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战略首先是一种感觉

[复制链接] 2
回复
91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4-10 16:3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战略到底是什么?

  在学者的眼里,战略是一个系统,是一本超过20万字的书,是一门大学本科到研究生可以学习一年的课程。在学生的眼里,战略是一门玄妙到高深莫测的大学问,可以学习一辈子。在穷人眼里,战略就是一年怎么能赚到1万元钱。

  从企业家成长道路来判断,不同阶段的企业家眼里的战略是不同的。

  譬如,创业领导人(这个阶段也许还不能称之为企业家)眼里的战略其实就是一种感觉。有点像那首流行歌曲《跟着感觉走》。就像最初的万科,王石也做过家用电器的贸易,因为感觉上可以赚钱;就像最初的联想,柳传志和他的创业伙伴也做过电子表的贸易,也是因为感觉上可以赚钱。对于创业领导人来说,第一桶金从哪里来,就是最大的战略。这个时候还不会有企业使命,人穷志短,只能想着明天有没有米下锅。所以,这时候创业领导人只能凭眼光发现哪里有钱赚,然后就凭着感觉去挣。所以,创业领导人对于所谓战略,假如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他描述,多半他会告诉我们其实就是一种感觉。相信可口可乐、IBM、麦当劳等大公司的创业领导人,当年也是这样。在这个阶段里,大多数企业可能会倒闭,因为领导人的感觉不对或者是做得不对。

  在成长阶段的企业家眼里,战略其实是一种经验。所谓老马识途,所谓温故知新,这都属于经验认识才能够具备的能力。企业家是卓越的,他们能够根据历史去预知未来的变化,然后根据经验去调整企业的航向。譬如各个阶段的柳传志,他能够根据联想成长的经验来安排联想“碗里饭,锅里饭,田里饭”的业务结构,也能够根据历史判断出世界最大市场在中国的这一未来变化,从而把联想的市场根基牢牢地扎在中华大地。而这个阶段的王石则开始做减法,将万科的全部业务集中于房地产,开始产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进入到成长阶段的企业也会消失一多半。因为,经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会成为一种负累。经验是好东西,但不能“主义”。经验主义之后,企业就难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经验主义领导人,更多的时候尊重了历史,但忽略了着眼未来。

  在成熟阶段的企业家眼里,战略其实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商学院里被称之为“SWOT”和“波士顿矩阵”之类。但企业家只会认为商学院的方法还只是一个支持“做正确事情”的选择方法。而企业在选择方法的基础上,还有一个“把事情做正确”的行动方法问题。所以,这个阶段的柳传志会谆谆教诲自己的部下,要“谋定而动”,要“拐大弯”。而这个阶段的王石会根据“城市空心化”的主张,针对目标消费群,把“万科城市花园”作更加精确的定位。进入到这个阶段的企业犹如钻石一般珍贵。因为珍贵,因为成熟,所以他们不太容易倒闭。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提出“百年老店”的主张。这样的企业已经有财富可以往下一代传承了。当然我所指的财富中,资产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财富内容是指文化和方法。这些企业最终是否能够做到“百年老店”,取决于下一轮的创业、成长、成熟是否出问题。如果能够不断地循环下去,则“百年老店”可期。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企业。

  不同阶段的企业家,眼里的战略是不同的。说明什么呢?说明没有哪一种战略管理的方法可以适合任何的企业,也没有哪一种战略能力的标准可以衡量所有企业家。

  战略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即使学者眼中的关系是复杂的,但最终是为了简单。就好像当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之前,某著名的咨询公司给美国政府提供的分析报告结论只有几个字:“中国一定出兵。”着眼未来,与时俱进,也许是企业家对战略的简单原则。
沙发
发表于 2006-4-11 15:33:38 | 只看该作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1 15:36:08编辑过]
板凳
发表于 2006-4-11 15:57:12 | 只看该作者

战略就是不同境遇时不不同选择

企业起步阶段往往有两条路选择一是感觉二是方法。往往前者容易成功是因为前者较感性,而且是在一定经验上的感性。后者较理性,需要有统计数据说明有90%机会成功,这往往很难。鲍威尔的界限才是70%.

天使一步不赶走而傻子已经跨出去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