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讨论]学习巴非特

[复制链接] 42
回复
732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4-30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家人夜归灵兄在谈论理财致富中,谈论了关于巴非特的投资理念的问题,巴非特作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者,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因此我想在近期发布一些关于巴非特的研究文字,供家人学习。也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3-4-30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沃伦.巴菲特与魔法石


  1942年8月30日,美国首都华盛顿。

  一个叫作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小男孩儿迎来了他的12岁生日。那天,他收到一封猫头鹰带来的邀请信:一所名为霍格伍茨的魔法学校认为他具备修习魔法的能力,因而欢迎他去那里学习。于是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魔法师)把他送回全家人的故乡,内布拉斯加的奥马哈。从那里,巴菲特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的确,当他18岁从霍格伍茨毕业,又在宾夕法尼亚、哥伦比亚、纽约等地游历归来,25岁的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拥有魔法石(Sorcerer's Stone)的伟大魔法师……





  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始这篇文章,都不可能改变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已经以各种方式、各种角度以及在各种重要时刻被报道过这一事实。但此时我们仍然选择他为封面故事的主角,并不仅仅因为他是不朽的金融明星和令人不觉厌倦的话题—在经历过电信及互联网泡沫、明星公司进行大量内部交易、滥用金融工具并伪造报表,以及证监会监管行为存在漏洞等一系列让投资人感觉到被“背叛”的公众事件之后,这个市场必然要朝向更加良好的运行改变,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聆听巴菲特的智慧;





  虽然自从2000年网络大潮退去之时起,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Bershire Hathaway)公司已经从最低价每股40800美元上涨到70000美元的价位之上,但2001财年该公司实现收入负增长,这还是巴菲特接手以来的头一次。我们注意到,73岁的他也正在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投资策略调整——这实在值得关注;





  在广泛的推崇背后,是更多的人对于这位智者的陌生:你知道他的投资组合吗?你了解他的投资方法吗?你清楚他的投资原则的理论基础吗?甚至,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主营业务吗?





  事实上,被称为“奥马哈的圣者”的巴菲特在投资方面的成就无疑相当于一位点石成金的白袍大法师——自从1942年11岁的巴菲特第一次购买股票以来,他以惊人的速度积敛了财富:13岁时巴菲特靠送报赚取了自己的头一个1000美元;22岁大学毕业时靠投资获得个人第一个一万美元;25岁他在自家卧室成立合伙企业时,个人资产已超过10万美元;1961年巴菲特31岁时,他的身家超过百万;4年后1965年巴菲特通过合伙企业取得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经营权时,他也正式成为千万富翁;1981年他进入了亿万富翁俱乐部;1988年则突破10亿资产;到了1997年,他则为自己的身价添上了第10个“0”,这年他67岁。据预计,到2009年,巴菲特80岁的时候将可能成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千亿富翁之一,如果他能让旗下公司保持其历史平均的22%的年收入增长速度。





  虽然其财产膨胀速度不及微软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沃尔玛的山姆.沃顿(Sam Walton)等少数超级实业家,但他却是所有明星投资人中积累财富最多、最快也是最稳健的,作为唯一能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进入前十位的明星投资人,他显然打败了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彼特.林奇(Peter Lynch)等同样富有盛名的同行。





  他的法力源于何处?一块由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于上世纪中期创立的名为“价值投资(Value Investment)理论”的魔法石——魔法石,通常被称为“贤者之石”,在近代炼金术中是炼金术士们追求的宝物,象征着知识的人格化、从无知愚昧(贱金属)到睿智理性(贵金属)的上升、通过神秘的转化而走向纯洁的人。





  主流投资界的异端





  所有的金融从业者的工作目标只有一个:战胜指数。无论自身所操盘的基金所得几何,甚至亏损,但只要能够战胜当年股市指数,则该人士就是成功的。





  自从1965年由巴菲特控股以来,除了几个个别年份,如网络股最为风光但巴菲特对之熟视无睹的1999年,伯克希尔.哈撒韦一直远远超越了S& 500的成绩:这36年S& 500的平均年收入增长为11.0%,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同比数据为22.6%,即便是去年出现6.2%的负增长,仍比S& 500的-11.9%的成绩要好——如果在1965年投入一万美元于该公司,至2001财年结束你能收获5100万,但如果投在S& 500上,只能回报47万元。





  但巴菲特是华尔街的一个异端:这不仅因为他不像其他金融大鳄一样每日忙碌于华尔街(他至今仍居住在奥马哈),更因为他所采用的投资策略及原则与传统或者说主流投资界大相径庭。这两点导致后人在记录巴菲特的工作方式时,永远不会选择电影《华尔街》里的场景:慌乱的人们左手拿着一只电话,右肩和脸颊夹住另一只电话,右手则用铅笔在白纸上写写划划,眼前的彭博机(Bloomberg Machine)闪烁着绿色荧光,旁边不断传来“做多”、“做空”和证券代码以及骂人的声音……





  通常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理论,是从1929年美国股灾导致的全国性大萧条时开始的,大量沮丧的失业经纪人不知所措,又长期找不到工作,这让他们有了足够的空闲得以退回学术研究机构进行理论思索。





  1952年,哈利.马可维茨(Harry Markowitz)发表了一篇“开创了现代金融”的论文:《证券选择》。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风险与回报的不可分性,即没有一个投资者能够在承担低于平均程度的风险的同时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但他认为如果买一些具备不同风险趋向的股票,则能将风险降低。而且,协同变化性越小的投资组合,其回报与风险的比值越大。





  10年之后,比尔.夏普(Bill Sharp)对马可维茨的工作进行了改进,提出应更多关注个股股价的波动性:波动性越大,则风险越大。个股的风险是一种无法通过多元化投资化解的风险,但正如马可维茨所指出的,存在一些风险是能够被多元化投资化解的,这就被称为“非相关性风险”。1964年夏普又提出了固定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以此来更为简便地计算非相关性风险最小的投资组合。





  与马可维茨和夏普的理论共同作为现代证券投资理论基础的,还有尤金尼.法码(Eugene Fama)的有效市场理论。他认为股市的参与者是绝对理性的,他们能够对每个新信息做出迅速而正确的判断,并由此改变股价的变化,这样一个充分有效的市场上,未来的股价是不可能预测的,所以除了运气因素,没有人能够击败大势。





  但巴菲特的老师,哥伦比亚大学的本杰明.格雷厄姆于1947年前后提出的价值投资理论与上述几个理论是完全冲突的:市场既不是充分有效的,股价的波动与回报的关系也是有限的。在他看来,投资这一行为不是由选择投资组合的低风险性、持有的时间长这样的特点决定的,而应是“根据详尽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满意回报有保证的操作”,就是说,选定了一家具备良好潜质的企业,并在“相对低”的价位上——这两个标准的具体内容我们将在后面进行更详尽的介绍—购买该股票,然后若干年内通过企业分红实现收益,而不是在股价的涨跌瞬间判定选股正确与否。





  作为格雷厄姆的最成功的门生,巴菲特充分执行了价值投资理论的原则。他常在说明自己选股的原则时进行这样一句说明:“我从不试图通过股票赚钱。我购买股票是在假设他们次日关闭股市,或在五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股市的基础上。”—既然如此,市场本身的变化就不再重要,市场反应是否足够有效也不重要,股价波动导致的风险存在与否也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企业经营的能力。“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家投票计算器。但从长期看,它是一架称重器。”正是因此,一向理性的巴菲特说过一句似乎狂妄的话:“我对风险因素的理念毫不在乎,所谓的风险因素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寻求内在价值





  “股价正在上升”,这句经常出现在专业人士口边的话曾被《顾客的游艇在哪儿?》一书的作者小弗雷德.施维德(Fred Schred,Jr.)认真地批评过:分析家们凭什么判断下一秒股票仍将上涨呢?事实上,每日进行K线图分析的人们的确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就像只知道三围数字无法还原一个女人的形貌。





  格雷厄姆对此有一句精妙的评论:“(外界评论)一家企业的状况,只有一半是事实,而另一半却是人们的观点。”通常,影响股价变化的往往是人们的观点—扯远一点,这正是近年日渐兴盛的“混沌投资理论”,即人们的心理状态决定股市的变化这一理论的精到之处。也正是因此,不断观看阴线、阳线,研究踏浪理论的人们往往忽视了企业本身(虽然的确有一些著名投资人在盲人摸象的情况下因把握住市场的心理趋势而取得超人的成就,如索罗斯)。





  在《聪明的投资人》的最后一章中,格雷厄姆道出了有关投资的最为重要的几个字眼:”安全边界“。巴菲特认为,这些思想观点,从现在起几百年之后,将仍然会被认作是合理投资的奠基石。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找出最杰出的公司,在适当的价格购买,并长期持有它。而在赚钱之前,确定的“安全边界”应该是“不赔钱”。





  很显然,判定一家公司是否值得买,除了基本面层面的问题,还需要对购买价格有一个清晰的判定,这两者间的差值是未来公司升值的基础,被称为“内在价值”。事实上,符合以上标准的企业既不太多也不太少,也没有永远符合这一标准的。在1973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用1100万元买下《华盛顿邮报》11%的股权,但之后再没有增资扩股,对此,巴菲特的解释是再没有一个更好的低价位可以进入。尽管如此,其在《华盛顿邮报》的所有者权益已经价值10亿美元。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3-4-30 10:43:00 | 只看该作者
沃伦.巴菲特与魔法石(续)

  他每年做大约5至10起收购,但并不像多数惯于收购的企业一样在收购后派入自己的管理层,或者改变其公司原有工作流程,并宣称如何在新公司与旧体系各公司间取得合力,而是像一个大收藏家般把收购的企业随意搁置在一边。他也把收购对象集中于保险公司、电力供货商、制衣、有线电视、建材、商务飞机服务商等几大领域,这些都是无论在怎样的市场环境中业绩波动都不会太大的行业。除此之外,他还在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列、富国银行、迪斯尼等几家超级企业投入巨额资金,这就是被称为集中投资(Focus Investment)的方式。巴菲特做比喻说,这就像芝加哥公牛队在乔丹身上付出最多一样。





  就像乔丹在球场具有主宰能力一样,巴菲特喜欢那些在一定领域内占统治地位的企业:“从长远来看,真的很难下结论:可口可乐和吉列的商业风险会远远低于其他电脑公司或零售公司吗?在世界范围内,可口可乐卖出大约44%的软饮料,而吉列拥有刀片市场超过60%(价值)的股票。暂且不考虑口香糖市场——箭牌(Wrigley)主宰着它。除此之外,我不知道别的哪家企业能在这么长时间内有这样的全球影响力。”他也曾开玩笑说想想每晚有25亿男人的胡须在生长,他们必须使用刀片,这足以让他睡个好觉。





  伯克希尔.哈撒韦另一个著名的传统是,收购一家企业后会留出其中10%的股权给经理人,让他们继续经营。一则充分带有巴菲特色彩的故事是1983年收购内布拉斯加家具市场,该企业由罗斯.布朗金(Rose Blumkin)夫人用500美元创立,在这位没上过中学的老人的苦心经营下,1983年内布拉斯加家具市场销售额已经达到10亿美元。





  尽管如此,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观察人士认为,巴菲特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企业家气质,他用收购堆砌起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则是一个保险企业及大量与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物品各占一半份额的帝国。





  很少过问收购企业的具体经营,并不意味着他对经营的外行。有经理人告诉记者,巴菲特的敏锐是惊人的,他可以把旗下任何一家子公司年报中的数字记下来,如果你让他在财务报表中发现任何令他不满的数据,下次你就要小心了。





  守望者





  随着安然、世界通讯及其他造假账公司的没落,巴菲特的价值再次凸现:标准普尔分析员布雷弗曼称,巴菲特带头改善企业的退休金管理及会计账目系统,只要巴菲特有份参与,有关公司便能建立良好的管治制度。





  对于巴菲特“去腐生肌”的能力,一件事情可以做充分的说明:1991年所罗门兄弟公司交易商保罗.莫泽尔进行32亿美元财政证券的非法交易被《华尔街日报》头版头条揭露,事先知道此事但未做出任何处理的公司CEO约翰.古夫伦德被迫离职,而公司股东之一的巴菲特不得不临危授命。面对信用危机,巴菲特没有撕毁证据,而是把它们全部交给调查者,并重新建立了严格的报告制度。由于他的勇敢承担和苦心斡旋,所罗门兄弟公司虽然在这次丑闻中损失不小,但并未像预期一样破产,而是在两年内恢复了繁荣。





  就像挽救所罗门兄弟一样,这一次人们期待巴菲特挽救所有公司。而他本人也正尝试在他持有大量股权的公司发挥影响力,强化有关公司的管理。例如,可口可乐去年便曾两度带领其他大企业改变会计账目手法。可口可乐于7月份带头把发给雇员的认股权以开支形式入账,随后又率先放弃发表季度盈利预测,以免令管理层受到要把业绩符合预测的过大压力,而两大行动都被视为巴菲特的胜仗。





  现在,美国监管当局也希望推动企业成立独立的核数委员会,以确保公司管理层不会向会计师施加过分的压力,而巴菲特也成为协助当局推行此政策的有力武器。





  对于期权制度,巴菲特早就发表过反潮流的声音:“除非情况非比寻常,否则,所有者廉价卖出自己的部分企业结果总不会太好——无论这种出售是对内还是对外。结论显而易见:股票期权应该以企业的真正价值出售。”而对于假账,4年前巴菲特就提出了3个问题希望各会计公司回答:





  “一、如果会计师能够独立对公司财务体系的会计审计负责,那么得出的数字是否会有所不同?如果不同,会计师应该解释管理层和他个人的不同意见。





  “二、如果会计师是投资者,他认为目前对公司的报道能否帮助他对公司实质的财务状况深入理解?





  “三、如果会计师把自己假设为公司CEO而进行会计和审计工作,公司的会计和审计过程还会是现在这样吗?区别在哪里?为什么?”


时代变了?





  2001财年的成绩对于巴菲特而言绝对是沉闷的。虽然”9.11“事件导致其保险业务损失就达20亿美元,但或许这也并非一个偶然事件:自从1998年以220亿美元天价买下全世界第三大的再保公司通用再保险(General Reinsurance Corp.),累计损失已经超过30亿美元,一直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财务黑洞。





  公司二把手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也在去年警告说,未来公司将可能不再能够为股东持续带来两位数的投资回报,这一数字很可能会将降至6%到7%。





  香港资金管理公司South Ocean Partners的投资人理查德.麦康奈尔在给客户的一份时事通讯中表示巴菲特投资的行业太传统,需要依靠其高超的选股能力。这些公司没有科技前景,并将很快失去其年事渐高的管理者和董事长,而且没有接替者。此外,地域性过强也是一大局限。这些都可能让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前景并不美妙。





  □□难道格雷厄姆的魔法石失灵了吗?





  哈格斯特朗认为,经历过这几年接连不断的教训,现在的市场的确更有效了,因此像以前一样单纯的寻找好企业然后耐心等待回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一年前,他就意识到“现在已经没有显著的商业机会”,所以他开始关注股价严重缩水的大企业,特别是那些因投资者过度紧张而股价跌得过分的企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巴菲特忠实信徒的他背弃了价值投资理论,虽然不再耐心寻找“最好的”,哈格斯特朗开始在适当的价位接收一些他认为具备升值潜力的企业,比如正在信用危机中挣扎的泰科,他在13元的价位上大量购买股票,现在该股已经长到16元,比起当初6.98元的最低点长了近10元。





  巴菲特也在做出相应的调整。为了保持规模达到930亿美元的公司稳步增长,现在他已经开始寻找50亿到200亿左右大小的收购对象,而不是几年前的1000万大小的企业。他亦表示准备将目标扩展到全球。





  2003年最切近的机会可能是收购通用电气旗下的再保险企业(一种为保险公司进行保险以分散风险的企业)雇员再保险公司(Employers Reinsurance Corp.)——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收入有一大半以上来自于保险公司的运营,而非进行股市操作或者持续的并购。如果成功,伯克希尔.哈撒韦将在保险业也正处于几十年来最低谷的时期被打造为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商——此前再保险业务占全公司总收入的1/4左右。





  通用电气自1984年买下雇员再保险公司后,后者一直是前者的重要现金支柱,但”9.11“给美国所有保险公司以巨大冲击,雇员再保险公司2002年全年损失预计在3.5亿美元到4亿美元之间,对于景况不佳的通用电气而言,这一亏损甚至可能影响到公司整体的信用评级,也将更深远的影响到公司现金流情况,因此,伊梅尔特(Jeffrey Immelt)决意将之出售。





  对于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一收购意义重大。有分析师表示,由于”9.11“事件,再保保费大幅调涨,平均涨幅超过60%,如今再保产业变得相当重要,而一旦从前五大一举跃居成为第一大,巴菲特将拥有更强大的价格主导能力。





  这也意味着极大的风险,毕竟同时解决两家巨型再保险公司的困难并不容易。为了扭转颓势,2002年巴菲特率领旗下众多保险公司主动出击:在提高收费的同时,他进入了其他同行望而却步的诸多领域,包括世界杯取消保险、南海石油基地、芝加哥西尔斯大厦财产保险,以及反恐怖主义保险。成功的冒进让公司在2002年成绩不菲:前三季度S& 500亏损22%,但伯克希尔.哈撒韦盈利30亿美元。





  而且,巴菲特闯入了两个他从未进入过的领域:能源业和电信业。其代表作分别是中美能源(MidAmerican Energy)和Level 3。而对于曾表示搞不懂的高科技行业,这次巴菲特的进入更给人以突兀之感。对此不愿过多评论的他表示他看重该公司创始人沃尔特.斯科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沃尔特有一种把事情由复杂变简单的能力。”





  或许应该这样说:市场改变了,一个坚定的价值投资理论者应该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寻找新的规则和机会,但基础的原则不应放弃——“你不是因为别人不同意你的意见就是对的或是错的。你是对的,仅仅因为你的事实是对的,你的推理是对的”,格雷厄姆的教诲对巴菲特影响深远,“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
4
 楼主| 发表于 2003-4-30 10:52:00 | 只看该作者
沃伦·巴菲特增持中国石油股份
2003年04月29日13:38

据提交给香港交易所的文件显示,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掌控的Berkshire Hathaway Inc.本月增持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 Co. Ltd., PTR, 简称:中国石油)的股份,持股比例从8.3%升至9.1%。中国石油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

香港交易所周一披露,Berkshire Hathaway在4月9日以每股1.66港元的平均价购入了8,050万股中国石油的股票,随后又在4月11日和4月15日分别以每股1.657港元和1.66港元的价格买入了8,540万股和3,140万股。
5
 楼主| 发表于 2003-4-30 10:56:00 | 只看该作者
巴菲特:上帝只助自助者


  巴菲特是金融史上最伟大的人,至少我是这样认为。

  他是唯一一位靠股市成为亿万富翁的美国人。


  我们要讲金融奇才,肯定要从他讲起。

  巴非特的父亲是一个股票经纪人,巴非特从小就有机会在父亲的办公室里玩。

  巴非特8岁的时候曾劝14岁的姐姐买一家名叫"城市服务公司"的每股38元的的股票。不久股票下跌到27元,姐姐担心自己的全部积蓄化为乌有,每天责怪巴非特不该让她上当。后来股票回升到40元,巴非特赶紧卖掉姐姐的股票,付掉1美圆手续费后,他自己赚了5美圆。但是这家公司的股票紧接着已涨到200美圆一股。从这件事,巴非特得出两个教训:

  1、投资什么不能都听别人指挥;

  2、为客户投资可以,但不应该在投资的当时向客户每事必报。

  后来,巴非特读了格莱姆写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深受启发,于是决定拜他为师。

  格莱姆的投资方法以企业本身的价值为基准,只要股价低于企业的真正价值就行了。格氏认为市场迟早会认识到企业真正的价值而抬高股价。

  巴非特跟着格莱姆学习了三年,毕业后又跟着他干了两年。巴非特25岁那年,格莱姆退休,他只好回到家里,那时他个人资产14万美圆。

  回家后他组织亲友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但他对他的亲友说:就象外科医生在动手术时不能和病人谈话一样,他不想多费口舌解释,他与他的投资者约定,在投资者收回资本及相当于6%的年利后,其余的利润,投资者得四分之三,巴非特得四分之一。从1956年到1969年的13年里,巴非特使投资年收益率达到30%。

  巴非特投资的灵感来自阅读大量的公司年度财务报告,金融新闻和专业杂志。他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前景产品和企业经理人员使用资金的能力,对企业进行分析,判断企业的内在价值,然后估计企业将来可以赚多少钱,来确定企业股价应该为多少。

  股价过高时,他不投。1969年,美国股市过热,巴非特找不到适当的投资机会,于是决定卖掉累积了十三年的股票,把钱退还给投资者。一下子,他的亲友中有50个人成了百万富翁。

  1973年美国股市低落,巴非特又重新人场,基本上次次成功:

  1973年,他以1060万美圆买了9%的《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到1989年,这些股票已价值48600万美圆。

  1974年,他以4500万元买下了一家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到1989年,这些股票已价值14亿美圆。

  1983年,他以6000万元买下了价值8500万元的一家家具公司。

  1986年,他以5亿美圆购买了18。7%的美国广播公司的股票,到1986年底,这些股票已价值价值8亿美圆。

  1989年,他以10亿美圆购下可口可乐公司6。3%的股票,到这年年底,这些股票已价值18亿美圆。

  巴非特认为大多数企业是不值得投资的,股价一般都太贵,但少数优秀的企业股票偶尔也会很便宜。巴非特把企业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一般商品型企业,一种是特殊商品型企业。一般商品指消费者总是能买得到的商品,如马铃薯,铁矿石,咖啡之类,如果商品的价格提高,更多的商品就会生产出来,商品一多,价格就下跌,商品的高价格会无限止地吸引竞争者制造商品,只道无利可图为止。特殊商品指独此一家生产这种产品,他人没有能力竞争。一个大城市的日报(报纸作为一种商品)是最好的例子。巴非特喜欢的就是这类特殊商品的企业。

  巴非特认为一个优秀的投资对象,必须有如下七个特征:

  1、企业有特殊商品性质,产品成本上涨后能提高售价而不至于失去客户

  2、企业经理人员对本行的热爱几乎到了狂热的程度。

  3、企业的业务不宜过于复杂,太难管理,以至于限制了管理人员选择的范围。

  4、利润不应是帐面数字,应是现金利润。

  5、企业的投资收益率高。

  6、企业股价低,债务低。

  7、决不卷人有毛病的企业。优良的企业也有便宜的时候,那时你投资下去要比购买有问题的企业再加整顿容易的多。
6
 楼主| 发表于 2003-4-30 11:00:00 | 只看该作者
巴非特的十三条经营法宝



【2001-7-17】


--------------------------------------------------------------------------------

一 像合伙企业一样运作伯克希尔。查利·芒格和我把公司视为股东们拥有资产的渠道,而不是我们经营性资产的物主。
二 与伯克希尔长期拥有的经营策略相一致,公司的绝大多数董事把自己的大部分资产投入了公司,并自食其利。
三 长期经营目标是使伯克希尔的每股平均收益率最大化。
四 首先考虑直接拥有那些各行各业中能够创造现金并且获得平均资本回报率的企业。其次主要通过购买可上市流通的普通股,拥有部分业务类似的公司。
五 向股东提供极为重要的企业的盈利状况,帮助其对它们做出判断。
六 希望那些没有被揭示的收益可以通过资本回报反映在企业的内在价值中。
七 很少借债,否则也试图以长期固定利率的方式进行贷款。
八不会忽略股东的长期经济效益而以一定的价格去购买整个经济领域的企业而实现多元化。
九 以留存利润是否给股东带来相等的市场价值作为衡量留存利润使用效率的标准。
十 只有在获得和我们所付出同样多的商业价值时,我们才会发行普通股。不会通过发行股票而出售公司的一部分,因为这与整个企业价值存在根本的矛盾。
十一 不管价格如何,不出售伯克希尔所拥有的好企业,宁愿让我们的总体业绩受损。
十二 我们着重将企业优点和不足之处客观公正地披露给股东。我们的方针是毫无保留地告诉你们想获知的企业经营实况。作为管理者,坦率是十分有益的。公开误导其他人的首席执行官最终将使自己走入歧途。
十三 好的投资计划就像好的产品或者商业兼并方案一样是珍贵的、有价值的,同时也受到资金规模的约束。
7
 楼主| 发表于 2003-4-30 11:03:00 | 只看该作者
巴菲特的管理学探秘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是投资大师。他所管理的基金,几十年来以平均每年23%-24%的高速度增长,也就是说,每三年左右就翻一番,远远高于股票指数。我们也知道,巴菲特对投资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所信奉的集中投资原则,被许多投资者奉为金科玉律。但我们谁也不曾听说过巴菲特有什么管理学的理论。

  但事实上,如果仔细研究他的投资原则,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原则也是企业家应该遵循的原则。我相信,用这些原则指导我们做企业,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出令人吃惊的成绩来,就象运用巴菲特原则投资股市会取得超常的结果一样:

  巴菲特的第一个投资原则是“找出杰出的公司”。这个原则的基础是这样一个常识:即一个经营有方,管理者可以信赖的公司,它的内在价值一定会显现在股价上。所以投资者的任务是做好自己的“家庭作业”,在无数的可能中找出那些真正优秀的公司和优秀的管理者。用这条原则于企业,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象大部分人买股票一样--抓着一切可能的市场机会,而是耐心、细致地寻找出自己“最杰出的市场机会”,然后苦心经营。

  巴菲特的第二个原则是“少就是多”。对一个普通人来说,他认为只要有三家公司的股票就够了。你对一家企业关注越深,你的风险越低,收益就越好。应用到企业上,就是要集中和专注于少数几个自己最有优势的领域,而不是盲目地多元化以求降低风险。实际上,我看到许多企业在依靠专注取得第一桶金之后又把挣到的钱浪费到了多元化的领域,最后又回到了起点。既然连整天都在研究企业的投资者都无法弄清楚许多不同的领域和企业,作为企业家,我们更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驾驭不同业务的能力。

  巴菲特的第三个原则是“押大赌注于高概率事件上”。也就是说,当你坚信遇到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好机会时,唯一正确的做法是大举投资。这也同样基于一个常识:当一个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时,你投入越多,回报越大。我相信好的企业家也具备这样的素质,就是看准了方向之后会集中自己的力量取得突破,而不是照常人的思维分散自己的资源以求保险。做企业家是要有知而后行的胆量的。

  巴菲特的第四个原则是“要有耐心”。他有一个说法,就是短于5年的投资是傻子的投资,因为企业的价值通常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充分体现,你能赚到的一点钱也通常被银行和税务局瓜分。同样,做一个企业,也要有耐性。世界上只有20%的创业企业能坚持到5年以上,但通常坚持下来的企业都有很好的回报。

  巴菲特的第五个原则是:“不要担心短期价格波动”。他的理论是,既然一个企业有内在价值,它就一定会体现出来,问题仅仅是时间。而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预测出什么时间会有什么样的股价(事实上,巴菲特从来不相信所谓的市场股价预测,他唯一相信的是,也是我们能够把握的,对企业的了解。)同样,做企业也有上上下下,如果我们不象一般人一样,企业有点问题就急于放弃,稍有一些起色就得意忘形,而是长期地苦心经营,那么,每个人都能取得经营上的成功。管理,其实很简单,就象巴菲特对投资的看法一样。

  “如果你是投资家,你会考虑你的资产--即你的企业--将会怎样。如果你是投机家,你主要预测价格会怎样而不关心企业。”同样,一个“企业家”会埋头打造自己的企业,而一个“商人”则更关注企业的价格。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老老实实地做“企业家”,成功的概率要比做一个包装、买卖企业的“商人”更大。
8
 楼主| 发表于 2003-4-30 11:07:00 | 只看该作者
传奇人物巴菲特的获利秘诀


  巴菲特是当今世界具有传奇色彩的证券投资家,他以独特、简明
的投资哲学和策略,投资可口可乐、吉列、所罗门兄弟投资银行、通
用电气等著名公司股票、可转换证券并大获成功。以下我们介绍巴菲
特的投资理念---

  赢家暗语:5+12+8+2

  巴式方法大致可概括为5项投资逻辑、12项投资要点、8项选股标
准和2项投资方式。

  5项投资逻辑

  1.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经营者,所以我成为优秀的投资
人;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投资人,所以我成为优秀的企业经营者。

  2.好的企业比好的价格更重要。

  3.一生追求消费垄断企业。

  4.最终决定公司股价的是公司的实质价值。

  5.没有任何时间适合将最优秀的企业脱手。

  12项投资要点

  1.利用市场的愚蠢,进行有规律的投资。

  2.买价决定报酬率的高低,即使是长线投资也是如此。

  3.利润的复合增长与交易费用和税负的避免使投资人受益无穷


  4.不在意一家公司来年可赚多少,仅有意未来5至10年能赚多少


  5.只投资未来收益确定性高的企业。

  6.通货膨胀是投资者的最大敌人。

  7.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
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预测过程。

  8.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9."安全边际"从两个方面协助你的投资:首先是缓冲可能的价
格风险;其次是可获得相对高的权益报酬率。

  10.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11.就算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
变我的任何一个作为。

  12.不理会股市的涨跌,不担心经济情势的变化,不相信任何预
测,不接受任何内幕消息,只注意两点:A.买什么股票;B.买入
价格。

  8项投资标准

  1.必须是消费垄断企业。

  2.产品简单、易了解、前景看好。

  3.有稳定的经营史。

  4.经营者理性、忠诚,始终以股东利益为先。

  5.财务稳键。

  6.经营效率高、收益好。

  7.资本支出少、自由现金流量充裕。

  8.价格合理。

  2项投资方式

  1.卡片打洞、终生持有,每年检查一次以下数字:A.初始的
权益报酬率;B.营运毛利;C.负债水准;D.资本支出;E.现
金流量。

  2.当市场过于高估持有股票的价格时,也可考虑进行短期套利


  某种意义上说,卡片打洞与终生持股,构成了巴式方法最为独特
的部分。也是最使人入迷的部分。

  长期制胜的法宝:远离市场

  透彻研究巴式方法,会发觉影响其最终成功的投资决定,虽然确
实与"市场尚未反映的信息"有关,但所有信息却都是公开的,是摆在
那里谁都可以利用的。

  没有内幕消息,也没有花费大量的金钱。是运气好吗就像学术界
的比喻:当有1000只猴子掷币时,总有一只始终掷出正面。但这解释
不了有成千上万个投资人参加的投资竞赛中,只有巴菲特一人取得连
续32年战胜市场的纪录。

  其实,巴菲特的成功,靠的是一套与众不同的投资理念,不同的
投资哲学与逻辑,不同的投资技巧。在看似简单的操作方法背后,你
其实能悟出深刻的道理,又简单到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巴菲特曾经说
过,他对华尔街那群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的种种非理性行为感到
不解。也许是人在市场,身不由己。所以他最后离开了纽约,躲到美
国中西部一个小镇里去了。

  他远离市场,他也因此战胜了市场。

 
9
发表于 2003-4-30 12:00:00 | 只看该作者
qihaitao兄,你发的这贴是不是关于巴菲特的投资策略的。我有买了关于他的一本书,书名是《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去年只是很粗略地看了一下,只是感 性上的认识,还谈不上理性的认识,不过上面关于他的具体投资策略这方面倒是很详细的,有介绍了他所持有的股票和为什么去一直持有那样的股票的原因。虽然一直很想在看看,不过现在由于时间原因都未能如愿,看来只能等过些时间再看看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03-4-30 12:05:00 | 只看该作者
目前有许多关于巴非特的书,不过我认为最经典的有两本,一本是《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巴非特传》,另一本是《巴非特的投资组合》。(后面一本在家园资源中心有下载)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