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alex.liu - 

[职场健康] 经微波炉加工过的食品严重损害健康

[复制链接] 22
回复
402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22:48:14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芒果mango在2006-11-5 22:35:07的发言:

......不过倒是为微波炉的厂商捏把汗,不知他们看见这报告会有什么反应?

他们未必不知道。商人的本质是逐利而行。就像吸烟危害健康,可烟厂并不因此而关闭,并且这个行业的利润率还很高;再则,商品只是实现资本增值的一个中间环节,对投资者来说,不管你是生产弹药还是手套或是家具,都无所谓,只要赚钱就行。一旦某种商品被禁产,还可以转产。

QUOTE:
以下是引用happydoo在2006-11-6 8:25:25的发言:

这个报告是哪里搞来的?不管是真是假,以后微波炉不用了。

这份资料,我大概是在4年前一个朋友e-mail发来的,当时本来计划要在近期买个微波炉,一看这个消息,吓了一跳,立刻取消购置计划,并且决定在能选择的情况下,尽量不食用微波炉加热的食品。

QUOTE:
以下是引用雨中梧桐在2006-11-6 8:54:53的发言:

单纯的用于食物解冻呢?

解冻与烹饪中的加热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升温,只是最终温度不一样而已。既然是使用微波炉,同样的工作原理,当然是一个后果了。

QUOTE:
以下是引用lily2006在2006-11-6 9:17:51的发言:
真有这么严重吗

我不相信头衔,也不相信级别。我只相信科学,相信客观规律和逻辑。

不久前,我还收到一个e-mail,内容是用微波炉加热过的水冷却后浇盆花导致该植物在一周内凋亡的系列照片。那个就不知是真是假了,所以不便放在论坛上。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可以找找看,用e-mail转发给你。

QUOTE:
以下是引用zgfgz在2006-11-6 14:36:40的发言:
哇!苏联于1976年就取缔微波炉的使用!这……咱中国卫生部是干什么吃的?

兄弟,你忘了SARS初起的时候,卫生部力白其无,还在电视上信誓旦旦地向全国人民“辟谣”?

QUOTE:
以下是引用hqtiger在2006-11-6 14:45:29的发言:

微波炉是有一定的副作用

不过 中国为了发展经济 扭转贫富差距  隐性牺牲部分利益 是常见的做法

饮鸩止渴。

借用诗经里的一句话:我心不伤,悲不能止。

QUOTE:
以下是引用丁丁马在2006-11-6 21:44:51的发言:
真的这么严重吗?我天天中午用微波炉热饭吃,现在不敢。。。。
嗯,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
12
发表于 2006-11-6 23:15:5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提醒,以后少用。

13
发表于 2006-11-7 11:44:10 | 只看该作者

每天在公司用微波炉热东西吃……

14
发表于 2006-11-8 17:42:05 | 只看该作者
不知怎么说,反正公司是提供这个玩意的。有不想出去吃饭的,就这样温饭了。
15
发表于 2006-11-8 19:09:53 | 只看该作者

以前我热饭是这样做的:把一个小的饭盒放到一个装满开水的大饭盒中~

大概10分钟左右就可以吃了

[em04]

不过看了这个报道后我还真的不敢用微波炉做吃的了……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11-8 22:12:57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伊豆在2006-11-8 19:09:53的发言:

以前我热饭是这样做的:把一个小的饭盒放到一个装满开水的大饭盒中~    ……

哈哈,跟我的思路如出一辙。

电热杯没买到,带个电饭煲去公司又似乎太夸张,就采用这个近似于巴士消毒法的加热办法:既能杀灭细菌,又能让食物温度调整为略高于体温、不致让胃部受寒,还不破坏食物中的营养素。不过我是在吃饭前提前半个小时就开始加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8 22:19:32编辑过]
17
发表于 2006-11-10 19:39:23 | 只看该作者
呀哦,伊豆是美女,按照美女的办法,自己也会漂亮点的,呵呵
18
发表于 2006-11-11 14:33:19 | 只看该作者

我从2002年起就一直用微波炉代替煤气灶做饭烧菜呵,用起来感觉还好啊。满方便地,有少许心得,曾经想写本微波食谱呵

偶以前在深圳一家药厂的药理研究院呆过几年哈,当时要购买微波设备,专门找了些微波民用方面的资料研究过一段时间。微波设备在工业上用途非常广泛,加热烘干、杀菌效果在某些地方较传统意义上的巴氏消毒法、红外、紫外、蒸汽等有明显的优势呵。

看了楼主以上的介绍,我可是着实吓了一跳啊,偶都用了四五年了,而且是天天用啊。赶紧去网上查了下资料,看到了如下的一些评论,才稍稍松了口气。

近日,美国一学者发表文章列举微波炉食品有三大危害。一时间,关于微波炉加工食品危害健康的传言纷起。为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他们指出:“微波食品对人体有害”缺乏有力证据。
  近日,有关微波炉加工食品危害人类健康的传言相继见诸网上和报章。其源头是原刊登于www.beyondhealth.com网站的一篇据称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资深学者雷蒙德·弗兰西斯的文章(以下简称弗文),它在列举了一系列例证及来自瑞士、美国和苏联的实验与研究后,得出如下惊人结论:一,微波食品会产生新的有毒甚至致癌的化合物;二,食物的营养价值严重流失;三,当你吃微波食品时,身体会集中产生一定的变化。这些食物容易导致癌症、荷尔蒙失调、淋巴和消化系统紊乱、血液和免疫力异常、情绪低落、永久性脑损伤,甚至还有心脏病。所以文章建议:“拔掉微波炉的插头,再也不要用了。”
  对于如此量大面广的民用品及其相关产业来讲,以上结论无疑是毁灭性的。我们所熟知并且习用的微波炉加工食品,究竟对人体有无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有多大影响?这些实有进一步澄清的必要。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司、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微波与数字通信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微波实验室的有关官员和专家。
  清华大学和哈工大两家实验室的研发领域集中于微波在遥感和通信等方面的应用,而对微波用于日常饮食加热、烹调这一细微领域都没有专门的研究。但有关专家一致认为,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一定要有根据,一是资料和理论依据,二是更重要的实验。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辐射生物学专家曹恩华认为,首先应明确区别两点,即微波辐射的影响同微波炉加工食品对人的影响。微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有大量证据证明,是确定无疑的;但采取适当保护措施,微波可广泛应用于通信、遥感等领域,造福于人类;而经微波炉加工的食物是否对人体有害,目前还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难以妄下断言。其次要看微波炉加工的对象是活体还是静体。弗文的第一个例子举证不确切,因为它是把用于输血的活性血液同静体的普通食物相提并论,这显然说明不了问题。
  曹恩华强调,要认定微波炉加工食品是否有害,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试验,特别是分子水平的测试。比如判断加工后食物营养是否流失,就须对其蛋白质、维生素等含量是否下降、下降多少作详细测试;判断是否致癌,就须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致癌物质是否增加、增加多少作定量分析等,而且要看这种增减是否在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不仅如此,以上试验还必须有大量人群的严格比对,得出统计学的科学结论。而弗文显然试验很不充分,缺乏严格的病理学调查,所以虽然原理上没有错,但结论却是轻率的。比如它说血清导致细菌发光,用志愿者的血清就绕了一个弯,直接用加工过的食物岂不更好;此外,它用了几个志愿者?是光食用微波食品,还是也食用其他食品?结果是否都一样?等等,都缺乏统计学的结果。曹恩华建议,此类试验最好用实验鼠来做,而且要做是否产生活性氧等最基本的实验。他指出,在严格的科学试验之前就妄言“微波食品对人体有害”显然为时过早。作为一种提示,公众使用微波炉多注意点是可以的,但笼统地得出“微波炉不能用”的结论,将带来不必要的混乱。
  国家药监局食品安全司有关官员也表示,目前尚未接到过任何有关微波食品对人体有害的报告。在回答记者提出“弗文中所说苏联于1976年取缔微波炉的使用,并发表了全球警告”时,这位官员表示:从未听说过有此事,果真如此的话,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会发布相关警告;但迄今为止,世卫组织并没有这样的警告。

19
发表于 2006-11-11 14:35:17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1日 13:06 新浪科技
微波食品毫无营养?微波食品有害健康?微波食品可以致癌……一系列耸人听闻的说法最近正在中华大地上悄悄的蔓延开来。更多的人对此将信将疑:微波食品真的有那么恐怖吗?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赵黑

  指导专家:

  中国物理学会电磁辐射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医学博士、第一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振华

  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与食品安全所食物营养学评价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杨月欣

  微波食品:天使还是魔鬼

  2003年9月17日,国内某知名大报登载了一篇名为《微波食品弊大于利 对健康极具危害》的编译文章。文章提出了微波食品有害健康甚至会致癌等较为极端的观点。此文见报后,随即被诸多媒体转载。与此同时,本刊编辑部也收到了数以百计的读者来信,纷纷询问微波食品到底有没有如此之大的危害。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与食品安全所食物营养学评价室杨月欣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电磁辐射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医学博士丁振华教授,请他们用专家的眼光来直面这一问题。

  毫无根据的惊人谬论

  微波食品,是指经微波炉加热烹饪而成的食品。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微波炉问世以来,这个词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为采用微波炉烹制食品具有清洁、快速、方便等诸多优点,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微波食品表现出了认可的态度。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有十亿左右的家庭在使用微波炉。在美国,使用微波炉的家庭的比例高达90%。即便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微波炉的市场需求量也正呈迅猛之势逐年递增。

  毫无疑问,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快捷方便的微波食品成了许多人眼里的“天使”。然而就在几个月之前,一篇源自美国www.beyondhealth.com网站的文章却使微波食品在一部分用户的眼里完成了由“天使”向“魔鬼”的蜕变。那么,微波食品到底有没有该文所说的那般恐怖呢?还是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吧。抛开细节,这篇号称由美国麻省大学科学家雷蒙德所著的文章(以下简称雷文)主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惊人的谬论:

  谬论一:微波食品的营养价值减少了60%至90%

  雷文认为:“微波食品的营养价值减少了60%至90%,包括矿物质和生化酶,维生素B、C和E以及抗脂肪胆物质,甚至连蛋白质的营养成分也减少了。”

  对此,丁振华教授表示: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微波烹饪会引起食物营养成分的丢失是事实,但实际上对食物的任何加工过程都会导致其营养成分的丢失,而不单单是微波炉加热。如此武断地抛出其营养价值会丢失60%~90%的数据,就显得非常的夸张和片面。在微波炉加热的过程中,也许食品中的某一种成分会丢失得比较多,例如微波炉加热卷心菜、芜菁时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的丢失。但同样的成分在微波炉加热芥兰、红薯等食物时,其丢失量就要少于传统的烹调方式。

  丁教授还谈到,有说法认为微波炉加热牛奶时会较大程度地破坏其中的营养成分,实际上这种说法也并非完全正确。丁教授说:“有文献报道经巴斯德灭菌法灭菌后的牛奶,用微波加热(2450兆赫兹、650瓦)2分半钟后,其中维生素C含量下降36%,维生素E含量下降17%;但是其口感和气味,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β胡萝卜素、过氧化物酶活性、脂肪和超氧化物量、非脂乳固体量以及总蛋白量都没有发生显著改变。相反,牛奶中微生物含量下降了,而且存储稳定性也有所提高。”

  在对微波食品的营养价值的看法上,从事食品成分研究多年的杨月欣主任表示同意丁振华教授的意见。杨主任补充说:“虽然我们没有做过有目标的严格设计下的试验,但在用微波炉2分钟解冻冷冻食品的研究中,发现虽然有水分的流失,但维生素类的营养物质损失并不大(3%~10%左右),而其它矿物质和大量营养素几乎没有变化。”

  杨主任指出,从理论上讲微波炉加热不可能导致食物60%~90%的营养损失。 因为相对其他的传统烹饪方法而言,微波炉加热的时间通常很短, 虽然微波促进分子运动, 但在短时间内的分解不会太大。相对而言,炒、煮、煎、烤等传统烹饪方法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破坏都比微波炉加热所带来的营养损失要严重些——最普通的米饭、富强粉馒头、粥的制作过程中水溶性维生素B1的损失可达80%左右,核黄素损失40%~50%;炒菜时菠菜中维生素C的损失约为20%,小白菜约为40%,而这种损失在高压罐头中则更多。来自《国外食品科学》杂志的数据表明,微波加热对营养素的影响根据时间和体积功率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微波加热食物中维生素A的损失在10%~27%之间,维生素B2和维生素E的损失约为3%~19%,维生素B1的损失则介于24%~55%之间。显而易见,这个损失量是小于传统烹饪方法的。

  杨主任总结道:“在相同的时间内, 利用微波烹调与传统的烹饪方法相比会造成更多的重量损失(主要是水分)和较高食物内温度(因微波烹饪食品传热快),但却明显减少了维生素、矿物质损失。 而其较短的烹制时间则弥补了传统烹调方式较长时间、较高烹调温度对营养素所造成的破坏。”

  谬论二: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动物,体内会发生严重的生理变化

  雷文中提到,在微波炉加热食品的过程中,“食物的分子吸收大量能量,足以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导致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的分子异变。结果许多新的奇怪的分子出现了。问题就在这里。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人体不能识别的分子。这些奇怪的新分子是人体不能接受的,有些有毒性,还可能致癌。”

  对于这种说法。丁振华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在任何烹饪过程中,如果食物不接受外界给予的大量能量,就不可能被加热,更谈不上煮熟。常规烹饪和微波烹饪的过程中都可能引起一些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改变,但是并没有有力的证据支持,微波烹饪时食物分子的分子结构改变超过常规烹饪的改变。

  在雷文中,还专门列举了一例因微波炉加热输血用血液而导致病人死亡的医疗纠纷:

  “Norma去医院进行髋部更换手术。手术很成功,但Norma却死了。Norma死于一次输血之后,血液是经过微波炉加温的。这是第一次有重大证据表明微波炉对被加热的物品的化学性质造成了根本的破坏。如果仅用微波炉把血液加热到体温,就能使血液包含致人于死命的毒性,那么我们用更高的温度在更长的时间内加热食品,又会有什么情况呢?微波炉的作用远不止于把物体加热那么简单。”

  雷蒙德似乎是想用这个例子来佐证其观点,但他反而弄巧成拙了。丁振华教授表示:这个论据是极为不严谨和无力的。因为经微波炉加热的活性血液直接进入人体血液系统与我们食用微波食品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过程,作者列举的现象和结果一点也不能联系起来。

  谬论三:无论何种食物一旦经过微波加热都会产生已知的致癌物

  雷文中还提到:“无论何种食物一旦经过微波加热都会产生已知的致癌物。肉类、奶类、谷物、水果和蔬菜都会产生引起癌症的化学物。吃微波食品的人消化系统紊乱,淋巴系统发生障碍,血液中癌细胞增加。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更容易患胃肠癌,消化系统也会逐渐崩溃。”

  面对这个令人后怕的说法,丁教授重申了一个观点:任何加热方式都可能引起食物结构的改变,而不仅仅是微波炉加热。难道我们就不吃饭了吗?

  丁教授表示:腌制食物中含有一定量的亚硝胺,烧烤食物中含有3,4-苯并蓖,这两个物质都是致癌物。可以肯定地说,这些结论是得到大量的科学证据所支持的,是有生理病理学、毒理学等依据的。而说所有食物经过微波加热都会产生已知的致癌物,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说法,且不论其有没有做基础及临床试验,有没有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其观点,单看作者口中的“无论何种食物”,这样绝对的说法就欠缺科学性,更何况还曾经有文献报道微波烹饪的咸猪肉中亚硝胺的含量比常规烹饪时少。

  丁教授质问道:“既然雷文中言之凿凿的声称经过微波炉加热后食物产生的致癌物质都是已知的,那为什么文中却没有列举出来呢?”

  食物营养专家杨月欣主任表示:“我们一直在研究食物成分在烹调中的变化,还没有见过有类似说法的科研文章。杨主任指出,任何烹调过程都会令食物中产生另类物质,自然也包括微波炉烹调。但如果说凡是经过微波炉加热的食品都会产生致癌物质就显得非常不负责任了。已有的文献资料表明微波加热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如174~176du条件加热10分钟——1989年Lubec发现)会产生D-氨基酸。而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大多数是L-氨基酸,D-氨基酸则很少。D-氨基酸是否对人体不利众说不一,有人认为摄入一定量后对肾脏、肝脏有少许毒性,但目前没有发现任何进一步研究和结论性的报道。”

  难以服众的诸多疑点

  自雷文刊出那天起,对该文内容的置疑之声就不绝于耳。尤其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上,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学者、专家都相继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记者对相关资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整理和分析,这些资料表明,大部分专家和学者都对该文的主要观点表示不赞同和斥责其根本没有依据。

  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对于雷文的细节方面的置疑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疑点一:文章作者的学术水平

  在文章发表于国内那家大报时,译者称雷蒙德为美国麻省大学科学家,然而根据最初刊登这篇文章的国外网站的内容,作者在原文后面只是介绍自己是麻省理工学院培养的科学家。换句话说,雷蒙德只是在麻省理工学院上过学。而根据从网上检索到的雷蒙德接受采访的记录来看,此人只是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一个化学硕士的学位,而并没有受过专业的生物医学以及辐射生物学方面的训练。

  难怪丁振华教授在看过雷文后会说:“虽然我不太熟悉文章作者,但从这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水平来看,此人绝对不会是一名学术水准很高的科学家。”

  疑点二:微波炉产生微波的原理

  在文章一开头,雷蒙德就明确地提出:“微波炉是用交流电来产生微波的”。正是这一观点,遭到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置疑:“微波炉虽然是使用的交流电,但其最终还是利用直流电来产生微波的。”

  在电磁辐射方面颇有建树的丁振华教授指出,该文作者的这一说法属于一个很业余的错误。在微波炉里其实存在一个整流电路,将输入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而微波炉当中的磁控管,实际上还是利用直流电来产生微波的。

  有专家评论道:“一篇抨击微波炉的文章,却连微波炉产生微波的原理都没有搞清楚,这样的文章还能有什么可信度?”

  疑点三:不科学的志愿者试验

  雷蒙德为了证明其“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动物,体内会发生严重的生理变化”的观点,列举了瑞士皇家科技协会(对照原文,实际应该译为“瑞士联邦科技协会”,编者注)的汉斯·亨托博士和博拉德·布兰克博士的发现。在雷文中写道:“他们测量了吃微波食品志愿者血液中的病理变化。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减少了,这意味着血液携带的氧气减少,人体组织无法得到所需的氧气。相反,白细胞和胆固醇增加了。白细胞增加会引起人体的压力和紧张,通常只有当人体感染急性疾病、细菌感染或细胞受损坏时,白细胞才会上升。此外,淋巴细胞减少了。淋巴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白细胞,对产生抗体有重要作用……”

  这段论证看似有理有据,却招致不少怀疑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丁教授教授解释说:“一个科学的结论必须建立在大量的统计学数据之上。该文提到两个瑞士的博士进行了试验,测量了进食微波食品的志愿者血液中的病理变化,却没有提到试验征用了多少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有没有分为食用微波食品者和食用传统方式烹饪的食品者两组来对照,在志愿者当中血液发生变化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等等在普通科学试验中应该有的数据,自然会受到置疑。在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空谈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很难令人信服。”

  疑点四:前苏联禁用微波炉

  为了为其文章寻找支撑点,雷蒙德宣称:“前苏联的研究表明,遭受微波辐射和食用微波食品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苏联于1976年取缔微波炉的使用,并对应用微波辐射制定了非常严厉的限制。苏联还发表了全球警告,指出微波炉和其他微波设施对环境和生物健康的危害。”

  对于这一说法,部分学者、专家纷纷表示根本没有听说过此事。他们纷纷表示,如果真有此事并且前苏联还发表了全球警告,国内专家不可能没有听说过此事。何况,如果真有此事,生活在一个科技相对发达的社会里的美国人会无动于衷吗?而事实恰恰是目前美国已经有约90%的家庭在使用微波炉。

  丁振华教授说:“我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而且我觉得这有待证实。如果真有此事,为何前苏联人在发现微波食品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后却没有停止使用微波炉呢?他讲的是严重的健康问题,而非普通的对健康产生影响,我想任何一个国家发现某个东西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时,都会采取果断的措施,而不是限制使用那么简单,否则这个国家对自己的国民就太不负责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的有关官员在回答相关媒体的采访时表示,如果情况真如雷文中所言的话,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会发布相关警告。但迄今为止,世界卫生组织并没有任何类似的警告。本刊记者也于日前就这一问题采访了国内微波炉的龙头生产商格兰仕集团的副总经理俞尧昌先生,俞先生笑着反问记者:“虽然有人说前苏联取缔了微波炉的使用并且发表全球警告指出了微波炉的所谓危害,但我们所掌握的事实是我国的知名微波炉产品目前在俄罗斯的销量正呈一个飞速上升的趋势,这算不算一个绝妙的讽刺呢?”

  丁振华教授最后提醒大家:“总的来说,我觉得这篇文章不可信。全文泛泛而谈,完全没有相关的病理、毒理、生理等理论和实验的依据。这样的文章既算不上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也算不上一篇有说服力的科普文章。因为科普文章虽然是以简单浅显的言语表达高深的科学理论知识,但还是要以科学为依据的,而雷文则基本没有科学而言。”

  丁教授表示:如此不严谨的文章是和科学的治学态度相违背的,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的作者连一个科学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没有,怎么可以让人相信他的言论呢?

  感谢广西柳州杨文亮、湖南黄元成读者最先为本期特别策划提供选题。请黄元成读者详告通讯地址,以便寄给奖金。来信来电关注这一选题的还有100多位读者,在此一并致谢!

  本刊编辑部

  相关链接

  微波炉外溢的微波伤人吗

  雷蒙德的这篇名为《微波食品弊大于利 对健康极具危害》的文章虽然并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论据,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用户对微波炉的信任危机。而实际上,这并不是第一次有声音反对使用微波炉。

  2002年4月,一篇名为《莫忽视微波炉的危害》的文章(以下简称《莫》文)悄然出现在某媒体上,引起了关于微波炉是否有害人体健康的第一场争论。不同于雷文的是,《莫》文并不是针对微波食品是否有害人体而论,而是阐述了“微波炉有电磁外溢”、“微波炉的微波会引起人体的许多疾病”等主要观点。在被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多家媒体转载了不下500次后,《莫》文最终导致2002年4、5月间国内微波炉的总销量比2001年同期下降了约40%。

  那么,微波炉是否真的有微波泄露呢?如果有,又是否真的会对人体造成很大伤害呢?

  对此,中国家电协会副秘书长陈钢公开表示:人们大可不必担心微波炉的微波泄漏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因为国际标准严格规定微波炉的微波泄漏量不得超过每平方厘米5毫瓦,而我国的一些名牌微波炉生产厂家采取了多重防漏技术,早已将微波的泄漏量控制在每平方厘米一毫瓦之下。而中国家电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家用电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国家商检局进出口家用电器认可中心实验室副主任张铁雁也明确指出,微波炉工作时所产生的辐射甚至比一根普通日光灯管还要少,不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任何危害。

  不久之后,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中国家电协会对“微波炉有害论”专门发文予以制止。至此,《莫》文中的大部分论点不攻自破。

  ●专家简介

  丁振华: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第一军医大学防原、放射医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物理学会电磁辐射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委员会委员、广东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多年来一直从事细胞放射生物学(包括电磁和电离辐射)工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次。主编《紫外辐射生物学与医学》和《现代高新技术武器及其防护》等专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0余篇.

  杨月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与食品安全所食物营养学评价室主任,兼任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保健食品学会主任委员、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常务理事、国际粮农组织东亚食物成分信息合作中心负责人等职。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和参编有关营养学书籍 11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1 14:36:52编辑过]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1 21:26:0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欣赏柳风兄的认真和诚恳。

从柳兄的引文来看,立论者确实有些不够严谨的地方、有待商榷;反方提出的一些观点,立论者似乎无法解释----虽然反方的说法同样存在不少错误和漏洞。

抛开双方的学历、职务和地位不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激光武器、微波武器、次声波武器和强磁场等等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各有其特点,有些机理是人类目前已知的,有的仍在探索之中。所以,各国仍有一些相关项目在秘密研发中。而立论者提到的微波炉加工的食物对人体的危害,显然不在军方的研发范围之内,也不会有商业机构愿意投资立项去研究的。在问题没有明朗之前,盲目相信某理论或轻率地斥之为谬误,均不可取。

大千世界,扑朔迷离。对同一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衮衮诸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选择。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