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已经记不清考了多少试了,所以对于学习和考试我有我的想法。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应该有两种。一种是主动的学习,一种是被动的学习。一种是为了目标而学习,一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两者之间我更倾向于前者。不幸的是,大多数的人包括我自己几乎都是在后者里徘徊挣扎和接受被动教育。说实话,许许多多我们学过的东西,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心血换来的东西,过了一段时间就成为我们脑海中模模糊糊的一个轮廓了,或许还会阻碍我们对于创新思想的认识和开发。如同庄子所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实际上许多时间,阻碍我们发展的,可能正是我们所学的东西。那就是守旧而不能创新,限于所学也。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在回答问题的模式下被动的接受教育。举个例子:小学里,考试遇到的问题是:1+1=?。中学里的问题是:我国西部十省区共有天然草场多少公顷?高中的问题是:请问美国的南北战争发生自哪一年,什么原因导致战争的发生,请阐述?大学:请问电子商务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且不说这些花样繁多的问题是否对我们有用,我质疑的是,过了十几二十年还有几人会记得这些东西。不可否认,这些知识都有借鉴和了解的必要,但并不应该是所有的人都是受众。我不知道爱因斯坦是否能真正的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或乘法口诀背出来。也不认为现任的美国总统会把过去十年前,另一总统的经济政策用在现在的社会上。而网络的存在,搜索引擎的诞生,用上几秒钟就可以得到这些过去“历史问题”答案。那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将这些教条烙在脑中的角落,然后又用时间将它尘封起来呢。 这一点还是毛主席看的比较透彻。那就是,我们究竟要“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认清了这个问题才会出现有如“丁俊晖”“朗朗”之类的神奇小子。真的是他们天赋异禀吗?我看不见得,可能他们有意无意的做到了“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境界,我不知道天上除了太阳系还有其他什么星系之类的问题,能给丁俊晖的斯诺克带来什么裨益,也不清楚美国有多少个州之类的问题,是否能让朗朗弹琴的时候出现灵感。 与其说掌握这些答案很重要,还不如说知道如何去找到这些答案来的实际些。这些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传统思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还能不能适用?我不妄自断言。但我觉得在电影中看到的巧合镜头在现实当中出现的概率可能不多。在“越狱”中需要200美元去贿赂狱警,而手中只有50美元,于是碰巧同伙学过高超赌技,于是问题迎刃而解。而现实中你可能碰到,会高超赌技可能是你的对手,而不是你的同伙。你的同伙以前学的可能是政治经济学、美学或怎么修电熨斗之类的东西。 所以,与其学,还不如问。问问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如何改善环境?我们如何促进经济?我们如何改进制度?我们如何解决还没有答案的问题?要用什么,再去学什么,要学什么,再去问为什么?要问为什么,就要知道如何提出问题。这样可能要比被动的掌握教条,而后让它禁锢我们的思想,腐朽在我们的脑中要好的多。至少我们更加主动,我们更积极的创新,而不是守旧。所以,应该问问,我们到底要学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