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人性及道德的延伸........

[复制链接] 7
回复
156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12-29 15:0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是什么导致了人性的多样性?

2.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首先,人性的探究是形而上的,越清楚、简洁、明了越好。谁的人性说更简洁明了且符合人的诸多表现,谁的阐释就更合理。

对于人性常识性的理解,可以参考此文:http://www.confucius2000.com/poetry/zxrxldcsyfansi.htm

人性的基本元素:七情六欲

百度云: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

儒家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中医理论中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东汉哲人高诱对六欲作的注释:生、死、耳、目、口、鼻。

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其实再归纳一下,喜、怒、忧、惧、爱、憎等等情绪都是由欲望引起的

因此,人性的基本元素可以定义为:欲望,由欲望,我们产生出喜、怒、忧、惧、爱、憎等情绪,由欲望我们形成各种习惯,从而形成各种性格(包括被他人欲望扭曲的性格),有欲望,我们就想实现,所以人性的核心是: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引自南怀瑾《孟子别传》:

试看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整个体系,甚至古今中外的整个文化体系,没有不讲 利的。人类文化思想包涵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于人生的艺术、生活…… 等等,没有一样不求有利的。如不求有利,又何必去学?做学问也是为了求利,读 书认字,不外是为了获得生活上的方便或是自求适意。即使出家学道,为了成仙成佛,也还是在求利。小孩学讲话,以方便表达自己的意见,当然也是一种求利。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 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
 义利之辩: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47,90036,0,0,0,,0,0

ok,人性是天生的,欲望是天生的,但道德却不是,为什么要产生道德?孔子为什么要创造儒家思想?

因为人性,人性中的欲望,欲望可以创造美丽的世界,温暖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欲望也可以毁灭世界,毁灭他人的幸福,只为了自己过度的欲望。

《素书》有云: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释评:对于什么是‘德’,《易经》的解释是‘赞助天地之化育’,佛教解释是‘慈悲喜舍’,儒家则认为是‘博施济众’。可是所谓的‘德’,其本意是舍己为人,是效法‘天道’以成就世人,恩泽天下,使广大民众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各尽其材。也就是古贤所理想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境界。德之功用,对别人来说是使之得其所欲;在自己来说,则体现为一种崇高伟大的道德品质。


 上面张商英从满足万物之欲求的角度解释了‘德’的内函。他说:世间万物有所求就有欲望,假如其欲望
得不到满足,就是最大的不道德。然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讲道德,欲望终将落空,只有以道德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才能有求必应,心想事成;君臣父子才会各尽其责,各得其位;鱼虫草木才能各各依从自然规律生息繁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只要遵从这样的法则,大欲求必有大成就,小欲求也有小成就,宇宙万物也将充满无限生机。近到个人的生命,远到万事万物,只要顺天道而行,以天下为怀,从政也好、经商也好、处世也好,没有不成功的,而且谋钍越高,功德越大。

从以上看出,古人对德的理解,其实也是如于老师所说的那样,顺应人性,而且心胸更为开阔,而用现在的话总结,其实就是双赢,为什么要有"德",因为德能让整个世界处于和谐,国泰民安,因此儒家思想归根结底也是为了顺应人性,并且控制人性中欲望过度的膨胀,实现双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之德推广到家族,地方,国家,非常优美的人生路线.

引自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

孔子重视仁民爱物而尊王
    换言之,孔子的尊王主张,是他眼见当时春秋时代的政治、社会演变趋势、文化堕落,当权有力者不
以“立德”为功,只以智谋权力作为霸业的手段,天下将必大乱。大乱的结果,当然是民不聊生,吃苦受害的还是老百姓。所以他主张,仍然尊重周室的政权王统,要使他随势“渐变”,不至于大乱。如果要求“突变”,必会造成再来一次如“汤、武”一样的革命,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当时孔子的尊王主张,是由于仁民、爱物的思想出发,并不是如后世的儒生们,只要是那个称王的,就可以如俗话所说,“有奶便是娘”,甘愿臣服而事之。只知道孔子开口尧舜,闭口尧舜,就是尊王。因此后世的儒生,为了出卖学问知识,争取功名富贵,便臣事于人,不管是什么样的皇帝老板,便称他为“当今尧舜”,岂不可笑之至。孔于所标榜的尧舜,是真民主,假帝王。后世与现代的民主,是真帝王,假民主。这个道理界限弄不清楚,便好像《红楼梦》上林黛玉笑贾宝玉的诗所说,“不悔自家无见识,翻将丑语诋他人”,那就无话可说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孔子他老人家并无意要“坑害”我们后人,只是宋朝以后,理学家的儒者们,都是自认为直接继承孔、孟之学,当然就可自作主张,随便篡改,所以请于老师一定要注意这段儒家历史的变迁,儒家思想的原文就静静的躺在那,谁都可以对其解释和运用,就象形容历史一样,历史就象个小姑娘,任谁都可以装扮,儒学也是如此,剩下的就是力量的推动,后世儒者与皇帝老儿互相勾结,肥了自己的腰包,苦了天下百姓,替罪羊就是孔子,孔子的儒学..........

万法本闲,唯人自闹,儒学如此,道佛亦是如此 ..........

当然,儒家思想是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人性而创造的,要说儒家思想能够完全适用于现在,这不可能,那些教条式的准则,可以抛弃或者翻新理解.

因此,孔子关于对人性的研究,道德的贡献,至今是现代社会的基础,由核心义理引申出的方法形式可变,核心义理是没法变的,因为人性是不变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5 22:22:35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6-12-29 16:17:17 | 只看该作者

老兄说的不错,我也写了一篇关于"人性"的贴子,欢迎切磋.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9 17:09:57 | 只看该作者

他说:凡是与人性发生碰撞的,不论经过怎样的波折,最终都要给人性让路,所谓的道德也不例外……

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孔子,老子,释迦摩尼,三位先哲针对人性,各自开出了药方,虽挽救了不少人,可其各自流传的学说,也遭到了严重的扭曲.........

这就是人性,这就是欲望,没有办法,以后也会这样........

4
发表于 2006-12-29 19:05:33 | 只看该作者

人性就是四个字:趋利避害。道德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道德包含于文化范畴,存在于一个群体,道德水平是指:群体中个体奉行这个群体达到利益分配“均衡”准则(共同价值观)的程度,这个“均衡”并非平均,是一种博弈均衡。

5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9 20:27:51 | 只看该作者

道德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

此话中的道德与于老师的道德是同一种,都是针对“道德条例”

而我所说的德,是衡量“道德条例”是否适用的原则,根本

即德者,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违背了这个原则及根本,任何“道德条例”都要进行修改,而“道德条例”是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人性而定的,而这两个都是会变的,所以“道德条例”是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

犹如“法律条例”,其也是如此,也必须随着环境和人性进行修缮....

所以法律条例永远有漏洞,必须配以道德,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但人性永远在膨胀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5 16:07:38编辑过]
6
发表于 2006-12-29 20:36:25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狗的骨头在2006-12-29 20:27:51的发言:

即德者,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这就是一种博弈均衡。

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9 20:48:3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没错,忘记你后面的话了,这也倒印证了古代思想与现代思想只是表达形式不一样,都是针对人性做的阐述,真是换汤不换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9 21:01:10编辑过]
8
发表于 2012-11-26 15:40:10 | 只看该作者
好话题,时至今日看起来依然不过时,人性是不是在楼主发帖子这几年又被扭曲的更多了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