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为何火箭队没有按蓝板和得分给姚明付薪

[复制链接] 2
回复
155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11-20 23:0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假如火箭队按照蓝板和得分给姚明及其他的队员付薪,火箭队的比赛成绩未必会变得更好,反倒有可能变得更差。在“假如……”一文当中,我是希望通过姚明和火箭队进行类比,来展示绩效考核的局限性。

从家人的跟帖来看,大部分人还是没有很好地去琢磨巴纳德那段话的意思。我们总是觉得可以充分利用人们的自利性去为组织做出贡献,而真正伟大的组织,或者真正优秀的管理者,却深知这种方式的局限,往往通过激发组织成员超越自利性,来实现组织的基业长青。

如何激发组织成员超越自利性?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暂时搁置到一边吧。fisher兄在跟帖中说,或许火箭队给姚明的薪水更多是对姚明本身价值的认可,与输赢无关。这又引发了本文要探讨的话题:“为什么”火箭队没有按蓝板和得分给姚明付薪?

第一个理由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因为篮球是一个团体运动,单打独斗是不可取的,也不能导致赢球,所以很多球队都没有按蓝板和得分给球员付薪的传统。

第二个理由少天兄用一个很巧妙的比喻给表达出来了:要把球队与企业相类比,姚明也算是一高管了,高管贡献大小要看企业的整体业绩,不能用个人表现来衡量。

第三个理由是fisher兄所说的,薪水是对姚明本身价值的认可,与输赢无关。这个观点很有说服力,我们来看看那些NBA的球星们,动辄以几千万若干年的合同与某球队签约,球队之所以签约的原因肯定不是球员的业绩(球还没打呐),而是球员本身的潜力和价值。

如果再拿这样的付薪理念与中国很多民营企业的现实相比,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从高管到清洁工,他们的薪资基本都包括月度浮动工资和年度绩效奖金。浮动工资与月复一月的绩效考核相关,年度绩效奖金与年底的考核、排名相关。拿点钱,真是不容易啊。

由此就产生了一个我们司空见惯却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可能会有朋友把这两者的差异归结于球队与企业的不同,毕竟,这是两种类型的组织。我想,外部环境或许也是这种差异存在的关键原因之一。对于一个成熟的、信息透明的人才市场,一个组织为了获取优秀的人才,总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而且要承担更多的选人不当的风险。

还是拿企业来举例子吧。在中国不乏有这样的情况,某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很快成为全国性的公司,但是在扩张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难题:招揽不到人才。经过分析之后才发现,原来企业在发展初期在当地招揽人才,采取的都是低底薪加奖金或提成的方式,但是到了像上海这样一些典型城市后,发现前来应聘的人才往往在了解到基本工资之后就一走了之。后来公司不得不改变策略:提高基本工资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从而招揽自己需要的人才。

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而言,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向内看的,能够让其从向内看到转变为向外看的最大动力是:竞争的存在。在产品市场上是这样,在劳动力市场上也是如此。一家企业从低工资向高工资的转变,其中的动因,很多时候是来自劳动力市场上其他企业所给予的压力。

很多民营企业在引进外来人才的时候,往往会采取与现行体制不同的薪资模式,而往往一个特点是给予较高的固定薪水。这大部分是来自于外部人才市场的压力:不给这样高的薪水,人才是不会到自己的公司的。而这样的薪水,正如FISHER所说,是对当事人本身的价值的认可,也可以看做企业的“风险投资”。这个风险并非企业有意承担,而是不得已为之:企业巴不得所有员工都采取零底薪加奖金的模式,与企业荣辱与共。

或许对于NBA这样的美国式组织而言,工会组织在薪资等方面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辅佐姚明的大猩猩尤因,当年是球员工会的主席,好象任职期间还为发生的球员与NBA官方的“对峙”斡旋不少。但是工会到底在NBA球员的薪资谈判当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限于了解实在太有限,就不得而知了。

与企业挖空心思设计各种考核机制相比,球队就显得有些傻瓜,但是我觉得这种简单的模式也未必不好。看看姚明在NBA的努力程度,恐怕没有人认为他现在的付出比在国内的时候少。

关键是,与有机会把风险转嫁给员工不同,球队不会像企业那样殚精竭虑地考核,然后导致员工与公司不停博弈进而上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好戏。

一旦断了这样的可能,球队也往往不再把重心放在如何防范球员消极怠工上,而代之以有规律的体能训练,良好的身体保护,持续的技战术提升,和为总冠军梦想及荣誉而战,球员们照样在球场上嗷嗷直叫,三郎一般拼命。

或许有人说这太理想,我觉得未必。想想那些实施过终身雇佣制的日本企业曾经创造过的奇迹吧。

沙发
发表于 2006-11-21 09:30:3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越发的精彩了。

最近在搞薪酬体系的设计,也便引发了一些思考。

首先,低底薪高提成的收入结构大多是在于企业的发展初期,企业的管控能力较弱所致。从表面看,低底薪或无底薪的设置,会减低企业的固定用人成本,给业务人员充分的想像空间。于是今天一个五千,明天一个壹万的提成便当做神话,激励着一批批营销人员前仆后继。但这里面还是有很大问题的,在初创业的时候为了缓解资金的紧张或基于对市场的模糊认知,更多的是鼓励大家开拓,增加市场份额,到底那个时候能做到多大,其实企业也没有多少认识,反正死马当做活马医,说不定有不错的收成呢。这样的心态,导致的更多是大家的短期行为,因为指标不外乎两个,销售量、利润,在不饱和或不成熟市场的开拓总是这样,一旦做进去了,短期的快速上量和业绩飙升是很明显的,这时候也不需要管理,老板只管收钱,业务人员也乐观的预期会越来越好,钞票会越赚越多,往往这些时候是天下大同,一团和气的,所谓企业的凝聚力空前的好。

等到市场运营一两年后,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一是市场的逐渐规范可控,企业的管控能力也在加强,数据指标的理解也越来越深,简单的几个指标就不成了,也不再纯粹的按绝对值来记提成,更多的有了达成率的概念,看增幅,考核的指标也越来越多,什么超期回款,资金占用率、客情关系,虽然还是比较粗糙的简单加权汇总,但已经让业务人员感到了不适应。原来的高薪看起来不好拿,公司越来越大的销售压力,日渐高涨的生活成本,于是开始产生想法,这个该死的企业,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伺候了,走人。

当然这里面更多的还是企业的原因。也就是对薪资的支付能力预估不足,没有一套合理的薪资体系、绩效管理办法。看着业务人员越来越多的进帐,感觉有问题,但找不出真正的原因,于是就硬性的加指标(没有事前沟通),采取封顶政策(没有经过测算),加大扣罚的力度和降低提成的系数。这样的不系统操作,在初期业绩向好的时候还不明显,但一旦出现了整体的不景气,业务人员的不安全感便产生了,低底薪,和水中望月的提成,积极性、向心力便大打折扣。也便出现了老板们都诧异不解的事情,怎么原来都忠心耿耿的,怎么都这么不经磨练啊,企业有些小坎,就抗不住,动辄离职,怎么人都这个样子呢,于是不信任感产生、蔓延在每个角落,事态越发的糟糕。更可怕还有中国人传统的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原来的大区域由于业绩的迅猛提升也得到了公司的注意,于是销售任务大幅增长,好似公司半壁江山。市场的突变,行业的转型,原本的大市场便开始尝尽苦头,业绩完不成,绝对值太大,调整指标未果,时候一算帐,反欠了公司的钱。凡观那些小区域市场,短期的快速的增长也开始呈现,业务人员无论怎么做都能够八九不离十,每每季度末分钱的时候,嫉妒、不服气、情绪化的东西开始蔓延在整个团队,组织的活力空前低落。

这个时候如果还在人为的平衡就不成了,因为员工已经不是企业初创事情的那般只讲奉献,不问收获了,更多的责权利对等的意识已经产生,对个人的价值已经有了个初步的定位。这时候,也是企业开始整合薪资体系的时候了。

综上所述,木人所讲的高底薪和低底薪的区别,我认为还是跟企业的成熟度有关,以及对人的理解有关。管控能力强了,从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过渡到团队为王的时候,其实说时候,对薪酬的支付能力和话语权,是掌握在企业手上的,对结果的预测和把控越来越精准,其实个人的作用已经大大下降,这也是企业品牌彰显的效果,通过多年的打造管理平台,这个企业已经具备了造血的功能,而且有一套机制能够让人快速上手。当然还是有个别优秀的人员,但毕竟是20:80的比例,可以当做个案来处理,当然薪点表上显示的一个个数字,也能够让这些优秀的人员看到自己的方向。
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原有的老业务人员的保存和退出机制,老板之所以早期低底薪高提成,也是来源于对自身的不确定的未来的的考虑,还有就是当期人员的素质。大多创业多草莽,记得看风雨爱多的时候,很感触爱多第一批销售人员入司的时候,有卖鱼的,卖假牙的,做保险的,摆地摊的,就是没有一个受过专业训练,搞家电销售的。这就是现实,那个时候自身期望老板给予的高底薪的奢望是没有的,大家也都心态很低。等到转回头来,再看现时的时候,也便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境地,老板是开始给高底薪了,但这批人里能享有几杯羹?答案是不言自喻的。回头看,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人来了,企业的人员层次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也许大多数老人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不服气,又如何呢。

看NBA,精彩比赛的背后,其实有关庞大的机构在运作,斯特恩也确实是个此中高手。一流的数据统计系统,永远创新的管理手段,先进的市场运作,无孔不入的人员招聘系统,每年精心安排的选秀大会(人才市场)、真的让每个企业管理人员叹为观止。没有这样的精密的系统,是无法保证NBA这个大餐的。感兴趣的还有,所谓的NBA的工资帽,总额限薪,超出部分缴纳高额税费。这也就逼迫每支球队动脑筋,量入为出,精大细算,优化人员配置,有了姚麦组合了,还有多少钱可以拿出来,买那些人,进行最优化组合。

职业化的氛围,造就了球员的职业,球场上的成绩是根本,其他一概可以不管。看惯了场上每个球员的个性化演出,转会中到没有看到那个员工的闹情绪和肆意妄为,即使最终选择的不是心仪的对象,也要好好的过日子,争取更大的成绩,以换取更多球队的关注。这样的职业化队伍,其实给谁多少钱都是物有所值的,给多了,那只能是老板的责任,遇人不淑,看走眼了,必须承担这个成本的,跟个人的表现无关。还有五大职业联赛,其中的道理亦然。

当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离西方职业化的路程还很远。所以目前出现的低底薪或高底薪都是个过渡,因为我们没有一套精密科学的管理系统,一个职业化的可以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管理平台,所以讲,谈什么都不要紧的,还是落实到实际动作中去吧,还有很长路要走,也不要谈什么中国式美国式管理,其实管理的根本是一致的,如何卓有成效,如何解决问题。大家都在看麦当劳的精彩,什么小肥羊的火爆,但老板一句话点醒了自己:那是标准化管理啊,我们行吗?

管理是很有前途的,无论从理论到现实实践,关键在于我们大家的理解和付出。心存希望则希望在,脚踏实地实践行。

呵呵,跟的有些偏了,再次顶下,支持木人的导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1 9:43:25编辑过]
板凳
发表于 2006-11-21 09:52:39 | 只看该作者

开始有意思了!

我先占个位,弄完事再回。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