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iceffice" /> 精益生产的一大局限就是对市场预测的依赖。
因为所有的成本和生产控制计划都是根据客户订单,或者说是预测的客户需求来决定的。
我以前做过一段时间直接劳动力计划控制。通常的做法是:
首先,每财政年度开始的时候,我们得到一份一整年的每月客户需求计划书,这里面当然包括了已经确定的订单,和对新品的市场需求预测,有一部分是基于经验的推演。然后,根据折算的标准备置生产线人头数所对应的产能来计算出要完成每月产量所需的实际人头数量。在这种计算中当然有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比如要保持人均产出率的持续增长,也就是人员是要不断精简的,同时一般会考虑只配备实际所需的85% 的人头数,留出的15%一加班来补足(这是中国的国情,很多工人乐意加班,因为需要加班工资, 我在德国看的生产线人员备置是120%, 其中20%是留给度假的人头余量,不是公司不想控制,是没办法,所以国外的公司一讲控制成本就是裁员,因为组织内确实有大量的冗余人员)。这样的一份计划没13周,会有一次较大的修正,每4个月会有效的修正,循环修订,以求和市场的实际相符。做纸面的修正是很简单的,可实际上是这样的结果,会影响财务产品成本的核算,人事部门对招聘计划的编排。信息在沟通渠道里流通时还有失真,往往会变得比较麻烦。
上面只是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实际上整个精益生产体系是构架在订单确定的前提下的。从供应商管理,进货,库存管理,产能规划,出货周期等等,很多情况下是会被市场的突然变化所困扰的。
一般的和大企业间的合作要好一点,如果是战略伙伴关系,那么计划的可预测性还是比较准的。还有一种就是接单定做的直销模式了,真是度身定制的精益企业。
所以,如果一个企业对自己的市场订单不能较准确的预测(至少一个月的准确数量),那么实施精益生产的成效是微弱的,顶多能使用精益生产工具,提高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