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评说一项制度的优劣?设计原理是否科学,目标导向是否明确,宣传手段是否得当……这些都很重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制度能否实现预期效果的最重要因素是:时间。遗憾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关注现实,却忽略了时间。建议采用以下几个办法,将时间因素纳入制度设计的范畴:
学会“成就未来”的思考方式。不要试图去预测未来,那必然是徒劳无功的,虽然有可能撞上“大运”。只要有面向未来的理想,就有了前进的方向;而最关键的是,如何从现在出发,一步步去“成就未来”。所有的制度,要么能立即解决现实问题,要么能为未来发展创造价值;其实,解决现实问题也是为了“成就未来”。
考虑时间对制度的“发酵作用”。一项绩效管理制度,即便科学性和操作性都很强,也必须通过时间的积累才能显现出价值。而一项考勤管理规定,也许只适用于春节前后的几个月,若是持续执行,反而有害无益。连接时间和制度的是人的心理惯性和行为惯性,记着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扭转需要多长时间?建立又需要多久?
尝试给制度加一个“使用期限”。在填入具体期限的时候,就不得不深入思考:这个制度究竟有什么作用?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时候能够解决?比如国企常用的“岗位技能工资制”,设计之初的本意合情合理,兼顾了“事”和“人”两方面因素;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很多企业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从而导致矛盾重重。
定期回顾,避免“习惯成自然”。从某个时点来审视企业正在施行的制度,往往多半数已经没有意义了,或者已经开始产生副作用了,而只因为是“制度”,大家都还在遵循。比如国企的“经济责任制”,上上下下都在抱怨,但还在强力推行。必要且可行的做法是,定期对制度做回顾、审计,该修订的修订,该增加的增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