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书狂
引用我在CSDN上blog。http://blog.csdn.net/thinkinchaos
大学的时候没什么钱,买一本书常常是货比三家,不过可以一天到晚泡在图书馆,如果没有功课的压力,那是一件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了。工作后,开始“肆无忌惮”的买书,女孩子喜欢逛街,我喜欢逛书店,书店刚开门就进去,饿了在附近的餐馆随便吃一点,晚上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买书就像逛超市,喜欢的就放进购物篮。我的初衷就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找到相应的书,其实一本书中的一个观点能够影响你的思想和行为就足够了。
> >
前几天听复旦大学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葛剑雄">葛剑雄ERSONNAME>教授讲地域文化,他提到西晋永嘉之乱,没有什么概念,于是我就找出柏杨的《中国人史纲》、钱穆的《国史大纲》以及《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看了看,有个大概的了解。
> >
推荐书目:>>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需要能力,各种的搜索引擎应运而生,读秀就是针对图书的搜索引擎。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将拥有选择。” 21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每个人必须要懂得选择,在数据的大海中,我们怎样才能选择出我们需要的信息。
> >
大学时代泡图书馆是随性的,感觉好就看,殊不知在获得同样的知识面前,走了许多弯路,浪费了许多时间。去年一位北大朋友告诉我北大在百年校庆的时候,由50多位著名教授推荐出版了一本《北京大学学生应读选读书目》。我照着书目买了一本冯友兰著的《中国哲学简史》,看完后感觉把自己大学时很多理不清的东西都理顺了,于是开始收集书目中的书,大多数书都已绝版。于是常到五道口的旧书市场淘书,每次背一大包书回来。
想找到对应版本对应作者的书正是难事,后来在北大的周末旧书市场上,和一位商贩聊天,得知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可买到很多市面上难找的书。欣喜若狂,呵呵,现在买书,先到豆瓣网看看书评,确定要买的书,再到当当、China-Pub或卓越网看看有没有,没有的话,就去孔夫子旧书网、再没有那就退而求其次,找电子版的。再没有,就到国图,不过国图只能借最近5年以内出版的书,一些好书一般都让别人借走了,还可以请北大、清华的同学到他们的图书馆借,我再复印(这边打印一页才1角,复印一页5分)。如果要找音频视频资料可以到VeryCD或者千源网下载。
收集好书的同时,也收集一些推荐书目,比如有乌有之乡推荐书目、中华创新网推荐书目、北京师范大学推荐书目等等,根据书出现的概率,优先买命中率比较高的书。也在孔夫子旧书网开了一个推荐书目书店,希望大家也能节约一些时间,看到最好的书,后来和我合作的朋友要回老家,书店就倒闭了。今年5月份,朋友在旧书店买了一本由北大信息管理系主任王余光教授著的《中国读者理想藏书》,翻了一下,发现自己一直在造重复的轮子,以前收集推荐书目的工作这位教授早就和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研究生一起做了,这本书是根据国内、国外的一些知名的推荐书目以及书籍出现的概率按不同的类目作了一个排名,每本书有一个大概介绍。
现在买书少了,更多精力再收藏一些好书目,到需要的时候,再去寻找。
北京的资源:
记得策划大师王志纲曾说过:北京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到北京工作,也受他的这句话的影响。现在我用上的资源有:周末可以到乌有之乡听听课,去年在北大上了林毅夫的《中国经济》,周其仁的《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央民族大学上了丁小平的《管理哲学》,在清华听了《黑马富翁严介和》、《奥运带给我们什么》等等,为了上课我还特地把家搬到清华西门。万圣、风入松、国图也是我常去的地方。北京有独一无二的资源,是其它地区无法比较的。只要你有想法,你一定能够找到相应的资源。
一个归纳:
面对一个陌生领域时需要一个专家,一份行业杂志,三本书籍,加上调查实践。
一个专家:把握整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一份行业杂志:了解该行业的最新情况。
三本书籍:抓住主要原则。为什么是三本,多了太花时间,少了有失偏颇。中庸之道是最好的。
调查实践:做好调查,边做边想边调整。
两扇大门:
英语和古文是两扇大门,英语打开了我们通向世界的大门。而古文是我们和古时圣贤交流的大门,跨过这道门,我们可以了解历史,理解并应用古人的智慧,历史和哲学是智慧的双眸,我们这一辈对我们的历史和古时的哲学了解得太少了。美国还不到300年的历史,而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两种不同的历史也造就了不同文化和价值取向。在追求效率、竞争等价值观的快餐式的美国文化中,我们需要中国文化的平和。举几个例子,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就是中西文化合壁的产物;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老子》用于战略管理,《孙子兵法》用于战术研究,《论语》用于学做人;前段时间看了一篇由老外写的《编程之道》,用老子的思想来解析编程,咱们不说书的质量怎么样,关键在于为什么是老外写的?汉语很难学,古文就更难了,所以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结合自己的工作,尝试把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敏捷软件开发结合起来,各取所长。
书结:
在本期的百家讲坛《拷问易中天》的节目中,易教授说78年考上武汉大学研究生的时候,令他最兴奋的事,不是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而是可以到图书馆看书。对于我而言,书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和大家共享:
苹果公司CEO斯蒂夫.乔布斯:我生命中的三个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