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骨兄的诫言,谢谢。飞猫是一个典型的相信物极必反的人,要不然就不会写《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我是对着镜子作揖——自己鼓励自己,让你见笑了。[em10]^O^ ………… 一个人若能虚心的不断学习,那就是这个人最大的优点,但许多人并不总是能够虚心学习的。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学,这种精神非常好,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懂得越来越多,学习的劲头却越来越小了,尤其是一个人爬到了比较高的位置,就象爬山一样,他第一个爬到顶了,看看上面没有更高的了,看看下面呢,乌压压的都是人。他这时候就会有种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感觉,就会觉得已经是“一览众山小了”,不用再学了,相反,别人都要跟他学了。于是,他开始走下坡路了。俗话说得好:“人们常常不满足于自己的财富,却常常满足于自己的智慧”。 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复着。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历史规律:“今古豪雄,善始者繁,克终者寡”。 盖天地之道,日中必移,月满必亏,泽满则溢。人之道,泰则骄,逸则奢,骄奢既起,恶则随之,此所以召祸也。福则反是,所以积善得长享也。盖人之性,处艰困之中,莫不惕励恐慎。既得志也,则放逸纵情。故今古豪雄,善始者繁,克终者寡。霸吴者夫差,亡吴者亦夫差也。 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开始做得好的多如牛毛,但是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的人却是少之又少。难道是因为打天下易、守天下难吗?飞猫认为: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情纵欲、骄傲自大,傲视他人与法纪、竭天下之财富以饱一己之私欲。如能竭尽诚意、惕励恐慎、克勤克俭,那么即使是敌对强大的对手也能形成一个集诚集智、敬人敬业的团体;傲视他人与法纪、奢侈享受,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君主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为此,人们反压在领导人身上的怨气、困难和责任却逐日增加,直至君主无法承负起不断累积的重担与压力,从而崩溃、失败或逃避责任。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 …………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大人物看小节,小人物看大节”。在这里,我们可以用古代荒淫无道的商朝末代皇帝纣王身边的三大贤臣(微子、比干、箕子)来分析。 微子,是殷朝帝乙的长子,帝纣的同母兄。商纣即位后,统治黑暗,不务国政,淫佚奢侈,微子多次进谏,纣都不听。等到祖伊因周西伯昌修行德政,灭亡齐国后,担忧灾祸降落殷朝,便又来奉告纣王。纣王却说:“我生有命,难道不是在天吗?这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是微子估计纣王至死也不能清醒,打算一死了之,或离开纣王,自己又无法决断,便去询问太师、少师说:“殷朝已经没有清明的政治,不能很好地治理四方。我们的祖先在上世贡献了才力,取得了成功,纣王在当今竟一味沉溺于酒宴之中,唯妇人之言是从,扰乱败坏汤王的德政。殷朝上下大大小小都热哀于草野盗窃、犯上作乱,而朝廷大臣也互相仿效,违法乱纪,使得人人有罪,自然他们的爵禄也就无法继续下去。朝廷既乱,百姓便各起于四方,互为仇敌,天下失去了协和的局面。现在,殷朝丧失国典,如同乘船渡河找不到渡口。殷朝的灭亡,指日可待了。”微子继续说:“太师,太师,我将何去何从呢?我们的殷朝还能保住吗?你们无意告诫我,我如陷于不义,那么怎么办呢?”太师顺着说道:“王子啊,天帝降临灾祸灭亡殷朝,殷纣上不畏天、下不畏民,又不采纳长者老者的意见。今天,殷朝臣民竟违背和诬秽上天旨意。现在,假使真能救治殷朝,国家治理好了,即使自己死了,国家还是得不到治理,那就不如远走他乡。”对此,微子不由感慨:“父子是骨肉情,臣主是义理连。所以父亲如果有过错,儿子屡次劝不听,就应随之而号哭;人臣如果屡次规劝,君主不听,那么从义上讲,人臣应该远离君主了。”于是,微子听从太师、少师劝告,远行离开了殷朝。 箕子是纣的亲属。在纣王最初制作象牙箸吃饭饮酒之时,箕子就悲叹道:“他现在制作象牙箸,将来就一定还要制作玉杯;制作玉杯,就一定想把远方的稀世珍宝占为已有。车马宫室的奢侈豪华也必将从这里开始,国家肯定无法振兴了。”由于纣王淫佚无度,箕子进谏,纣王仍不听。有人说:“可以离开了。”箕子说:“作人臣的向君主进谏,君主置之不理,便离他而去,这是张扬君主的恶行,哗众取宠于百姓,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箕子披头散发、假装疯癫做了奴隶。并隐居弹琴聊以自慰,所以人们传颂他的曲子为《箕子操》。 王子比干也是纣王的亲属,看到箕子进谏,君主不听,去做了奴隶,就说:“君主有罪过,而不能用死直言规劝,百姓将受害,那百姓有什么罪呢!”于是,就直言进谏纣王。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真是这样吗?”于是,纣王杀死比干,挖出他的心来验证。 周文王养兵蓄锐讨伐摇摇欲坠的纣王王朝,也是等纣王的这三位贤臣离开他身边之后才展开牧野之战,一战而定天下的。 正如中国智慧古书《黄石公三略》所云:“赏罚明,则将威行;官人得,则士卒服;所任贤,则敌国畏”、“求贤以德,致圣以道。贤去则国危,圣去则国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