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2002上市公司年报报告研究专题

[复制链接] 7
回复
217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5-27 09: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2上市公司年报报告之一·上市公司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2003-5-26 8:38:35)  

    ●上市公司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已经成为国有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上市公司的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上市公司在扩大就业中的作用远大于非上市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上市公司正处在加速分化调整时期,板块之间的加剧分化不可避免

    ●上市公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日益提高

    上市公司是我国企业中资产相对优良、治理结构较为先进、财务制度较为透明的群体。我国上市公司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1992年初创时的几十家增加到2002年底的1224家。截至2002年底,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已经达到4.1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40%。

    上市公司既包含有实体价值,也包含有虚拟价值。上市公司只有不断提高其业绩水平,虚拟价值才能与实体价值一同增值,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才会越来越大。2002年上市公司创造的实体价值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沪深两市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143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7172%,分别比上年增长9.49%和7.71%。上市公司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新一轮景气循环为上市公司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经营环境

    2002年我国经济呈现逐季走高的增长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2398亿元,增长率为8%。新一轮景气循环正在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经历了5次景气循环。而中国股市和上市公司自产生以来,已经经历了两次。第一次是从1991年到1997年。治理通货膨胀是该周期的宏观调控目标。第二次是1998年以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反通货紧缩。

    种种迹象表明,以2002年为转折点,中国经济正在开始新一轮景气循环。这轮景气循环主要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大幅度增长为初始动力,进而带动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并使之成为持久动力。与历史上大多数景气循环的情况一致,固定资产投资仍是这一轮景气循环的重要推动因素。

    由于目前正值新一轮景气循环的初期,对其具体特征还难以判断,但与历史情况相比,我们认为有四点是明确的:一是由于企业已经建立起风险的内控机制和投资的自主决策机制,质量将与效益同步增长;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波动会对中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经济也正在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三是通货膨胀的压力较小,通货紧缩的压力更为普遍;四是随着经济增长自主性因素的增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在竞争中的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加强。受这些内生性发展因素的带动,这一轮景气循环有望持续更长时间。我国新一轮景气循环的形成,将为上市公司创造更为宽松的经营环境。

    上市公司对推动新一轮景气循环的形成功不可没

    由于缺少实体经济的支持,我国证券市场在2001年中以后大幅度回调。证券市场的回调使新股发行数量锐减,上市公司总量增长缓慢。2002年全年,沪深两市只有64家新上市企业,当年筹资额仅为961.8亿元,新上市企业的数量和筹资额不到2000年股市繁荣期的50%和46%。

    然而,由于上市公司是双重价值的统一体,虚拟价值的萎缩虽然会对上市公司实现实体价值的增值产生不利影响,增加股市融资成本,但上市公司只要借助于间接融资,仍然可以化解证券市场回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2002年央行再次下调利率,低利率有助于缓解股市融资成本的上升。事实上,这一年来上市公司通过规模扩充和业绩的增长,对经济增长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可以说,上市公司对于新一轮景气循环的形成功不可没。

    上市公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为了有一个量化的说明,我们在下面采取这样的方法进行比较:一是将上市公司的主要指标与上年进行比较,以此说明一年来的变化;二是将上市公司的主要指标与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相应的指标进行比较。尽管这些指标间的含义不尽相同,上市公司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也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但由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数量占上市公司的80%左右,同时工业企业也占上市公司总数的80%以上,因此,通过这样的比较基本上可以说明问题。

    1.上市公司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已经成为国有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2002年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与利润比上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据年报统计,2002年沪深两市1236家上市公司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6%,是当年GDP增长速度的两倍,占当年GDP的比重也从2001年的17.0%上升到18.6%。

    2002年也是近年来我国工业经济总体发展势头和运行质量最好的一年。当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全年工业增加值的36.2%,对全年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1.9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品销售收入4838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4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利润总额为263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46%。通过比较可以看出,2002年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速快5个百分点,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增速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快3.1个百分点,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占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的32%,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15%。上市公司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已经成为国有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2.上市公司的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根据上海证券报上市公司资料库提供的有关数据,2002年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3379亿元,比上年增长43.5%。从历史看,上市公司各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幅度波动较大,从2%到150%不等。这主要是由于各年度上市公司的数量不等,新上市企业较多的年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往往较快。2001年以来,虽然新上市企业的数量有所减少,但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仍在快速增长。这说明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冲破了初创期的资金瓶颈以后,已经步入了成长期和扩张期,需通过追加投资来扩大生产规模。

    截至2002年底,上市公司总数不到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数的3%,但其固定资产投资却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7.8%。可见,上市公司投资的高增长对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的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3.在实际税负增加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支付的所得税大幅增长

    随着上市公司主营利润和净利润的较快增长,其上缴的所得税也在大幅增长。所得税上升的根本原因是上市公司业绩好转,盈利水平上升。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取消了上市公司所得税先征后返的税收优惠政策,导致平均所得税税负增加。据测算,2002年上市公司所得税实际税负较上年的20.1%提高了3.2个百分点,达到23.3%。税负上升影响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初步测算,所得税政策的变化使2002年盈利企业的整体业绩下降约4个百分点。

    4.上市公司在扩大就业中的作用远大于非上市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与原有企业经过资产剥离后,历史包袱较轻、冗员较少,从而决定了其在扩大就业方面的局限性。但现实情况是,上市公司吸收就业的能力要好于非上市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截至2002年底,在总数量不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的上市公司中,共有从业人员345.8万人,占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从业人员的13.9%。可见,上市公司在就业中的作用远大于非上市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上市公司总数在逐年增加,现有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要好于非上市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为减员增效而实行的下岗分流使全部从业人员数量减少。

    2002年上市公司在吸收就业方面的作用还受到特殊因素的影响,这就是中国联通、招商银行等大盘蓝筹股的上市,仅中国联通一家上市公司人数就有2.9万人。从发展的角度看,今后将有更多的大企业上市。上市公司在扩大就业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上市公司正处在加速分化调整时期

    2002年上市公司业绩两极分化的趋势特别明显。在1236家上市公司中,既出现了一批绩优公司,也出现了一批巨亏公司。一方面,每股收益超过0.75元的绩优股群体在壮大,共有20家;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亏损面扩大,沪深两市亏损公司家数达到167家,亏损面为13.5%。亏损企业的增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回升的程度。

    我们认为,导致上市公司业绩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对证券市场监管的加强和对上市公司管理的规范。在中国股市创建初期,企业都是通过政府行政审批的方式上市的。由于在上市过程中存在计划额度,出于为国有企业解困的考虑审批上市公司、包装上市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上市公司的质量良莠不齐。同时,由于重视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而忽视治理,上市公司在没有退市压力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产生了一些缺陷。近年来,证券市场的监管得到了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管理也更加严格规范,市场信息更加透明,上市公司造假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也在客观上加速了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过程。

    第二,我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加入WTO后,我国经济要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2002年,我国各个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之所以存在明显的差别,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加入WTO后,由于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产品的重要加工基地,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传统行业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2002年对工业经济拉动最快的7个行业,对全国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8.5%。这7个行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以汽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工业、冶金工业以及普通机械制造业,都属于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受益于这些行业的高速成长,2002年,石油加工及炼焦、日用电子器具制造、房地产开发和经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的上市公司业绩出现较大增长,钢铁、汽车等行业主营业务利润较上年大幅攀升;而公共设施服务、电力等行业的上市公司业绩则与2001年基本持平,造纸、传媒等行业则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今后,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建立在相对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一些产业将面向整个国际市场,而具有相对比较劣势的产业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上市公司业绩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种差别,板块之间的加剧分化将不可避免。

    第三,国企改革和稳定证券市场的需要。近年来,一些超级国企大盘股相继上市,已经在证券市场上形成了一批业绩稳定的蓝筹股,对稳定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和证券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2年,沪深两市总股本前20位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占上市公司总和的32%,净利润占37%。这20家巨型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虽然比上市公司总体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但净利润却高于总体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国有经济和国有大企业将集中在矿产资源的开采、石油化工、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大的交通运输、港口设施、铁路、航空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等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中。这些国有企业掌握着优势资源,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无论是从改善这些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还是从改善其资本构成的角度看,超级国有企业的大规模上市都将是大势所趋。这些国企大盘股的集中上市,将给股市的价值中枢、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上市公司的盈利结构带来深刻的变化,对中小型上市公司形成挤压,加速现有上市公司的分化调整。

    上市公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日益提高

    沪深两市现有上市公司的总数不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3%,仅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总数的16%,2002年上市公司股票的市价总值仅相当于当年GDP的37%。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还将经历较长时期的数量扩张阶段,然后才能进入比较成熟的,以稳定的盈利和丰厚的回报为基础的内生成长阶段。新兴的、快速发展的证券市场,将为企业上市带来更多的机会,上市公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也将日益提高。

    企业上市在我国现阶段仍然是一个比较稀缺的资源,仍需设置比较严格的"门槛"。每年有多少家企业能够上市,需要看证券市场的容量有多大,行情如何。从我国股市创建以来10多年间的情况看,行情好的时候,场外资金进入得多,通过一级市场发行新股获得的资金额也明显增加。因此,每年上市公司的规模能在多大程度上扩充,取决于证券市场总体的行情。但证券市场的行情如何,归根到底还要受到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制约。两者间的关系,就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关系。预期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增加,股市上涨,上市公司融资成本下降、融资数额增加,盈利能力增加,从而进一步推动股市上涨。从两者间的关系上看,既有相互促进时期,也有相互背离的时期。

    虽然在上市公司分化调整加剧时期,证券市场的动荡也会加剧,但由于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景气循环,宏观经济的向好以及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将使其盈利能力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可能使证券市场处于较长时期的慢牛市行情,有利于上市公司数量的扩充。

    总策划
    王长胜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
    张伟弟  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
    课题组负责人
    范剑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赵嘉国  上海证券报新闻编辑部主任
    课题组成员
    蔡云伟 周莉莎 张学颖 陈强 伞锋 范敏 朱明 王硕 牛犁 陈明星 李若愚 魏怡华
    数据提供
    上证信息有限公司
     
沪深两市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与上市公司亏损面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净资产收益率(%)   7.51  8.04  7.58  5.31  5.72   
亏损面(%)         9.77  8.91  8.72 13.11 13.51  
(上海证券报 国家信息中心)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3-5-27 09:20:00 | 只看该作者
2002上市公司年报报告之二·上市公司行业地位分化明显  


    ●从规模看,采掘业和电子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在全行业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医药生物和钢铁板块具有较高的行业控制力;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上市公司几乎不具有行业代表性

    ●从盈利能力看,电力煤气及水行业板块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大大超出行业平均水平;钢铁板块上市公司成为行业复苏的领头羊

    ●2002年,各主要板块上市公司都实现盈利,扣除所得税后,除造纸印刷板块外,各板块都实现正盈余

    截至2002年底,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共1200多家,分布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形成不同的市场板块。总体上,全部上市公司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但分行业领域来看,与所属行业综合水平相比,各板块上市公司在数量、资产规模、盈利能力、上缴税收和成本费用控制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各板块在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度各不相同,与行业发展间的关联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规模看,主要板块上市公司在所属行业中的地位差异较大

    1. 采掘业和电子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在全行业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2002年上市公司年报表明,在各大板块上市公司中,采掘业和电子信息技术业具有最高的行业地位。其中,采掘业上市公司的行业地位突出体现在其对市场份额的控制上,而电子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虽占有市场份额不是很高,但其集中的资产规模使得其发展与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采掘业包括煤炭、天然气、原油、金属、非金属矿等能源、原材料的采选。2002年,采掘业上市公司共实现销售收入4149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1.83%,资产总额占全行业的比重达到38.17%,固定资产总额占全行业的比重达到41.18%,净资产总额占全行业的比重为36.85%。采掘业上市公司控制着整个行业接近四成的资产规模,并完成了全行业六成以上的销售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业的发展状况。

    电子及信息技术行业主要包括日用电子产品、电子通讯设备制造、计算机制造、电子元器件及软件开发等行业。2002年,我国主要电子信息企业共5320家,其中上市公司66家,拥有资产3717亿元,净资产1815亿元,占全行业资产和净资产的比重分别达到38.71%和45.76%,年末固定资产净值更是占到全行业的61.77%,体现出相当高的行业集中度。2002年,电子信息板块上市公司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18.61%,利润总额占到全行业的29.86%,对整个行业的利润贡献度较大。电子信息技术板块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份额之所以与其在整个行业的资产规模不相称,主要是由于该行业属于高科技领域的朝阳产业,变数很大,且不断有新的后起之秀出现。

    2. 医药生物和钢铁板块具有较高的行业控制力

    医药生物和钢铁板块在所属行业中的地位仅次于采掘和电子信息业两大板块。这两大板块的资产规模、市场份额和利润占行业的比重都较高,其中,钢铁板块更是以突出的利润贡献影响着行业的总体业绩水平。

    医药生物制品行业包括化学药品、中成药品、生物制品等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2002年全国约有医药生物制品企业3586家,上市公司家数为66家。2002年医药生物制品板块上市公司共完成销售收入684.45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0.82%,实现利润总额40.9亿元,占全行业的20.34%。从资产规模看,医药生物制品行业上市公司2002年底资产总额和固定资产净值总额占全行业的比重分别为29.96%和28.4%,净资产总额的比重为33.65%。全行业三成左右的资产和销售都集中在上市公司手中,显示出医药生物制品行业中效益好、规模大的企业大多已进入证券市场,其业绩表现决定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格局。

    钢铁行业属于金属非金属行业的子行业,主要包括炼钢、炼铁及其压延加工,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目前,我国主营钢铁制造和加工的企业共约3268家,其中,29家为上市公司,数量虽然不多,但控制的资产规模不小,而且资产质量较高。2002年,钢铁板块上市公司共创造利润156.94亿元,占全行业利润总额比重达到53.62%,为整个钢铁行业在2002年的良好表现作出了突出贡献。从资产规模来看,钢铁板块2002年底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占全行业的21.43%和26.52%,固定资产净值占全行业的30.94%,在行业中均占有相当份额。

    3. 食品饮料、石化塑料塑胶和机械设备仪表板块上市公司在所属行业中的地位处于中等水平

    这几大板块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净资产和固定资产净值规模占所属行业的比重大体相当,约为15%左右。市场份额和利润占各自所属行业的比重有一定差别,其中,食品饮料板块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相对较低,为7.77%,其他板块则在10%以上。从创造利润的份额来看,机械设备仪表板块比较低,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约5.82%,其中的子类板块汽车类上市公司只有0.99%,表现出与资产规模不相当的行业地位。食品饮料、石化塑料塑胶两类板块利润份额在14%左右,与资产规模比重大体一致。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机械设备仪表和汽车板块利润之所以表现出与其资产规模不相称的地位特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板块包含了一些较大资产规模的ST类上市公司。剔除掉这些公司,则整个板块的收入和利润将会有较大改观。

    4.纺织服装皮毛和造纸印刷板块在所属行业中地位偏弱;电力煤气及水板块规模虽小,贡献却大

    这几大板块的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占所属行业的份额都在10%左右,而实现销售收入占行业的比重基本在6%左右。从实现利润的角度看,电力煤气及水行业上市公司2002年共创造利润168亿元,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32.82%,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该板块上市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而纺织服装皮毛和造纸印刷两大板块为所属行业贡献的利润都不是很高,上市公司难以形成明显的优势。

    5.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影响较小

    上市公司行业地位最为弱小的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目前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只有10家,规模都相对较小,收入及资产总额占全行业的比重不到5%,行业影响力甚微。房地产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在监管上控制较严,上市难度较大,行业的地域属性也决定了其集中发展存在障碍。2002年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比重在8%以下,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占全行业的比重更是不到3%,全行业资产分散,上市公司几乎不具有行业代表性。

    2002年三大板块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所属行业综合水平相比出现异动

    2002年,各主要行业盈利情况总体良好,扣除所得税后,除电力煤气和水、石化塑料塑胶等行业外,其他行业都有程度不等的盈利。行业总体发展的良好态势,使得各大板块上市公司总体盈利表现也比较好。2002年,各主要板块上市公司都实现盈利,扣除所得税后,除造纸印刷板块外,各板块都实现正盈余。

    但各板块上市公司盈利情况与所属行业综合水平相比,存在不小的差异,有些甚至还表现出一定的异动性。2002年,盈利水平与所属行业综合水平出现异动的几大板块主要是电力煤气及水、造纸印刷和钢铁板块。其中,电力煤气及水和钢铁板块,全行业总体实现净利润为负,而上市公司则为正。造纸印刷行业板块刚好相反,行业总体实现盈余,而上市公司却表现欠佳,净利润为负数。

    1. 电力煤气及水行业板块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大大超出行业平均水平

    2002年,与所属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相比,电力煤气及水行业板块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表现最好。该板块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69%,比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水平高出12.32个百分点,以8.35%的资产规模创造出整个行业32.83%的利润总额。销售利润率方面,电力煤气及水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更是达到25.6%,比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高20.21个百分点,显示出电力煤气及水行业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钢铁板块上市公司成为行业复苏的领头羊

    2002年,钢铁板块上市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四大业绩指标高出行业水平分别达到4.59、10.71、5.29和8.17个百分点,表现出较好的获利能力和成本费用控制能力。可见,该板块上市公司的资产优质度也较高。

    3.食品饮料板块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稍好于所属行业综合水平

    2002年,该板块上市公司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4.28%和4.7%,分别高于行业综合水平0.58和3.22个百分点。与所属行业相比,该板块取得了不错的成本控制效益,全年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高出行业水平3.06和5.09个百分点。

    4.纺织服装皮毛、石化塑料塑胶和汽车(剔除几大ST类公司)板块与所属行业业绩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当

    三大板块的资产收益率都稍低于所属行业水平,而净资产收益率相对于行业,又有一定的高出。另外,这三大板块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与行业综合水平相比,也大致相当或略高。需要说明的是,汽车板块之所以要剔除掉ST夏利、ST黑豹、ST松辽等公司,是因为这些都属于亏损较大的上市公司,其异动表现会在很大程度上扭曲整个板块的真实业绩特征。

    5. 医药生物制品、机械设备仪表和电子信息技术板块上市公司平均盈利水平略低于行业综合水平

    其中,电子信息技术板块上市公司虽然在成本费用控制效益方面表现良好,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高出行业水平2.56和7.58个百分点,但由于其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逊于所属行业,因而总体业绩略低于全行业。2002年该板块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水平为3.66%和4.75%,分别比行业综合水平低1.08和2.7个百分点。

    医药生物制品板块上市公司2002年净资产收益率超出行业平均水平,但资产收益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ST中西和哈慈股份虽然相对亏损较大,但占整个板块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小,因此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业内上市公司的总体盈利收益水平。

    机械设备仪表板块的情况与医药生物制品、电子信息技术板块基本类似,盈利水平大体上反映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2002年,机械设备仪表板块上市公司几大业绩指标与所属行业相比,都低2个百分点左右。

    6. 采掘业和造纸印刷板块上市公司与行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002年,采掘业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相对其他行业板块是比较出色的,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达到6.46%和6.45%,仅次于钢铁、电力煤气及水两大板块,但与所属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分别低3.25和4.92个百分点,离行业平均收益水平尚有不小差距。在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方面,上市公司的利润率水平更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超过10%。

    造纸印刷类上市公司属于业绩异动板块,所属行业整体盈利,但上市公司整体却出现净亏损。该板块上市公司总体业绩指标都低于行业综合水平约3到4个百分点。2002年年报显示,该板块共有23家上市公司,其中有6家出现大量亏损。亏损企业数目较多是该板块整体业绩较低的直接原因。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除电力煤气及水和钢铁板块外,其他板块上市公司在效益指标上并没有取得明显高于行业综合水平的表现。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首先,各板块上市公司并不一定代表着行业中最能盈利的资产。一方面,部分行业的优质资产并没有完全证券化。一些行业内的优质企业没有在国内A股市场发行上市,如机械设备仪表行业内优质的汽车企业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广州本田、神龙富康等,还有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联想、华为等,从而使得上市公司的效益水平相对不会达到最优。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细分行业分布与所属行业的细分行业分布存在一定偏差。如采掘业上市公司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上市公司资产比重只占20%左右,而全行业内石油天然气采选业的资产比重达到40%。石油天然气采选业的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水平要高出煤炭等行业许多,从而使得整个采掘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水平较高,而上市公司中石油天然气类公司比重较低,使其整体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也相对较低。

    其次,上市公司会计审核更为严格规范。为控制资产安全,一些项目必须计提或进行相应的减值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其盈利规模;而行业统计则相对宽松。

    最后,一些新股、次新股和增发股所募集的资产使用有一定的时间规划,部分尚处于非运行状态,还没有创造出相应的效益,这也相应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水平。

    从主要板块上市公司与所属行业综合水平的比较看今年的投资机会

    在分析和估计行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把握上市公司与行业发展间的相互关联,是投资者做出正确投资决策的重要保证。

    通过考察和比较,我们发现,那些资产规模占所属行业比重较大、盈利能力与所属行业综合水平相比较高的板块,其上市公司通过较高的行业竞争力会更多地获得行业增长带来的市场空间,从而较好地利用行业的发展契机获得业绩提升。采掘业、钢铁、医药生物制品板块属于此类。

    而资产规模比重偏低、盈利能力相对较低的板块,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与行业发展的关联度也相对较低,行业的快速发展并不一定能有效带动行业内上市公司的同步增长。造纸印刷、纺织品服装皮毛行业、房地产业、机械设备仪表板块属于此类。

    资产规模比重中等、盈利能力与所属行业综合水平大体相当的板块,其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将依所属行业的总体发展态势而定。一旦行业的发展机遇来临,该类板块投资机会也随之来临。从2002年上市公司和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食品饮料、石化塑料塑胶和汽车板块基本属于此类。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此类特征的板块内上市公司往往在竞争能力上存在较大分化,导致行业发展机遇对具体的相关上市公司业绩推动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如电子信息技术板块。因此,投资具有该特征类型的板块,仍需要保持一份清醒。

    还有话说

    家电板块是上市公司中的重要板块。以彩电为主的黑色家电是该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行业统计归类中,彩电归属电子制造,家电概念局限于日用电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白色家电。因此,如果以黑白家电整机制造作为整体板块来看,2002年,该板块共有上市公司48家,占有行业资源的比重较大,其业绩能充分体现出行业整体复苏的特征。2002年,48家上市公司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9.73%,平均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增长33.47%,平均净利润大幅增长了155.5%。其中,8家彩电整机上市公司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了28.58%、67.83%和165.22%,都远高于行业的平均增长率。

2002年主要板块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行业占比(%)
上市公司所占比重  年末总  净资产 年末固定资 主营业务 利润
                 资产规模  规模  产净值规模 收入总额 总额
采掘业            38.17   36.85    41.18     61.83   25.38   
食品饮料          12.12   17.96    12.90      7.77   14.03   
纺织服装皮毛       9.30   13.87     9.18      5.31    7.98   
造纸印刷           9.43   10.58     9.75      5.93    1.67   
石化塑料塑胶      13.41   17.25    19.89     10.06   13.19   
钢铁              21.43   26.52    30.94     24.81   53.62   
机械设备仪表      12.38   15.75    12.67     10.52    5.82   
其中:汽车        14.17   16.75    16.87     12.79    0.99   
医药生物制品      29.96   33.65    28.40     30.82   20.34   
电力煤气及水       8.35   12.15    10.99      6.91   32.82   
电子信息技术      38.71   45.76    61.77     18.61   29.86   

2002年主要板块上市公司业绩指标与所属行业比较
板块名称           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   
              上市                 上市               
              公司  全行业  差额   公司  全行业  差额  
采掘业        6.46   9.71  -3.25   6.45  11.37  -4.92  
食品饮料      4.28   3.7    0.58   4.7    1.48   3.22  
纺织服装皮毛  3.03   3.53  -0.5    3.36   2.41   0.95  
造纸印刷      0.65   3.65  -3     -1.79   1.87  -3.66  
石化塑料塑胶  2.59   2.63  -0.04   3.65  -0.83   4.48  
钢铁          7.64   3.05   4.59   9.88  -0.83  10.71  
机械设备仪表  2.01   4.27  -2.26   2.28   3.86  -1.58  
其中:汽车    6.46   7.39  -0.93   9.09   8.32   0.77  
医药生物制品  3.78   5.56  -1.78   5.24   3.45   1.79  
电力煤气及水  8.26   2.1    6.16  10.69  -1.63  12.32  
电子信息技术  3.66   4.74  -1.08   4.75   7.45  -2.7   

板块名称           销售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上市                上市               
               公司  全行业  差额  公司  全行业  差额  
采掘业         7.66  18.6  -10.94  9.23  24.6  -15.37  
食品饮料       6.86   3.8    3.06  9.12  4.03   5.09   
纺织服装皮毛   5.06   3.37   1.69  6.4   3.49   2.91   
造纸印刷       1.56   5.57  -4.01  1.76  5.91  -4.15     
石化塑料塑胶   4.05   3.09   0.96  6.15  4.48   1.67      
钢铁           9.84   4.55   5.29 12.96  4.79   8.17      
机械设备仪表   2.91   5.26  -2.35  3.66  5.56  -1.9      
其中:汽车     7.28   7.9   -0.62  9.37  8.58   0.79      
医药生物制品   5.98   9.05  -3.07  7.51  9.84  -2.33     
电力煤气及水  25.6    5.39  20.21 74.86  5.68  69.18     
电子信息技术   6.77   4.21   2.56  11.5  4.42   7.08      
注:汽车板块剔除ST类上市公司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3-5-27 09:21:00 | 只看该作者
2002上市公司年报报告之三·五大动因拉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  


    ●受国债投资利好因素影响,2002年钢材、水泥、电力、工程机械等行业上市公司普遍效益大增

    ●在2002年汽车业产销两旺的大好形势下,汽车业上市公司及相关上游产业如汽车零配件、天然橡胶、钢材等普遍取得了较好业绩

    ●经过前几年的概念炒作后,2002年实质性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明显多了起来

    国债投资使钢铁、建材、电力等板块上市公司受益匪浅

    1998年至2002年我国共发行了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国债投资成效显著,每年拉动经济增长在1.5到2个百分点之间,成为近几年来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并通过投资扩张带动了关联产业的投资与消费,促使相关企业包括上市公司效益的回升。因为钢铁、水泥、电力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产品,其所在行业的总体发展态势主要受投资增长的快慢影响。受国债投资利好因素影响,2002年钢材、水泥、电力、工程机械等行业上市公司普遍效益大增,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从2002年行业基本面看,钢铁行业出现快速增长势头,钢产量和钢材消费量均创历史新高。受供求形势和国际市场影响,国内钢材市场价格也开始止跌反弹,出现恢复性增长,对钢铁业上市公司经济效益的回升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钢铁行业共有35家上市公司,2002年这些上市公司主营收入同比增长15.8%,主营利润同比增长26.7%,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3.2%,平均每股收益0.31元,净资产收益率高达10.22%。

    水泥行业2002年全国产销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我国水泥企业数量众多,生产集中度低,市场供大于求,致使水泥销售价格大幅下滑,较大地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水泥板块的上市公司约有21家,就2002年的经营业绩而言,除少数几家公司的业绩出现增长以外,多数业绩下滑。

    由于钢铁、水泥等耗电量大的传统行业生产普遍回升,2002年全国发电量达164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96%,用电量增长10.3%。电力行业的回暖,刺激了电力板块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电力行业整体业绩优良,现金流充足,涌现出一批稳定增长的蓝筹股。2002年,电力板块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7.6%,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4%,平均每股收益为0.26元,平均每股净资产3.26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8.434%,电力板块的44家上市公司中有23家每股收益超过市场平均水平。而最具实质意义的是全国普遍的"缺电现象"将大大缓解电价下调的压力,从而对电力上市公司今明两年整体业绩的稳定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汽车、房地产成为消费热点惠及相关行业及其上游产业

    2002年,汽车市场在多重因素作用下,产销都出现了爆发性增长的态势,成为消费领域的一个亮点。据统计,2002年全国汽车产量为325.12万辆,同比增长38.8%;销量343.6万辆,增长37.5%,均创下历史新高;产销率达到98.8%,其中轿车产、销量分别为109.2和105.8万辆,比上年分别增长55.2%和45%,产销率高达99.9%,年末库存比年初仅增加0.4万辆。

    在2002年汽车业产销两旺的大好形势下,汽车业上市公司及相关上游产业如汽车零配件、天然橡胶、钢材等普遍取得了较好业绩。汽车类上市公司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为195860万元,主营业务利润平均为35874万元,净利润平均为11826万元。其中,沪市汽车类上市公司2002年的业绩增长尤为突出,主营业务收入平均为210490万元,同比增长49.5%,利润总额平均为18591万元,同比增长96.9%,净利润平均为14929万元,同比增长91.4%,每股收益及净资产收益率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见表1)。

    此外,进一步分析显示,汽车整车类公司中大中型客车、轿车、载重汽车等生产企业业绩较好,轻型客车、微型汽车等企业的业绩相对要差些,;零部件企业中,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企业业绩要好于一般企业,如威孚高科2002年每股收益比上年增长了34.3%,明显高于其他零配件公司。

    目前国际上每千人的汽车保有量为116辆,而我国只有十几辆,无论从市场需求还是国家政策支持来看,汽车行业的增长潜力都是极为可观的。从今年情况看,承接2002年汽车业高速增长的惯性,第一季度全国汽车产量为101.97万辆,同比增长54.7%;销量97.48万辆,增长51.71%;产销率为95.6%,预计到2010年,我国最低限度的汽车保有量为7000万辆,而现在仅为1500万辆,发展前景相当看好。但考虑到国际汽车产能过剩,中国汽车业也呈现出结构性过剩的状况,因此轿车总量虽然会继续增长,但今后竞争焦点将主要集中在价格上。同时,加入WTO后进口关税逐渐下降以及进口配额逐年增加直至完全取消配额,将影响到我国汽车单位产品的盈利能力,由此导致相关企业的产销量与效益无法同步增长。

    2002年消费领域的另一个热点是房地产。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736亿元,同比增长21.9%。从房地产板块的业绩情况看,2002年20多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约为0.30元,同比增长超过20%,净资产收益率在10%左右,高于两市上市公司的平均收益率,一向为负值的每股经营性现金流达到0.08元,而2001年这一数值为-0.325元,表明房地产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了实质性改善。

    由于整个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过热迹象,2003年房地产公司的各项指标估计会小幅走低,全年房地产业投资增长速度将在15%左右,空置面积可能会进一步上升。但从长期看,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还很低,城市化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房地产市场潜在需求仍然较大,持续向好的趋势不会逆转。随着竞争的加剧和行业集中度的提高,那些品牌形象好、经验丰富、实力较强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业绩的持续成长仍将是可以预期的。

    出口增长令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效益改善

    2002年我国外贸出口呈逐季加快的态势,全年出口3255.7亿美元,同比增长22.3%,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9916亿元,同比增长23.4%,远远高于2001年9.9%的增幅,出口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从出口产品的产业结构看,列前四位的行业依次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机械及运输设备业、纺织业。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42.7%和21%;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同比增长33.8%,累计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9%;纺织行业销售产值比上年增长15%,出口交货值增长14.2%,增速分别比上年加快6.8和9.1个百分点。

    出口的高速增长,改善了这些行业的出口环境,带动了企业效益的提高。在出口带动下,2002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482.4亿元,比上年增长83.2%,新增利润219.1亿元,位居各行业之首;普通机械制造业新增利润60.3亿元,也挤入新增利润最高的五大行业之列(见表2)。

    受惠于市场环境的改善,2002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板块上市公司净利润比2002年同期增长28.2%,专用设备制造业32家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达到11.7亿元,同比增长12.3%,净资产收益率6.37%,同比增长7.3%。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3家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超过11亿元,净资产收益率超过5%,均比上年同期有明显提高。

    就纺织板块而言,2002年纺织品出口的增长对其业绩的改善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纺织原料上涨的影响,加之上市公司出口额占整个纺织行业出口的比重不高且出口产品价格较低,因此2002年纺织板块的主营业务收入虽有明显增长,但利润却有所下降。

    从目前情况看,2003年出口对上市公司业绩的拉动作用可能有所减弱。理由如下:

    一是由美元贬值而造成的人民币汇率相对贬值对提高出口竞争力的刺激作用将趋于弱化。

    二是2002年实行的免、抵、退税制度改革同比效应在2003年也将逐步弱化。

    三是最近在中国各地流行的非典型肺炎,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部分外商的投资信心,从而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与上述四大出口行业相对应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其业绩的增长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需的增长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

    国际市场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助推传统行业上市公司业绩提升

    2002年,国际国内市场上石油、煤炭、电力等能源类产品以及钢材、化工原料、棉花等工业原材料价格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在给相关行业及上市公司带来了较大获利机会的同时,也增加了下游行业及上市公司的成本,影响了下游企业的利润水平。

    从2002年的行业统计数据和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看,石油开采、石油加工、煤炭等能源类行业以及钢材、化学原料、化学纤维等原材料行业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主要受益者。

    随着产品价格的上涨,这些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也逐月走高,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从2002年2月的34.73%上涨到12月的56.99%,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从2月的-4.75%上涨到12月的1.07%,而其他石油相关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见表3)。

    从年报数据看,涨价效应在相应板块的上市公司中已有所反应。2002年,包括石油开采、煤炭在内的采掘类板块上市公司的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分别为6.46%和7.66%,成本费用率更是高达9.23%。而涨价幅度最大的钢铁板块则从2001年的纯大盘板块演进为大盘蓝筹板块,其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了9.84%和12.96%的历史最好水平。

    根据我们的预测与分析,2003年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将继续保持活跃,生产资料价格也将延续2002年的回升态势,但不会有太大的涨幅。进入二季度,生产资料价格升势将趋缓,部分价格升幅较大的商品,如钢材、油品、天然橡胶等可能会受资源紧缺及国际行情变化的影响而出现稳定或不同程度回落。

    预计全年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将比上年有3%左右的升幅,销售总额可望达到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近两成,增长幅度及规模均为历史最高水平。因此,2003年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等主要原材料板块的业绩将有稳定增长,但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业绩增幅将小于2002年。

    部分上市公司经资产重组成功实现产业转型,步入快速增长

    据统计,2002年1至10月,共发生262宗资产重组个案,其中有37个属于跨行业的重组,涉及上市公司35家,重组的平均资产净额达到1.34亿元。同时,经过前几年的概念炒作后,2002年实质性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明显多了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同业兼并比重较高,在2002年发生的85起收购兼并案中,同业兼并占了80%以上。

    其次是民企、外资参与的购并行为日益活跃,从2002年上市公司签订的100多起国有股权转让协议来看,民企成为国有股受让的主力军,而有外资概念的上市公司重组大都是以行业整合为目的,如格林柯尔入主科龙、三星康宁欲通过收购法人股成为赛格三星的大股东、青岛啤酒与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结成战略性合作伙伴。

    第三就是涌现了不少国家行业政策影响下的重组,2002年电力、民航、基础电信业、汽车业和水务领域就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措施,直接推动了行业内上市公司的兼并。年报显示,部分公司在去年成功地进行了产业转型,实现了业绩的超常规增长。可以说,2002年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与力度较大的资产重组是密不可分的。

    2003年,资产重组仍将是证券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中央及地方国资委的成立,国有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从而给外资企业及民营企业提供极大的施展空间。同时,上市公司在2003年将从一些国家限制的"夕阳产业"逐步退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转向那些国家鼓励、发展前景看好的"朝阳产业",以进一步增强发展潜力、拓宽赢利空间。通过资产重组获得增长的动力,将成为许多上市公司提高自身业绩的重要渠道。

表1  沪市汽车类上市公司2002年业绩增长情况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 净利润 每股收益 每股净资产 净资产收益率
            (亿元)     (亿元)  (亿元)   (元)      (元)        (%)      
2001年   140801.9      9438.8   7801.2  0.253    2.862       8.41   
2002年   210490       18591.3  14929.4  0.31     3.2         8.57   
同比增幅  49.5%         96.9%   91.4%   22.5%    11.8%       1.9%   

表2  2002年四大出口行业出口增速及行业效益指标
                  电子及通信   电气机械    交通运输   纺织业   
                  设备制造业  器材制造业  设备制造业
出口同比增长(%)     42.7%        21%        33.8%     14.2%   
产品销售收入(亿元)  10808       5691.4      7978.3    5991.6   
         同比增长%  22.04        13.25      29.6      16   
利润总额(亿元)      455.2       274.4       482.4     186.5   
        同比增长%     1          15.7       83.2      30.9   
资金利润率(%)         5.7        5.41       6.1       3.33   
成本费用利润率(%)    4.42        5.1        6.44      3.21   

表3  2002年石油相关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走势(单位:%)
月份          02.12  02.11  02.10  02.09  02.08   
石油和天然气  56.99  58.62  56.95  53.5   53.52   
开采业
石油加工及炼   1.07   0.95   0.82   0.46  0.39     
焦业                                             
化学原料及化   4.04   3.78   3.65   3.44  3.33   
学制品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   2.78   2.74   2.49   2.34  2.33     
业                                                
橡胶制品业     4.4    4.43   4.48   4.54  4.48   

月份          02.07  02.06  02.05  02.04  02.03  02.02  
石油和天然气  50.7   47.12  45.42  40.23  35.36  34.73  
开采业                                                  
石油加工及炼  0.32   0.21    0.27  -0.53  -2.03  -4.75  
焦业                                                   
化学原料及化  3.3    3.32    3.15  2.57   1.76   0.76   
学制品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  2.26   2.47    2.24  1.72   0.88   -0.78  
业                                                      
橡胶制品业    4.48   4.27    3.98  3.41   2.87   2.56   

2002年交易额3000万以上跨行业重组上市公司一览表
股票名称    行业分类      重组行业      交易额   
ST猴王    金属及非金属业  房地产         3011.9   
华一投资  商业            房地产        18554.08   
龙发股份  高科技信息业    房地产        14192   
石油龙昌  交通运输仓储    房地产        10879.9   
石狮新发  综合类          房地产         6930   
罗顿发展  信息技术业      房地产        21600   
鲁银投资  综合类          房地产         8909   
ST联益    冶金            摩托车        20797.53   
ST龙建    冶金            工程建筑      58467.47   
上菱电器  电子电器        焊接材料      20259.28   
                          机械制造       6455   
川投控股  高科技信息业    通讯           3151.31   
三星石化  化工塑料橡胶    通讯          21053.04   
ST汇源    商业            通讯          19806.56   
清华紫光  高科技信息业    通讯          12166.73   
多佳股份  服装及纤维制品  教育产业       9047.28   
浙江东日  综合类          教育产业      14984.28   
鹏博士    冶金            教育软件开发   8800   
汇通水利  建筑业          酒店          19812.38   
ST琼海德  综合类          酒店          11642.64   
科学城    能源            公用事业      59042.7
4
 楼主| 发表于 2003-5-27 09:22:00 | 只看该作者
2002上市公司年报报告之四· 上市公司坦然应对入世挑战  

    ●2002年平稳健康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给上市公司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从入世第一年的经济运行来看,入世没有给2002年的行业发展带来太大的冲击,而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却在显现

    ●财政政策投资力度不减,会继续对国内钢铁、机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形成有力的支撑

    ●由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汽车消费政策和环境的改善,汽车工业处于加快增长期,2003年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中国加入WTO对电子、港口等行业的利好作用充分体现,对汽车、钢铁、商业等行业的冲击尚不明显

    总的来看,我国的家用电器、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等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在WTO框架下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而相比之下,汽车、钢铁、商业等行业竞争力相对较差,入世对这些行业更多地意味着严峻的挑战。但从中国入世第一年的经济运行来看,入世没有给2002年的行业发展带来太大的冲击,而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却在显现。

    1.电子行业上市公司因入世而走出低谷

    2002年是我国电子行业取得快速发展的一年,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迅猛,市场销售大幅攀升。这一方面和国内经济走暖、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费升级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与中国加入WTO后出口环境的改善是分不开的。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电子产品的跨国贸易壁垒大大削弱,进而为我国电子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同时,国家为了鼓励出口采取的出口退税等措施也为我国电子产品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海关统计显示,2002年我国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出口金额同比增长了34%。其中,彩色电视机出口完成1918万台,同比增长63%;影碟机出口完成7545万台,同比增长117%。出口的迅速增长带动了整个电子行业经济效益的迅速回升,行业销售收入增长23.74%,利润增长55.23%。其中日用电子行业收入增长23.26%,利润增长92.43%;电子器件行业收入增长28.04%,利润增长99.70%。电子行业的良好发展促进了业绩的整体回升,使电子类上市公司走出了上年的低谷状态。电子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增长21.33%,主营业务利润增长42.92%,实现净利润24.65亿元,一改上年净利润亏损的局面。其中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上市公司受彩电业复苏的带动,整体收入增长水平在40%以上。2001年巨额亏损的公司如ST厦华、深康佳、深赛格,在2002年都实现了盈利。电子行业成为中国加入WTO的最大受益者。

    2.入世给中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带来较大促进作用

    中国入世后形成的贸易流量增长以及国家加大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02年以来,大宗运输产品如煤炭、钢铁、建材等行业产量增长较快,都在20%左右,从而导致货物运输量增加,直接增加了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同时,入世后进出口贸易量的大幅增长及外资进入物流领域为交通运输业带来了商机,使得路桥、港口、机场等行业成为入世受益较大的行业。2002年我国港口运输行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景象,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和旅客运输量都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全国主要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6.6%,增势强劲。其中沿海主要港口的生产形势表现更为良好,沿海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7.1%。外贸货物吞吐方面,全国港口行业2002年外贸货物吞吐量也显著增加,累计外贸货物吞吐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8.6%,外贸货物的吞吐量占全部货物吞吐量的34.62%,外贸货物吞吐需求的增长成为拉动全行业货物吞吐量增长的重要因素。2002年港口业增长的最大亮点是集装箱运输增长强劲,主要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全国港口业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36%,集装箱运输增势迅猛。港口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在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中得到很好体现,2002年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增长幅度平均分别为33.65%和21.43%,净利润增长幅度为11.41%。其中港口及航空业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指标增幅达到23.2%。

    3.汽车、钢铁、商业等竞争力较弱的行业因内需旺盛而没有受到入世的明显冲击

    中国加入WTO以来,入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尚未明显体现,汽车、钢铁、商业等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的行业仍取得较快发展,没有受到入世冲击。这一方面,是由于入世第一年中国还没有完全在关税及贸易壁垒方面放开国内市场,承诺履行的义务是逐渐进行的,渐次的开放承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国内快速增长的需求给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进口增长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力度较弱,行业的快速增长势头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4.零售业因入世增添了新的活力

    2002年以来,中国批发、零售业吸引外资状况相对平稳,没有出现外资大规模进入的局面,合资商业企业的数量增长相对平稳,没有对国内商业企业形成威胁性冲击。由于外资进入中国商业零售领域只能采取合资的形式,因此外资并购国内商业企业也成为必然的趋势,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商业用地正成为稀缺资源,外资进入后往往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最好的方式就是采取合作注资国内现有的商业零售企业,以实现优势互补,因此并购也成为外资商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途径。另外,面对强大的外国商业资本的竞争压力,国内商业企业也加快了扩张步伐,国内零售龙头企业加大了收购兼并力度,规模扩张明显加快。这些并购、重组的因素以及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稳定增长,使得国内商业行业2002年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出现大幅增长。2002年年报显示,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6%,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幅度达到139.48%。

    世界市场价格波动对相关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影响较大

    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国内外市场的关联度加深,使得国内市场价格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新的市场平台上,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更为多元化,世界市场的价格波动对我国国内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进而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

    1.航空类上市公司因原油价格上涨而受损

    2002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受战争预期影响一直高启不下,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传导到国内,使得国内石油价格呈上涨势头。石油加工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得原油成本比例较高的国内航空业受到一定影响,国内航空业2002年下半年由于原料成本上升的压力,企业财务状况受到一定影响。上海航空、东方航空均在年报中体现了原料成本上涨对财务状况影响的信息。

    2.石化类上市公司因油价上涨,业绩先抑后升

    因油价上涨,2002年一季度,石化行业利润出现同比下降16.23%。但进入4月份后,石油价格上涨逐渐传导到石化产品中,石化产品价格开始上涨,石化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水平进入上升阶段,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别实现收入同比增长10.17%和12.23%,利润同比增长27.92%和52.24%,全年石化行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5.47%,利润增长63.81%,经济效益水平提高明显。与此相应,2002年石化行业上市公司也取得较好的业绩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56%,而利润总额出现72.7%的高速增长。

    3.纺织类上市公司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业绩出现一定程度滑坡

    2002年纺织行业受到了原料价格上涨而纺织产品价格难以随之上涨的困扰。2002年,国内化纤价格因石油价格上涨相应提升了35%左右,棉花、羊毛也因产量下降、需求上升分别上涨了30%和40%以上。在棉花、化纤、羊毛等原材料价格均出现较大涨幅、成本增长压力剧增的同时,纺织品服装价格却因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价格难以实现同步上涨,2002年纺织业的利润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滑坡迹象。这是造成2002年纺织板块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9.77%而利润仅微增0.14%、净利润则下降10.28%的主要原因。

    行业景气有力地推动了能源、冶金、机械等行业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

    2002年,国家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发行了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由于国债投资基本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方面,国债投资对经济拉动直接体现在对投资类行业直接需求的拉动上,因此能源、冶金、机械、金属等行业成为2002年积极财政政策主要的受益者。这些行业景气的形成改善了相关上市公司的外部环境,促进了这些行业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

    1.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成为宏观经济复苏的先行者

    积极财政政策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带动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冶金等高耗电行业显著增长,这使得全社会用电量增长快速。2002年全国发电量完成164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96%,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0.3%,总体上电力供求均衡,局部地区出现电力供应紧缺的状况。生产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力行业2002年效益增长显著,电力生产行业全年销售收入增长12.71%,实现利润增长11.55%。受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影响,电力行业上市公司2002年业绩增长较快,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16.7%,利润总额平均增长10.16%。与整个行业相比,电力上市公司收入增长速度高出行业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利润增长速度和行业平均水平基本保持同步,总体上电力上市公司的业绩超过上市公司整体平均水平,继续表现出绩优股板块特征。

    2.机械类上市公司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但业绩提升幅度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机械设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装备工业在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农村电网改造、交通运输现代化等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机械装备工业在2002年继续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2002年积极财政政策支持的投资项目进展较快,从而为机械装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交通运输设备、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机械行业形成大量需求,促进了机械装备工业的快速发展。2002年整个机械设备仪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25.81%,利润同比增长62.51%,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中,以汽车工业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迅速,2002年汽车销量完成325万辆,同比增长36%,汽车生产的良好发展带动了整个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29.61%和83.22%,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亮点。良好的行业发展使得机械类上市公司业绩同样出现较快增长,整体上机械仪器仪表行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9.26%,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9.74%,呈现出快速的增长势头,远高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增长。但与机械行业平均增长水平相比,机械设备仪表行业上市公司的增长速度相对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占收入51%以上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优质资产并没有完全证券化。

    3.金属非金属类上市公司景气度进一步提高

    连续几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行及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为金属非金属等建材行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钢铁行业近几年表现出了稳步推进的态势,2002年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展开,保持国债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对钢材产品的市场需求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同时国民经济相对较快的发展也带动了钢材消费较多行业的较大发展,如汽车、房地产等。在钢铁行业快速发展的拉动下,整个金属非金属行业经济效益取得较大提高,全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6%,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9.9%。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方面,金属非金属类上市公司的增长水平都相对略高于行业的平均增长水平。

    经济环境的未来变化及其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

    从政策角度看,2003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发行1400亿建设国债,加上上年结转的100亿国债资金,2003年国债投资总规模继续保持1500亿元的水平。首先,财政政策投资力度不减,会继续对国内钢铁、机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形成有力的支撑。其次,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在很长时期内对机械装备工业形成较大的需求。再次,城乡电网改造项目会进一步释放国民经济中蕴涵的用电需求,电力类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从行业结构来看,目前我国汽车工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由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汽车消费政策和环境的改善,汽车工业处于加快增长期,2003年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而耗钢量较大的机械、房地产行业都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这些行业的发展在2003年会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水平,从而使得国内钢材市场需求继续走旺。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业绩有望继续保持稳健上升的趋势。

    从入世的影响因素看,2003年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将使港口行业的发展获得蒸蒸日上的动力。根据海关统计,2003年我国外贸形势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2.4%,超过2002年全年水平。受此影响港口吞吐量继续加速增长,一季度我国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8.4%,较去年平均水平提高约1.8个百分点。目前我国港口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入世带来的发展动力将继续推动港口类上市公司业绩的稳定提升。从入世对电子产品的出口影响看,加入WTO形成的贸易壁垒降低对电子产品出口增长的积极作用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弱化,欧美市场对中国电子产品进入的种种WTO框架下的合理限制将有所增加,从而将对电子产品的出口形成不利影响。因此,尽管2002年我国电子产品出口能力获得较大释放,但电子行业未来的发展依然存在较大的变数,电子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改善单纯依靠入世的利好影响是远远不够的。

2002年港口业外贸货物吞吐完成情况
        累计外贸货物  同比(%)   累计集装箱吞  同比(%)   
        吞吐量(万吨)           吐量(万标准箱)
2002.01     5550       17.2         247.6      31.2   
2002.02    10816       18.9         456.4      26.9   
2002.03    16948       15.3         721.8      25.4   
2002.04    23183       14.0        1011.1      28.3   
2002.05    29642       15.0        1301.5      30.6   
2002.06    36239       15.3        1605.2      31.9   
2002.07    43029       16.6        1941.3      34.7   
2002.08    49961       17.1        2276.5      35.3   
2002.09    56605       17.4        2622.2      35.6   
2002.10    63158       17.8        2951.7      35.3   
2002.11    69939       18.3        3291.4      36.0   
2002.12    78000       18.4        3721.0      35.4   

2002年石化行业经济效益月度情况
        销售收入(亿元)  同比(%)  本年利润(亿元)  同比(%)   
2002.03    1382.47       8.67        23.80       -16.23   
2002.04    1962.98       8.77        48.91         8.20   
2002.05    2530.04      10.49        76.92        21.74   
2002.06    3153.38      10.17       100.98        27.92   
2002.07    3697.78      10.91       117.27        31.94   
2002.08    4329.02      11.71       138.58        43.06   
2002.09    4924.57      12.23       163.11        52.24   
2002.10    5577.02      13.57       195.08        60.87   
2002.11    6227.56      14.59       225.54        67.95   
2002.12    6905.99      15.47       268.39        63.81   

部分行业上市公司经济效益与全行业水平比较(单位:%)
                       全行业                         上市公司   
            销售收入增长  利润总额增长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  利润总额增长   
电力           12.71        11.55           16.70           10.16   
机械设备仪表   25.81        62.51           19.26           49.74   
金属非金属     17.60        29.90           19.35           30.47   
电子           23.74        55.23           21.33           42.92   
石化           15.47        63.81           11.56           72.70   
纺织           16.03        30.87           19.77            0.14
5
 楼主| 发表于 2003-5-27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2002上市公司年报报告之五·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快于全国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强于全国企业

    ●上市公司销售利润率高于全国企业,利润结构进一步优化,主业经营增长良好

    ●上市公司利润留存比率有所提高,表明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经营发展潜力

    ●综合起来看,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高于全国其它企业,是目前国民经济中素质最高的一个企业群体

    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是决定股票市场价值中枢的重要因素之一。2002年,我国宏观经济景气不断回升,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总体上扭转了连年滑坡的局面,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有所提升。但与此同时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大大高于全国企业的平均水平,平均资金周转速度慢于全国企业,上市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改进,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要求也相应发生着变化。同时,由于上市公司数量在逐年递增,各年间的样本数量变化较大,因而以往仅通过历史数据来衡量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方法,存在一定的不可比性和片面性。为了全面分析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我们不仅从纵向分析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更侧重于与全国企业进行横向比较,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分析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另外,还通过银行储蓄、国债和股票三种不同的投资方式的对比来评判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

    股票实际投资收益高于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国债和股票是我国目前三种最主要的投资方式。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最终体现在现金分红上,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回报率(应付普通股股利/流通市值)为2.59%。而2002年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1.98%,扣除20%利息税,银行存款实际收益率为1.58%;2002年交易的各期国债平均收益率为2.67%。从表面上看,2002年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回报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但略低于国债投资收益率。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

    1、我国证券市场投机性较强,投资者更看重在二级市场博取差价收益。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市盈率居高不下,股票换手频繁,加之居民投资品种相对缺乏,加大了股市的投机性。投资者投资上市公司主要看重的是二级市场的收益,因而送红股和转增股这种资本利得的分配方式更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同。上市公司以送红股为主,投资者总认为上市公司将利润转化为资本金后,投入扩大再生产,似乎预示着企业正加速发展。因此,投资者会预期新一年度的盈利会提高,因而股价将被再度炒高。实际上,我国证券市场中大多数股票都在送红股除权后有不同程度的填权动作,投资者从送红股中获取的收益总体上要大于现金分红的收益。如果把这部分收益计算在内,那么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应该有明显的增大。

    2、与国际上主要货币的利率相比较,我国的银行存款利率水平相对较高。近几年美国经过连续12次降息,利率降为1.25%,处于4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欧元利率降为2.5%,处于其历史较低水平;日本则连续多年采取零利率的政策。而我国这几年的利率水平比较稳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之上。国债发行利率一般参考存款利率并略高于存款利率,这样,相对较高的存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国债发行利率,进而抬升了国债投资收益率。

    2000年以来,证券监管层制定了现金分红与再融资挂钩的政策以遏制上市公司一方面对股东回报少或不回报,另一方面又不断通过再融资进行圈钱的现象,上市公司现金回报有所提高。考虑到上述特殊性,实际上,我国股票具有较高的投资收益,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同时,资本市场在不断发展中规范和完善,股票投资将会进一步由投机向价值投资回归。

    上市公司成长性好于全国企业

    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主要体现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利润质量和结构以及利润留存比率等方面。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状况反映的是上市公司市场占有率水平、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主营业务利润在总利润中的比重高低说明公司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利润留存比率表明公司经营拓展能力。因此,上市公司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主营业务利润占整个利润总额的绝大部分,利润留存比率较高,表明该公司具有良好的成长性。

    1、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快于全国企业。2002年,全国规模以上(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8186.49亿元,同比增长16.68%。而2002年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18999.87亿元,同比增长16.91%,增速略快于全国企业。考虑到企业家数的不同,经过平均后,每家全国企业销售收入为6048万元,平均增长10.64%,而每家上市公司主营收入为15.37亿元,平均增长15.15%,平均增速快于全国企业4.5个百分点,这反映出上市公司市场竞争力明显强于全国企业。

    2、上市公司销售利润率明显高于全国企业,利润结构进一步优化。分析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必须考虑其成长的稳定性,即上市公司的这种成长是否具有持续性和可靠性。一般来说,利润的稳定性主要反映在主营利润的质量及其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上。2002年,全部工业企业的销售(主营业务)利润率为5.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5.45%、集体企业为4.7%、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为5.95%,而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达到了7.01%,明显高于全国其他类型的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继续保持了全国领先水平。

    从上市公司的利润构成可以看出,2002年上市公司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率为94.37%,而投资收益对利润的贡献率则下降到了8.84%,补贴收入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为3.26%,而营业外净收支额则为-6.48%。营业利润不仅占利润总额的绝对多数比重,而且比上年进一步提高3.1个百分点。而投资收益、补贴收入等非主营业务收入在总体规模上逐步减少。但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并未同比缩水,相反还实现同比增长。这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利润结构趋于优化,主业经营增长良好。

    非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的原因:一是2002年股市低迷导致委托理财等投资收益大幅缩水;二是由于所得税政策的调整,一直被上市公司视为"补品"的财政补贴在2002年年报里难以再续辉煌。

    正是由于非主营业务的滑坡,使得上市公司意识到优惠政策、短期投资都只是权宜之计,拓展主营业务、尝试多元化经营增强企业竞争力才是生存发展的根本。去年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升温也推动了上市公司经营景气的回升,在外财缩水的情况下,依然保证了业绩的稳定增长。

    3、上市公司利润留存比率有所提高。利润留存率是指公司税后盈利减去应发现金股利的差额和税后盈利的比率。它表明公司的税后利润有多少用于发放股利,多少用于保留盈余和扩展经营。利润留存率越高,表明公司越重视发展的后劲,不致因分红过多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利润留存率太低,或者表明公司生产经营不顺利,不得不动用更多的利润去弥补损失,或者是分红太多,发展潜力有限。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利润留存率为57.2%,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利润留存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这表明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经营发展潜力。

    上市公司盈利水平高于全国企业,但存在长期财务风险

    上市公司有无投资价值,从财务的角度来评价,取决于盈利能力的强弱和偿债能力的高低。如果一个公司表现出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显然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企业经营成果的两个方面,二者联系紧密。一个决策正确、管理有效的公司,往往同时表现出较高的盈利能力和较强的偿债能力。这是因为一个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往往能获得较多的销售利润,实现较多的净现金流量,从而有助于提高其偿债能力。而一个公司有较强的偿债能力,有足够的现金支付各项费用时,就可以避免停工待料等问题的发生,从而有助于提高盈利能力。这里我们选取全国工业企业与上市公司进行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比较分析。

    1、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强于全国水平。2002年,反映全国工业企业盈利能力的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三项指标分别增长5.2%、5.56%和3.8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分别增长5.45%、5.89%和2.94%,集体企业分别增长4.7%、4.97%和5.64%,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分别增长5.95%、6.39%和5.89%。而上市公司的这三项指标分别增长7.01%、8.84%和3.23%。从这三项利润率指标来看,前两项上市公司明显快于全国企业,显示出其盈利能力明显高于全国企业。

    但是,总资产的盈利水平上市公司仅高于国有企业,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因为,一方面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增长率高于全国企业仅约3个百分点,而总资产增长率却高出约1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本身的资产增长快于利润增长。

    从平均盈利水平来看,2002年平均每家全国工业企业利润为314万元,每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分别为617万元、149万元和541万元。而每家上市公司盈利8711万元,上市公司平均盈利能力大大超过全国工业企业。

    从亏损面来看,2002年,全国亏损工业企业亏损面则为23.4%,亏损面比上年有所下降。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为35.9%,集体企业为15.04%,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为25.91%。而2002年上市公司有167家亏损,亏损面为13.51%,比上年同期上升0.65个百分点,尽管如此,上市公司亏损面远远小于全国工业企业。

    上市公司保持较高盈利水平。一是2002年随着宏观经济景气回升,市场需求明显扩大。1236家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16.55%。而且,其分布在大、中、小公司中较为均衡。二是相关行业出现复苏或繁荣。钢铁、汽车类上市公司业绩的回升或上扬,已经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三是2002年以来新上市公司业绩良好。2002年新上市的中国联通和招商银行分别实现净利润61.92亿元和17.34亿元。其它新上市公司也为净利润的增加做出了程度不同的贡献。此外,上市公司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大多数公司重视其长远发展。

    从上述利润率、平均盈利水平和亏损面等方面综合来看,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高于全国其它企业,上市公司仍是目前国民经济中素质最高的一个企业群体。

    2、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上升,财务风险有所加大。单纯根据盈利能力指标来评价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显然是不全面的,还必须结合偿债能力指标,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有些上市公司可能盈利能力指标很高,但若其偿债能力低下,这样的公司投资价值必然要大打折扣。

    由于上市公司股权直接融资连续两年减少,而宏观经济形势的转暖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大,2002年下半年以来,银行贷款大幅增加,因而2002年上市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对银行借款明显增加,资产负债率为64.77%,不仅高于上年同期,而且高于全国企业的58.71%的水平。资产负债率的上升表明投资者面对的长期财务风险加大。但是,从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来看,上市公司平均流动比率为1.07,要好于全国企业的1.03的水平,资产的短期流动性较好。

    上市公司资金运用效率不够理想

    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发行、配股和增发等方式募集资金在上年大幅减少40.47%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23.18%,仅筹得961.75亿元的资金。2002年上市公司业绩稳步回升,表现出较好的成长性,但是一年来上市公司资金运用效率到底如何?我们主要从资金周转速度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考察。

    1、上市公司平均资金周转速度慢于全国企业。2002年,平均流动资产周转率全国工业企业为1.77次,其中,国有企业为1.43次、集体企业为2.35次,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为2.02次。而上市公司仅为0.67次,不仅大大低于全国水平,而且周转速度比去年放慢了0.59次。2002年平均总资产周转率全国企业为0.75次,其中,国有、集体和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分别为0.54、1.2和0.99次。同期上市公司平均总资产周转率仅为0.46次,也低于全国企业水平。上市公司资金周转速度较慢,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拥有比其他企业更为便利的直接融资渠道,而且其一直热衷于权益性融资,导致资产总额增长较快,但是筹集的资金并没有很快转化为生产能力,资金使用仍然存在粗放经营的倾向,使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无法同步增长。2002年,平均每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15.41亿元,同比增长15.2%,而平均总资产为33.86亿元,同比增长16.81%,增幅高出主营收入1.61个百分点。

    2、上市公司资金的社会效益在稳步提高。2002年,全国工业企业销售税金及附加为1769.43亿元,同比增长14.55%,平均每家企业纳税98.92万元,同比增长7.41%。而上市公司上缴所得税295.03亿元,平均每家公司纳所得税2386.98万元,同比增长17.99%。尤其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额为531.2亿元,同比增长161.42%;平均每家公司纳税4298万元,同比增长136.83%。每家上市公司销售税金是全国企业的43倍,为国家税收做出了较突出贡献。无论是税收增长速度还是单个企业的平均税收贡献,上市公司均好于全国其他企业。税收额的大幅增长表明上市公司的社会效益在稳步提高。上市公司税收增长加快除了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外,与所得税先征后返政策的取消有一定关系。2002年度,实际所得税税率同比提高的上市公司占总数约2/3,符合各类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上市公司仅占总数的1/4。

    结论

    1、2002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现金回报率为2.59%,一年期银行存款实际收益率为1.58%,各期国债平均收益率为2.67%。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适应率偏高、换手比较频繁,投资性较强以及银行存款利率相对较高等情况,去年股票实际投资收益高于银行存款和国债。

    2、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快于全国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明显超出全国各类型企业,而且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高达94.37%,利润结构比较合理因而上市公司具有良好的成长性。

    3、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明显高于全国企业。上市公司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好于全国企业,平均每家公司盈利水平是全国企业的27.7倍;上市公司亏损面远低于全国企业;但是由于总资产增长过快,总资产利润率低于全国水平,仍然存在资产的粗放经营现象;上市公司无论是上交税收增长速度还是单个企业上缴税金均高于全国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在稳步提高。

    4、上市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要好于全国企业,资产流动性较高。但是,上市公司资产债率为64.77%,高出全国企业6个百分点以上,比上年提高13.87个百分点。由于资产负债率上升过快,使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加大,长期发展存在债务负担较重等方面的隐患。

    5、上市公司平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仅为0.67,总资产周转次数更低,仅为0.46次。不论流动资产还是总资产的周转速度明显低于全国企业,资金运用的效率较低,尚存在较大的提升潜力。

2002年全国工业企业与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对照表   
                        全国企业   国有     集体  外商港澳台  上市公司
全部企业数               178876    42696    29423   33591     1236   
亏损企业数               37597     15060    4424    8703      167   
亏损面                   21.02     35.27    15.04   25.91     13.51   
流动资产余额(亿元)       61191.84  33732.87 3976.98 15114.02  28309.00   
流动资产余额增长率%      8.88      4.58     6.05    11.24     132.72   
固定资产净值余额(亿元)   58702.32  39709.3  2587.64 11784.61  19952.57   
固定资产净值余额增长率%  7.55      6.27     6.43    6.14      77.05   
资产总计(亿元)           144791.39 89721.11 7779.74 30875.89  41750.52   
资产增长率%              9.16      6.19     7.87    9.49      24.59   
负债合计(亿元)           85008.78  53096.69 4928.28 16787.03  27043.52   
负债增长率%              8.55      5.51     6.5     9.27      14.48   
产品销售收入(亿元)       108186.49 48385.88 9340.54 30580.96  18999.55   
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      16.68     11.64    13.7    19.14     16.55   
产品销售成本(亿元)       88801.64  38435.19 7991.33 25134.2   12856.22   
产品销售成本增长率%      16.59     11.26    14.27   18.33     30.56   
产品销售费用(亿元)       4001.67   1506.71  329.54  1412.19   776.5   
产品销售费用增长率%      15.02     12.27    7.93    17.24     30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亿元) 1769.43   1421.07  77.23   148.66    531.28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增长率%14.55     14.17    9.81    19.8      161.42   
财务费用(亿元)           1985.4    1210.7   138.62  381.96    271.29   
财务费用增长率%          6.05      5.55     1.03    3.43      28.09   
管理费用(亿元)           6278.16   3565.64  378.57  1516.79   1160.51   
管理费用增长率%          9.94      7.15     5.71    11.79     28.87   
利润总额(亿元)           5620.35   2636.14  439.07  1818.68   1331.29   
利润总额增长率%          20.59     15.29    21.82   29.22     23.64   
销售利润率%              5.20      5.45     4.70    5.95      7.01   
资产利润率%              3.88      2.94     5.64    5.89      3.23   
成本费用利润率%          5.56      5.89     4.97    6.39      8.84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1.77      1.43     2.35    2.02      0.67   
平均资产周转率           0.75      0.54     1.20    0.99      0.46   
资产负债率               58.71     59.18    63.35   54.37     64.77
6
 楼主| 发表于 2003-5-27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2002上市公司年报报告之六·上市公司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还没有完全健全,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一方面是管理层缺乏人财物的全面经营权利,另一方面是外部制约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

    ●转轨时期的制度缺陷,无力从根本上防止造假公司的包装上市;增发配股的政策规定使一些上市公司始终热衷于"圈钱游戏"

    ●市场炒作在客观上诱导上市公司制造虚假概念,使得一些上市公司的精力并没有真正放在市场的营销和管理上

    ●从目前披露的情况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资产处置型,主要有掏空损失、投资损失、闲置损失等;二是股权转让型,如股权简单转让型,即股权直接转让给外在投资者,股权复杂转让型,如MBO等,值得关注

    据统计,2002年度上市公司一举扭转2001年度整体业绩滑坡,平均每股收益、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净利润以及平均主营业务收入等主要经营指标,均实现了10%左右的增长。这一方面印证了中国经济的良好运行态势,另一方面也表明治理整顿政策的卓有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夯实证券市场基石,仍然任重道远。

    股权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问题的核心,在于其股权结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可流通的大量国有股(包括法人股)占有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

    据上市公司年报统计,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所占比重为39.0%、法人股所占比重为25.4%,合计为64.4%;在上市公司总量的股权结构中占有绝对的控股地位。或者说,在目前我国1200家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就占了80%的比重。这就使得我国上市公司"责权利"不能很好地统一,公司经营中容易产生短期化行为。

    同时,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转轨时期,可流通股与不可流通股并存,上市公司的问题,在原有国有企业问题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复杂化。

    在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下,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需要同时关注两块财富:一是公司所拥有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以最大化实现财富的增值;二是自身所拥有的股份及其所对应财富的增值。在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下,股份是全流通的,因此控股股东自身所拥有的股份及其价值取决于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评价或预期。如果评价或预期好,公司股价上升,控股股东的股份及其对应的财富就升值;如果评价或预期不好,公司股价下跌,控股股东的股份及其对应的财富就减少。这是一个很完善的运行机制,控股股东如果存在对上市公司的掠夺或侵害等,其收益可能抵消不了股价下跌带来的财富损失,同时,还将面临社会信用和法律诉讼等更致命性的损失。因此,这种制度决定了控股股东将努力认真经营,以争取获得更多更好的利润。当然,即便这样,可能还是无法完全避免个别事件的发生,如安然、世通的造假事件等。

    而在国有控股及股权分割、经济信用有所缺失的情况下,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为准则就发生了更大的变异。由于"责权利"并没有实现很好的统一,因此控股股东的代表----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及其管理层,并没有足够的经营好上市公司的动力和压力;由于国有股权不流通,因此二级市场股价的涨跌,对国有资产并不构成增值或贬值的动力或压力;与国有企业相比,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进一步增发、配股来融资,通过影响和操纵二级市场股价,实现投机和赢利的目的。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各种不规范行为不断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经营业绩还存在一定不足

    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与我国宏观经济的景气扩张也相吻合,同时也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见表1),但与集体企业、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相比,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

    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利润率为3.2%,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2.9%略高0.3个百分点,但比集体企业的5.6%低2.4个百分点,比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5.9%低2.7个百分点,差距较为显著。其中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仅以相当于上市公司75%的资产,就创造出相当于上市公司137%的利润总额。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还没有完全健全,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例如,一方面是管理层缺乏人财物的全面经营权利,另一方面是外部的制约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二是许多在市场经济国家中证明是有效的管理方式,还没有真正的引进。如管理层的期权制度等。三是转轨时期制度缺陷的影响。包括上市的政府审批制,无力从根本上防止造假公司的包装上市;增发配股的政策规定使一些上市公司始终热衷于"圈钱游戏";市场炒作又在客观上诱导上市公司制造虚假概念和报表等等。这使得一些上市公司的精力并没有真正放在市场的营销和管理上。

    "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绩差",这是人们对部分上市公司的业绩轨迹所作的评价或总结。其中原因,既可能是前期过度包装后业绩的逐步真实显现,也可能是上市公司缺乏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

    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以及会计问题

    在现实经济中,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在证券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密切关注。

    承认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经济管理的目标就要努力增加信息的披露和沟通,防止利用信息优势而获得超前社会的不正当利益,努力营造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体系。

    在美国,安然等事件发生后,纽约证券交易所颁布了一套新的上市公司治理标准,主要内容在于增强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给予投资者更多的发言权以及加强公司内部审计,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在我国,由于法规体系尚不十分完善,经济体制正在转轨,证券市场正在培育和发展中,因此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等问题相对更加普遍和突出。

    虽然经过2001年至2002年全面普查和严厉监管,我国上市公司中明显和严重违法违规的行为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但是,我国上市公司中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及其引发或存在的相关问题仍然是比较严重。例如,2002年,受到有关部门查处、稽查或是谴责、罚款的上市公司数量相当多,初步统计约50家,其中尤以申华控股、深能源、国电电力、三九医药等,较为引人注目。另外,2002年,总计有383家上市公司披露各类担保公告,其中前三季度的担保总金额超过了300亿元;同时,有217个募股项目被变更资金用途,71家上市公司的资金用于委托理财;上市公司闲置资金合计超过3000亿元(募集资金及自有资金)等。社会公众对此更多的是事后获知。  

    另外,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还主要包括:虚构交易事实、偷换会计政策、虚假资产充数、大肆吹嘘盈利、掩饰委托理财以及隐瞒各种重大事项(包括大股东抽血、诉讼、担保)等。

    近一年来,已有110家、近10%的上市公司变更了会计师事务所,其中的磨和耐人寻味。

    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仍时有发生

    从目前披露的情况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失,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或类型:

    1、资产处置型

    这又可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掏空损失。近期较为引人注目的有:菲菲集团注入菲菲农业4.2亿元的实际"零资产"或"负资产",而菲菲农业为此付出4.5亿元净资产的代价;长兴实业在大规模资产置换和大股东占用后,其1亿元的配股资金和2亿元的银行贷款,到2002年三季度只剩下帐目上的73万元等。

    二是投资损失。这种损失与掏空损失有时很难截然分开,或说许多投资损失的背后正是因为实际的掏空行为。但是作为一大类,它还是可以相对独立。投资损失较为突出的有,近期因为违规炒期货而被曝光的东北高速,除公路项目外,其投资的项目几乎全都亏损。

    三是闲置损失。这一方面是因为开发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可能也受到体制的影响和制约等。例如重组两年的济南百货,因为激烈的冲突和纠纷,导致主业实际停顿,2001年至2002年累计亏损1.5亿元。

    2000年以前,一些上市公司的资产处置,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为了迎合市场的炒作题材需要;二是为了掏空或部分转移资产。2001年以来,由于市场的炒作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因此掏空或部分转移资产的行为,就显得更为突出。

    2、股权转让型

    这主要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股权简单转让型,即股权直接转让给外在投资者。自2001年6月财政部恢复国有股向非国有企业转让以来,已获准转让全部或部分国有股的上市公司有近30家,大多数是近三年来一直保持盈利、质地较好的公司,其中包括豫园商城、吉林敖东等一批业绩较好的公司。2002年11月,中国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对外商并购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敞开了大门。从目前的情况上看,上市公司国有股向非国有企业的转让,其价格基本上都是处于净资产值附近(见表2)。

    据有关统计,从2002年6月23日国有股向非国有股单位协议转让的审核工作解冻以来,截至2002年12月20日,公告国有股权向非国有单位转让的上市公司共有90家130起;已明确公告转让价格和转让股数的有67家公司96起,转让股数共计40.63亿股,涉及金额约102.22亿元,平均转让价格2.52元/股,而这些公司2002年三季度加权平均净资产值为2.36元/股,溢价6.8%。  

    这种转让至少有可能在三个方面低估了国有股的价值:品牌影响的无形价值、低成本负债的市场价值以及具有增发配股资格的证券市场垄断权利的相应市场价值等。如果目前二级市场平均10元的价格、40倍的市盈率、折合年收益率2.5%是有投资价值的话,那么同一企业下的国有股权,以净资产值2.5元的价格转让,其是否有资产流失、流失多少等,可能就很容易进行定性的分析和推算。

    二是股权复杂转让型。这种情况更加复杂。这里我们仅以MBO为例进行简要的提示性分析。MBO(Management Buy-outs)----管理层收购,应当是属于引进或借用国外的概念。最早在国内推行和宣传MBO的,是国内老牌民营企业龙头----四通集团。受到四通集团的启发,国内大量的集体、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纷纷抢滩MBO。其中最早获得成功的,是2001年1月的粤美的。目前MBO在我国已经呈迅速发展态势。据报道,目前有20家上市公司明确实行了MBO,有100多家上市公司正在积极准备或即将推出MBO;而在苏南地区,集体企业控股的非上市公司甚至100%完成了MBO。

    从理论上看,我国MBO存在三大焦点:信息公开、市场竞价以及公布资金状况。我国MBO与国外MBO的核心差异在于,国外MBO依据的是市场竞价原则,而我国的一些MBO依据的是暗箱协议操作,同时大多数的购买价格甚至是低于净资产值。这应当算是第一层面的资产流失了。其次,目前我国大量的集体、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其管理层的个人资产,正常的高端应当是百八十万的数量级;一经MBO,迅速跃升至亿万的数量级,既然有收益,就会有相当的损失,究竟谁受到了损失,还需要仔细研判。同时,目前也存在大量的信托收购,在主管部门对MBO仍存有疑虑的情况下,有理由怀疑,部分的信托收购有可能是MBO的隐秘通道。当然,总体考虑到20多年来,我国改革的进程、民营化的成果以及所带来的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我们对很多问题可能就会抱有更加宽容的心态。

    结论

    首先,应当尽快解决上市公司股权分裂的问题,这是解决目前上市公司存在诸多问题的基础或核心,同时也是持续提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途径。

    其次,应当努力塑造一个更加完善的证券市场体系。

    近两年来,我国有关管理部门在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市场化、制度化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如发行核准、信息披露、严格监管、减少行政审批、加大退市力度、发展机构投资者以及全方位开展国际合作等等。这就为我国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化和规范化的宏观环境。

    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在证券市场体系的规范化建设方面,应当着力加强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解决或缓解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的问题;逐步提高市场交易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程度。这既包括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同时也包括对政策本身的要求。例如应当防止利用重大政策的出台而获取暴利的行为,推荐公司上市应当具有更大的经济责任等。二是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合作与接轨。例如吸引更多外资参股券商基金,宏观政策的制定应当更多地考虑金融资产的价格等。

    尤其是在推进国有资产改革和市场化建设方面,我们既应当考虑现实经济主体的公平竞争性,同时也应当具有更深远的历史视角。

    第三,在加强股权改革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努力提高和加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

    2003年通过政府机构改革,我国增设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从而结束多年对国有企业管理"五龙治水"的格局。这对我国加强和改善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国有企业管理和改革,提高其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无疑都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2002年1月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和2003年1月发布的上市公司七大治理改革措施等,仍将或应当在今后一段时期里,继续作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原则和方向,同时适当考虑加大必要的力度。例如,配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解决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强化上市公司及其高管人员的诚信责任,推出有关诚信评价制度和诚信记录;建立上市公司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以保证我们的上市公司在自身和环境的改革和规范进程中,其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不断得到稳步的提高。

表1  2002年我国各种类型工业企业资产利润率比较(单位:亿元、%)   
          国有及国有 集体企业  外商和港澳台 上市公司整体     
           控股企业              投资企业   
资产总额    89721      7780     30875         41200   
利润总额     2636       439      1819          1330   
资产利润率   2.9       5.6       5.9           3.2   

表2 部分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的价格与净资产值的比较(单位:元)   
             粤美的  深方大  湘酒鬼  蜀都A  佛塑股份  特变电工   
转让价格     1.98     3.30    4.1     1.30    2.96      2.50   
净资产值     4.07     3.58    4.2     1.43    3.18      3.36   
转让价格/                                             
净资产值(%)  48.6     92.1    97.6    90.9    93.1      74.4   
来源:根据媒体报道整理;多次转让价格以算术平均计算。
7
 楼主| 发表于 2003-5-27 09:28:00 | 只看该作者
2002上市公司年报报告之七·上市公司经营环境趋于多样化  



    ●某些领域存在过热苗头,对相关上市公司不利

    ●部分上市公司受惠于能源、原材料短缺

    ●SARS对当前经济造成一定冲击

    ●积极的财政政策谨慎淡出,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积极

    ●利率市场化须逐步推进,银行类上市公司面临发展机遇

    ●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加速上市公司国有股股权转让

    2003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开局良好。但受SARS这一突发事件的冲击,一季度高增长的局面在年内是否得以延续尚需观察。由于我国经济健康并未受影响,支持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具有持续性,而新一届政府顺利接掌管理国家的重任,并在SARS疫情中表现出非凡的执政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因此,如果SARS在6月份得以及时控制,政府年初提出的经济增长7%左右的预期目标完全可以实现,由此也给上市公司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某些领域存在过热苗头,对相关上市公司不利

    对于今年一季度各项经济指标的全面升温,有关专家提出了经济过热的担忧。对经济"过热"存在三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当前经济尚未过热,应加大"油门"保证经济高速增长。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已经过热,应紧急降温。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只在某些行业和地区存在局部过热或有过热的苗头。我们认为第三种意见更符合我国经济的具体实际。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其内在缺陷也很明显,体制性过热的因素依然存在。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有大干快上的倾向。近年来,在全力推进城市化建设中,一些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的口号下,依靠大规模出让土地、收取50-70年的土地出让金来补充政府财力,导致土地供应混乱,土地开发过大。地方政府一次性出让土地使用权,还导致房地产开发商展开"圈地运动",抬高了地价,造成住宅价格居高不下,商品房供给结构失衡、空置率较高,房地产热存在一定的"虚火"。另外,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但有些地方政府把新型工业化理解为大上工业投资项目。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各地纷纷兴建汽车城、大学城、电子城、工业园区等大规模投资项目。

    其次,汽车、房地产的火爆拉动对相关行业的需求,导致社会资源大量向其聚集。2002年,房地产、钢铁、建材等行业投资出现较大幅度增长,2003年初这种势头不减。而2002年汽车销售呈现爆发式增长,更使不少地方将汽车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各地结构趋同现象较为明显。

    2002年下半年,舆论界出现房地产业的"泡沫"之争。许多地方房地产投资开发不重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高档住宅建得过多,供求结构失衡,直接危害到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质量。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全局性的房地产膨胀和经济过热,但如果对这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不引起高度注意,投资规模继续过快过猛增加,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为此国家明确指出,对一些地方房地产投资过猛、高档房地产开发过多的现象,应引起高度警惕,避免盲目开发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央行在其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对房地产业所存在的过热现象给予了明确的提示。随着央行对房贷政策的调整,2003年房地产行业的增长可能放缓。  

    2002年汽车市场的高速度发展,建立在较牢靠的客观基础之上,因此汽车行业"过热"的提法并不恰当。但应当看到,2002年汽车市场带有少许"累积需求释放效应"的色彩。也就是说,2002年的销售量并不都是当年形成的需求量,而是前些年积淀下来的。这种积沉需求和购买力2002年被化解,以后不一定会有这种现象发生,或者不会积淀那么多。这样,市场需求就可能收缩或放缓。与此同时,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目前各地对上汽车项目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许多地区出现了以当地政府为主导的汽车项目投资、"汽车城"建设等,任其发展将对汽车行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部分上市公司受惠于能源、原材料短缺  

    2002年以来,经济的持续升温,以及房地产、汽车等高增长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部分能源与原材料面临短缺局面。

    2002年全国用电快速增长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不仅是东部地区用电增长快,中西部地区也突破常规,用电呈快速增长的状态。2003年,我国GDP增长仍有望保持在7%以上,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将快速增长,钢铁、煤炭、有色金属和化工等高耗电行业将持续发展,民用电需求持续增长。但由于自1998年以来国家计委严格控制电力项目,电力投资增长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近几年新增电力不能满足持续增长的用电需求,2003年我国电力供需缺口依然存在。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日前分析指出,今年大部分电网全年都将面临供电紧张甚至拉闸限电的局面。电力行业属于基础能源行业,从以往的经营业绩来看,整个行业的收入和盈利水平高于沪深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2003年电力紧缺的局面对电力上市公司十分有利。

    火力发电和钢铁行业是我国煤炭消费的主力。2002年入秋以来,我国主要江河来水偏少的情况至今仍无大的改观,众多水电站减少的发电量要由火电增发来补充。新增火力发电机组投产和对火电增发的需求也加大了对煤炭的需求。而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冶金用煤大增。2002年是煤炭行业自1997年以来运行质量和效益最好的年份。

    由于我国消费增长平稳,当前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受投资的拉动,2002年以来,经济逐步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进而加大了对原材料的需求,促使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钢铁、有色金属、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受此影响,钢铁类、有色金属类企业效益显著回升。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使得下游企业,例如以棉花为原料的纺织企业以及以钢铁为原材料的造船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为企业提升效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SARS对当前经济造成一定冲击

    自2002年11月在广东发现首例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病例以来,SARS逐步向全国扩散,疫情来势迅猛。不仅危害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国内外各专家学者、研究机构都给出了自己的预测。其中,最为悲观的估计是GDP增速下降3至5个百分点,中间的估计为1至2个百分点,乐观的估计为0.2至0.5个百分点。分析各种预测结果,我们发现,来自于国际社会的预测较为中性。例如,世界银行认为受SARS影响,今年我国GDP增速将降为7%至7.2%,而亚洲开发银行认为将降到7.3%,而全球8家主要投资银行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增长预期修正值显示,SARS疫情只会使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速度减慢0.2%。这些信号表明,外界相信中国能够战胜SARS,相信中国经济还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倾向于国际机构所做出的中性估计。

    就目前情况来看,SARS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冲击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旅游、餐饮、零售商业等受灾严重,直接影响到我国消费。

    其次,对出口以及吸引外资造成负面影响。

    再次,旅游、商务活动的减少直接导致铁路、民航等交通运输业务清淡。

    不过,在看到SARS短期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国内还有很多有利于经济成长的因素。

    首先,从宏观角度上和较长时间内来看,SARS不可能动摇我国经济的根本。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景气全面回升,开始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宏观经济增长整体而言是健康的。而对部分有"过热"嫌疑的行业,SARS的出现无异于向过热的经济浇了盆凉水,有利于其降温。

    其次,SARS虽然来势汹汹,但必将被人类所战胜。因此,它的影响只能是暂时的。

    再次,我国经济目前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不管是2002年的GDP还是今年一季度的GDP构成中,第二产业都占据绝对主体地位,第三产业比重还比较小。而此次SARS的影响主要在第三产业,包括零售业、旅游业、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

    第四,我国是大国经济,内需占主导地位。我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SARS虽然给我国对外经济造成一定的困难,但在国内的回旋余地还很大。

    第五,尽管一些外国公司可能会因为SARS疫情而推迟对中国的投资计划,而国内居民的一些消费行为也受到抑制。但我国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等优势并没有因为SARS的到来而消失。外商投资计划不会完全取消。而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也只是延迟进行。

    第六,我国目前处于经济景气上升期,企业投资积极性较高,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同时,投资活动计划性、目的性较强,增长惯性较大,再加上政府对SARS防治方面的投资支出将大量增加,预计全年投资增长幅度仍然可以保持一定增速。

    最后,目前我国疫情主要集中在以北京为中心,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在内的北部地区。而广东的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以上海和广东为中心的长江三角区和珠江三角区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带,这两个地区的稳定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SARS疫情对整个经济运行造成冲击的前提下,多数上市公司的业绩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旅游类、餐饮类、交通运输类、零售类上市公司将首当其冲,已出现"过热"苗头的房地产业也会有所降温。但与此同时,医药类上市公司、生产消毒剂的化工类上市公司以及信息产业却面临商机。只要SARS最终得到控制,旅游、购物这些被推迟的消费将得到恢复,上市公司的外部环境将恢复到以前的水平。

    积极的财政政策谨慎淡出,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积极

    积极财政政策开始出现转型迹象。一方面,今年国债发行规模1400亿元,比去年少了100亿元。同时,今年的国债资金使用方向也有了重大调整,重点用于续建和收尾项目,而不是新建重大项目。另一方面,2002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更加强调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当然,在当前遇到SARS冲击的情况下,为防止经济下滑,积极财政政策还应保持适度的力度和规模。

    资金供给充裕,货币政策适度积极。为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2002年下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逐步表现积极,货币投放与金融机构信贷明显增长,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大。进入2003年,这一特点表现更加明显。2003年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8.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20.1%,加快10个百分点。M2、M1增度比年初预定的增长目标高出3至4个百分点,高于同期GDP与居民消费物价增长幅度之和8至10个百分点。2002年下半年以来,受经济回升、贷款需求扩大和商业银行逐步建立和完善贷款营销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贷款供给增加这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金融机构开始走出前几年"惜贷"的阴影,信贷扩张步伐加快。今年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同比增速比年初高1.1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最高的。一季度,累计贷款增加8082亿元,同比多增加4758亿元。与前四年相比,一季度信贷扩张非常明显。新增短期贷款主要集中在商业、建筑业、农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贷款,新增中长期贷款则集中在基建贷款和个人住房、汽车消费贷款。贷款投向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增长具有合理性。

    当前,SARS危机使我国财政收支紧张,而今年增发1400亿建设国债的盘子在年初已经确定,积极财政政策回旋的余地较小。因此今年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2002年下半年以来的积极态势,以保证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这意味着2003年整个社会资金环境将好于2002年,资金供应相对充足。

    利率市场化须逐步推进,银行类上市公司面临发展机遇

    自1995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初步提出以来,几年间,我国已放开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及货币市场利率,包括金融债发行利率、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国债按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在我国目前多数条件不满足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需要相对较长的过渡时期。目前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尚未具备,时机并不成熟。2003年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仍将停留在试点阶段。

    从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看,伴随利率市场化,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将呈上涨趋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在实行利率市场化的20个国家中,15个国家的名义利率上升,17个国家的实际利率上升。而我国在利率管制的前提下,经过8次降息后,存贷款利率目前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可能将是提高利率过程。在存贷款利率逐步实现市场化的进程中,存贷款利率的长期走势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但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将表现为存款利率保持相对稳定,贷款利率浮动范围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不断扩大。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类上市公司与非银行类上市公司的影响不同。对于银行类上市公司而言,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收入以存贷差收入为主,贷款利率的逐步放开,其竞争压力将会加大。但从央行公布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步骤来看,短期内扩大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和限制存款利率上浮的举措反倒对银行有利。2002年,银行业上市公司持续受惠于政策保护和宏观经济增长,业绩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03年货币供应和银行贷款总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银行上市公司业绩将持续向好。

    贷款利率的浮动变化直接影响到非银行类上市公司的资金筹措。由于上市公司一般都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或重要地位,财务基础较好,加之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更注重信息公开披露,信誉较好,偿贷能力较强,因此银行更愿意与上市公司接触,提供更优惠的贷款利率,从而有利于上市公司降低筹资成本,增加利润。

    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加速上市公司国有股股权转让

    200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列为2003年四项改革之首。2003年4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获批挂牌。随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建立以及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组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宣告拉开。与此同时,国有股权转让的进程出现加快之势。据统计,自2002年8月方向光电发布国有股转让获批公告以来,国有股转让开始密集出现。而在此之前,国有股向非国有单位转让的大门是关闭的,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仅在国有部门间转移,转让对象的限制使得国有股转让数量非常有限。自方向光电获批转让国有股以来,总计约有70来家90来起国有股转让事宜获得批复,同时有将近120家180起涉及国有股转让事宜的公告(包括已获财政部批准)。就以上国有股的受让方来看,很多是民营企业,此外还包括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外资等。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是导致国有股权转让提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国资委的建立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国资委作为上市公司所有者"到位"后,使得重组对象变得更加明确,也使上市公司国有股股权转让的审批主体进一步扩大,从而将大大简化上市公司国有股股权协议转让的审批程序。另一方面,从今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指导方向来看,上市公司国有股股权的转让意味着国有资本陆续从一些竞争性行业淡出,同时引入民营经济与外商投资,国家只保留少量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垄断性行业。可以预计,2003年,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将形成一个高潮。未来竞争性行业中国有股权超过50%的上市公司,特别是行业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将成为并购重点。

近年一季度全国财政收支情况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全国财政收入        
比上年同期增长       8.7%  21.6%  23.8%  27.9%  3.4%   26.7%   
全国财政支出         
比上年同期增长      12.3%  17.5%  29.1%  19.2%  23.9%  10.9%   
基本建设支出增长     3.0%  44.4%  2.9%   38.9%  60.1%  -29.6%   
财政收支节余(亿元)  276.22 484.20 501.99 849.02 296.45 1312.82
8
 楼主| 发表于 2003-5-27 09:29:00 | 只看该作者
2002上市公司年报报告之八·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近几年,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并对产业结构更新形成了有效的推动,催生了一批高速增长的主导产业群,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电子及通讯产品制造业高速增长

    ●汽车工业步入快速增长轨道

    ●住宅与房地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旅游业增速稳中趋快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产业发展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加深。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在遵循工业化过程普遍规律的同时,也在充分利用全球化的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的全面发展和结构更新。而上市公司作为各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然受到国内外环境的综合影响,在全球产业调整中既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也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在上市公司中得到充分体现

    21世纪初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延续上世纪末的发展势头,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业结构高效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1、国际产业发展变动趋势

    (1)服务业在经济活动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纷纷进入后工业化发展时期,在知识、技术和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服务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势头,产出比重持续上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服务业发展仍相对滞后,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2)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

    在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内,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已经取代了汽车、化工、钢铁等传统制造业,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90年代下半期,信息产业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信息技术的扩散与应用引起相关产业的技术革命,并加速改造着传统产业。

    (3)以技术为媒介的产业间国际转移演化出全球分工新格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间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发达国家通过投资和贸易等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成熟技术和过剩生产能力,劳动密集和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业比重大幅度下降。伴随着国际产业和技术的转移,国际经济新分工体系日益形成。

    2、上市公司的发展将与国际产业调整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上市公司发展与国际产业运行轨迹不断贴近,受国际产业调整变化的影响也逐步加大。2002年年报资料表明,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产业适度萎缩,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制造业地位继续增强,服务业增长速度加快,国际产业调整对上市公司经营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

    (1)上市公司行业布局进一步优化。2002年,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226家,比2001年增长4.34%;其中传统产业如农业和采掘业比重呈下降趋势;金融保险业和信息技术业公司数目分别增长12.5%和8.06%,均超过上市公司平均增幅。与此同时,金融保险业和信息技术业公司总资产分别增长138.72%和36.32%,明显高于19.44%的平均水平,说明这两个行业的规模扩张速度加快,上市公司的技术密集程度进一步加强。

    (2)传统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益增长缓慢或呈下降势头。2002年,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总体经营效益下降,加权平均的净利润、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的降幅分别达到93.83%、94.17%和94.29%,是所有上市公司中同类指标下降幅度最大的行业。采掘业上市公司的加权平均净利润和每股收益也仅出现微弱增长,低于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3)制造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益增长稳中趋快。随着世界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和地位呈上升势头。2002年制造业上市公司达到711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57.8%,排名第一。该领域上市公司加权平均的净利润、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幅度均在47%以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4)服务业领域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大幅度提升。批发、零售贸易业和房地产业上市公司的总体经营业绩高速增长,大大超过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上市公司的加权净利润、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比2001年增长4倍以上;房地产业上市公司的上述三项指标增长率也均超过150%。

    (5)国际产业周期性调整给上市公司经营造成显著影响。2002年,受全球信息产业继续调整、增长滞缓的影响,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经营滑坡较为严重,该领域上市公司的加权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的降幅分别达到44.07%和31.54%。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萧条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内相关行业的经营活动。2002年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也有所下降。

    国际产业波动剧烈增加了相关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

    尽管伊拉克战争已经速战速决,但战后重建仍困难重重,国际政治和地缘冲突风险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强,对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的发展形成制约,也使国际金融和商品市场波动幅度加大。与此同时,全球产业发展缓慢且趋于不稳定。这些都增加了上市公司的外部风险。

    1、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复苏进程延缓

    尽管信息产业泡沫破灭引起的世界经济增长下降已经结束,但全球经济整体复苏进程仍相对滞缓,尚不具备快速增长的条件和动力。首先,缺乏持续性的增长亮点。全球信息产业的调整仍未结束,新技术及其相关的产品增长点尚未出现。其次,区域经济发展普遍不景气。美国经济增长受战争影响而相应推迟;欧元升值制约了该地区出口的增长,经济复苏停滞;日本经济尚未完全走出低谷;SARS蔓延又使稍有起色的东亚经济受创。近期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纷纷调低了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初步判断,世界经济增长加速要推迟到2004年。

    2、国际贸易增势减弱,贸易保护抬头

    世界经济增长的减缓,将直接影响世界贸易量的扩大。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往往容易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近年来,发达国家利用反倾销、设置技术和环保标准等措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实施制裁和限制,今后一段时期内,这种贸易保护势头将有增无减。

    3、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波幅加大

    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普遍持续上扬。据联合国统计,2003年一季度,国际市场全部非能源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达到15%,其中农产品和金属矿物价格的涨幅分别为19.3%和5.5%。石油价格在战争后虽有所回落,但战后伊拉克生产恢复尚需时日,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不稳定和OPEC限产等因素仍将对原油价格的下降形成制约。国际金融市场上企业造假频发,严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经济疲软也使企业业绩整体下滑,兼并和收购活动大大减少。金融市场上的这种低迷和萧条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4、国际产业发展趋缓,波动性加大

    今后两年,受世界经济周期性调整影响,全球产业发展速度普遍减缓,在整体上缺乏亮点的情况下,波动将更加频繁。

    (1)农业生产将缓慢回升

    2003年始,在世界经济转暖的带动下,全球农业有望缓慢回升,产量、贸易量和价格均将适度上扬。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年4月初发表的预测显示,2003年世界粮食产量将达到18.95亿吨,增长3.4%,其中小麦、粗粮和大米的增幅将分别为3.6%、3.7%和2.2%。OECD也预测2003年至2005年世界粮食出口增长幅度约为1.5%。IMF和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2003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将超过8%。

    (2)制造业有望步出低谷

    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将适当带动制造业的复苏。有资料表明,今年一季度,主要发达国家(地区)的制造业订单均出现回升,其中美国3月份新订单额比上月增长2.2%,民用项目中增长最快的是工业机械、导航设备和电子医学测量及控制设备等,增幅分别达到35.9%、24.8%和15.2%。德国制造业订单指数近两个月同比分别增长1.6%和4.1%;日本首月机械设备订单额同比增长90%以上。

    (3)服务业继续平稳增长,内部分化加剧

    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好转将推动服务业增幅的继续回升。其中知识密集型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企业服务以及通讯服务等领域回升较快。伊拉克战争和非典型肺炎等突发事件使世界航空和旅游业遭受重创。国际旅游组织原预计,2003年下半年旅游业将走出伊拉克战争的阴影,但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将使复苏进程推后。"9·11"事件已使世界航空业蒙受了1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国际民航组织估计,伊拉克战争和SARS将使民航业再遭受100亿美元的损失。与旅游业相关的餐饮、旅馆和零售等行业的增长也将相应减缓。

    5、世界经济和产业形势的变化使相关上市公司的经营稳定性有所下降

    从事进出口经营以及产品生产外向关联度较强的上市公司,受国际经济和产业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各行业上市公司由于所处的经营环境不同,受影响程度和方向也存在较大差异。

    (1)农业和采掘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有望改善。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将使进口农产品成本上升、价格提高,促进生产和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需求的上升;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增长和价格的上扬也有利于出口型上市公司效益的改善。采掘业上市公司中煤炭和金属矿物出口比重高的企业也将从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中获益。

    (2)制造业上市公司走势分化。轻工、纺织、家电等传统出口行业在国内外钢材、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成本有所上升,同时国际上针对该类产品的反倾销可能性增大,因此总体利润空间缩小,业绩增长趋于不稳定。石油开采和加工业上市公司将继续从相对高企的国际原油价格中获益,业绩可望保持平稳增长;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和化学纤维制造业上市公司由于处在石油相关产业链的下端,偏高的油价将提高其生产成本,如果销售价格不能相应上浮,则利润增速有下降的危险。

    (3)服务业上市公司波动加剧。全球航空和旅游业前景暗淡,将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消极影响。国际经营业务比例较高的航空运输和旅游上市公司的业绩将出现滑坡,旅馆、餐饮和零售业相关上市公司的经营也将受到冲击,但程度较轻。此外,国际金融市场的低位徘徊将对国内证券市场的活跃性产生不利影响,金融和保险类上市公司经营不确定性提高。

    国内行业发展趋势及国家产业政策走向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快速发展阶段,其独特的增长周期相对于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某种不同步性,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各行业经营受国内产业发展和政策的影响更为显著。

    1、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增长亮点突出

    近几年,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并对产业结构更新形成了有效的推动,催生了一批高速增长的主导产业群,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电子及通讯产品制造业高速增长。该行业技术含量高,近三年的产值和销售收入增长一直保持在20%以上。国际信息产业的恢复增长、电子信息领域新技术、新业务的快速更新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步伐加快将为这一行业的高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预计今后几年该行业的增长速度仍将保持在30%左右。  

    (2)汽车工业步入快速增长轨道。近年来,国债投资的增长和轿车进入家庭步伐的加快从投资和消费两方面拉动了汽车工业的快速增长。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汽车及相关产品关税的下调和整体价格的下降,极大地点燃了消费热情,该行业销售收入增长已连续三年超过20%。今后几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各类汽车产品的需求增长潜力巨大,预计该行业的增长速度将保持在25%以上。

    (3)住宅与房地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和住房市场化的推进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共同拉动了房地产业的高速增长。近几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速度达到30%左右,土地开发、竣工和销售面积稳步增长,个人购买商品房比例继续大幅提高。今后两三年内,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需求将继续成为房地产业增长的动力源,该行业在调整结构、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有望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长速度。

    (4)旅游业增速稳中趋快。加入WTO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日益加快,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促进了国际商务和私人旅游的快速增长。在SARS等不确定因素消除后,旅游业将逐渐复苏,并可望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

    2、国家产业政策变化为上市公司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方向,也将成为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作重点。新产业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技术与能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新产业政策的核心是鼓励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这为上市公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上市公司应充分利用证券市场上筹资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适时研制开发,引进本行业的国际先进技术;加快产业转型步伐,通过资产重组等形式构建新型产业链,以提高整体竞争实力。

    3、国内行业发展特点和产业政策变化拓宽了上市公司的发展空间

    未来几年,电子及通讯产品制造等主导产业的快速增长,将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增长;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也给一些行业的上市公司创造了发展机会。我们认为,增长潜力较大的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以下领域:

    (1)信息通讯技术、生物工程、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国家已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并制定了在2005年将该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提高到30%以上的发展目标。这类行业可获得投融资、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其所属上市公司在几年内有望保持高增长。

    (2)汽车及相关产品制造业。汽车工业在中国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由于WTO过渡期的存在,该行业的高利润空间至少还可以维持3年。预计汽车业上市公司利润将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智能、洁净、安全、节能型汽车是该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拥有此项技术的上市公司业绩将出现飞速增长。同时,橡胶、轮胎、钢铁、数控机床和石油加工等汽车相关产业上市公司业绩也将平稳上升。

    (3)房地产业及相关领域。由于房地产业上市公司的行业代表性不强,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有可能继续滞后于整个行业。但水泥、建材、钢材等原材料和电力、燃气和社会服务等基础设施的相关行业却有望从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中获得支撑,这些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将稳中趋升。

    (4)旅游及其他服务产业领域。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将拉动交通、旅馆、餐饮、娱乐、零售等一系列相关产业景气的上升,这些行业上市公司经营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5)能源、电力和环保领域。发展新型、高效、清洁能源技术和石油替代技术是我国产业政策的又一着力点,相关基础设施类上市公司亦可从技术开发中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表1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较
国别/年份    1980  1989  2000  2001   
全世界        56    —   66.3   —   
低收入国家    30    31   43.6  44.6   
中等收入国家  46    50   55.0  53.8   
高收入国家    59    —   69.5    —   
美国         64.1  70.2  76.2  77.3   
中国         21.4  32.0  33.4  33.6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1、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年鉴2002和OECD相关统计   

表2  去年上市公司各项指标增长率(%)对比
项目           公司总数  总资产  主营业  净利润  每股收益  净资产   
                                 务收入                    收益率
合计             4.34    19.44   15.87    15.51     8.99    7.71   
农林牧渔业       0.00    19.53   17.65   -93.83   -94.17  -94.29   
采掘业           0.00     3.28    7.35     1.16     0.87   -4.91   
制造业           5.96     5.35   13.87    49.19    47.83   48.30   
电力煤气及水     6.67    10.52   11.54    -3.99    -6.11   -9.53   
建筑业           5.00    14.84    7.79   -17.95   -19.75  -17.56   
交通运输仓储业   4.08    14.90   33.65    11.41    -0.56   -1.50   
信息技术业       8.06    138.72  62.35    18.69   -44.07  -31.54   
批发和零售贸易   0.99    13.49   18.60   465.75   437.80  421.93   
金融保险业      12.50    36.32   15.40    16.00    -6.62  -24.86   
房地产业        -2.63    10.64   27.97   170.26   158.06  151.80   
社会服务业       2.50     4.78    9.52    -2.95    -6.31   -7.30  
(上海证券报 国家信息中心)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