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7日出版的第272期《中国新闻周刊》与同日出版的第380期《三联生活周刊》,不约而同的,用重要篇幅发表了各自题名为《博客病了》和《网络暴民》的封面文章,内容和最近火爆的名词:博客二字有关。两篇文章由起同一事件---韩白之争及后来的陆韩之论[乱?]。  这个事情,大的比方,如同当年中国互联网刚开始时候,新浪、搜狐、网易都没有成大气候之始,上市之前,互相之间争称自己为中国互联网的老大,明里暗下大打口水战;小的比喻,如同曾经天涯网络社区里面关于贵族的争论。有人说,三大门户当时病了?天涯社区病了吗? 博客本身还算是一个新鲜事物,在近一年才突然普及了起来。这里面,“案发地”新浪对于博客普及的作用功不可没,它的名人博客掀起去年全民博客的最高点。不像过去,博客在很多人眼里,如同小学生写作文,只有好的,才会被张榜,被公布;而自己感觉不好的,也不敢轻易下手开写,或者说,耻于下手,譬如本人。 臆想的窗户开了,虚拟的门槛没有了,自然进来的人组成就广泛了,或者说杂了,三六九等,男女老少,肥瘦高矮,有看的,有唱的,有起哄的,有点火的,各色均有,各取所需,各享其乐。从类似古代秀才你唱我和酸不溜秋文皱皱感觉,到今天如同到市井贴广告海报随随便便很随意感觉,博客的普及,才是上面那个事件最主要的原因。而争论起来,也起因在博客的大众化、平民化、简单化。据说韩寒4月6号的blog就两个字“累,睡”,后面评论有625条,媒体对此很惊奇,并从某一角度作为“博客病了”的从堂证供之一。这里突然想起一个好笑的比方,如果KESO或老白明天的BLOG也只有写这么两个字,你说,会没有人回复吗?回复会少吗?个人认为,答案应该是“不会少”。至少我会,估计还得打个电话过去问候一下;而且我们会为在KESO或老白后面的留言而一再斟酌,不会考虑斟酌时间会影响抢“沙发”的时间,说不定,还要连夜写一篇对应讨论一下。当然,他们都不是“写”这样的blog的“主”:)。
web2.0去中心化的内容制作方式的同时,在主题上面,经过一定时间之后,依然会回归到形成多个中心。内容制作的去中心化不会影响群体思维中心化的习惯。如同这个社会,金字塔的结构虽然让很多人咬牙,但是,存在就是真理,它存在至今,有它存在的理由。博客普及化之后,群体的争议如同大社区中新商品房入住前的装修,入住有先后,装修有高低,你说我,我说你,慢慢会各自根据出身、生活习惯、工作性质等,形成不同的圈子,有同有异,吵吵闹闹,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博客文化的一部分。 这次的争论,我倒认为是博客走入平民化的真实表现。作为媒体,与其贸然性格鲜明的表达你杂志的观点,不如如实的、公允反映各方面的观点,毕竟,你是公众媒体。这次事件,或许证明了博客平民化的开始,这或许也是博客商业机会的开始,有了庞大的客户群体和社会关注价值,下一步,或许是我们关注如何创造这个群体的商业价值的最好机会?个人认为,这个或许比说博客病了与否更有意义。 说点大白话。在web2.0正是如火如荼时候,〔听说去年到今年,已及将共计40-55亿美金进入中国,其中10亿据说已经投入〕,还是多给它一点支持,少泼点冷水;多给点希望,少背后撩刀;比起用高消耗能源产业、廉价劳动力、低附加值产品等来拉动经济和解决就业,更指望,用这个老美关注的绿色概念,为俺们国人,多忽悠点美金,多创造点就业机会,多带动几个点GDP呢。 至于网络暴民这个定义,“暴民”二字,煞是吓人,暴民可是杀头死罪,还是不要轻易檀越。要不,“吓”的人家韩大少赶紧申明自己不是带头大哥。:) 博客本无病,还请勿忧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