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史海: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主要原因

[复制链接] 7
回复
249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12-12 12:1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史海: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主要原因


  武昌起义是一次突然的胜利,几十天之间,革命党人迅速奄有南方半壁江山。但是,这突然到来的胜利也突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需求。革命党人要建立全国性的政权,要兴师北伐,处处需要经费,其总数,当以亿元计。不幸的是:当时国穷民困,各地库存空虚;列强又迅速控制了海关税款,这就使得原来并无财源的革命党人碰到了一个十分难以解决的问题。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决定暂不回国,先赴巴黎、伦敦借款,但是,革命军尚在和清政府对垒,胜负难明,西方的资本家采取“金融中立”政策,不肯轻易解囊,孙中山空手而归。
  革命党人当时到底需要多少钱呢?孙中山估计要5亿两白银。他曾对日本友人山田纯三郎说:“帮助搞点钱吧!”“越多越好。”“一千万、两千万都可以。”这个数字虽曾惊得山田纯三郎目瞪口呆,但只可能看做是孙中山的初期财政预算。
  精于理财的实业家张謇也有一本账。他认为:新政府的开支至少每年须有1亿2千万两,每月须有1千万两;扣除可能得到的收入,新政府每年将短缺8千万两。当时,曾有人动员他在未来的临时政府中出掌财政,但他自觉无力解决这一难题,不肯就职。
  孙中山未到上海前,就传说他挟有巨款;一到上海,被记者问到的问题之一就是带回了多少钱来支持革命军。未料孙中山的回答却是:“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精神”固然可以鼓舞士气,但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孙中山不得不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为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找寻办法。 
  在孙中山归国之前,南北和谈即在进行。孙中山归国后,虽然同意继续进行和谈,以便兵不血刃地光复全国,但在和议过程中,他越来越多地倾向于直捣北京,以战争解决问题。南京临时政府前后进行的合办汉冶萍公司和轮船招商局借款谈判,本意都在于取得一笔经费,支持政府机构的运转,发放南京附近革命军队的军饷,同时也支持北伐。但是,却迟迟不能到手。合办汉冶萍公司之议遭到临时参议院和张謇、章太炎等人的强烈反对,以轮船招商局为抵押的借款谈判也困难重重。2月初,孙中山、黄兴不得不转而以租让满洲为条件,要求日方紧急提供1000万元借款。孙中山当时的计划是,一面与袁世凯缔订和议,一面筹措军费,策划再举,“以武力扫除北京势力”,“继续排袁”。但是,这一谈判,也由于日本陆军大臣的反对,没有成功。其后,孙中山又企图以全国赋税为担保,向华俄道胜银行借款150万英镑,也未获结果。这一时期,南京临时政府还进行过其他一些谈判,除与日本大仓洋行进行的“苏路借款”谈判,获得300万元外,其他均告失败;孙中山委托日人设立中央银行的计划也中途取消。
  由于缺乏经费,南京临时政府时刻面临着军队解散、政府崩溃的危险。
  孙中山对短期内获得借款绝望,不得不接受和议。2月12日,清政府宣布溥仪退位,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同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其后,陆续演出了袁世凯在北京就任(3月10日)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4月1日)等活剧,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遂为袁世凯篡夺。
  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固然反映出革命党人对袁的本质认识不足,希图取得廉价的胜利,但是,其主要原因则在于他们无力支付为争取彻底胜利所必需的代价。
  在南京临时政府洽借外债期间,袁世凯受清廷之命成立的“临时共和政府”也在积极与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谈判。
  由于四国银行团的支持,袁世凯政府于3月9日获得银110万的借款。5月7日,继获银300万两。6月12日,再获银300万两,6月18日,又获银300万两。孙中山得不到的,袁世凯却比较容易地得到了。


  摘自杨天石著《从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发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12:13:09 | 只看该作者
               财政财政,有财方能行政


  常言道:“财政财政,有财方能行政”。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它首先要有财政收入,才有能力去行使它的各方面职能。这与企业经营在本质上是一回事,是一个妈生的。古人说得好:“军无财,则士不来;军无赏,则士不往”。

  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有哪些呢?主要来源于4个渠道:

  ■ 第一是税收收入。
  税收收入有五大项:工商税收、关税、农业各税(包括农业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这是最大一块的财政收入。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都是从税收中来的。我国现在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以达90%以上。税收的特点是强制性的,而且是无偿的,当政府收税之后,就不需要再还了。我国现在税收管理体制分为国家税和地方税两部分。国税归中央政府所有,地税归地方政府所有。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消息:2004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25718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比上年增长25.7%,增收5256亿元。这是一组惊人的数据。中国税收收入,一个让人瞠目的上升曲线———增长速度超GDP增速的两倍;4年时间,总额翻了一番;仅仅增收部分,便已经超过10年前一年的全部收入。(国家税务总局的税收统计资料链接:http://www.chinatax.gov.cn/data.jsp)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周天勇说:除了税收,根据2003年全年的数据,中国预算外收入(指行政事业性收费、集体企业利润、基金、集资、捐赠、专项收入等)高达5千亿,90%是地方政府收的。此外,没有统计起来的如小金库、社保基金等体制外预算外资金还有3千亿,共计已经达到了8千亿。预算外收入接近财政收入的1/3。而这些预算外的收入主要是在地方,中央只占其中1/20左右。这几项加起来相当于GDP的33%,这一实际负担远远超出了发展中国家的正常水平。根据研究,在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GDP合理比例应该在18% ,高出就会影响创业和就业。(参考链接:http://www.guolier.com/bbs/topic.asp?l_id=27&t_id=3747)
  预算外收入收费的主要对象是当地个体户、微型企业、中小企业和较大的私营企业,收费越多,当地企业就越难以发展甚至破产,县乡经济无法繁荣;导致劳动力大量外流到大中城市;地方政府只能靠各种渠道的借债度日,并且债务状况日渐恶化,县级财政将面临大面积破产的危机。这成为一种社会经济的恶性循环。

  ■ 第二是债务收入。
  当政府的钱不够花的时候,它可以去借债,这块叫债务收入。债务收入是自愿的,而且需要政府还本付息的。
  ■ 第三是企业收入。
  国有企业还了银行的利息,交了国家税收之后,它有利润,应该交给国家的部分,叫企业收入,因为国有企业是国家出钱办的企业。
  ■ 第四是其它收入。
  比如,我国的国有森林、地下资源等,政府会收一些转让使用的费用等等。

  说到政府用钱,那么,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又用到哪里去?这就需要我们探讨财政的收入和财政的支出。我们知道,当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时候,就会出现财政赢余;相反,当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时候,就会出现财政赤字。

  1950年至1976年,模仿苏联工业化的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当时的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动乱与战争,社会矛盾尖锐,经济水平落后,货币贬值,交通运输不畅。建国后,一个全面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的社会主义集权社会迅速建立起来。 
资料来源:中国网——2006年中国事实与数字


  1978年至2004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共领导层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口号,扩大农村人口收入,鼓励国有企业自主经营,降低中央计划,并在中国建立外国直接投资。全会也决定加快司法体系改革,还向1979年6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了多份新法律的草案。 
  邓小平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指的是农业、工业、科技与国防的四个现代化。而实现这四个现代化、使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国家的方法,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料来源:中国网——2006年中国事实与数字

  国际上衡量财政赤字有两条警戒线的标准:第一条警戒线,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如果超过了3%,就会出现财政的风险。例如,我国GDP总量在2001年时是10万亿人民币,10万亿的3%是多少?就是3000亿。如果我国的赤字要大于3000亿,它就超出了警戒线。
  第二条警戒线:是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超出财政总支出的15%。政府的钱不够花时,可以去借债支出,但一国政府的财政赤字要是超出这个百分比,就比较危险了。
  在当今世界各国,财政盈余的很少,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出现的都是财政赤字。
  我们再来看看欧盟国家。欧盟有12个国家进入了欧洲货币联盟,使用欧元,现在又有15个国家准备加入。在这15个国家加入时,人们就担心,说这些国家的财政赤字不能太大了。如果财政赤字太大的话,说明这个国家财政上有问题,那它的经济就不稳定,这样就有可能拖累整个欧盟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加入欧盟的国家,有很多经济指标的要求,而财政赤字的警戒线,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它要求一国的经济状况起码是安全的。


  美国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中讲到,政府是获得被统治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税收是一个政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没有税收收入,政府难以维持运转。所以交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如果大家都不交税的话,政府就无法运作了。

  那么,政府的收入又是怎样支出的呢?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经常性支出,一部分是建设性支出。
  大家想一想,作为一国的教师队伍、我国的军队、国家的公检法机构、教育部门、科技部门、国家庞大的公务员队伍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国家财政去养着,都是国家在支付他们工资,这些支出,叫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就是每个月都要支出的。这月发给全国公务员的工资,下月还得支付,一直支付下去,不能停发,否则,就没有人给政府干活,政府机构将不能运转。
  所以,财政的经常性支出,是政府每年每月都必须向外支出的,而且是不能收回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工资具有刚性。什么叫刚性?就是工资只能长不能降,除非万不得已的情况出现。你们看任何一国的公务员,只要听说要给他们降工资时,他们就要上街游行,谁都不愿意接受降低工资的事实。
  总的来讲,政府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行的需要;第二,支持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第三,建立和维持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财政支出上还有一部分,叫建设性支出。比如我国搞了很多大项目投资,修了京九铁路,建了三峡工程等,三峡工程的预算就有2000多亿人民币,当然这些项目有的时候是靠发债进行的。但是,这毕竟属于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这些都属于建设性的支出。政府建设性支出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投资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是投资大中型企业的建设。

  …………

  为什么要征税,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一般人都不喜欢缴税,即使一国总理也不例外。比如赫尔穆特·科尔,他当联邦总理时政绩不错,在东西德统一上做出了贡献。90年代初,他率团到中国访问,随团带来了一百多位企业家,他们此行和中国谈成了很多笔生意。当他们回国时,所有的人都在飞机上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这次跟中国做成了的生意。高兴之余,只见科尔总理在那儿低头头,他正在计算着自己一年来消费所花的钱中,有多少可以退税。因为在德国,每人只要消费超出一定数额后的部分,就可以退税了。他一边计算着,一边在嘴里嘟囔着:“唉!真倒霉,我这一年挣的钱都缴税了!”

  你想,他是这个国家的总理,税收政策是他们定的,国家也是他们去管理的,税款更是他们去收的,征来的税还是政府花的,他本人竟然还抱怨税征得太高了。作为一国总理,他的收入高,他要缴的税也就相应的多。所以,政府的税收具有强制性,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一般人都不喜欢缴税,但是如果没有税收的话,国家怎么运转?也许有人问:“政府为什么拥有收税的权力?”经济学理论到今天都解释不了这个问题。我们只能说这是一种社会的契约,社会全体成员为了获得政府的保护,要让政府站出来,大家选择它站出来。因为我们需要公共服务,需要公平竞争,需要制定做人做事的规则,需要惩恶扬善,需要避免负的外在性,如此等等。公民自愿赋予了政府这种权力,大家缴税,让政府来管理我们这个社会。

  税收是一个政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没有税收收入,政府难以维持运转。所以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如果大家都不不纳税的话,政府就无法运行了。

  …………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周天勇说:中国财政供养的人员,包括党政机关的公务员,行业协会、学校和科研单位的行政管理人员,国有企业中有公务员性质的官员,工商管理、派出所、城管等机构的执法人员,县、乡、村基层中靠收费和罚款供养的非编制管理人员,享受机关离退休干部的人员等,总共近7000万人。这就意味着“18个民养1个官”。
  如果依靠中国财政供养的人员,每人每月按1000元计算,则需年花费8400亿人民币。仅此项巨大开支就约占2004年国家财政收入的3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8 8:21:49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板凳
发表于 2006-12-12 14:06:29 | 只看该作者

自古财税是一家,没有税收,国家就没有财政收入,就无从谈到公营事业、教育、基础建设、国防……。

清朝政府把全国的关税管理权交给英国人赫德,实际上是列强为了保证《辛丑条约》清政府能够还款。这之后的清政府的财政一塌糊涂,不得不依靠列强的银团贷款。所谓“庚子借款”即发端于此。

中山先生太清楚财政了。没有钱弄革命,又没有老百姓支持,怎么革袁世凯的命?

共产党之所以得天下,在于老百姓提供了大部分军队给养,另外还有根据地,可以发展农业经济,财政上基本上能够保证的,这就是国民党政府始终扑灭不了共产党游击队的原因。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15:42:16 | 只看该作者
rgang兄对于历史也颇有了解嘛。三人行,必有吾师也。[em01]
5
发表于 2006-12-12 16:45:28 | 只看该作者
受益受益
6
发表于 2006-12-12 19:43:20 | 只看该作者

既然扯到财税,就不能不说到贾谊、刘晏、杨炎、王安石、张居正几个,这几个人开拓了宏观财税管理的理论及实务。所以,《盐铁论》《论积贮蔬》等典籍对今天的财税还有积极意义。

不过,可悲的是,唐朝中期的优秀理财专家刘晏竟然被杨炎所谗,最后贬迁而死。这两个理财专家,最后的结果居然是一样的。

7
发表于 2006-12-13 17:50:00 | 只看该作者

受益匪浅,多谢,多谢。这里的老师很多

8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2 18:29:51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要征税,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一般人都不喜欢缴税,即使一国总理也不例外。比如赫尔穆特·科尔,他当联邦总理时政绩不错,在东西德统一上做出了贡献。90年代初,他率团到中国访问,随团带来了一百多位企业家,他们此行和中国谈成了很多笔生意。当他们回国时,所有的人都在飞机上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这次跟中国做成了的生意。高兴之余,只见科尔总理在那儿低头头,他正在计算着自己一年来消费所花的钱中,有多少可以退税。因为在德国,每人只要消费超出一定数额后的部分,就可以退税了。他一边计算着,一边在嘴里嘟囔着:“唉!真倒霉,我这一年挣的钱都缴税了!”

  你想,他是这个国家的总理,税收政策是他们定的,国家也是他们去管理的,税款更是他们去收的,征来的税还是政府花的,他本人竟然还抱怨税征得太高了。作为一国总理,他的收入高,他要缴的税也就相应的多。所以,政府的税收具有强制性,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一般人都不喜欢缴税,但是如果没有税收的话,国家怎么运转?也许有人问:“政府为什么拥有收税的权力?”经济学理论到今天都解释不了这个问题。我们只能说这是一种社会的契约,社会全体成员为了获得政府的保护,要让政府站出来,大家选择它站出来。因为我们需要公共服务,需要公平竞争,需要制定做人做事的规则,需要惩恶扬善,需要避免负的外在性,如此等等。公民自愿赋予了政府这种权力,大家缴税,让政府来管理我们这个社会。

  税收是一个政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没有税收收入,政府难以维持运转。所以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如果大家都不不纳税的话,政府就无法运行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