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研究报告)金融 :潜在的危机与必要的防范

[复制链接] 0
回复
109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5-13 10: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刘必清)(摘自《国际经济合作》第二期)  转自:和讯

  全球金融局势动荡不安, 从南美到美国再到亚洲, 金融危机无处不在。阿根廷金融风暴, 犹如推倒的多米诺骨牌, 波及阿根廷、乌拉圭、巴西、智利等国家。美国9.11 事件以后, 股市暴跌, 震动全球股市下跌, 给美国经济雪上加霜。亚洲的经济大国日本的金融机构出现存款“大逃亡”, 对日本金融机构带来严重冲击。所有这些都将严重影响整个亚洲的金融和经济形势。


  一、中国金融潜在着危机


  世界金融动荡不能不使我们密切关注中国金融市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如火如荼,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1997-19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亚洲经济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中国经济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与世界经济相比, 虽然目前中国经济仍然维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 成为世界经济的亮点。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世界金融动荡反映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中国, 金融业、农业等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社会救济体系、义务教育体系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出现了不协调的迹象。


  我国最大的金融危机来自银行, 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 银行的不良贷款是最大的金融风险。这种风险要追究到我国银行的体制问题,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我国银行业信用供给总量的80% 以上, 它的垄断地位一时难以改变, 由于我国经济基础是国有经济, 这就导致体制上的惰性和机制上的内在扩张, 表现为信用软约束、资金供给制、倒闭扩张多重弊端, 银行由原来的财富垄断变异为风险集中领域。过去, 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有国家信用维持, 一旦人们对这种信用失去信心( 事实上已经逐渐失去信心, 如: 贷款失去吸引力, 存款增长减缓等), 银行经营将形成恶性循环, 给银行造成严重打击。


  1、巨额不良资产潜在着危机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高达五成( 远远大于中央银行估计的三成), 如果按国际标准, 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从目前银行的营运表现来看, 很难在短期内压降不良资产( 除非银行再获注资), 达到国际标准要求, 这是困扰我国金融改革进程的最大问题。我国已经加入WT0, 一切行为都必须与国际接轨, 以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与国际接轨的话, 作为我国经济支柱的国有商业银行很难为继。


  据中国人民银行透露, 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不能再剥离, 必须由四大银行自己消化。这对一直依赖于剥离来压降不良资产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不啻于一个沉重打击。加之我国处置不良资产方面手段单一、方法不多、速度迟慢、进程很不理想, 同时又出现了一方面压降不良资产, 另一方面不断增加新的不良资产的现象, 有的地方不良资产不但没有下降, 反而在上升, 这种巨大的危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农村金融潜伏着危机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银行在金融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银行商业化改革中, 原按计划经济模式划分的以农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必然要退出农村市场, 农村信用社将逐步进入农村市场, 承担起为农村服务的主角, 这一进一退为中国金融体系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中国农业银行从计划经济以来, 一直承担着为农村经济服务和很多政策性任务,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 导致大面积资产状况恶化。如果农业银行退出农村市场, 必然要背上消化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和开拓新业务的双重包袱, 资信质量将因此而恶化。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在中国金融改革特殊时期产生的特殊产物, 主要作用于农村政策性的需要, 是国家专门的支农政策性银行, 它的资金来源具有商业化存储的性质, 而资金用途却具有政策化性质, 这在根本上存在着矛盾。当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离以后, 原有的“政策性银行投放资金、国有银行回笼资金”的良性循环被打破, 政策性信贷资金大量流失, 从而形成隐患。


  农村信用社虽然早在1996 年就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 但一直存在着割不断的联系, 似分似连, 其定位至今模糊不清。后来, 又被中央银行直接管理, 似乎又成了中央银行的经营机构, 监管上存在着很大漏洞, 经营管理活动上又存在着过多的行政色彩, 产生很多问题, 如农村信用社违规经营现象严重, 地下经营活跃。


  据估计, 农村地区每年的资金流动高达1000-2000 亿元, 如果处理不好, 庞大的资金流动量可能会导致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大量地下资金违规流动, 排挤国有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 干扰了国家金融宏观控制、稳定运行和审慎监管, 为我国的金融稳定带来很大的危机。


  3、金融开放后不可避免的危机


  我国已加入WT0, 金融国际化后, 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的冲击力比国内金融风险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我国金融首先要对外开放, 到2005 年金融必须全部对外开放, 国家已很难进行“地方”保护。


  按我国目前的能力来说, 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在金融市场开放后会加大国有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 金融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

  二是隐性外债现象严重, 多头举债、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隐患, 外债规模失控的风险较大;

  三是资本账户开放速度如果控制不好, 就会出现金融安全的隐患。


  中国金融开放进程中的风险问题的严重性在于, 一旦开放进程操作不慎产生问题, 很有可能与国内金融体系中原有的问题混合在一起从而使问题变的更复杂。在过去亚洲金融危机中, 中国之所以避免了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体系相对封闭。这表明, 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以后风险还是很大的。


  4、八万亿元的储蓄存款暗藏危机


  我国银行一方面不良资产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储蓄存款每年快速增长。这就暗藏着金融危机,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 这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在继续加大。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达八万亿元, 用句老套的话说这是关在笼子里的“老虎”。目前, 笼子里的“老虎”有国家信用维持, 一旦人们对国家信用失去信心, 笼子里的“老虎”就关不住了, 后果不堪设想。由于通货紧缩、投资不振, 消费者没有适宜的投资项目, 持币观望也是正常的事, 一旦出现货币贬值、通货膨胀, 八万亿元的储蓄存款也就不会安分守己了, 特别是加入WTO 后,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发生联动, 世界经济打个“喷嚏”, 我国经济必将“感冒”。笼中的“老虎”就很难被国内政治、经济所左右。到那时, 就不需要国家动员储蓄消费了, 而是考虑如何引导“老虎”慢慢地走出来, 处理不好就会发生危险。


  与其相反,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 事实上我国公共债务和银行坏账的增加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 为什么没有出现像外国那样的挤兑风潮呢? 这不是人们对银行的信任, 而是公民相信政府对银行的支持能满足储户取回存款的任何要求, 没有银行倒闭, 储蓄在银行是安全的。


  但加入WTO 后, 这种“公民信任”还能维持多久呢? 如果一旦出现挤兑风潮, 虽然银行在政府的支持下会平安无事, 但由于我国银行的大量不良资产不能被收回或变现, 将立刻导致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同时很可能出现社会稳定问题。外国商业银行的破产倒闭现象时有发生, 我国八万亿元储蓄存款的危机随时可能发生。


  5、资本外逃是中国金融的一大隐患


  愈演愈烈的资本外逃正成为中国金融乃至经济的一大隐患。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曾说, 资本外逃是个大问题, 如果把包括合理的资本外流在内的各种各样的资本外逃汇总在一起, 数量和中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差不多。我国的资本外逃数额较大, 问题日益严重。


  据估算, 我国1987-1997 年的11 年中, 资本外逃数额累计达2457.62 亿美元, 平均每年外逃223.42 亿美元。按世界银行法与摩根担保法估计出的数值也达到了2032.47 亿美元和1529.11 亿美元, 平均每年外逃额为184.77 亿美元或者139.01 亿美元。最严重的1997 、1998 年资本外逃额为364.74 亿美元和386.37 亿美元,2000 年最高达480 亿美元左右, 比外商对华实际投资的407 亿美元还要多。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委内瑞拉、墨西哥和阿根廷的第四大资本外逃国, 资本外逃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抑制所造成的低利率、低收益率和外汇市场不完善。


  二、可能而必要的防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早在2001 年年初就指出, 要把防范金融风险摆到重要位置, 要密切关注和分析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变化, 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对中国经济金融秩序的冲击。


  1、保持银行的稳定


  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指出:“银行系统的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 这是从20 世纪金融业研究中得出的一项基本结论。”稳定的金融体系在金融危机到来时能发挥很好地稳定作用, 中国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担负着比发达国家更重要的角色, 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意义更为重要。


  (1)降低企业贷款拖欠率


  目前, 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负债率仍然过高, 必须降低贷款拖欠率和减少潜在金融危机的破坏性。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报告, 全部国有企业账面资产负债率为65% 左右。如果剔除无效资产, 则高达75% 以上, 这里主要指银行贷款, 它直接影响到银行资金的周转和银行的稳定。


  (2)压降银行不良债权


  不良资产已成为我国银行发展的拦路虎, 对存量不良资产的处理可以采取国家新注入一点、通货膨胀化解一点、财政豁免一点、再次剥离一点、银行自行消化一点、税赋降低一点、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新增效益消化一点等措施来降低。


  现在正有一批外资金融机构积极介入我国不良资产处置, 它们在处理不良资产方面有着雄厚的资金、良好的技术和大量经验等优势, 再加上国家在政策方面的扶持, 我国不良资产的处理状况会得到好转。同时, 对增量资产也要进行优化配置, 增量与存量在时间序列上是相互转化的, 今年的增量转化为明年的存量, 增量是存量的源, 只有遏制增量风险, 才能化解存量风险, 如果增量风险不断增加, 那么存量风险就不可能防范。所以, 优化增量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又一重点。


  (3)提高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在我国虽然没有成为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支柱, 但随着银行对外改革开放, 必将成为银行风险控制的主要内容, 提高和确保资本充足率, 坚持保支付优先的原则, 防止支付危机是化解金融风险的前提。


  (4)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支柱, 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先行实施内部组织结构的重组, 建立科学的内控和法人治理结构, 在组织体系股份化后改制上市, 国有商业银行要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 实行股权多元化, 尤其是要将国有股的比例降低到50% 以下。


  2、政府必须转变观念


  只有金融、经济环境稳定, 才能减少不确定性, 减少投资风险, 防止资本外逃。人们对一国的经济是否有信心, 要看该国的汇率水平是否合理稳定, 利率水平是否恰当, 经济发展是否稳健, 债务清偿力是否足够应付外债等。只有保持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才能增加各类投资者的信心和安全感, 从而吸引资本留在国内。政府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推进国内金融改革, 减少在利率管理、市场准入、投资限制等方面的直接管制和行政干预。


  2、深化外汇体制改革, 建立人民币远期外汇市场, 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充足的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工具。


  3、协调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行为的一致性, 有效地化解银行不良资产, 坚决抑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维持稳定而合理的实际汇率, 减少居民的风险预期。


  4、引进外资应从“优惠政策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 依靠改善投资的“软环境”和“硬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和减少交易成本来增强投资的吸引力。


  5、加大对贪污受贿、侵占国有资产行为的督察和惩处力度, 严格规范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买壳上市以及国际购并中的资产评估和财务管理。


  6、制定合理的引资政策, 我国的引资工作已经进行了很多年, 应该从早期的重数量转向以质量为重。今后要逐步统一内外资的不同待遇, 取消各地自行制定的地方性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 由国家制定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引资政策和法律来取代各地区各部门不规范的政策。另外, 取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 实际上也是一种依靠内外资建设为重的务实态度。


  3、逐渐“消肿”八万亿元储蓄存款


  为储蓄“消肿”不能简单地把资金从笼中赶出来, 而要从社会的稳定和改革大局出发, 为储蓄寻找安全可靠的出路, 保证储蓄存款平稳过渡。对储蓄存款的分流要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储蓄存款是老百姓的养命钱, 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考虑到居民的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问题, 这是影响到国家安定团结的大问题。


  所以, 国家应采取积极的政策导向, 力争使居民储蓄平稳地向国债、企业债、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各种保险、上市公司股票、非上市公司股票等方面转化。目前, 这些投资方式中, 除了国债外都有风险, 在流动性和安全性二者之间难以兼顾。要想把储蓄资金引导出来, 必须规范投资市场, 降低投资风险, 让投资者投资放心。特别要注意股票市场的规范, 避免股市的大幅度震荡打击投资者信心, 波及到银行的稳定。中国股市的发展要走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发展的路子, 不能欲速而不达, 要让股市为经济、为银行防范危机做出贡献。


  4、采取适度松动的货币、信贷政策支持金融稳定


  当前, 我国已出现明显的通货紧缩, 市场不活跃, 购买力下降的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货币、信贷政策还过于保守, 应进行适当调整, 解决当前流通中货币供应量偏紧的问题,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框架内实行短期性适当放松, 货币供应量应当“积极适应”经济增长, 加大货币、信贷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推动经济增长, 促进金融稳定。


  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扩大贷款规模, 信贷发放不能过分集中于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 要对农民、民间、中小型企业给予更多的信贷投入, 建立适应竞争和均衡发展的信贷结构, 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和消费贷款。


  在西方国家个人信用要远远好于法人组织, 在美国银行的资产结构中,60% 的贷款是发放给个人的, 坏账比例很低。虽然从去年开始, 美国经济出现大幅下滑, 但由于银行部门财务状况比较健康, 所以没有出现日本那样经济大萧条。而我国银行贷款中个人的比例却仅为8% 左右,1999 年消费类贷款增加了122% , 2000 年消费类贷款增加了157.8%,2001 年增长率却降到了65% 。


  5、进一步深化改革, 解决社会问题


  目前, 我国经济表面上存在的主要矛盾有: 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入下降。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已开始进入深水区, 摸着石头过河, 进入攻坚阶段。


  从深层次来说, 防止金融危机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社保体制、稳定下岗职工、增加农民收入、维持社会稳定是维护金融稳定的最重要问题。国有企业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效率却很低下, 从中长期来看, 这必然制约社会的发展, 必须加快国有部门、政府部门的改革, 打破垄断。


  从广义来说, 现在生产关系必须做出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在20 年的改革开放中, 生产力有了重大发展, 但生产关系却没有重大调整, 生产关系已开始制约生产力的发展。


  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养老保障问题, 如果庞大的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问题不能解决, 社会稳定将会受到威胁。在欧洲经济不景气时, 失业率超过10%, 但是他们有比较完善的社保体系, 没有出现社会动荡。而我国的社保体系覆盖面太窄, 地区一级以下的地方, 基本没有社保体制进入, 而这部分地区国有企业比较集中, 下岗职工比较多, 低收入群体多, 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农民也面临着加入WTO 的挑战。农产品的价格受到冲击, 农民收入会下降。在工业化的过程中, 农村的问题要依靠城市化来解决, 因为土地有限, 所以必须把有文化的、能够适应工业化生产的农民带入城市, 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减少农业劳动人口数量, 提高农民收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