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做任何产业都存在一个所谓的“微笑曲线”现象。也就是只有靠近技术或者客户才会赢得较高的利润,纯做制造的利润注定会很低。因为你的利润产生于客户,最后为你的产品买单的只有最终消费者,任何中间者都不是消费者,它每也要靠压榨上游来获得利润。例如现在十分火爆的大卖场,大中、国美等等,这类终端流通企业发展很快。也许有人会很奇怪,为什么这类企业会发展很快呢?它们没有技术,员工素质也不高,只不过是过去杂货店的升级版。不过有一点大家要注意,他们是最靠近最终消费者的。对于消费者而言,它才不管你是厂家直销,还是代销,他们只要物美价廉。大卖场就恰恰满足了个人消费者的这类需求,因为在大卖场中,个人消费者不仅能够看到一家厂家的产品,还可以看到各个厂家的产品,而且可以看到各类产品,理想的状态下,可以实现一站式的采购。而反过来,大卖场可以利用客源优势,来与厂商议价。从而获得较低的进货价。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价格越低,客源越多;客源越多,大卖场的一家能力越强,获得的进货价越低,售价越低;同时吸引的厂家就越多,客户的选择性就越大,客户地体验就越好,回头客就越多。 其实大卖场在国外早已兴起。而且在一些个人消费品领域形成垄断,如英迈国际、Bestbuy等等;那么对于生产个人消费品的厂商有何启示呢?我感觉一个是努力使自己想微笑曲线的另一短转移,拥有技术优势,使自己的产品可替代性减小,降低大卖场的议价能力;第二,就是维护好与销售终端的关系。正确定位大卖场与厂商的在营销和销售商的分工;因为厂商对产品更了解,而销售终端则对消费行为有更深的认识。如果两者相互配合,将会起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同时厂商也可以获得而外的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