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目的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管理的方向――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这个目的。因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也是历来不断,最初的说法就是利润最大化,其后的一个说法是来自于德鲁克——德鲁克说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据说,德鲁克的很多理论就是沿着这个说法展开的,而且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但是就这一说法来看,我们会很容易的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企业为什么要创造顾客?显然,这个说法并不是所谓的最终目的。实际上,德鲁克的这一说法,是从社会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角度提出来的,这个说法很好的解决了企业怎样才能生存下去的问题,但是并没有涉及企业为什么要生存的问题――这才是企业的目的。不仅如此,像利润说、使命说等其它的说法也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 拨开这些疑问我们就会发现,企业只不过是一个实现更高一级目的的工具或是手段。人做事情都是有动机、有目的,谁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去创立或是拥有一个企业,都是要用它来实现自己的某种目的,或赚钱或实现自身的价值或兼而有之等等。显然,企业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个工具或是手段,是要为它的所有者服务的。当然,企业的仅有所有者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的参与者:员工(包括管理者)、顾客、供应商等等,这些人的参与到企业也是有动机的,也是有企图的,企业也是他们赖以实现自己某种目的的工具或是手段。由此可以说,企业是它的参与者联合起来实现各自不同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当然是以企业所有者的目的为首要的。 实际上,德鲁克在他的著作里,也提到了企业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但由于他仅仅是从外部看问题,只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问题,才会提出了企业目的是创造顾客这一说法的。 因此,所谓的企业目的只是一个流行的说法,真正的问题的是:企业的参与者都是谁?其参与企业的目的是什么?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是怎样去实现各个参与者的尤其是所有者的目的的?这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先来看第二问题。就一般企业而言,其所有者就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商业行为达到赚钱的目的,这一点是很明确的。想想看,那么多的人把钱投到企业干吗?难道是为了追求什么境界?为了境界把钱投到企业干吗?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赚钱往往羞于启齿,尤其是一些公司做大了,往往喜欢把这个目的用一些冠冕堂皇的说辞掩盖起来。其实,赚钱有什么不好?作为一个商业组织就是因为赚钱而生,也因为能赚到钱而存在,不必遮掩。一个目的明确的组织才是一个真正的组织,一个目的明确的组织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组织,因为只有目的明确的组织才能把精力放在怎样实现目的上,而不是把精力耗在寻找目的上。而只有目的明确并执著的追求于其目的的企业才会在这个过程中去创造顾客,才会推动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社会不会允许只索取不贡献的企业长期存在,但是只贡献而不索取的企业却决不存在。个体的追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才是商业社会发展的实质。 在商业社会的初期,赚钱与利润基本是等同,因而利润最大化必然会成为一种追求。但是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利润与赚钱之间发生了背离。一方面,企业的参与者们不仅想要企业今天盈利,而且还想要企业明天也盈利,甚至是更多的盈利;另一方面却是一些今天还盈利的企业明天却倒闭了,这是人所不希望的。于是,人们不再是只盯着企业眼前的利润,而是更看重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看重的是企业的成长性。发展到今天,企业所能创造的最大商品是什么?就是它自己啊,一个具有赢利能力或是潜力的企业,可能要比它生产的商品更值钱。企业作为赚钱的工具,其工具性是越来越强了。 《基业长青》上说“利润是生存的必要备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现实却是,利润既不见得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也不是达成目的的唯一手段。一些企业出现过亏损的情况,但是投资人相信、银行支持,因为他们相信这个企业还能扭亏、还能盈利,它就能生存;而有些企业也在盈利,但是却被别的企业收购了,甚至是被规模不如自己的企业,为什么?因为投资人看到被收购后能够更盈利,或是他们能赚更多的钱。纵观企业的发展,不变的是企业要赚钱,变化的是怎样去更好地赚钱。 当然并不是所有企业的都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天下之大,各式各样企业都有,而且很多企业的存在都是各个目的兼而有之的。比方说一些国有企业,不论是西方国家的还是咱们国家的,它们的存在主要是为了保障经济的运行和国家的利益。因此,当某家负有此责任的国企,利润大增、股票大涨,这不见得就是好事。 再来看第三个问题。有人说,20世纪管理科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发明了有限责任公司的体制及适应这种方式的法人治理结构;恰恰是这种现代公司治理体系支撑了微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仔细研究这个体系就会发现,其实质就是能够挑选一群职业经理人来经营管理企业从而保证实现企业所有者的应有权益。当郭士纳挽救了IBM的时候,让大象重新起舞的时候,我们除了要感叹他的能力,更要惊叹选用郭士纳的这种公司治理体系。迄今为止,取得巨大成功的世界性的企业,无不应归功于这种现代公司治理体系的成功,而不是什么使命的成功。如果一个首席执行官在董事会里大谈什么企业使命,而不是使董事们相信他有能力去执行董事会所形成的决议时,那么他就得滚蛋。 实际上,大多数中国人对《执行》是不理解的,不知道执行的是什么、谁来执行,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还很少有企业建立了这种现代公司治理体系,还不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管理层,也就没有什么单独的执行,国有企业是如此,民营企业是如此。 那么,它们为什么没有建立这种现代公司治理体系?问题就出在第一个问题上了。国有企业的原因是企业的所有者不明确,即我们常说的产权不明晰。一个所有者不明确的企业,有了利益大家都争着来分享,但出了问题却是没有人责问,这样的企业,目标和运行都是不明确的,其运行的正常结果也只能是稀里糊涂。民营企业的情景则相反,是过于强调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和忽视了其他参与者的权益,这样的企业是维护了所有者的权益,但是由于其他参与者的权益到体现,动力不足。这就好比一只苍蝇,没有头到处乱撞,头大身子小又飞不动。民营企业的这种情况有个人认识和文化上的问题,但是在客观上则是因为整个社会还缺乏一种法律保障体系,来保证所有者对企业的拥有和权益,是一种“补偿性增生”。 企业的参与者(所有者)是谁?――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中国企业的现状却告诉我们,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弄清并解决好这个问题,一个企业才能成功的运行。这是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的最为根本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