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tsaosheng - 

流水行云无居处,半壁江山一纸书(原创)

[复制链接] 20
回复
460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 11:12:0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无为”是一种境界

“无为”是一种境界 连载:王蒙自述 出版社

  一位编辑要我写下一句有启迪的话。我想到了两个字,只有两个字:无为。

  我不是从纯消极的意思上理解这两个字的。无为,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不做那些愚蠢的、无效的、无益的、无意义的,乃至无趣无聊,而且有害有伤有损有愧的事。人一生要做许多事,人一天也要做许多事,做一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并不难,难的是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比如说自己做出点成绩并不难,难的是不忌妒旁人的成绩。还比如说不搞(无谓的)争执,还有庸人自扰的得得失失,还有自说自话的自吹自擂,还有咋咋呼呼的装腔作势,还有只能说服自己的自我论证,还有小圈子里的唧唧喳喳,还有连篇累牍的空话虚话,还有不信任人的包办代替其实是包而不办,代而不替。还有许多许多的根本实现不了的一厢情愿及为这种一厢情愿而付出的巨大精力和活动。无为,就是不干这样的事。无为就是力戒虚妄,力戒焦虑,力戒急躁,力戒脱离客观规律、客观实际,也力戒形式主义。无为就是把有限的精力时间节省下来,才可能做一点事,也就是--有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无为方可与之语献身。

  无为是效率原则、事务原则、节约原则,无为是有为的第一前提条件。无为又是养生原则、快乐原则,只有无为才能不自寻烦恼。无为更是道德原则,道德的要义在于有所不为而不是无所不为,这样,才能使自己脱离开低级趣味,脱离开鸡毛蒜皮,尤其是脱离开蝇营狗苟。

  无为是一种境界。无为是一种自卫自尊。无为是一种信心,对自己,对别人,对事业,对历史。无为是一种哲人的喜悦。无为是对于主动的一种保持。无为是一种豁达的耐性。无为是一种聪明。无为是一种清明而沉稳的幽默。无为也是一种风格。

12
发表于 2006-1-13 12:34:03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13
发表于 2006-1-14 20:30:29 | 只看该作者

读老子之本

以下是引用tsaosheng在2006-1-12 11:11:22的发言:

“无为”的由来 尹振环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无为”思想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但最早的“无为”论,主要指君道,而并不包括政治运作的全部过程。正如《庄子·大道》所说:“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而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所以说,“无为”一般不适用于臣民。那么为什么君道要“无为”?这还得从中国古代政治的历史背景中寻找答案。

  首先,世袭制下的君主,绝大多数不配“有为”。尧舜时代实行的是禅让制,但到夏商时已经是家天下了,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是普遍现象。到了西周,分封制、嫡长子世袭制、世卿制更趋完善,最终确立了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即国的国家体制。这种政治体制的最大问题是绝大多数世袭君主昏庸、骄淫,缺少治国才能。在今文《尚书·无逸》中,周公对殷商的三十一位王有一个评价:只有中宗、高宗、祖甲三位君王能恭敬谨慎地治理政事,不贪图安逸,“能保惠于庶民”,因而享国以久。其他人统统都是“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及牛耕的推广,诸侯之间争夺土地与劳动力的兼并战争逐渐升温。西周时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只剩下数十个了。这种兼并战争更充分暴露了世袭制下王侯公卿的昏庸无能,“亡国相及,囚主相望”的历史记载就是最好的说明。《汉书·十三王传》中有一段话:“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信哉!斯言矣。……汉兴至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淫失道。何则?沉溺于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这就是说,与生俱来的“居势”使得多数侯王骄、奢、淫、私,同时也造成他们不学无术,识见短浅,体质羸弱。更致命的是,在君主世袭制下,虽也有某种机制、成规制约君王,但缺乏保护内外臣工的政治机制,因而大小臣工就很难违抗君命,舍身护法,多半是唯唯诺诺,谀声盈廷。在这种情形下,乾纲独断的君主们若恣意妄为,怎么可能去安邦治国?因而,“劳心”先哲就只能寄希望君王们“无为”。这就是“无为”的由来。胡适就说:“大凡无为的政治思想,本意只是说,人君的聪明有限、本领有限,容易做错事情,倒不如装呆偷懒,少一些乱子吧!”

  其次,专制君主的“有为”造成的弊端太多。虽然大多数君王不配也不能“有为”,但毕竟历朝历代都有少数贤明之君,他们都想“有为”。即使那些昏庸的君王也不会甘于“无为”,或主动或被动,都要“为”一番。在这种情形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孟子语),“上一下十”(韩非语)的规律就不可避免地要发挥作用。所有臣工宗室都要去揣摸君王的所思所欲所言所为,以迎合圣意,并决定他们或和、或随、或谄、或谗、或谤、或媚、或避害、或趋利、或窃功、或盗名。可以想见,专制君主一旦有为,它会生出多少弊端,酿成多少灾难。所以,老子才倡导“为无为、事无事”。楚简本《老子》将“无为”写作“亡为”,即君王要隐蔽其所为,绝不声张,以避免臣下的奉承讨好。用严遵《道德真经指归》的话说就是,“为无形也,事无声也”,“祸福之生,在于元首,为之于无形,听之于无声。无形无息则深远。无功之功大,有功之功小,有德之德薄,无德之德厚。”这就是为无为。这种“无为”不能不说是封建专制制度下活生生的政治辩证法。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安,而王居一安。”(楚简本文字)老子把王之尊抬到与道、天、地相提并论的高度,可见其尊王意向之坚定,但是他又如此竭力主张君道无为,可见这二者在老子看来都是不可少的。如此体认道家的“无为”思想,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英国、日本等国的虚君制。不过,在后者是制度,在前者只是理论,虽然这理论要比他们早一两千年。

<道德经>流传数千年,版本无数,也读过几个,总觉得其理论不成体系,矛盾重重,我的水平本来十分有限,因此便有更多的不懂.后来偶然间在图书馆看到楚墓竹简的老子(迄今为止最接近原著的版本)影印本,便豁然开朗,并在书市上购得一本尹振环老师的<楚简老子辨析>,如获至宝,至今随身携带.为什么流传下来的版本会与原著大相径庭呢?以清廷整理四库全书为例,就做了大量的删改,不仅仅是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毁坏.孔/老及苏格拉底那个时代的思想成就后世望尘莫及,却被那些狂妄之徒和宵小之辈无数次地篡改.

[em11]
14
发表于 2006-1-15 01:30:47 | 只看该作者

假无为易,真无为难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09:07:27 | 只看该作者
《楚简老子辨析》什么地方可以下载?
16
发表于 2006-1-18 10:32:19 | 只看该作者
深受启发!
17
发表于 2006-1-18 12:55:01 | 只看该作者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安,而王居一安。”
18
发表于 2006-1-18 16:43:37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觉得不应该只谈“无为”2个字,应该谈4个字“无为而为”
19
发表于 2006-2-4 17:12:45 | 只看该作者
"无为"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20
发表于 2006-2-5 13:34:56 | 只看该作者

天下的事往往不是笨人坏的,反而是那些聪明人坏的!说句实话要不是每个人都会“无为”的!要会“无为”!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