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经济学一直以“理性人”为理论假设,通过精密的数学模型构筑起完美的理论体系。而卡尼曼教授则从人自身的心理特质、行为特征出发,揭示影响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因提出“前景理论”,对传统经济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卡尼曼教授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前景理论”揭示的是,人的心理特质影响到人的行为,进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判断和决策。“前景理论”有三个基本原理: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因此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因此人们在面对失去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三是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因此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如何将“前景理论”引入管理工作,尽可能规避管理决策的风险?这里给管理者们提两点建议:
“前景理论”提醒我们,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管理者在做决策时,一定要基于客观分析,警惕落入包含非理性的理性误区。
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有时候,我们自己认为合乎理性的事情,实质上跟客观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是包含非理性的理性。管理者在做决策时,常常受“完整性”、“绝对值”等表面现象的影响。例如:做绩效考核决策时,容易出现“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评价错位;即一个人做了二十件事,其中两、三件没做好,另一个人只做了十件事,但都做好了,管理者对第二个人的评价往往比第一个人更高。
“前景理论”提醒我们,人对获得与损失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管理者要引导员工辩证看待获得与损失,提高员工的工作快乐感。
“前景理论”揭示了人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这要求管理者不要片面强调员工的正向回报和激励,还要特别重视员工可能遭遇的负向“损失”;重要的是,要引导员工辩证地看待“损失”和“获得”。目前中国很多组织都处于变革期,不少员工的既得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需要帮助员工相信组织变革的前景,正确认识“目前的个人损失”和“长远的组织及个人获得”之间的关系。损失和获得是相对而言的,改变员工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系,有助于改变员工对得失的态度,降低员工对组织变革的消极抵触情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