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中华文明史大型手绘思维导图分主题即分枝通告

[复制链接] 10
回复
1087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11-3 20:0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次活动绘制思维导图资料以《中国通史教程》为蓝本,栖息谷提供的《中国通史》为辅助支持材料,《中国通史》资料下载地址:http://21manager.com/dispbbs.asp?n=10,87790,0,0,0,,0,0

《中国通史教程》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编撰,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历史教材,这样我们在最大的程度上,确保思维导图素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本书将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七个阶段,因此我们在绘制中华文明史的思维导图时,将安排七个分枝来绘制和安排内容。

第一分枝:中华族群、中华酋邦、中华古代文明与文化孕育与萌芽阶段。时间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0世纪左右。在今日中国版图内广袤大地上,由血缘性原始群团、氏族、部落逐步组合成一批较大的族群,相当于古史传说中的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西戎集团、三苗集团、南蛮集团等,开始形成了具有政治管理性质的酋邦。由于石制工具的进步,他们由采集与渔猎经济发展到开始农耕与游牧,创造了丰富的原始文化。

第二分枝中华族群、中华早期国家、中华古代文明基本架构形成阶段时间从公元前20世纪前后到公元前3世纪中期。夏族、商族、周族相继崛起,同西戎、北狄、东夷、南蛮各族联系扩大而频繁,使中华族群趋同性、内聚力增强;出现了一大批区域性初期国家,它们在相互交往、冲突、兼并、同化过程中,逐步形成春秋、战国时代的领土相当广大的诸侯国,它们名义上拥戴一个共主,相互建成各类不同的政治联盟,开始趋向建成统一国家。农耕经济范围扩大,北方游牧经济、西南山林农业经济都有了一定发展,在它们相互之间广泛的碰撞、互补与融合过程中,中华古代文明的基本架构和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逐步确立。

第三分枝: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与大一统的中华古代文明确立阶段。也是今日中国版图内尚未纳入上述统一国家治内的各民族所建立的区域性邦国获得显著发展时期。时间从公元前3世纪晚期至公元3世纪初。秦汉王朝的疆域西部已达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东部达朝鲜半岛中部,西南达到云贵高原及缅甸,南部达到了越南中部,以后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主体此时已大体确定,也就是说,地域的中国的主体这时已经形成。就族类的中国而言,这时具有共同地域、共同文字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及共同心理素质的汉族已经形成,原戎、蛮、狄、夷诸族这时也发展为西域、匈奴、西南夷诸族,与汉族的联系更为广泛而密切。就国家形态、文明形态的中国而言,由于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国家控制与协调体制的建立,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的大一统格局也逐步确立。

以上三个历史时期,为本书撰述的第一卷。(编者注:本卷由南开大学刘泽华教授主编)

第四分枝:在新的民族混合与重组基础上,大一统的中华族群、中华国家、中华文明辉煌发展阶段。时间从3世纪初至13世纪中。这一阶段开始时,东汉王朝分裂为魏、蜀、吴三国,经过西晋短暂的统一,进入南北朝时期,匈奴、氐、羌、鲜卑等族入居内地,在激烈冲突中形成新的民族融合。隋、唐在这一基础上重建了大一统国家,毗邻的南诏、吐蕃、突厥等族也进一步强大。稍后又出现了一段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终于逐步形成宋、辽、金、夏、于阗、大理、吐蕃并峙的局面。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和山林农业文明经过近千年新的大碰撞、大融合,以及同印度文明、中亚西亚文明的相互交流,中华文明以及中华国家体制都获得了创造性的重大发展,中华文明光芒四射,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广泛影响。

这一阶段为本书第二卷。(编者注:本卷由武汉大学冻国栋教授主编)

第五分枝,大一统的中华族群、中华国家和中华古代文明普遍发展与局部更化阶段。时间从13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叶。推动历史进入本阶段的,是蒙古族的崛起与强大,它引发了欧亚大陆空前广大范围内的民族流动与人口迁徙,促成族类的新的组合;由于蒙古高原游牧文明一度取代农耕文明而占据支配地位,给原先中原大地的农耕文明造成巨大损害,但是,商业、手工业经济的发达,开始在原先农耕经济体制内形成一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经济力量。其后,经过明王朝、蒙古及乌斯藏的新的磨合,至清王朝时期,中国作为一个包含现今全部版图在内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已经稳定地确立。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山林农业文明仍呈三足鼎立之势,农耕文明更臻成熟,但是,初期工业化和商业文明已经有了不可忽视的长足发展。中国与欧陆文明的关系,在起伏曲折的发展中已产生多方面联系。

这一阶段为本书第三卷。(编者注:本卷由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主编)

第六分枝:中华民族、中华国家、中华文明面临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向现代民族、现代国家和现代文明转型阶段。时间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这一阶段,中国一方面面临着内部社会矛盾激化的冲击,另一方面又面对着先前从未遇到过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冲击。中华民族在空前危机与共同奋斗中形成了新的凝聚力,在新崛起的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基础上,开始向现代民族转变。国家形态终于结束了已持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体制,开始向现代国家体制转变。由于新型工业文明的诞生与成长,传统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巨变,但是,所有这些转变都仍在进行之中,无论在时间范围内还是在空间范围内,距离转变的完成还很遥远。这一阶段为本书第四卷。(编者注:本卷由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主编)

第七分枝:在空前广泛而直接的世界联系中,中华民族、中华国家、中华文明重新确立了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经由众多曲折和全国范围的反复试验,寻得符合中国实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向现代民族、现代国家和现代文明全方位转型时间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中华文明凭借质的升华而重振雄风,生机蓬勃地跻身于世界现代文明之林。这一阶段为本书第五卷。(编者注:本卷由姜义华教授主编)

现在各位参加中华文明史思维导图绘制的伙伴们,就可以根据这七个分枝开始搜集相关的资料,开始思维导图的绘制,进行前身的热身和准备活动了。对于那些因为特殊原因没有办法亲自到现场参加中华文明史大型思维导图绘制的朋友们,也欢迎你们把软件绘制的电子版和手绘稿发到网站上面来。

同一个中国,同一个梦!同绘中华文化,欢庆家园周年. 诚邀您的参与,有您世界才会更精彩!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20:11:4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通史教程》作者简介:

   姜义华 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章太炎思想研究》、《理性缺位的启蒙》、《中华文化读本》、《史学导论》等。   
   陈支平 厦门大学人文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等。著有《明史新编》、《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等。   
   陈春声 中山大学学院院长、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十八世纪广东米价分析》、《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等。   
   王 暨 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教授。著有《黄河故道考辨》、《元朝政治史研究》、《韩日中交涉史考》、《中外关系史地研究》等。   
   郑剑顺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晚清史研究》、《甲申中法马江战役》、《中国近代人才思想研究》等。   
   范金民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江南丝绸史研究》、《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等。   
   王日根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等。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20:18:4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通史教程 第1卷:先秦两汉时期
作者:姜义华 主编,刘泽华 本卷主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本教程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编撰。
重点撰述如下历史过程: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统一的中国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明和各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和外部世界联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叙述逻辑贯通全书,系统地表达了对中国历史进程问题的创新性思考。
本教程在各有关问题上力求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基本完整地把握了传世的与出土的历史资料及其基础研究背景,大量吸收或讨论了相关领域前沿研究的积极成果。在此前提下,各卷作者以其长期研究积累,分别阐述了立论明确、论证规范的独到见解。
第一卷《先秦两汉时期》撰述的中国历史演进过程,自中华族群、酋邦和中华古代文明的孕育与萌芽阶段,至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和大一统的中华古代文明的确立阶段。在系统表达中,本卷对先秦、秦汉史上重要问题展开了若干专题及个案研究,提供了一些具有新的认识价值或方法论意义的探索性成果。
 
 
作者简介:
    姜义华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章太炎思想研究》、《理性缺位的启蒙》、《中华文化读本》、《史学导论》等。 刘泽华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有《中国传统政治思维》、《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的王权主义》、《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等。 陈 雍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代表作有《半坡文化彩陶鱼纹分类系统》、《姜寨聚落再检讨》、《横阵排葬墓再检讨》等。 朱凤瀚 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古代中国青铜器》、《先秦史研究概要》等。 赵伯雄 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周代国家形态研究》、《春秋学史》等。 葛剑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中国移民史》第一和第二卷、《中国人口史》第一卷等。
 
 
目录:
《中国通史教程》几个问题的说明 姜义华
第一章 史前时代——从群团到酋邦 陈 雍
第一节 关于史前时代
第二节 史前的环境
第三节 史前的人类
一、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和智人
二、新石器时代的人种成分
第四节 旧石器时代——群团社会阶段
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
二、觅食社会的生活方式
三、最早的精神生活
四、群团社会组织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部落社会阶段
一、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发展
二、两大农耕文化区的形成
三、农耕兴起后的社会生产与生活
四、农业发生后的原始艺术
五、农业发生后的原始宗教
六、氏族社会组织
第六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酋邦社会阶段
一、龙山时期诸文化
二、生产技术的革新进步与青铜的出现
三、城堡勃兴与酋邦普遍出现
四、社会分化与分层社会初萌
五、宗教信仰的重大变化
六、古史传说中的酋邦社会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代——早期国家阶段 朱凤瀚
第一节 文献所见夏、商、西周的年代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
二、气候条件
第三节 夏王朝的史迹
一、夏王朝建立以前的夏族史迹
二、文献中所见夏王朝
三、夏文化的考古学探索
第四节 商、西周王朝的兴衰
一、商族的起源与商王朝的兴衰
1. 商族的起源与早期迁徙
2. 成汤灭夏与立国
3. 早商史事与盘庚迁殷
4. 武丁时期的强盛
5. 商王朝的衰败
二、周族的崛起与西周王朝的兴亡
1. 克商以前周族的历史
2. 周人势力的东进与武王克商
3. 周初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4. 昭王南伐楚荆与穆王远征
5. 动荡不安的西周晚期社会
第五节 商、西周王朝的政治制度
一、王位继承制
二、官制与中央统治机构
三、军事组织
四、国土结构
第六节 商、西周社会的经济形态
一、商代的王田与耕作
二、西周封赐制度下的土地等级占有与农业劳役
三、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经济
第七节 商、西周的家族组织与社会生活
一、商人的家族组织
二、西周贵族家族
三、西周庶民家庭
第八节 商、西周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一、青铜器
二、商、西周的都邑及其宫室建筑
1. 商早期重要城址
2. 安阳殷墟
3. 周原与丰镐遗址
三、文字与文献
1. 关于汉字的起源
2. 甲骨文与金文
3. 西周的文献典籍
四、天文、历法
五、宗教
1. 商人的神灵系统、祭祀与占卜
2. 周人对“上帝”与“天”的崇拜及宗教活动
第九节 夏、商、西周时代中国其他地区的青铜文化遗存
一、夏家店下层文化
二、广汉三星堆青铜文化
三、江西吴城文化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区域性集权国家的形成 赵伯雄 刘泽华
第一节 从五霸到七雄
一、天子衰微与诸侯坐大
二、五霸迭兴
1. 最先称霸的齐桓公
2. 晋文公的霸业
3. 晋、楚霸权的转移
4. 弭兵之会
5. 吴、越的北上争霸
6. 秦霸西戎
三、战国七雄并立局面的形成
1. 三家分晋
2. 田氏代齐
3. 燕的崛起
4. 秦与楚
5. 其他小国
四、战国时代各国的改革
1. 魏、楚、齐、韩、赵的改革
2. 秦商鞅变法
五、兼并战争与走向统一
1. 战国前期:魏国称霸
2. 战国中期:秦、齐对峙与合纵连横
3. 齐、燕互伐与齐的衰落
4. 战国后期:秦灭六国
第二节 国家制度的演变与君主集权的形成
一、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1. 春秋时代大夫的封邑
2. 郡县制的产生与推广
二、赋税制度的演变
1. 春秋时期的“赋税”
2. “初税亩”与地租形态的改变
3. 赋制的变革
4. 战国赋税制度
三、俸禄制度的改变与官僚制度的形成
1. 俸禄制度的改变
2. 世官制向官僚制的转化
3. 战国官制
4. 战国仕进途径
5. 考课制度
四、爵位与等级制度
1. 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等级制
2. 以秦爵二十等为代表的战国等级制
五、兵制
1. 公室军队与大夫私卒
2. 战国兵权的集中
六、礼与法
1. “礼崩乐坏”
2. 成文法的颁布
第三节 铁器时代的开始与社会经济的新发展
一、铁器时代的开始
二、铁钢冶炼与手工业的全面发展
1. 冶铁技术的进步
2. 手工业的全面发展
3. 手工业的官营与私营
三、农业生产的进步
1. 牛耕与细作
2. 水利
3. 农作物的品类
四、商品经济的发展
1. 春秋时代的商业
2. 金属货币的制造与流通
3. 中心市场与城市
4. 市场管理与关征
5. 经商术
第四节 社会分层与阶级
一、春秋时期的大夫与国人
二、战国地主的几种类型
三、“士”阶层的崛起
四、战国时代的农民
五、奴隶
六、工商业中的分层
第五节 华夏与戎狄蛮夷的关系
一、华夏民族的生成
二、春秋时期戎狄蛮夷的分布
1. 狄人的种类与分布
2. 戎人的种类与分布
3. 东方诸夷
4. 群蛮、百濮与扬越
三、战国时的周边民族
四、各民族间的斗争与相互影响
1. 春秋时的夷夏之争
2. 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
第六节 社会生活与风俗
一、婚姻与家庭
二、饮食、服饰、宫室、舟车
三、宗教、祭祀与占卜
1. 宗教与诸神崇拜
2. 慎终追远与厚葬
3. 占卜
第七节 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
一、由崇天向尊道、重人的转变
1. 天道、王道、人道观念
2. 先人而后神
二、老子、孔子、李悝、墨子、孙子
1. 《老子》的法自然思想与无为政治
2. 孔子的伦理政治与中庸之道
3. 李悝的变法与法治思想
4. 墨子的兼爱、互利与尚同论
5. 孙子与《孙子兵法》
三、诸子百家与争鸣
1. 儒家:孟子、荀子、《易传》
2. 道家:庄子、马王堆《老子》卷前古佚书
3. 法家:慎到、《商君书》、《韩非子》
4. 阴阳家:邹衍和《月令》
5. 名家与后期墨家的名辩思想
6. 兵家、农家、纵横家和杂家
四、百家争鸣与中国传统思想主要范式的形成
五、文学、史学和科学技术
1. 文学
2. 史学
3.科学技术
第四章 秦、两汉时代——中央集权统一帝国的巩固和延续 葛剑雄
第一节 统一帝国的建立和延续
一、“二世而亡”的秦朝
1. 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
2. 秦始皇之死——危机的爆发
3. 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朝的灭亡
二、从群雄逐鹿到西汉的建立和巩固
1. 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
2. “强本弱末”和消灭异姓诸侯
3. 吕后专权始末
4. 吴楚七国之乱的平定和“推恩”的实施
三、国力恢复、极盛和中兴
1. “文景之治”
2. 极盛的汉帝国
3. 危机和中兴
四、王莽代汉及改制的失败
1. 走向崩溃的西汉
2. 王莽代汉
3. 托古改制的失败
五、东汉的建立
1. 赤眉、绿林起义和新朝覆灭
2. 刘秀的崛起和东汉的建立
六、东汉的兴衰
1. 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2. 外戚与宦官交替擅权
3. 清议之风与党锢之祸
4. 黄巾起义
5. 曹操的崛起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第二节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多民族统一帝国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确立
1. 帝制的确立和巩固
2. 中央政权机构
3. 地方政权机构
二、主要制度
1. 监察和选举
2. 法律与刑罚
3. 兵役和国防
4. 赋税和财政
5. 土地制度
6. 交通运输和驿传
三、疆域的扩大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1. 秦汉与匈奴的战争
2. 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与“三通三绝”
3. 对百越的征服
4. 对西南夷地区的统治
5. 朝鲜四郡的设置与东北诸族
6. 羌人的反抗与内迁
7. 秦汉的辽阔疆域
8. 少数民族的内迁和民族融合
四、秦汉帝国与世界
1. 张骞通西域和甘英出使
2. 丝绸之路的开通
3. 海上交通
第三节 以华夏为中心的社会物质文明
一、自然环境
1. 由暖变寒的气候
2.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3. 黄河的决溢改道
4. 植被的变迁
二、人口
1. 缓慢增长和急剧下降:人口数量的变化
2. 大规模的移民和人口再分布
3.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人口再生产的特点
三、农牧业和水利
1. 农具的改进和耕种技术的提高
2. 农田水利的开发
3. 畜牧业的消长
四、手工业和商业
1. 手工业
2. 商业
五、区域特点
1. 首都和政治中心
2. 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及其中心
3. 城市和乡村
4. 地理区域
六、社会阶层
1. 诸侯王、列侯、宗室
2. 官吏、豪强、大族
3. 商人、手工业主
4. 农民(编户民、佃客、佣工)
5. 奴婢、刑徒
七、社会生活和风尚
1. 居住
2. 饮食
3. 服饰
4. 出行
5. 婚丧习俗
6. 祭祀、信仰、宗教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秦始皇“神圣至上”的皇帝观念
二、西汉初的诸子及其对帝国政治的设计
1. 陆贾论从“马上”到“诗书”政治的转变
2. 汉初的无为政治和《淮南子》
3. 贾谊论攻守之术和治安策
4. 晁错的耕战与法治思想
三、独尊儒术与经学
1.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与大一统
2. “五经”与五经博士
3. 儒家在官与在野之争
4. 谶纬之学与《白虎通义》
5. 经学思维方式
四、对谶纬化经学的怀疑与社会批判思潮
1. 扬雄、桓谭对谶纬经学的批判
2. 王充对孔子的怀疑及其社会思想
3. 东汉后期的社会批判思想
五、文学和史学
1. 文学
2. 史学
六、科学技术
1. 天文、历法、数学、地学
2. 医学
3. 物理学、化学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20:22:3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通史教程 第三卷 元明清时期
      
作者: 姜义华 主编 陈支平 陈春声 本卷主编 

   本教程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编撰。
   重点撰述如下历史过程: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统一的中国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明和各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和外部世界联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叙述逻辑贯通全书,系统地表达了对中国历史进程问题的创新性思考。
   本教程在各有关问题上力求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基本完整地把握了传世的与出土的历史资料及其基础研究背景,大量吸收或讨论了相关领域前沿研究的积极成果。在此前提下,各卷作者以其长期研究积累,分别阐述了立论明确、论证规范的独到见解。
   第三卷《元明清时期》撰述13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期,中华各民族、中华大一统国家、中华古代文明的普遍发展和传统经济的局部变化,以及19世纪中期之后,中国反抗外部侵略势力并开始尝试向近代化转变的历史演进过程。本卷设立了元时期、明至清道光时期和晚清时期的概述部分,进而对各时期典章制度、社会经济、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中外关系等展开了较为系统又有新意的阐述,力图体现通史与专门史的基本统一。
 
   目 录
  
   关于本卷几个问题的说明 姜义华
  
   第一章 元时期概述
  
   第一节 漠北合一和蒙古国的征战
   一、蒙古的起源与漠北的统一
   二、蒙古国的征服战争
   三、漠北的建设与汗国的分裂
  
   第二节 元朝的建立与社会政治
   一、元朝的建立与中国的统一
   二、政策的演变与帝位的争夺
   三、短暂的改革与政治危机
  
   第三节 民族压迫与民族融合
   一、推行民族分化和压迫政策
   二、民族融合的缓慢进程
   三、边疆治理与经济文化建设
  
   第四节 社会动乱与元朝的灭亡
   一、社会矛盾激化与白莲教的传播
   二、农民起义的爆发和地方割据
   三、朱元璋削平南方势力和北伐大都
  
   第二章 明至清道光时期概述 陈支平
  
   第一节 从“洪永盛世”到宦官专权
   一、明初的由乱入治与“靖难之役”
   二、从正统到正德年间政治格局的演变
   三、明中期的吏治败坏与社会矛盾
  
   第二节 明末清初的王朝更替
   一、嘉靖万历年间的内阁纷争与张居正改革
   二、明末的政治没落与北边危机
   三、农民大暴动与清兵入关
   四、南明政权的覆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
  
   第三节 暗潜危机的“康雍乾盛世”
   一、清朝前期的统治政策
   二、边疆管理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思想控制与百年“文字狱”
   四、清朝国力由盛入衰的逐渐转化
  
   第四节 嘉庆道光年间的社会政治危机
   一、统治阶级日益衰败
   二、财政亏空,边防废弛
   三、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第三章 晚清时期概述 郑剑顺
  
   第一节 外国列强叩关与侵华战争
   一、鸦片走私与鸦片战争
   二、英法联军侵华战争
   三、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二节 社会动荡与民众抗争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各地的反洋教斗争
   三、义和团运动
  
   第三节 统治危机与维新变法
   一、辛酉政变
   二、同光年间的洋务运动
   三、维新变法运动与戊戌政变
  
   第四章 元明清时期的典章制度 范金民
  
   第一节 政治制度
   一、中央政治体制
   二、地方行政制度
   三、教育科举与官员选拔制度
   四、法律制度
   五、军事制度
  
   第二节 经济财政制度
   一、土地制度与地租形态
   二、赋税徭役制度
   三、财政与金融制度
  
   第五章 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范金民
  
   第一节 农业的缓慢进步与边疆的开发
   一、农作物的改进及经济作物的推广
   二、农业技术的迟滞与生产的起伏
   三、农田水利与边疆开发
   四、林业、渔业和畜牧业
  
   第二节 手工业生产的转型和发展
   一、官营手工业向民间手工业的转变趋向
   二、手工业生产的拓展与局限
   三、手工业生产方式及其特点
   四、近代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活跃
   一、国内贸易的发达与商品流通
   二、地域商帮及其经营特色
   三、城镇经济与市场网络
   四、海外贸易与白银货币的发展
   五、西方殖民势力冲击下商品经济的新格局
  
   第六章 人口变迁与社会关系 王日根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迁移流向
   一、人口数量与地区分布格局的变化
   二、人口政策与国内人口迁移的类型
   三、海外移民的激增及其流向
  
   第二节 阶级结构与社会关系
   一、社会等级结构与阶级关系
   二、贵族的兴衰更替与阶级关系的复杂化
   三、生业的扩展与城乡关系的多样化
  
   第三节 基层组织与社会管理
   一、政府对基层社会管理的演变及其衰落
   二、乡族组织与宗法关系
   三、民间宗教与秘密组织
  
   第七章 社会生活与风尚习俗 王日根
  
   第一节 婚姻家庭与日常生活
   一、婚丧嫁娶
   二、家庭结构
   三、日常生活与消费趋向
   四、运输、商路与交通方式
  
   第二节 社会礼俗与民间习俗
   一、社会礼俗的变化
   二、岁时节令风俗
   三、民间文化娱乐
  
   第三节 社会风尚的时代特征与地域差异
   一、社会风尚的时代特征
   二、社会风尚的民族与区域差异
   三、“西风东渐”下的民俗流变
  
   第八章 元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王日根
  
   第一节 理学的北传与心学的崛起
   一、理学的北传及其官方地位的确立
   二、心学的崛起与分化
   三、理学异端与社会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经世致用与西学为用
   一、儒学的“由王返程”与实学的兴起
   二、传统儒学的困境与更新
   三、“西学东渐”与“中体西用”
   四、大同思想与民权启蒙
  
   第三节 宗教传播与中西冲突
   一、“也里可温”与耶稣会士
   二、“礼仪之争”与禁教令
   三、不平等条约下的传教活动
  
   第四节 文学艺术的发展
   一、元代杂剧及散曲的成就
   二、明清小说与其他通俗文艺
   三、晚清小说的发展与变化
   四、绘画与书法艺术
  
   第五节 史学成就与汉学兴衰
   一、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与章学诚的《文史通义》
   二、乾嘉汉学的兴盛与衰落
   三、官方学术及类书、丛书的编纂
  
   第九章 科学技术的缓慢进步 王 范金民 陈支平
  
   第一节 元代的科技成就
   一、郭守敬与《授时历》
   二、王祯与《农书》
   三、地理勘测与《舆地图》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
   一、造船与航海技术的发达
   二、明代后期的科技进步
   三、清代科技的缓慢发展
  
   第三节 晚清科技向近代化的转变
   一、军事工业中的科技水平
   二、民用机器工业与近代科技
   三、近代科技知识与专门人才
  
   第十章 元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 王 王日根 陈支平
  
   第一节 元朝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一、元朝与钦察、伊利汗国的关系
   二、元朝与亚非各国的关系
   三、元朝与欧洲的关系
  
   第二节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自守
   一、郑和下西洋与朝贡贸易
   二、沿海倭患与抗倭援朝
   三、鸦片战争前清朝的闭关自守
   四、中俄边界与东正教布道团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的屈辱外交
   一、不平等条约的严重后果
   二、国力衰退下的外交机构

 

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21:50:3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第三卷内容整理的思维导图电子版黑白无图

[upload=rar]down60102.asp?ID=64860[/upload]
      这是复制、粘贴用软件做的第三卷内容的思维导图源文件,基本的内容为书的框架即图书目录,样式为黑白无图版。大家可以把它下载下来根据第一楼提出的分主题的分枝情况,参照相关的资料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在此提出两点要求:

     第一大家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一定要使每一个分枝上面的内容言简意骇,所以有很多的内容还需要大家进一步的进行总结和提炼,这样才能确保做出来的思维导图内容比较精炼,更能体现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因此,对于很多的内容需要大家反复的进行阅读与精简后,再把它放到相应的分枝上面。同时还要尽最大可能让别人看懂我们做的图的内容。所以这也是对所有参与这次中华文明史大型手绘思维导图的朋友的一个挑战。我们的所有付出和努力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们的这次活动载入思维导图在中国发展的史册,那么我们付出的一切都有划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无论是在整理思维导图资料的过程中,还是整理完之后,请各位伙伴一定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分枝上的内容如果手绘时空间如何分布?怎样表达更合适,更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如果用图来表示,用什么样的图像图案?等等这些问题都要仔细的考虑。软件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整理资料做好前期的准备,因为我们最终做的图还是转化为手绘。

      同一个中国,同一个梦!同绘中华文化,欢庆家园周年. 诚邀您的参加,有您世界才会更精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4 7:54:03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6
 楼主| 发表于 2006-11-4 09:12:2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通史教程》第一卷 黑白无图版

[upload=rar]down60102.asp?ID=64863[/upload]
      这是《中国通史教程》第一卷 先秦两汉时期内容框架的思维导图源文件,大家可以下载把这部内容做成思维导图,具体的要求和上面提到的一样。参考内容可以从栖息谷下载《中国通史》电子版。

      因为用心所以专业,因为用情所以感人。 同一个中国,同一个梦!同绘中华文化,欢庆家园周年. 诚邀您的参加,有您世界才会更精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7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0:09:51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对《中国通史教程》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

     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的学习,这是许多的朋友接触到思维导图所关心的一个问题。这次我们要做中华文明史大型手绘思维导图大家也同样要面临这样的问题,在这里做以下说明:简单归纳起来,对一本书做思维导图的技巧主要分为两类:准备及应用,共有8各阶段。
准备
    1.浏览——制作一个中央图像(10分钟)
    2.设定时间和总量目标(5分钟)
    3.把对于给话题现存的知识用思维导图画下来(10分钟)
    4.给目标下个定义并用思维导图画出来(5分钟)
应用
    5.总述——加上主要的思维导图主干
    6.预览——第一级及第二级
    7.内视——把思维导图的细节加上去
    8.完成思维导图

准备
1。浏览(10分钟)
   详细阅读一本书之前,首先要大致浏览一下全书。最好的办法是先看看书的封面和背页,再看看目录,然后翻动全书几次,把握对全书的“感觉”。
   然后取一张大纸,或者用一张思维导图专用纸,画一个中央图,把书的主题或者书名总结上去。如果书的封面和内页里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彩色图像,不妨使用这个图像。如果你对会中中央图像发散出去的主干有非常合理的把握,不妨同时画上主干。它们经常是与全书的主要篇章或者章节相符合的,也符合你阅读该书的目的。
   在开始制作思维导图的早期阶段,你是在给你的大脑一个中心的焦点和基本的结构。在这个框架里面,它可以把所有的从研究这本书的来的全部信息综合起来。
2。设定时间和总量目标(5分钟)
   根据你的学习目标,根据该书的内容和困难水平,和你已经具有的知识总量,决定你将花在本书全部任务上的全部时间,以及每个学习期间所包含的内容。
3。把对该话题现存的知识用思维导图画下来(10分钟)
   现在,扔下书本和你刚画的思维导图,拿过几张纸来,以尽量快的速度画一张速射思维导图,把你对于即将去研究的课题已有的知识画出来。这包括你在前面翻阅本书时得到的任何信息,加上总体的知识,或者在你的一生中得到的所有与该课题有关的任何信息。
   大部分人都很高兴而且惊奇地发现,他们对于一些课题已经具备的知识比他们预想的多得多。这个练习还能把合适的联想或者“铁锚架”带到大脑的表层来,并让它按照你正在研究的话题的方向运动下去,因而显示出很大的用途。它还可以任你看出自己知识领域里的强项和弱项,让你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需要进一步弥补的。
4.给目标下个定义并用思维导图画出来(5分钟)
   在这个阶段,你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在刚刚完成的知识思维导图上增加一些内容,或者重新拿一张新纸,再作一次快速思维导图速射,说明你学习本书的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一些具体的问题,你希望得到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是你希望知道的更多的有关知识,或者是你希望获取的某些技巧。

应用(根据研究的材料决定时间长度)
    5.总述——加上主要的思维导图主干
    6.预览——第一级及第二级 
    7.内视——把思维导图的细节加上去
    8.完成思维导图
    准备完毕后,你可以开始在四个水平上进行阅读了——总述、预览、内视和复习——这样水平上的阅读会把你带入更深的层次。
    这是,你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做思维导图;一边读书一边在书上做一些标记,并在事后完成思维导图。这些办法,都同样有效——你所选择的无非是根据个人的偏好而要的方法,或者也许根据这本书是否归你所有而作决定。
    一边读书一边做思维到图就好像与书的作者进行持续的“对话”,在书往前进展的时候会反映出知识的展开模式。不断扩大的思维导图也会让你的注意到理解水平,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注意力。
事后画思维导图有一个长处,即你你只在掌握了全书内容,和部分内容与彼此的关系后才开始。你的思维导图因此就会更为全面,更有核心,也不太可能需要修改。
    不管选择哪一种方法,都必须记住,对于一本书做思维导图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目标是简单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复制作者的思想。它是要根据你自己的知识、理解力、解释和具体目标来组织和综合他或她的思想。你的思维导图应该能够理想的包括你自己的评论、想法以及从刚刚读到的东西里得到的创造性的理解。用不同的颜色或者代码会让你自己会该图的贡献与作者的思想区分开来。

8
发表于 2006-11-7 13:52:50 | 只看该作者
可惜本次活动是11月26号在上海举行,我去不了,不过对于本活动给予强烈的支持!!真是期待~~
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9 16:48:43 | 只看该作者

    26号现场手绘思维导图各活动小组组长及认领分枝主题通告:在此要求各个组长认真负责把我们分工工作做好。第一,认真阅读《中华通史》自己负责的历史阶段的内容,整理成电子版的思维导图,并23号放到网络上面来,第二确定好这次参加的人员,确保这次的活动至少带两名组员参加,并指导好他们的工作。

   第一分枝:张晓华

   第二分枝:胡文利

   第三分枝:孙平

   第四分枝:王莹

   第五分枝:谢娟

   第六分枝:周晨

   第七分枝:党云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9 19:10:52 | 只看该作者
手绘思维导图素材《中国通史》下载地址http://wstatic.xunlei.com/web/download.htm?cid=F3694BC2B8A7F29EC5AA4DDFFD9F13455DCDD4A1 直接下载为PDF文件,无须解压。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