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把不流通的股票转为流通股,听听大家有什么办法!

[复制链接] 16
回复
336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5-4 21: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股票市场的特色是有不可以流通的法人股,各位有什么好方法,可以
使流通股东和不流通股东的利益 均不受伤害情况,使股票全流通,并且符合现在的法律!
请大家共同探讨!!
沙发
发表于 2003-5-4 22:03: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的论文就是关于这方面 的。不过在一个贴子里我有和qihaitao就这个问题谈了一下,不过没有谈得很深入。以后会继续关注这个,今天 比较忙,不好意思!
板凳
发表于 2003-5-5 14:28:00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现在搁着就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使其流通确又不损害各方的利益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可能最终还是以损害广大散户的利益而了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5/5/2003 3:17:24 PM编辑过]
4
发表于 2003-5-5 15:12: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从长期股市发展来看,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不管是在现在还在以后解决,都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在于是否能找到一个能很好平衡各方的方案。当然最完美的方案是没有的,不过可以找到一些次 好的方案。在减持中会涉及到三方的利益:1、新进的资金2、原有的股东3、广大社会公众投资者。如果能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键问题,在这当中最关键而且是备受争议的就是减持价格问题。仅仅就这一点发表一下看法,下回继续。:)
5
发表于 2003-5-5 20:17: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国有股流通的方案前一阶段市场有过许多讨论,我会提供一些讨论的资料供家人参考。
6
发表于 2003-5-5 20:28:00 | 只看该作者
qihaitao兄,帮我找一下有没有从博弈的观点来论证国有股减持的文章好吗,我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有。很急。
7
发表于 2003-5-6 09:31:00 | 只看该作者
推荐几个网站,关于国有股流通方案的讨论:

新浪网财经专题:国有股流通方案讨论:http://finance.sina.com.cn/nz/gyg/index.shtml
南方网国有股流通专题:http://www.southcn.com/finance/cjzt/gyg/
和讯网专题:http://www.homeway.com.cn/lbi-tml/news/special/cjzt/sczz/0420guoyougu/
8
发表于 2003-5-6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小灵,我手边也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帮你找了一些,也不是很贴切,先贴在下面,供参考。
9
发表于 2003-5-6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国有股减持:政策与市场的博弈

  

    国有股减持是政策与市场博弈的焦点,也成了管理层与投资者心中永远的痛

    上周真是让大伙开了眼,看到了政策与市场之间最为激烈的一次博弈,大盘自然是一路惊涛骇浪、起伏迭荡,令人叹为观止。种种迹象表明管理层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角度已经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对市场的涨跌表现出十分的关注和呵护,这是一年多来从未有过的。周三举行的市场分析座谈会更是将市场稳定、市场的重要性、国有股减持、市场监管、上市公司素质等目前让人困惑又最为核心的问题作了缓和和折衷的表述,借专家之口传递了政策信息。于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大盘再次出现井喷,从周一到周三,几天之内跌6%又涨7%,投资者感受到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壮景,也体验了水深火热的煎熬。

    显然,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市场各方的相互关系和行为方式正处在不断的变化与调整之中。股市在本周开始了第四次构筑政策底部的尝试,而且表现出了少有的强劲与量能配合,显示出在此构筑底部、反复震荡的可能性较大,管理层的承受力形成了底线的强劲支撑,但市场投资者的心态和行为还需要有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短线投机性炒作的气氛还会比较浓。股评方面焦点集中在反弹与反转的争论上,反弹已是事实,无非是力度大小,反转则言之过早,虽然炒股的人大多不长记性,但也总得好了伤疤才能忘了痛,擦干泪不问为什么就再次赤膊上阵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至于有人将眼前之景与“5·19”作比,描绘未来的宏图、期待又一次政策定调的恢复性上涨,则多少有点刻舟求剑、缘木求鱼了。总之这是个让人开心又担心的时刻,开心的是大盘总算涨了,担心的是政策总在变动中,市场稳定性不够,政策的方向感更是不强,政策与市场的拉锯还可能持续。不管怎么说,随着市场的变化,政策取向又一次出现了走向折衷的可能与机会,或许一切很快就会明朗起来,而市场终将选择方向。

    国有股减持是政策与市场博弈的焦点,也成了管理层与投资者心中永远的痛。从国有股减持的最初讨论至今已近一年,从去年6月推出减持的暂行办法至今已有大半年,而从原减持方案叫停至今的探讨也已有三个月。随着市场越来越强烈的反应和这一焦点的逐步升温,管理层感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也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在去年10月23日紧急叫停之后,提出了公开征集方案、寻求多赢结果的做法,在以后的国有股减持研讨和信息披露方面更是慎之又慎,如履薄冰。1月26日证监会官方网站公布国有股减持方案阶段性成果,提出了兼顾各方利益、争取多方共赢、进行合理补偿、充分考虑市场承受力、维护市场稳定的总体精神,并将用充分长的时间,分期分批、逐步进行。从措词和方案本身而言,管理层原来的预期大概认为这是一个容易为各方接受的方案,应该带来市场稳定、信心重建和市场活跃。但周一开盘的结果是指数单边放量下跌,跌幅超过6%,令管理层百思不得其解,一些股评人士也大呼反应过度。证监会规划委不得不在周二进一步对减持进行说明,表示方案只是阶段性的,减持最终将在稳妥、适时的条件下才会推出。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我想除了管理层对政策出台的市场影响判断力不足外,还有就是在国有股减持这一问题上投资者已经出现了“信心的流动性陷阱”。因此在国有股减持问题上,如果决定近期解决,管理层须有非常的魄力和承受力,须有多种的牺牲而不是多方的共赢,而市场的短期阵痛将是剧烈的,至少扩容和股价下跌的压力会十分明显。如果暂不解决,就应该尽快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使其不再成为焦点,也不再成为各方都可以拿来说事、拿来要求股市涨跌的理由。

    但是减持并不是政策与市场博弈的本质。国有股减持问题上的对峙时间过长,已经使很多的其他问题和情绪被加载到了这一问题之中,以至于夸大了减持的影响和预期,也使政策与市场在这一问题上的博弈产生了变异,有时候这种市场的情绪性反应已经不是减持政策造成的。这样的变异会掩盖对峙的实质和博弈的对象。其实在去年以来的市场单边下跌中,国有股减持并不是罪魁祸首,也不是导火线,只能算一方面的原因,对下跌起了推动作用。真正对市场进行矫正,使指数、股价、上市公司业绩趋于真实,使中介机构、投资者行为趋于合理的是集中的、大力度的、连续性的监管政策。在这样的监管政策下,市场下跌是一种正常的回应和正常的矫正,只是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基础的脆弱性、上市公司基础的脆弱性,泡沫在被迅速挤掉的情况下,必然要引发全面的信心危机,表现为对投资对象缺乏信心、对投资理念缺乏信心、对获利空间缺乏信心、对政策稳定性缺乏信心、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规范缺乏信心等。所以,合适的做法应该是各方都逐渐从对国有股减持评价的误区中走出来,冷静地分析各类问题,确定目标,该调整心态的调整心态,该放缓政策的放缓政策,使监管由全面推进阶段进入结构性推进阶段,使市场有一个逐渐回暖的过程,而不是强心针似的急救。

    总之,目前的大盘还处在构筑底的过程中,反弹的第一阻力位是沪指1500点上方由前两次构筑政策底失败、反转而形成的顶部,震荡反复仍是主基调。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困扰市场的核心问题需要逐步明确和取得一致的看法,政策与市场的博弈也需要逐步有一个相对稳定和平衡的方式,参与市场的各方需要在被打破的平衡中重新建立相对平衡的秩序,在这些方面基本完成后,市场才会具备发动新一轮行情的条件,证券市场也才会在更为规范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目前的情况总的说是一个阶段过程中的新旧更替时期。
10
发表于 2003-5-6 09:43:00 | 只看该作者
信息完全对称的多边博弈模式
--------------------------------------------------------------------------------
      去年岁末风风火火的国有股减持问题的讨论,随着股票市场的一路下跌,随着“稳定是发展的基础”的中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主调,实际上第二次“暂停”了。

      第一次暂停,人们认为是“纠错”。是“官方”提出的方案不符合市场的最大的国情,没有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为此市场下跌至1500点。

      但是这一次的暂停,是连 “方案” 还没有的“暂停”。严格说来是有正在论证过程中的“方案们”,准确的说法是没有“最终方案”。既然没有最终方案,也就应该无从评价“好”和“坏”,是否有利于市场的发展还是不利于市场的发展,市场不应该如此敏感。征集的“4000多种方案”或后来的“八大方案”都是出自“代表投资者利益”的各路精英之手,不是“官方”的权威泡制,也没有“政府”的干预色彩,为什么市场会下跌至1350点,比第一次暂停时的所谓底线1500点还低,以致不得不第二次暂停?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可以为国有股减持的“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寻找“柳暗花明”的 “又一村”。
                
                           沿着经济学的原理思考

       问题显然不完全在“方案”本身上。问题出在方案制定的方式上和过程中。闹闹嚷嚷地七嘴八舌地制定方案的过程中,人们忽略了经济学的原理。在一个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上,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这次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制定方式的失败有两点启示。首先是有必要对我们的股票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重新认识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在国有股减持方案紧锣密鼓的征集过程中,火车票的价格听证会也正在热火朝天地举行。火车票的价格听证会呼声很高,认为这是“民主定价”的开端,是充分考虑消费者利益的价格机制。所以当国有股减持公开征集方案的时候,人们也把这一举措与火车票价格听证相提并论。但是须不知,火车客运市场与股票市场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它们的市场结构是不同的。火车客运市场是一个垄断市场。垄断市场的最大特征是垄断厂商的价格垄断。厂商是价格制造者,他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产量和价格,获取巨额垄断利润。因为各种保护性的政策,庞大的基础设施的投入等等进入障碍,使得即使存在巨额垄断利润也没有新的竞争者能轻而易举地涉足这一领域。这是经济学中所定义的典型的市场失败(Market Failure)的情况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尽可能的合理,往往由政府的政策给予指导性的或者一些强制性的价格限制。所以火车票的价格听证会是政府让企业就垄断价格与消费者对话。更何况我国火车客运的垄断者就是政府自己。不论听证会结果如何,价格定高定低,涨价还是降价,市场的需求没有很大的替代性,消费者别无选择,价格变化的信息对消费者并不十分重要,不会影响市场总需求变化,当然也不会影响市场的正常秩序。听证会使价格信息更对称,一般会有正面效应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对火车客运市场是锦上添花。

      但是股票市场的价格就不一定是“公开讨论就是一个进步”那么简单了,弄得不好成本和代价是很大的。我国的股票市场已经是一个有一定市场化程度的市场。首先有许多参与与者(包括买者和卖者)。6000万投资者,即使按实名制计算仅有半数的真正投资者,对于一个流通市值一万多亿的新兴市场而言,也是一个参与度很高的市场。其次交易价格也基本是供求或买卖双方竞价结果。虽然“庄家”现象严重,价格操纵也屡见不鲜,但毕竟还是一种愿者上钩的均衡过程。市场没有明显的进出障碍。在这样的市场中每个人的利益都与价格及其有关的所有信息紧密相关,任何信息的变化对市场的影响就不会像垄断市场那么简单,信息不对称就会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这次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征集行动,总共收集了四千多套方案,但是四千多套方案传递给市场的信息不清晰,使投资者无所适从,没有任何统一的信号能够让投资者来判断对谁有利对谁没有利。后来的八个方案,正如人们评论的那样,是名符其实八仙过海,各执一词各取所需,因为角度和理解差异,结果是五花八门许多也不能自圆其说。更糟糕的是这些并不成熟的包含太多自身利益的方案,被各个制定者用各种渠道和方式传递给了各自对应的投资者群体。一般说来,各券商的投资者群体,特别是个人投资者不是交叉的,在这个券商的营业部开户一般不会去另一券商的营业部开户(那些故意掩盖身份的虚假账户除外)。在这种情况下,各投资群体接收的信息是不同的。在这种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国有股减持前景的不确定因素增加,特别是在敏感的减持定价问题上,投资者不能全面认识和观察市场,无法形成较明朗的预期,不对称的信息不稳定的市场使大多数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中小投资者会做出抛售而不是买进的理性决策。大多数人的抛售行为一定会导致市场整体下跌。经济学对这种每个人的理性行为导致整体非理性的行为的现象有一说法叫“合成谬误”。年前的股市下跌就是这种“合成谬误”的典型表现。

                               信息对称与决策行为
 
       在垄断市场结构和市场化的竞争市场结构中,人们的决策行为是完全不一样的。垄断市场中需求者的权利是很小的,他们没有讲价的余地和份量(Bargain power),所以人们的决策行为基本是被动的,由垄断价格制造者决定的任何影响他们利益的价格信息,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决策,也不会对市场造成冲击。

      市场化的竞争市场结构中,信息对人们的决策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信息的完全对称有两层含义,完全信息和完美信息。完全信息的含义是,人们必须对参与博弈的各方的每一个行为决策的结果,利益或损失有比较明确的了解或者有明确的预期,根据信息完全的程度做出的决策,可以相对理性地规避风险,减少不确定性。完美信息的含义是博弈双方在博弈过程中都能观察对方的行为决策。根据完美信息做出的决策,比较有的放矢,成功的概率很大。

      国有股减持的第一个方案包含的信息是完全的。方案非常清晰释放出所有与国有股减持相关者的利益分配的情况。社保基金得到全部按市场价格减持的国有股票的价值;流通股股东将受到总流通股本扩大导致的价格下跌的损失;国有大股东的资产将按市场价格评估大大高于账面值。但是第一个方案的信息是不完善的。因为方案的制定者,主要的博弈方,不知道流通股股东为保护自己的利益采取的决策行为是用脚投票,或者说不了解这一行为决策的影响程度,以致方案推出后强烈的市场反应导致股市大跌使方案的制定者始料不及。显然,第一个方案的失败是由于不完善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失败。

      第二次国有股减持的方案们的信息是即不完全的也不完善的。不完全信息表现在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无法低成本地取得每一个方案对自己收益和损失的影响的信息,每一方案的制造者也完全忽略了帮助投资者获取其它方案信息的努力。如果按8个方案对应的投资者群体划分成8个分割的市场,对这8个分割市场的每一个对应的投资群体来说, 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充其量都只能算部分完全信息。他们对其他7个方案的利弊就知之更少了。八个分割市场以外的投资者就更是只能道听途说了。如果要知道其全部庐山真面目,获取全部的信息,对中小投资者来说,成本和代价太大。这次“方案们”的制定者们的失误首先是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完全信息的重要性,在全身心投入的努力之中陷投资者入彷惶之中。其次第二次的“方案们”的信息也是严重的不完美的。国有股股东或者国有资产的代表,最重要的博弈方,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整个方案制作过程没有传递他们对于这些带上了浓重的各家利益色彩的方案的反应信息,投资者不知道自己最重要的博弈对手的决策行为。特别是方案中的价格部分。应该承认我们所有方案中的定价原则都或多或少带上偏见和本身的利益,对国有股东显然弊多利少,他们如何反应和取舍直接影响“方案们”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没有国有股最大股东的意见,所有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备受质疑。背着财产所有者的代表讨论如何瓜分他们的财产,成功的概率不会很大。不完全的也不完善的信息的综合效应使大多数投资者没法做出明朗的预期的时候,一个简单和本能的决定,用更科学更严谨的说法是理性决策,就是尽快退出不确定性增加的游戏,不玩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就遭到破坏,“合成谬误”就发生了 。第二次“方案们”的制作方式的失败,不是集思广益的大讨论方式不对,但是公开讨论不能保证信息的完全对称,公开讨论更不等同于信息的完全对称。两次暂停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在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市场上,信息的对称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不可忽视。
                     
                                不防一试多边博弈
  
     信息不对称方案都没有成功,但信息完全对称方案也不一定会成功。因为最终能否产生一个能够包含所有的信息并且信息也得到最佳处理的方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而且信息的完全对称在成熟的市场上也不是总能办到的,在我们的市场上更难,成本更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给我们第二个启示,国有股减持方案应该如何产生。国有股减持方案“官”也办过(造成第一次暂停的方案),“民”也办过(造成第二次暂停的方案们)。现在有人提出应该“法”办。国有股减持方案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减持”的问题,一个是“上市流通”的问题。“减持”是涉及体制改革涉及到所有制的变革。这部分最终结果是要决定是否要改变现有的股权结构。它可以变成多个国有法人共同拥有的国有股份,也可以部分由民间独立法人拥有的股份制,也可以全部由公众拥有(全流通)。总之,这涉及一个重大的制度变革,属于法律范畴。国有股的现状当年就是由权威法律机构的执行代表决定的,要改变现状当然应该“法办”,要由完全代表人民利益的权威法律机构来决定人民的财产何去何从,如何使人民的财富最大化。但是当国有股减持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这个问题似乎已经不是问题,而“全流通”的概念已经是最彻底的“减持”的范畴了。

       但是方案的第二部分“上市流通”这个问题就完全是一个需要面对市场的问题了。“上市流通”的意思就是过去不可以在市场上买卖的股票可以上市交易。交易就得有价格。关于这个“价格”,“官”也定过“民”也定过。两次暂停一次是纠正“官定”错误,一次是纠正“民定”错误。“官”错是错在“按市场流通股的价格定价,损害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民”错是错在“八方之见,不知谁领风骚”。 因国有股是我国的特殊国情,没有国际经验可寻,也无成功的前车之鉴,研究探讨是非常必要的,需要研究设计新的合理的机制,但是两次暂停告诉我们一相情愿地搞“官方决定”或大张旗鼓的搞“群众运动” 对国有股减持的方案制定可能都不是最佳方式。不论官民都是一方之见,研究探讨要由有关利益代表方共同参与,以求完全充分信息条件下进行必要的多边博弈(一个完全完美信息的博弈就是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知道对方决策行为和各自利弊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对策。博弈一般是多回合的,经过几个来回达到均衡),平衡各方利益,达成一定妥协,如此产生的最终方案才真正具有权威性和操作性。多边,带来完全对称的信息;博弈,使所有信息都能公平地参加平衡妥协的动态决策过程,多边博议应该是一个公平公正成本最小的模式。另外事实证明市场的问题最好由市场解决。在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市场上交易,按市场规律办事是最重要的原则。但是按市场方式决定与按市场流通股的价格定价是不同的概念。这中间的运作是比较需要技巧的。我们的各路精英仁人智士在反复博弈过程中,是否可以在如何让供求双方自己平衡,找到均衡价格上下功夫,让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用市场经济的观念为基本出发点,尽可能提高“市场办”的程度,否则很难最终修成正果。国有股减持方案的产生需要一个有代表性的多极的组合通过充分博弈,寻求一个符合市场规律的平衡机制。同时需要一个有权威的,相对超脱的,类似大陪审团(Great Jury)的一个机构进行最后严格论证做出“终审判决”。国有股减持是一个特殊的问题,特殊的问题要用特殊的方式解决。

     国有股减持的问题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老问题,做过许多不同的尝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有股减持的问题对我们也是一个新的问题。从重新从减持和上市流通两个层次来认识的意义上,从新的角度重新思考“官民合办”,“法办”和“市场办”的意义上,国有股减持对我们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官民合办”代表了所有股东的利益,法律和市场都不是任何集团,群体和势力能够轻易左右得了的,这样全方位运作的多边博弈的模式,是使国有股成功减持,同时实现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市场稳定局面的根本保证。

     国有股减持或迟或早势在必行。选取适当的时机适当的程序,适当的方式将是国有股成功减持的基础。同时用法律的观念处理与法制有关的问题,用经济规律解决经济问题,用市场规律解决市场问题,应该是我们从两次国有股减持方案制定方式的失败中再次得到的启示,再次领悟到的真谛。国有股的成功减持, 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重大发展的里程碑.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