不定就真的创造销售奇迹达到一千万,再说即使差一点,只要做到第一,相信老板也不傻,至少有辆QQ吧,老板也需要树典型。

3、回扣这个问题是潜规则,拿不拿取决你,你不拿可以11200吨采购,不过对前后两种不同的原材料成品率,你一定要做个数据分析给老板,但不用吹,只要真省了钱,老板还在乎你采购贵的?

4、我只能跟同学讲,“不要问我原因,信我就跟我一起辞职,原因以后告诉你,你辞职也不要告诉别人。”相信同学如果跟你交情深,也不笨,就会明白。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1-19 11:44

ocq1208兄的太极拳不错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9 11:46:17编辑过]

作者: frankzone    时间: 2007-1-19 12:43
牛人,都是大牛人啊!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1-19 19:14
谢谢王老师用现实的案例启迪大家。
作者: 雨人十年    时间: 2007-1-19 20:59

1、会说假话,帮老板过关,毕竟人工资是老板发的。

2、哄老板开心,继续说假话,也许年底老板奖励的不是1000万的那个,而是额度最高的那个。

3、说真话,避重就轻,只说成本的事,不说回扣的事。

4、说真话。

以上是我个人的处事方法,请各位家人点评。


作者: brainman    时间: 2007-1-22 14:31
ocq1208和风雨十年两位仁兄回答都很有特色,赞先不加评论,欢迎更多家人阐明自己态度。
作者: ocq1208    时间: 2007-1-22 22:43

其实一看到王老师这个题我就想起文革中的周总理,有时候说假话是一种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的做法,周总理在文革中说了许多违心的话,做了一些违心的事,但这丝毫不损古今一代完人的形象!


作者: brainman    时间: 2007-1-22 23:49
QUOTE:
以下是引用ocq1208在2007-1-22 22:43:58的发言:

其实一看到王老师这个题我就想起文革中的周总理,有时候说假话是一种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的做法,周总理在文革中说了许多违心的话,做了一些违心的事,但这丝毫不损古今一代完人的形象!

人在社会及职场中有时说假话是一种无奈,假话有时是出于善意和自我保护。像总理的一生当中说过很多次违心的假话,多是处于自我保护,也有是出于对整体大局利益的保护,没有一次是为自己升官发财。所以,总理依然是光明磊落的君子。

为图不当私利去说假话,最终会付出代价,如为了多拿业绩去用谎言诋毁同事,为取得回扣,想方设法去说服上司同意你的合同方案,为逃避责任编造、曲解事件过程.......这些都是不当私利,都是在职场中要自觉避免的。


作者: ocq1208    时间: 2007-1-23 01:24

是啊,中国传统和社会环境如此,所以就有了社会生存之道,说假话也可归结到文化基础的范畴,著名的李厚吾的《厚黑学》,不就是讲生存术的吗?

如果中国真正建立了基于信用体系的社会基础(飞猫兄力挺的),也许王老师上面所列的四个场景就较少出现了。但也许这是理想,欧美日等企业也有欺骗和潜规则,比如安然丑闻,比如前段的丰田(丰田正是回报社会企业理念的提出者)偷税。

从哲学角度来讲,讲假话是不可能消除的,没有“假”哪来的“真”呢?我们在职场中做事,只能是尽量不为“私利”而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了,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作者: brainman    时间: 2007-1-23 01:34
QUOTE:
以下是引用ocq1208在2007-1-23 1:24:25的发言:

从哲学角度来讲,讲假话是不可能消除的,没有“假”哪来的“真”呢?我们在职场中做事,只能是尽量不为“私利”而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了,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1-23 09:36
QUOTE:
以下是引用ocq1208在2007-1-23 1:24:25的发言:

是啊,中国传统和社会环境如此,所以就有了社会生存之道,说假话也可归结到文化基础的范畴,著名的李厚吾的《厚黑学》,不就是讲生存术的吗?

如果中国真正建立了基于信用体系的社会基础(飞猫兄力挺的),也许王老师上面所列的四个场景就较少出现了。但也许这是理想,欧美日等企业也有欺骗和潜规则,比如安然丑闻,比如前段的丰田(丰田正是回报社会企业理念的提出者)偷税。

从哲学角度来讲,讲假话是不可能消除的,没有“假”哪来的“真”呢?我们在职场中做事,只能是尽量不为“私利”而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了,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加粗的那句话,特别有理。正好符合辩证法的精髓思想。易经有云:“一阴一阳谓之道。”

崛起的大国不能没有哲学、哲学家




  每一种战略的背后都有一种哲学的支撑,在思维方式、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道德境界和人生理想等方面,哲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戴高乐说,在亚历山大的行动里,我们能够发现亚里士多德。同样,在拿破仑的行动里可以发现卢梭和狄德罗。

                    文/刘效仁


  中国知识分子喜欢说反话,应该算是一种冷幽默。“这个世界没有哲学家可以,没有牙医不行,从实用主义的观点说,孔夫子不如牙医。”哲学界重量级老教授陈先达如是说。“不要把哲学抛向市场!别让我们去赚钱!”陈老的急切吁请,不知会不会在参与和谐校园建设讨论会的全国130所高校的校长书记们中收振聋发聩之效。(据《中青报》)

  人所共知,由于哲学不是市场的热俏产品,正受到方方面面的挤压。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报考者日见减少;就业率的无情铁拳,让哲学直不起腰身,以致于陷入被封杀的危地;面对有的高校经济学院一年一个多亿的收入,某个热门学院一年900万元的运转经费,优秀的教授几十万元年薪,尽管有的校方很慷慨,“你们办班创收学校不提成”,哲学除了望尘莫及,就是束手无策,教授们也只能甘守清贫,以致于进退失据,陷于两难。

  但是,国家和民族需要哲学,一个崛起的大国不能没有哲学、哲学家,不能没有哲学的引领和烛照。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大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写道:“重要的不是给予思想,而是给予思维。”以理性为基础,以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为对象,将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暂时与永恒、现实与理想、现象与本质、理论与实践、量变与质变、此岸与彼岸之间的辩证统一作为研究对象,用毛泽东的话说,“哲学就是认识论”。认识论、方法论是哲学的最主要的内容。

  运用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继承基础上创造新的方法,通过实践检验不断使真理和认知升华。学会分析矛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尤其是力戒浮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关系,形成以人为本,以民生为务,以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发展观,以及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构建民主法治的政治架构、公众心理和价值体系,这是一个大国走向崛起必须具备的思维科学和理论基础。

  事实上,每一种战略的背后都有一种哲学的支撑,在思维方式、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道德境界和人生理想等方面,哲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戴高乐说,在亚历山大的行动里,我们能够发现亚里士多德。同样,在拿破仑的行动里可以发现卢梭和狄德罗。从一个普通木匠成为国家政协主席的李瑞环则说:“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是故,在国外,哲学成了普识教程。法国高中三年,哲学是必修课。学生参加高考时,不论选哪个方向,都要考哲学。尽管专业方向不同,作文卷也不同,每年一高考,仍会有几十道哲学作文题。然而在我国,这些年,很多人文社会学科成了冷门,哲学是冷门中的冷门。在过度的急功近利的年代中,整个社会增长最快的不仅仅是经济,还有种种的欲望。无边际地扩张着,甚至成为设计各种社会机制的物质主义的基础。不唯富豪阶层、中产阶级追求的目标,亦是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取向。

  一个美国某中介机构分析中国未来发展的报告说,中国虽然连续4年两位数增长,但未来发展潜力的桎梏将是人才。认为中国现在缺乏视野、能力、观念都超强的领军人物的人才储备。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一本著作中曾指出: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为此,我们不能不检视自己的知识价值体系,不能不反思以市场为唯一取向的高校专业设置之弊端,不能不省察一窝蜂般跟着市场走而文史哲以及考古、训诂等冷僻学科的生存危机,不能不警惕“术”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之高度对于形成思想市场出学术成果出大师的长远伤害,不能不防止我们的教育会因此成为跛足的教育,不能不采取特殊措施保护文史哲等基础性学科,为社会、为国家、为未来储备优秀人才。北大对高收入院系征收“重税”——提成50%,用来发展文史哲!无疑是一种远见卓识。

  15190人参与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4%的中国民众希望祖国早日崛起,54.7%的人认为现在到了考虑大国崛起的时候了。当此时也,我们不能不反问,我们是否具有了大国崛起的宏阔视野和人文情怀?我们是否做到了风物长宜放眼量?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1-23 09:38

                冒尖人才的心理素质

                      ----景仰大师,超越大师
                       史 南 飞


  本文的完整题目应该是《景仰大师,不迷信大师,超越大师》。可是读起来有些拗口。如果把中间一句去了,含义差不多,因为要超越大师,就包括不迷信大师。如果你对大师顶礼膜拜,迷信大师,怎么可能超越大师呢?如果只说“景仰大师,不迷信大师”,大意说的过去,但是,味道不足,因为真正的创新总是要有某些超越性的东西,是原先人们包括大师都没有说过的东西。当然,这里说的超越大师并不是说全面超越大师,而是从某个角度。从大师们各自的原始性创新的意义上说,每个大师都是一个里程丰碑,都具有不可超越的内容。而后来人所谓超越,是指在某个方面的突破。
  要想超越大师,首先就要景仰大师。现在有些人一提到创新,似乎不批判几个大师级人物,不从大师级人物那里搞出点名堂,就不能算创新,或者创新度不够味。甚至有的人还对大师进行人生攻击,结果是他们一出手,就显得浅薄。譬如,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开始看到作者提出不要迷信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还觉得有那么一点意思,看到后来,该文竟然胡说八道起来,说什么爱因斯坦的学术水平不怎么样,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论文思路还是他前妻的,所以爱因斯坦离婚时,只好把这笔奖金还给前妻,而他的广义相对论的思路也是从别人那里偷来的。简直看不下去了!竟然怀疑爱因斯坦的学问,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深刻思考,即使是现在的一些著名物理学家,也都不能完全理解。那些无知之辈,有什么资格评价爱因斯坦。我在这里只愿意送给他们列宁的一句话:“鹰有时比鸡还飞的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当然还有屈原的一句话:“玄文通幽处。蒙叟谓之不章。”老子也有类似的话:“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就是说,如果很浅薄的人不嘲笑你,反而就说明你没有掌握高深之“道”。我对物理学是个门外汉,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是,就是在我相对熟悉的伦理学领域,爱因斯坦论述所反映的水平都是十分高明的,富于创新的。
  博大精深的大师是人类文化传统精华在现时代的优秀代表,尊重大师,也就是尊重人类文明。只有想办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王夫之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在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批判总结的基础上采用了“新故相资新其故”的方法,至今对于我们的理论创新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杨振宁在批评学术界一些人的浮躁风气时指出:“不想去熟悉前人已积累的知识(他们想要做出贡献所必备的知识),而想跳过这一步,迫不及待地向前跃进,想一下子迎战最现代的问题。这样是绝不会成功的。你要反复学习人们过去研究过的思想概念,当你把这些思想融会贯通之后,你会看到前人所没有看到的东西。”
  一个真正的学者在准备超越以往的大师时,也总是以崇敬的心情进行革新。爱因斯坦在他的《自述》中:“牛顿啊,请原谅我;你所发现的道路,在你哪个时代,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所能发现的唯一的道路。你所创造的概念,甚至今天仍然指导我们的物理学思想,虽然我们现在知道,如果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各种关系,那就必须用另外一些离直接就领域较远的概念来代替这些概念。”爱因斯坦的这段话,口气十分谦恭,表示对牛顿的景仰,但是,骨子里也透露出一种后来者居上的得意。这也正是成为创新突破者必有的心理素质。在这方面,另外一个典型,就是以玻尔、海森伯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他们都十分敬佩爱因斯坦,但是,当他们发现量子力学的真理时,就不顾爱因斯坦的反对,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与公认的大师进行辩论。当然,他们又把爱因斯坦的争辩之论看作推动量子力学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学术界尤其应当倡导这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与那些不懂装懂的外行不同,那些知识很多的专家学者,受到的思想束缚也很多,其中有的人迷失在以往的知识堆中,对大师的景仰转变成为对大师的迷信。他们在宣传大师成就时,又总是强调大师们是如何博大精深,如何博学强记,如何天资聪慧,如何刻苦钻研,等等,而各位大师最重要的特征,即勇于创新突破的意识,反而宣传的较少。结果,大家就知道拼命地去读万卷书,去写汗牛充栋的著作,而真正创新之作反而越来越少。其实,早在1934年,金岳霖就指出:“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式人物(即热心传道的哲人),这种人在近现代一去不复返,使世界失去绚丽的色彩。”
  其实,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灵魂,《易经》曰“日新谓之盛德”,“继之者曰善”。王夫之就是在发挥《易经》的这些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新故相资新其故”的命题,其重点在于倡导创新。王夫之还提出一种从“六经注我”到“我注六经”的创新思路。认为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是对以往经典著作的重大创新,达到了“六经则我开新面”的新境界。
“继之者曰善”,就是创新要有后继力量,在学术界真正的大师,总是希望后生赶上自己,超过自己,在电子信息业,有这样一句名言“超越王选,走向世界。”说这句话的不是别人,正是王选的临终箴言。冯契对这个问题做了概括论述指:“真正的哲学、哲学家和哲学学派,都具有肯定自己而又超越自己的品格。一种有价值的学术著作,都期待着后继者将通过它来超过它。一个好老师,总希望学生能超过自己。孔子说:‘后生可畏’,荀子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禅宗的大师以为有‘超师之见’的弟子才堪传授。毛泽东页曾说过,不超过马克思,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海内外的中国哲学各学派,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都要有能通过‘批判、会通、创新’来超过自己的要求。”
  我作为冯契师伯学派的一个偏支,也力图以超越大师的某个方面为己任,为此,我把自己在冯契大师去世时写的一首七绝加以修改,变成一首“冯契导师”的藏头诗:
  冯伯仙逝书念承,
  契美仁心示道诚。
  导舟学海续探索,
  师法智慧创新程!


作者: 会飞的猫    时间: 2007-1-23 09:41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不如无师。

尽说假话,不如不说假话;尽说真话,不如不说真话。

万事万物总是这样辩证的矛盾统一的发展着。

中华文明智慧古书《易经》有云:“一阴一阳谓之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3 9:43:06编辑过]

作者: 风筝线上    时间: 2007-1-23 16:08

只要你不是做局的人,就一定要为局来考虑.不要把自己当圣人,还没那资格呢?大家说呢?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