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贴 2000年的夏天是深圳市最难熬的一个夏天。据说,深圳市主要领导都在北京 “陈情”,力陈撤销主板对深圳经济的利害关系。最终,深圳艰难地取得了主板 暂时不并往上海的承诺,但也付出了代价,即深圳证券交易所从2000年9 月开始 不再发行新股。目前看来,这个代价是值得的,而且深圳当年力保主板的努力也 是非常有远见的,因为直到现在,创业板也未能开设。不过开设了也未必能成功, 除了美国纳斯达克创业板成功了外,其他国家的都不成功……中国是否需要开设 创业板,直到今天仍有争议。 由于深圳不发行新股,深沪两个交易所不再有成交额上的竞争,也因为两个 交易所最终要合并,其竞争也就不再有意义,两个交易所谁先谁后(成立)的问 题也就烟消云散,正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回想起来,当年深圳在金融业上 展开如此激烈的争夺不是没有原因的。深圳在上一个世纪在金融领域的争夺不仅 仅是“面子”之争,而应看作是金融话语权之争,经济主导权之争。有学者指出, 20世纪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危机并没有突出表现,而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则不 断发生,这种情况说明金融产业已经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经济危机 更多地以金融危机地形式表现出来。谁掌握了金融资本,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 有优势。因此,作为一个没有传统工业基础、资源相对缺乏的新兴城市,深圳希 望从金融服务业来把握经济制高点。当然,意图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自 然也要抢占国内金融业的主导权。两个城市在上个世纪的竞争自然不可避免。 不过,主板停发新股还是对深圳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2000年以后深圳金融 业的地位就日呈下降趋势。事实上,此前深圳就已呈现兆头。1998年人民银行机 构改革,设立九大分行,作为金融重镇的深圳却未能占得一席,深圳市人民银行 被划为广州分行之下的一个中心支行。在这个趋势下,人们不禁要问,深圳的金 融业到底应向何方发展?不管答案如何,有志于全球化发展的招行、平保等金融 企业开始把目光瞄向上海。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累, 上海已经为金融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上海 在人才、市场和资金的优势日益显现,而且在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 下,上海还将是中国金融企业走向全球金融舞台的平台。目前金融机构扎堆的现 象在陆家嘴已成气候:原三峡证券改名为亚洲证券后, 正式将注册地由宜昌迁册 至上海, 并在浦东高档商务区租下了一栋物业, 作为公司新的栖息地;天一证券 将公司下属资产管理部等业务总部已全部移师上海;原先在开封安营的富友证券 也选择了将上海作为注册地;去年年底在深圳成立的汉唐证券, 也于今年三月将 国债业务管理总部、资产管理总部、投资管理总部等三大业务部门移至上海…… 自2001年以来, 共有数十家券商、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或变更注 册地、或以大规模迁移核心业务部门的方式, 在上海“安营扎寨”, 估计未来会 有更多金融机构进入陆家嘴。上海正成为各类金融机构争相进驻的热土。因此, 对于招商银行、平安保险这些准备走向国际舞台的金融企业来说,上海是必争之 地。当然,在搬迁问题上在深圳发展起来的招行、平保似乎颇多顾忌,不能像外 资企业那样来得直接了当。实际上,真正关系到企业发展壮大的问题,谁还有那 么多所谓的“深圳情结”?对于沃尔玛来说,上海在地理、商业地位等方面均居 主导,对其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他们一定要攻克上海。外资撤出的事例 并非个别现象,一些在深圳的外资金融机构,在重新评价中国市场之后,也在逐 渐从深圳撤出,如德国德累斯顿银行较早前就由深圳撤出,迁往他们认为更有希 望的上海市。作为国内企业的佼佼者,招行、平保以及中兴、华为难道不会明白 这一点? 此外,上海市政府在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中也展开了主动攻势,有 意向让一些商业银行总行逐步聚集上海,并出面与一些银行高层进行过实质性商 谈。其中,招商银行即是上海市政府力邀对象之一。郎有情,妾有意,在这个崇 尚自由恋爱的时代,谁能阻止有情人终成眷属呢? 也许在金融业的发展上深圳不会再向上海叫板了,但现在问题在于,深圳是 否必要成为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在这个问题上,国内金融界有人认为,深圳的 资源有限,长远来说不可能靠房地产和制造业去跟其他城市竞争,深圳的未来必 须走服务业,与香港携手构建服务华南和南亚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是最佳选择之 一(深圳市商业银行行长王骥就持这种观点),但是作为国内的区域金融中心, 深圳的条件显然不如广州,如果与香港携手似乎没有必要。如果我们从更广阔的 视角来看,深圳金融业的实际上折射出了深圳经济的尴尬,即地缘经济的局限性 ——夹在香港和广州之间,香港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广州则是华南的门户, 珠三角的枢纽,而深圳呢?因此,尽管特区光环笼罩下的深圳踌躇满志,但拔剑 四顾却一脸茫然:何去何从? 时空的轮回 谁抛弃了深圳?深圳人可能会有满腹的牢骚,认为是中央抛弃了深圳了。自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央决定开发浦东以来,人们似乎觉得上海在发展上总能得到政 策上的“照顾”和“扶持”,而作为特区的深圳却被“忽视”甚至被“限制”。 的确,上海这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央的大力支持。在“九五”期间 (1996-2000 ),上海市的基建资金达到2274亿元,超过前40年总和的两倍。这 是极惊人的数字,钱哪来呢?上海市政府2001年全年收入只有1300亿元,若仅靠 市政府的资金,没有×央政府拨款及其他优惠政策,根本不可能连年进行如此大 规模的城市建设,以吸引外商投资。但是,在深圳特区已经享受了十几年的特殊 政策后,经济已经有了相当基础和规模,深圳继续享有特殊政策却是不合理的。 因此深圳人自己也明白,给予特区的政策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 谁抛弃了深圳?从地缘条件和时代背景来看,深圳近年来竞争力下降是因为 处在时间和空间的不利地位,但这是深圳被“抛弃”的表面原因所在,因为时空 因素的限制,是一个经济系统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无法回避的问题,而深圳特区 却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表现出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却是有更深层次原因的,那就是深 圳过去22年的发展更多是得益于政策倾斜和优惠,而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市场 经济体系,也没有确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