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理论上讲,薪资方案的设计逻辑是:企业战略――薪资策略――薪资框架――薪资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少考虑到企业战略因素;特别是在岗位价值评估环节,常常陷入单个要素的静态量化,却忽略了企业的战略重点及其变化。
举个例子:某高速公路集团成立于1997年,第一个3年期的战略重点,是区域内高速公路的工程建设;第二个3年期的战略重点,是建成后的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由于区域内发展空间的局限性,区域外优质高速公路的投资并购,就成了第三个3年期的战略重点;受制于财务资源和组织能力,新的3年期的战略重点,则聚焦于所投资重点公路的工程建设和其他公路的投资管理。为适应阶段性战略重点的变化,集团的薪资策略及政策必须及时做出调整。但现实情况是,集团现行的薪资体系制定于第二个3年期,薪资等级依据于那个时期的岗位价值评估结果。在管理实践中,集团领导早就发现薪资问题突出,但“按下葫芦起了瓢”,没办法让各类员工都满意;人力资源部则认为薪资问题积重难返,很难从技术层面彻底解决,只能“修修补补又三年”。
如何认识并解决这个问题呢?战略思维,系统思考,方案解决。首先,理解集团新3年期的战略重点,确定支撑战略实施的核心人力资源,如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而分析各类人员特别是核心人力资源的工作特点和需求特点,并结合外部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态势,确定集团的薪资理念和薪资策略。其次,基于集团3年期战略重点,重新定位和梳理组织架构,实现集团资源的有效配置;优化或调整部门和岗位,修订或撰写岗位说明书;通过内部竞聘等方式,达成各类人力资源与岗位的战略性匹配。再次,依据集团薪资策略和岗位说明书,应用科学的技术工具进行岗位价值评估,以评估结果为基础,设计新的薪资等级框架及管理制度。
按新思路输出的方案,与原有薪资体系之间存在不小的出入,主要表现在:原核心人力资源薪资等级偏高,新核心人力资源薪资等级偏低;等级偏高人员在岗位变动时薪资没有随之变动,导致薪资等级框架很难兼容;为了兼容上述种种情形,薪资等级的带宽越来越宽,导致人员定薪很难操作。怎么办?激进的方式是采用全新的框架,人员薪资有升有降,该升则升、该降则降;退一步的方式是采用全新的框架,薪资预算向核心人力资源倾斜,同时控制降薪人员数量及降薪幅度,分步实施到位;更稳妥的方式是,保留原有的薪资等级框架,核算各类人员框架内的薪资余缺,采取框架外的单项奖励计划,提升核心人力资源的收入水平。
但无论哪种方式,其根本原则是一致的,即薪资体系必须具有战略性,必须能支持集团战略的有效实施,支持集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岗位价值评估仅仅是个技术工具,最终的评估结果必须体现出战略导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