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我的EMBA课堂学习感悟

[复制链接] 4
回复
363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5-10-26 14:4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的学位(简称EMBA)教育,近一两年在国内比较热闹,教授们各领风骚,学生们也如过江之鲫。在热闹的景像背后,有一个问题却始终萦绕着,并总是被摆在台面上,引起争论和思考。这个问题就是课程中的关于领导学、管理学和成功学等科目对学生能产生多大效能?换句话说,以课堂为主要教学情景的传统授课方式,能培养出卓越的企业家和领导者吗?

对这一问题国际上多位专家学者态度褒贬不一。持否定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加拿大工商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管理学">管理学ersonName>教授明茨伯格和管理大师邓肯。他们强调管理者就是要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管理而不是从书本上,因为在他们看来,管理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专业,没有人能够在课堂上培养一个领导人。持肯定观点当然是以众多的商学院为代表了。他们把自己赞同和力捧MBA和EMBA的观点精心地编写在漂亮的招生简章和广告上,形成了EMBA教育的功能理论性文字。当然这都是持肯定观点者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了。

笔者是获得了EMBA学位的毕业生,攻读此学位前在企业管理和领导岗位上工作过多年,在此前也曾有机关干部、学校教员的经历。从我自身的感受中,在四十多岁,重入校园读EMBA,对于这一难得的学习和资历提升过程还是比较满意的。因此,现在就以领导学的效能问题谈谈对EMBA教育的个人看法吧。

其实不仅在MBA和EMBA的课堂,既使在短期培训课上、甚至在可以接受的各种信息渠道中,都大概有两类信息,一种是有形的,容易传播和传授的,有数字、形状、条目、颜色、品质等特质的;另一种是无形的,没有上述十分明显的特质。前者往往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比如因果关系等),所以是硬性的、显性的;后者往往是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的,所以是软性的、隐性的。有的人把前者笼统地称为“术”,而后者为“道”,也许有几分道理。EMBA开设统计学、财务报表、信息工程学、投资分析和外贸实务等课程,基本为“术”的一类,而开设的领导艺术、成功学、创新和再造流程及企业战略等就课程贴近“道”的范畴。

MBA和EMBA课堂教育争议的焦点,大都贴近传授“道”的这一类学问的效能上,因为,老师在前面是否教的明白,学生是否真的懂得和掌握了,还是别的,确实没有方法硬性界定。正像佛教中的“拈花微笑”的典故,产生了禅宗一派,同样,领导艺术等科目中确实有一些学问说不出、道不清,而教师则力图说出来、讲清楚,但那些深层次中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只有靠学生自己去感悟了。从教师的角度看,“与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可能还弄不透彻的道理,如何去传业解惑?而从学生的角度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必须是学与思的结合。

举个学习中的实际例子。给我们讲授《领导艺术与科学》的是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莫少昆">莫少昆ersonName>教授。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莫">莫ersonName>教授原是新加坡银行界高级管理人员,十几年前投身于教,他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对古今中外相关知识涉猎甚广,堪称领导学造诣颇深;尤其是他课堂上做的互动游戏,效果甚好;而且,与其他老师不同之处在于布置作业回家,要求当天完成,次日交流。连续四天课下来后,班里三四十名同学,看上去多数都反应积极,却也是面露菜色。我经常是,每天听了近十个小时的课,回家写听课日记、读书笔记直到深夜。为了完成一个关于刘邦、项羽的专题讨论稿,还把以前自己教书用过的历史、地理资料图表都从书柜里翻出,熬夜翻阅研究,甚至兴头所至,也制作起自己的领导学幻灯片,第二天上课用来交流。我当时真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快感。诚然,教授有时像厨师,传授一门学问,也就像做好一碟色、香、味俱全的香喷喷的菜肴,在端上桌子的时刻,也得冒着众口难调的风险,这是永远也解决不了的课题。但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莫">莫ersonName>先生的课不仅讲述和罗列古今中外的领导学方面的知识点,也帮助学生们推导出作为领导“自知、知人”的心路过程和“用人、安人”的实践目标。

与此例相印证的是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张建平">张建平ersonName>博士的课。教授是商学院的年轻领导,也是我的毕业论文导师。他所讲授的公司理财虽然似乎与“道”的问题远了一点,但他在讲到CEO与CFO之间关系时,特别强调了CEO要突出解决自身的“胸怀”和“眼界”问题。他说:“作为一名成功的CEO,在公司业务运作尤其是财务运作上,更要尊重财务专家的意见,自觉抑制 ‘一言九鼎’的冲动。”这与莫少昆先生提出的,成功的企业家要时刻警惕和避免“亢龙有悔”的潜在危局,是异曲同工的。回顾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内圣、后外王”的圣贤之路,古代的管仲、诸葛亮、文天祥,近代的曾国藩、康有为,现代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等,不都是典型吗?

有一位海归派出身的商学院长曾问自身一个问题:中国现有的商学院EMBA能给学生提供什么?而我也常常想问一句学生自己,我们到底要什么?明茨伯格曾推崇一句话,“读书永远不晚,但唯一的错误恐怕是太早了。”其中的含义不言自明。所以在MBA和EMBA学生入学资格上强调工作背景和时间是有道理的。成人的学习欲有时是“镀金”心理驱使的,缺乏某一种光环,就自然把所需的学历和资格作为一块敲门砖。这也是社会需求在个体心中的一种折射。另一种心态也可以理解,觉得自己缺少一门知识,像缺乏一种营养,就想在短时期内拼命地恶补,恨不得运用高科技手段,将一枚知识锌片植于脑中,随时开启,随时使用!“镀金心理”也好,“锌片梦想”也好,都无可厚非,因为毕竟走近了学问,走进了学堂,但是,这个目标水平恐怕相对因学习而付出的巨大而沉重的物质和精神代价而言,太不值得了,太不平衡了。所以,摒弃表面文章和急功近利的念头,在大概两年时间里,在约二十个集中学习的单元(通常是一个月中的四个整日脱产学习)内,潜心于学问,专心于目标,可能会有更多的感悟和收获的吧!

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只要不是脑袋有问题,西点就一定将之培养成合格的指挥官。”史实证明,西点军校等美国高级军事院校不仅为美军培养了众多骁勇善战的将领,也为美国商界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企业精英,相似的是,中国的企业界具有军人背景的重量级企业家(如张瑞敏、柳传志等),也在数百人以上。军事学院和商学院之间的教学区别肯定主要在“术”的不同上,而军事原则和商业原则也许就殊途同归了,即两者在遵循着同一个制胜和成功之道。这个“道”,真是“道可道,非常道”啊!

作为有心提高自己的成人学生们,或许如何走上那一条得道的途径,不仅看你是否选择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优质教育品牌,不仅看你有无良师的点播,也要看你有无勤勉努力、潜学静思的扎实功夫,有无深刻领悟、学以致用的慧根了。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沙发
发表于 2005-10-26 21:23:49 | 只看该作者

很有见地。这也是我将来的目标。

还是引用明茨伯格曾推崇一句话,“读书永远不晚,但唯一的错误恐怕是太早了。”

我现在就该学好目前在本科阶段的知识。

板凳
发表于 2011-10-12 22:10:38 | 只看该作者
很好  谢谢
4
发表于 2011-10-13 15:19:43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很好。
5
发表于 2011-10-13 19:35:04 | 只看该作者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