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懂“镇保”对帐单 近日,小城镇社会保险的参保人也陆续收到了“镇保”的《对帐单》。由于“镇保”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保险制度,许多人对于这张《对帐单》还比较陌生。上期《劳权话题》,我们聊了如何读懂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结算单》,有读者希望我们也介绍一下“镇保”《对帐单》的注意事项。本期,我们就来解读一下“镇保”《对帐单》,这要先从“镇保”的特点说起。 “镇保”是基本保险和补充社会保险有机结合的综合性社会保险制度。它的基本框架可概括为“24%+X”,其特点是“低平台、有弹性、广覆盖”。有人形象地称之为“三两面加浇头”。所谓“三两面”,指的是其基本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险种,实现“五险合一”,由政府强制征缴,实行社会统筹。所谓“加浇头”,指的是其补充社会保险在政府的指导和鼓励下,建立个人帐户,实行多种用途。 先说“低平台”。“镇保”的基本保险费由用人单位缴纳。缴费基数是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乘以本单位应当缴费的人数,缴费率是24%(其中养老保险17%,医疗保险5%,失业保险2%)。“镇保”的社会统筹部分大大低于“城保”,但是这“三两面”仍能使参保人员在年老、疾病、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基本的保障待遇。 尽管“镇保”基本保险费的缴费基数不像“城保”那样因人而异,但是参保人仍应准确核对缴费年限。因为参保人领取养老保险的条件之一是缴费年限不低于15年,而且缴费每增加一年,养老金标准也会相应增加。还是拿面来打比方,您不必担心每一碗面的分量不足,但是总共应有几碗面,仍得点点清楚。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以上所谓“缴费年限不低于15年”,含按国家和本市规定的1992年底前的连续工龄。所以,您在核对缴费年限时,不仅要注意指标项内容中的“缴费月”,还要留意基本信息中的“1992年底前的连续工龄”。它是指参保人自首次参加工作年月起至1992年底前的连续工龄。表述方式为:前两位代表年,后两位代表月。如1992年底前连续工龄为1001,其代表为10年零1个月。 再说“灵活性”。在“24%”这个基本平台基础上,用人单位、从业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按规定参加补充保险。这种灵活的“24%+X”模式,不但可以提供基本保障,而且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保障需求。应该说,“X”是“镇保”的灵魂,是体现“镇保”优势的核心所在。当然,“X”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内部有分类,可用于补充养老金、补充医疗保险金、征地人员生活补贴费以及本市规定的其他用途。 “X”的缴费比例由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自主确定,缴费基数用人单位按本单位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确定,从业人员个人按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确定。缴纳的补充保险费全额计入个人帐户。另据规定,征地人员安置补助费用于一次性缴纳基本社会保险费后的剩余部分,应当用于缴纳补充社会保险费。总而言之,对于“小城镇补充社会保险缴费情况”一栏中的“补充养老保险帐户余额”和“征地人员生活补贴帐户余额”等指标项内容,也一定要核对无误。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您“面上浇头”的质量。 最后说到“广覆盖”。本市郊区范围内(主要指本市乡、镇,含村体制的街道、工业园区区域内)的用人单位及其具有本市户籍的从业人员,以及经市政府批准的其他人员,还有征地人员等都已纳入“镇保”范围。为了使所有的离土农民都能得到应有的基本社会保障,规定征地人员参加“镇保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