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rgang - 

[HR天地] [原创中篇:创业实录] 回归,在幻想之后

[复制链接] 27
回复
557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22:34:29 | 只看该作者

(五)

    鞋厂的老板叫应军。是工头老徐的妹夫。矮矮胖胖的,穿一身并不十分合体的西服。显得有点大腹便便,脸上油光光的。这样的形象,颇使人感觉是个暴发户的样子。当薛之明提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他面前时,他正面坐在大班台后面,侧着身子打电话,说着半象不象的广东话。见薛之明提着行李进来,只是指了指班台前面的椅子,示意他坐下。

    薛之明忙把行李放在一边,小心翼翼地在老板面前的椅子上坐下,耐心地等这个应总打电话。办公室宽敞、明亮,班台侧面的墙壁上,有一幅字画,上面写着“上善若水”;对面的墙壁上则是一一些镜框,都是些祝福开业的东西,估计工厂开业也没多长时间。薛之明来工厂时,特地留心了应军的这个工厂,见厂房挺有规模,工人似乎也不少,心想,这下子,算是找到合适的地方了。

    正在胡思乱想之际,应老板打完了电话。转了过来。问薛之明有没有带证件之类的东西。薛之明赶紧将自己的学历证、身份证等文件递了上去。看见薛之明居然是大学本科毕业,应军显得有些吃惊。但是马上恢复了常态。他眉头跳动了一下,放下手上的证件资料,拿起了电话。

    “小陈吗?你过来一下。”

    应老板没多说什么。只是交代行政文员安排一下薛之明的宿舍,然后到销售部报道。薛之明的工作是销售工厂生产的鞋材,任务是每个月一百件。工资是800元,包吃住;然后根据业绩拿提成。

    就这样,薛之明成了这家名为“浩成鞋材有限公司”的职员了。给他发的工牌上,编号是0323号。

    这个浩成鞋材有限公司座落在东莞市常平镇。当薛之明离开深圳来到这个镇上的时候,他暗自慨叹,这里确实远远比家乡发达多了。仅仅是一个镇,居然就这样繁华,大大超出了他的想象。常平镇上,人流如织,汽车川流不息,高楼大厦,俨然就是一座城市。能够在这里谋得生存的一席之地,真的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这个应老板,已经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工厂,成为当地的富翁之一,不能不叫薛之明感叹。

    工厂的食堂分成了两个部分,大厅是工人就餐的地方,小厅则是行政管理人员的就餐的地方。中午,当薛之明打好饭菜,来到小餐厅的时候,他再次感叹不已。想想不久前,他还在建筑工地上卖苦力,而如今,却成了一家工厂的白领(可以叫白领的话),他感觉到一种心理上的舒展,仿佛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或者,那些在车间的工人们,他们只是缺乏一个好的机遇?没有遇见象老徐那样的好人?薛之明不敢想下去,他完全被自己目前的生活条件满足了。两人一间的宿舍,有电风扇和电视机;工厂发下了工作服;每个月高出工人将近一倍的收入。所有这一切,使得他觉得自己真正在南方找到了方向一样。剩下的,就是如何完成工厂安排给他的工作。

    薛之明简单接受了工厂的业务培训。很快便掌握了业务知识。他多年养成的“温良恭谦让”的优点再次让他得益,使他的上司和同事不久就对他产生了好感。但是业务推广却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没有车,自行车也不能骑(工厂的同事们丢了很多部自行车);出外联系业务,只能在工厂门外坐公共汽车。

    就这样,薛之明成为“浩成鞋材有限公司”的销售代表了。

    薛之明很快便在公司稳定了下来,也有了一些业绩。工厂的同事们对他没有什么不好的评价,这使应军很高兴。连续几个月,薛之明都完成了销售业绩,使大家对他也刮目相看。薛之明认识到,这里和老家不一样,一定要靠个人的能力以及做人,才能使自己站稳脚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7 22:35:18编辑过]
12
发表于 2006-12-7 23:55:34 | 只看该作者

苦啊,夜以三更,刚有点抗睡眠能力,到这里就彻底无眠了,斑竹,你这样做太不斋心仁厚了!

鼓励全发表!

13
发表于 2006-12-8 09:34:2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也曾有过如此经历,只是不在深圳,也没有遇见到"老徐",所以就还没有脱离这种经历,也许主要是因为自己不是"薛之明"吧!

    感叹中!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10:29:50 | 只看该作者

(六)

    在深圳,每个人都有一个奋斗的故事。薛之明能有今天,他给自己的总结就是看似简单的几句话:恪守自己做人的信条,坚定而执着。不过,如果没有今天的成就,他也不是薛之明了,而是在深圳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一份子,毫无特殊之处。成功的人,永远有区别于常人的不一样的地方。可能人生的大部分,人们都有相似的经历;但是人生的结果,每个人却大相径庭。为什么?

    地产大亨王石早年在新疆阿克苏当过汽车兵,后来到广州做外贸。他能够成就今天,我想,和他一起走过的蔡幸文等人最有说服力。当年王石拿来到深圳,就是与蔡幸文等人一起合作,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而分手。二十年过去了,蔡幸文还是蔡幸文,但是王石却已经不是当年在货场搬货时候的王石了。他是地产大亨王石,著名企业家王石。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有极其相似的经历,但是命运却给人们安排了不一样的结局。当然这样说有点儿唯心主义的意思,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成功的人,一定有别于大部分普通人。

    薛之明在浩成鞋材公司的工作一帆风顺,平步青云。这是许多刻苦的打工者的共同特点。工厂老板应军对薛之明很满意。薛之明工作很刻苦,每天一上班,做完手头的资料整理工作,就约见客户,然后外出拜访。这时候已经是他在这间公司工作半年的时候了。他也早已脱离了当初的窘境,有了一些积蓄;家里的经济条件,因为他在这里的工作而得到很大改善。正当薛之明踌躇满志,在这家公司做出更大的业绩的时候,一件很令他尴尬的事情发生了。

   1993年7月的一个下午,薛之明约好了在另一个镇上的一家港资企业的采购部,准备乘车前往洽谈业务。他下了车以后就到路边的店铺去打公用电话。这时候,两个治安联防员走了过来,要求他出示暂住证。薛之明观察了一下周边,发现气氛果然不对。大批联防队员已经守住交通要道口,不远处是一辆大客车,估计是搭乘无合法证件的人的。薛之明的暂住证没有随身携带,遗忘在工厂办公室了。两和联防队员恶声恶气地说:

    “没带暂住证的全部过来跟我们走!不然我们抓到了,全部送公安局的!”

    薛之明心下坦然。他想,我又没做错什么,凭什么抓人?何况我办理了暂住证的,只不过没带而已。于是就跟他们上了那辆大客车。

    但是接下来的情况不妙。他和一批流动人员直接被送进了遣送站,分别给关进了一间只能容纳数十人的黑屋子里。每天只有两顿白菜和米饭那样的粗劣伙食。门口的保卫说,每个人只能打一次电话,电话每个五元,要叫亲属或者同事交费担保才能出去,否则将被送出广东省。

    薛之明是普通的打工者,他没有十分强健的体格。在那样的地方,他受到了别人的侮辱,但是他只能忍气吞声,只盼望着遣送站能够安排他出去打电话。他别无办法。身上所有的钱物、业务资料全部被收走,甚至连腰带也被抽去。他狼狈不堪。…… ……

    经历了这样一场磨难的薛之明,更加努力而沉默了。回到工厂以后,他变得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了许多。其实,这样的事情很平常,同事们并没有笑话他的意思;包括应老板,都对他的这次遭遇表示了同情。但是薛之明回到宿舍,想起他在大学时代,代表全系同学站在学校校际演讲讲台上,激情四射地演讲时;想起他在校运会上为获奖的同学们挂上奖牌的时候;想起在县一中,在校长办公室和老校长促膝谈心时;想起老师和同学们,中学同事和领导们对他的夸奖时,他哭了,哭得那么伤心……他怎么也想不到,他在广东成了三无盲流人员,被关押了十多天!

    命运给他开的这次玩笑,成了他努力奋斗的另一个动力。要做一个体面的人的想法,从此在心中根深蒂固。他花了不少钱,买名贵服装,皮鞋擦得锃亮。他甚至开始使用定型摩丝和护发素。他也开始结交一些朋友;他想,如果在这里真正能呆下来,就一定得有本地的朋友。他开始学说广东话。他要融入这个社会,并且成为当地的一份子。

    薛之明每当回忆起在常平的日子,总是无限感叹。那是他曾经奋斗了八年的地方,也是他初次创业的地方。他在那里有很多朋友。后来开办的第一家工厂,就是和一个常平人合作开办的。想起那时候的日子,薛之明还是回味无穷。

    一年之后,携带着在浩成鞋材公司赚得的十万元收入,薛之明选择了辞职,他在常平有了自己的圈子,自己的想法,并且有了一定的资本。他要创业,要成功!

15
发表于 2006-12-8 14:06:12 | 只看该作者

希望你能继续上传。

16
发表于 2006-12-8 14:12:53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的不错。
17
发表于 2006-12-8 16:52:31 | 只看该作者
期待
18
发表于 2006-12-8 18:08:39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rgang在2006-12-8 10:29:50的发言:

    但是接下来的情况不妙。他和一批流动人员直接被送进了遣送站,分别给关进了一间只能容纳数十人的黑屋子里。每天只有两顿白菜和米饭那样的粗劣伙食。门口的保卫说,每个人只能打一次电话,电话每个五元,要叫亲属或者同事交费担保才能出去,否则将被送出广东省。

    薛之明是普通的打工者,他没有十分强健的体格。在那样的地方,他受到了别人的侮辱,但是他只能忍气吞声,只盼望着遣送站能够安排他出去打电话。他别无办法。身上所有的钱物、业务资料全部被收走,甚至连腰带也被抽去。他狼狈不堪。…… ……

万恶的、惨无人道的暂住证制度啊!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1 23:51:46 | 只看该作者

(七)

    最近一次见薛之明,是在一家茶馆里。当然,我得尊称他为“薛总”了。现在和他的聊天,颇有一些天马行空的味道,多是一些宏观的、泛泛的清谈。我们是在深圳蛇口的一家咖啡厅里见的面。目睹着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禁十分感慨。每年来到深圳创业的人该有多少?又有多少人不得不铩羽而归?而现在的薛之明,则可以悠然看着这个忙碌的世界,他有着自己的世界。现在他的工厂有工人1500多人,总资产近7000万元,每年大概形成3000万元的利润。他现在最关心的是石油价格和国家产业政策。公司成立的十年来,合作者经过大浪淘沙,已经没有几个股东了。主要就是他自己和另外两个投资较小的股东。

    薛之明的发家之路算得上是比较坎坷的了。刚刚成立的塑料制品厂,纯粹是靠着客户的鼎力支持,才侥幸存活了下来。没有那个香港客户,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天盛塑胶有限公司。为了保证这个香港客户的需要,薛之明几乎是倾注了全力。在1995年的闷热的夏季,薛之明成了工厂的机械师、加料工和搬运工。合作者之一的黄长庆,是东莞常平人。他的表兄在政府担任外资管理办公室主任。这个黄长庆给了薛之明的创业以莫大的支持。

    天盛塑料厂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一个香港客户,但是这家香港客户的需求足以让天盛塑料厂满负荷生产。但是这样也是个问题,一旦这个香港客户出现问题,天盛厂就将出现危机。因此,寻找新客户成了薛之明的重要工作。还是以前在浩成的经验,他依靠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常平镇上开拓了两家新用户。扩大了天盛厂的业务。

    不过,这样的扩大还是出现了麻烦。如何寻找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也成了薛之明的心病。他不想再扩大合作者的数量了。现在的几个股东已经让他疲于应付。薛之明完全是靠着他做人的精髓,才使他们比较信任他,把工厂全权交由他打理。假如再次扩大股东人数的话,这样的协调工作足以把他给累死。工厂的进出口产生的关税,是工厂主要的财务负担。为了关税问题,他不得不找黄长庆想办法。所以,现在说来,这就成了所谓企业家的“原罪”了——薛之明现在通常不会直接说,我们的企业一贯守法经营,而是说,我们最大程度上去在国家的法律框架内开展经营活动。 

    薛之明积极参加行业协会的工作,并且担任了行业协会的秘书长。同行们都愿意和他打交道,因为他为人和蔼、热情、好客、大方。有一个塑料厂的厂长,曾经因为资金短缺慕名来找他(当然是由一个熟悉的朋友介绍而来),薛之明简单了解了一下情况,大方地决定,愿意借贷五万元作为“朋友之间的帮忙”,并且热心介绍客户。这个厂长后来逢人便夸薛之明的为人。这也是薛之明的得意之处,能够在很多场合得到别人的恭维,并且是真心的夸赞。

    1997年10月20日,对于天盛厂来说,是一个值得记入厂志的日子。这一天,工厂发生了一件存亡悠关的事情——海关部门查获一批走私案件,其中涉及到部分企业走私的事实。天盛厂不幸成为这中间的涉案者,并接受海关部门的调查。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天盛厂的报关是由薛之明安排的文员和镇外资办对接,由镇外资办协调物料进口。当然,不规范操作的事情是免不了的,工厂也照例安排了若干费用来完成进口过程。但是这个文员并没有按照工厂的吩咐将这部分费用安排给有关人员,这样,在海关的稽查中自然出现了天盛工厂违规进口的事实。

    海关给天盛工厂开出的罚单是天文数字——当时天盛厂的月盈利还不到15万元。海关罚款即达100万元。股东们坐不住了,纷纷要求薛之明承担责任,要求退股。天盛工厂出现了存亡危机。

    无奈之下,薛之明只得求助于他所认识的一些朋友,请求他们设法疏通海关方面,给予宽限,缓期交纳罚款;另一方面,他不得不同意股东们要求退股的要求,这样,就必须退还他们的出资款。经过一番折腾,天盛厂重新回到了原始状态,退出了原先租赁的一些厂房,变卖了部分设备。

    但是天盛厂终于坚持了下来。薛之明重新当起来搬运工兼加料工,另外还得负担业务工作。工厂的工人从最高峰时期减少到不到30人。天盛厂完全变成了一家小作坊。

    不过,薛之明的付出终究产生了回报。行业协会组织了一些工厂给他提供了一些借贷。他原先认识的朋友们也或多或少地给予了他一些资金上的支持。薛之明终于度过了这次危机。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00:21:22 | 只看该作者

(八)

    通常来讲,企业家的风格决定了企业的企业文化。薛之明的为人风格也表现在他的企业管理上。现在来剖析天盛塑胶有限公司,我们会在很多方面找到薛之明治企的风格。

    薛之明为人热情大方。喜欢仗义疏财。这样,工厂的财务不得不做一些表外准备。工厂的管理费用居高不下,这也和薛之明经常宴请朋友们有很大关系。薛之明还喜欢研究毛泽东的著作,并经常在厂里的经理会议上拿来做一些类比。这样的会议让那些经理们昏昏欲睡,但是薛之明仍旧乐此不疲。有一次,薛之明请来一位大学教授来给工厂的部门经理作培训,但是开场的讲话竟然占了近一个小时,弄得那位大学教授不得不临时调整培训,变成了企业管理漫谈了。

    薛之明亲自管理这家企业长达十多年。并不是他不信任职业经理人。而是他认为,职业经理人最终仍旧不会了解他的治企风格。“如果我请来的总经理不了解我,怎么能了解企业的文化呢?他要读懂天盛,就得读懂我,但是我们毕竟相处时间短,他没办法了解我的。”这就是他十年来,没有聘请职业经理来帮助他管理企业的原因。实际上,职业经理确实很少能和民营企业做到最后的,这和薛之明这样的企业所有者有着直接关系。职业经理的丰富管理经验,和企业所有者对企业治理的看法,往往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当薛之明决定聘请一名总经理的时候,他至少在财务管理上和总经理产生分歧,这是他坚持不聘请总经理的直接原因。

    很多研究企业管理的学究或者咨询公司往往也在这方面出现问题。传统的企业管理认为企业应该建立一种内部和谐的企业文化,充分调动企业内部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价值。同时辅之以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的企业管理工具。认为这样企业管理才可以进入正常的轨道。但是很少有人能够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去思考企业应该如何管理的问题。作为中国式民营企业家的典型,刘永好兄弟实际上已经为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解答。

    作为薛之明的企业管理哲学,可以从这样几个方向去阐释。一是企业外围环境经营。这个需要靠企业家发挥个人魅力去营造。企业只是为这个工作提供财力保证。一是个人性格决定企业“性格”。作为薛之明。他不会同意企业按照别的思路实行什么改革。或者说,企业所有者的高度决定了企业治理的水平。关于企业内部管理,也是尽可能按照方便原则去实行,所以,不规范管理的情况是十分普遍的。绝对可以到了咨询公司顾问们所说的“基本没有企业管理”的份上了。我们研究民营企业管理,研究什么?研究它的内部管理吗?不是,我们应该研究企业决策者的企业管理高度,这样我们才能认识企业决策者以及他的企业。

    天盛公司于2001年迁往深圳,并在工业区落户。天盛公司赢得了传统客户的同时,又逐渐扩大了许多新的销售渠道。就是在这样的“不规范管理”中,天盛公司发展起来了。薛之明成了塑料制品行业小有名气的一个企业主,并且他的财富也足够支撑他定居于深圳的富人区。薛之明成了一个有口碑、有实业的“成功商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2 0:32:06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