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达摩为什么说梁武帝“实无功德”?——家园的”善功“说

[复制链接] 20
回复
702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5-10-13 12:1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0月10日晚我和扬子对于“善功”、“做人”等话题有一些讨论,现在姑且把这些讨论抛出来,希望引起大家共鸣和思考,也请大家对这些理解多加一些注脚,在不断的否定中获得一些真知。

“善功”可以理解为一个宗教术语。基督教教义(此处仅指新教)中对于善功有很多描述。我的理解是:每个人都在做工,有的人为自己,有的人为别人。所有这些做工的,都是因为上帝使他成为了做工的;假如皈依了主耶稣,那么他就是为上帝在做工;而为上帝做工的,必然是善功,只要上帝选中了这个做了善功的,他一定可以进入天堂,从而得到上帝的关爱。上帝不允许邪恶,所以善功一定是修行中对于心志的考验;在诸恶德中以撒旦对人的引诱从而做了坏事为最大恶德。

天主教和东正教中对于“善功”的定义基本和基督教新教类似。但是东正教一向把天主教认为应该遵守的东西看为错误的东西——公元867年,罗马教宗(教皇)打算控制君士坦丁堡牧首控制下的南意大利教会。君士坦丁堡牧首即颁布教喻,谓西部教会已经偏离了圣经的规定,已经“邪恶”。宣布开除罗马教宗及其从人的教籍。善功说在天主教和东正教中就产生了不同的说法。

这是宗教式的理解。善功,通俗地说,就是好事,有益于大众、社会或者别人的事。无论什么宗教,行善功都是被提倡的,因为行善功就是积功德,将来可以得到好的回报。以无神论的眼光看善功,实际上行善功就是做人。人何以为“人”?一撇一捺,顶天立地,是为“人”。即堂堂正正、众所认可。

关于“善功”说和“做人”说,以及家园“善功”说,因时间紧张,我先开个头,期待有谁接一下,我稍晚一些回来再接上。继续探讨。

沙发
发表于 2005-10-13 13:35:33 | 只看该作者

一会儿基督教,又天主教,东正教,问的问题还是佛教,简直快晕死.

对于达摩说梁武帝并无功道之说唯有了解当初的历史背景,方能了解何以有此一说,对于梁武帝留在印象中的只有一句"北朝四百八十寺"这句诗,所以并不了解,不过倒是可以说说我自己的看法,说不定当初达摩在说这句话时也包含了不同的含义.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以此类推,大道无形,大功无碑,大....,是否可以称用一句大德无德。佛所称之“功德”是不计较的,也是不能挂在嘴边称“功德”的,否则就有点“功利”而非功德了,梁武帝问"功德"大小,与达摩所谓之无形之"功德"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如果梁武帝真的是很有功德,那么达摩说梁武帝并无功德就是最高形式的赞美,因为大德无德三?

板凳
发表于 2005-10-13 13:45:35 | 只看该作者

我来先接一帖:

我瞎理解,达摩是说,怀着“求功德”之心去“行善功”,是以无功德。

本着求回报的心去行善功,必然有一番计算,甚至说势利眼--不管是以现实功利的角度还是宗教劝诫许诺的善报大小的角度去计算。这样的计算可能就有两个问题:A、自己未必象自己想像得那么聪明;B、别人未必象自己想像得那么迟钝。你在算,别人也在算,就极有可能:

常见某些君日思夜想,如何能够让自己的宏伟设想一夜变成现实,所以苦心钻研他人的成功之道,自信心之局限于大说特说,自己的构想可比Bill Gates,柳传志,杨致远,马云......可是过去很长时间,还是停留在原地,因为想之所得与做之所失恰好公平。

当你头脑发热的时候,蟊贼骗子就可能得手;当你殚精竭虑的时候,疾病就可能趁虚而入;当你投机而为的时候,眼光就可能丧失;当你为利益而写的时候,就会很容易被人所使;当你天天考虑所得的时候,正是不断有所失的时候...

        (转自一位有名的Blogger文章: Isaac Mao http://www.isaacmao.com/2005/3/9/ )

所以,不刻意去算,只按自己选择的做事做人原则去做,有回报自然不错,无回报也无妨。善功善功,如果宗教于个人最大的善功无非是消解内心的冲突获得心灵的宁静平和,那么,这种“无回报也无妨”的坦然心境,是否也可看作已是自己得到的珠宝了?!

不刻意去算,不刻意去表演,不拿大人物对自己的评价、自己曾经的辉煌故事、自己将要干的大事有多恢宏这些东西来拔高自己,以真面目示人,平实一点坦然一点,或许表现出另外一种自信?这不是说无为、消极、不要进取,而是说:过于强烈的欲望,哪怕是做善功求福报的欲望,往往使自己高估自己的表演能力,低估别人的读人能力。

一些乱想,大家继续![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3 13:50:47编辑过]
4
发表于 2005-10-13 14:11:52 | 只看该作者

善功——各有各的说法,大学学英美文化课时也提到了一些这方面的东西,总的归纳来说,很简单,就是“做对人好的事,阻止对人不好的事”,此为善功。

实无功德——按字面直译就对了。只不过是立场不同,达摩与梁武帝立场差别巨大,见解也不同罢了。武帝建寺众多,自以为是功德,因为毕竟造就了向佛之所,站在弘扬佛文化的立场上,我们也可以看作是功德。达摩是修炼之人,说无德是认为武帝就做表面文章,佛,不是那么修滴,认为佛在心中修炼法身才是正途,说的也没错。就是立场问题。

上高中时手抄了一本书,据说是严新法师的小乘功法释义,里面提到很多佛学版都没有讨论的十功德、十触枝、粗定、细住等等,也提到了实无功德,还是不错的,不过到今天书的真假我也没确定,却装模做样打坐了N天,汗……

5
发表于 2005-10-13 14:48:14 | 只看该作者

达摩说梁武帝"实无功德",我的理解是,善因有善果,如因不善,不纯,不净则无其果.梁武帝虽建寺众多,但其因不净,故达摩说其"实无功德".

就家园的而言,更多的可能是舍与得的问题.舍者不求其得,得者未必舍,才是大家应求的善功.

PS: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毗耶娑问经》中关于 三十三不净布施 的内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3 14:50:24编辑过]
6
发表于 2005-10-13 14:57:2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怎么越到后来讨论到经书上面了~~

7
发表于 2005-10-13 16:29:08 | 只看该作者

http://libweb.zju.edu.cn:8080/renwen/Site/202.96.119.148/personal/~zhaoj/plain/biyesa.txt 南怀谨在一次演讲中讲《毗耶娑问经》的记录,看了胡涂的介绍去Google出来的,不错,胡涂又法布施了我一下,呵呵!

部分摘录:

  佛言:大仙,汝今善听,布施报法。若有心信,一切施与,故名布施。 不畏未来,而行布施。不轻毁他,行布施者,乃名布施。

佛告诉他真正布施的原则:

第一,要自己真有心帮助人,而不挟带任何别的思想。像黄医师经常为病人开刀 而顾不上吃饭,有时打电话来请个假,说不能到我这儿上课了,这是对的。吃饭、 上课只是个人的享受,为了病人的生命,这些都可以牺牲,这就是“一切施与” 的道理。

第二,布施不能怕将来的结果。常言讲,做好事“善门难开”,我们在大陆十八 个大学设了“光华奖学金”,现在差不多每个大学都来跟我要求。这种事不是傻 瓜不会做的,真要做好事,自己就要真心当傻瓜。

第三,不要轻毁任何一个人,这是大乘佛法的菩萨戒。你明知这个人是骗子,但 并不因此看不起他。他来骗你,说明他有需求,达不到目的,他会睡不着觉,明 天还会想办法来找你。你干脆受他一骗,让他睡一个好觉,亦一大乐事也。

大仙当知:若复有人不简福田,若有戒人、若无戒人,心信开眼,生 爱念已,舍物施与,心常普缘一切众生。大仙当知,彼人施主。

确定了真正布施的原则,也就确定了什么是真正的施主。

真正的布施是不拣择对象的,这就是“不简福田”。不管被布施的对象怎么样, 我帮助了你,内心非常快乐,也就是我们中国文化所讲的“为善最乐”四个字。 你是一块田地,我在你身上做了功德,就把福德种子种在你这块田上了,这就叫 种福田。

因此,乐善才能好施,对一切人充满着爱心、同情心,做一切自己认为应当做的 事。“心信开眼,生爱念已,舍物施与,心常普缘一切众生。”具有这种博爱精 神,不考虑任何附带条件的,才称得上是施主。

[em01]
8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4 00:35:0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兄弟来晚了,这么热闹。

说梁武帝“实无功德”,一是正如胡涂所说,“其因不纯”。其二是历史上的“三武之祸”,梁武帝也难辞其咎(另两位是周太武帝、唐武宗),其结果是灭佛。

当然,扯远了。

扬子说:“因此,乐善才能好施,对一切人充满着爱心、同情心,做一切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心信开眼,生爱念已,舍物施与,心常普缘一切众生。”具有这种博爱精神,不考虑任何附带条件的,才称得上是施主。”

推而至家园精神,愚以为家园精神何在?在于这种普世广济的精神,在于博爱精神,在于弘扬人性中至善至美精神,在于弘扬人性中“性本善”的传统,在于商业社会中找回人性至真的精神。

似乎话说得有点大,大概有朋友会在心里撇嘴吧,现在再回到家务事里面我的另一篇拙文《自白》(有人说我那是“自首”,[em03]不过俺不追究),我现在才明白家园坚决摒弃一切形式的商业交换和商业利益,以纯粹的提供帮助、传播知识来作为论坛理念的初衷。这难道不是在弘扬一种人性至善的传统吗?这难道不是一种博爱精神吗?这难道不值得身处商业社会中的我们理解做人的道理吗?

9
发表于 2005-10-14 21:47:20 | 只看该作者

7楼那个帖子“部分摘录”开始往下的话,都是南怀谨先生说的,不是我说的,呵呵!

这种胸怀,却是扬子佩服的。

在一个朋友的BLOG里面看到另外一段话,觉得不错,转给大家分享:

-----------------------------------

庄子给我们留下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博弈者用瓦盆做赌注,他的技艺可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拿黄金做赌注,则大失水准。庄子对此的定义是“外重者内拙”。 由于做事过度用力和意念过于集中,反而将平素可以轻松完浅的事情搞糟了。现代医学称之为“目的颤抖”。
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绣花针引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你的手抖动得越厉害,线越不容易引入。医学上称这种现象为“目的颤抖”———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 太想纫好针的手在颤抖,太想踢进球的脚在颤抖。华伦达原本有着一双在钢索上如履平地的脚,但是,过分求胜之心硬是使他的双脚失去了平衡---那著名的“华伦达心态”以华伦达的失足殒命而被赋予了一种沉重的内涵。 人生岂能无目的?然而,目的本是引领着你前行的,如果将目的做成沙袋捆缚在身上,每前进一步,巨大的牵累与莫名的恐惧就赶来羁绊你的手脚,如此,你将如何去约见那个成功的自我? “目的颤抖”是因为心在颤抖。心台太低,远处的胜景便不幸被荒草杂树所遮蔽,平庸的眼,注定无福饱览那绝世的秀色。而太在乎了,太看重了,其结果,则恐惧蛀蚀了勇敢,失败吞噬了成功。 “大体则有,具体则无”,把目光放得远一些,让生命恬淡成一泓波澜不惊的湖水,告诉自己:水穷之处待云起,危崖旁侧觅坦途。
-----------------------------------------------------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10:37:32 | 只看该作者

有意思。

中古的欧洲,修行风气盛行。人们逃离城市,躲进深山,刻意减少饮食,以最低的生活标准进行苦修。后来有一个教士把这种修道生活发扬光大,他衣着褴褛,四处乞讨,赈济穷苦之人,而自己过着绝对贫乏的“托钵生活”。这就是修道。

后来,崇尚修道生活的基督徒们就聚集在一起,彼此帮助,研修经典,并且从事农业生产。他们还建立学校、医院等以帮助周围的民众。修道院出现了。修道最兴盛时期的法国,在13世纪就有修道院1300多处;而在东方教会(东正教)的俄罗斯,也有600多处修道院。

基督教大分裂(1054年)以后的500年,拉丁教会(罗马公教)的修道逐渐成为重要的宗教形式。著名的法兰西斯修会,成为修道院的典型;人们为躲避战乱、瘟疫,而从修道院得到庇护;修道院则发扬了古代文学艺术传统,兴建大学、医院。中古欧洲在罗马教皇的黑暗下,出现了修道院的些许光明。

拉丁教会发生再次的大分裂以后,新教教徒的一部分认为人们因为自己的罪恶,应该被救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来到被沙漠吞噬的非洲西部,为当地穷人治病,建立学校;他们来到大地震过后的伊朗,捐款和救助伤者;他们还来到1976年的中国唐山,成功地使6000多被掩埋在废墟中的中国人生还。这就是“救世军”。

他们认为,耶酥基督降临人间,以救赎为使命,所以他们以耶酥基督的行为自己的信条;并且他们深信,他们的行为就是奉了主的使命。他们信仰坚定。

所以在看了这些记述以后,我终于觉得,如何才能使自己不再“目的颤抖”。必须对自己的目的、目标深信不疑。这是信仰。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