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3-4-29 11:55:00
|
只看该作者
2002年,实际城市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 13.4%,城市消费增长4.8%。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实际农村净收入增长 4.8%(比2001年4.2%有所提高),而农村消费增长 4.4 % (比上年3.5 %有所提高)。正如表2所示,城乡生产水平的发展趋势仍令人不安。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以及对增长和社会凝聚力的潜在影响表明,改进政府刺激支出政策的定位,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会产生双重回报-更有力的短期刺激和长期增长。
外贸需求继续在促进增长和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01年三季度以来,外国购买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和中国居民购买进口商品的需求净效应一直呈正值,扭转了过去10个季度中7个呈负值的趋势。2002年,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降7.4%的辅助下,出口增长22.3%,而进口增长21.2%。然而,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远高于出口增长,分别为30.1 %和 22 %。2003年三季度进口同比增长52.4%,而出口增长33.5%,部分反映出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加速采购的现象。无论贸易发展势头如何,包括非典型肺炎、全球贸易减缓在内的若干因素表明,在未来几个季度出口将缓慢增长,使中国的整个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对于中国近期的增长前景很难提供合理的估计,原因是国际贸易方面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对中国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政策意向缺乏完整的信息。根据一季度的发展态势,我们的预测是2003年GDP增长有可能减缓到7% - 7.2 %的范围。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货币政策: 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以及经济改革的进程和建立更好的投资环境,都将在决定短期和中期前景方面起关键作用。1998年以来财政政策一直是支持中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柱。财政收入保持高增长,反映出税制改革和征收工作的改善,也促进了扩张性的预算政策。2002年财政收入总额增长15.4%,财政收入与 GDP 的比率提高到18.6%(1997年为11.6%)。尽管政府支出增加,预算赤字的规模相对于经济总产出而言有所缩小,从1999年高峰时期占GDP的4%到去年降低到3%。对2003年的预测是财政收入增长会放慢,因此预算赤字占总产出的比重预计会上升到 3.4%。
关于预算赤字的规模和继续实行宏观经济刺激政策重新出现四个问题。第一,公共债务迅速增加,从1997年占GDP的11.4%在2002年增加到25.3%,使财政可持续性的问题继续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政府的偿债负担限制了用于发展支出,特别是用于社会部门的可利用资源。然而,多数分析家都认为,未来的财政收入增长前景使得中国有可能保证目前的预算赤字水平具有可持续性。
第二,尽管如此,附加债务(或有债务、隐性债务,或者隐藏的债务,例如银行亏损、养老金支付或地方政府的债务)加大了进行财政整顿的压力。显而易见,这个问题需要在几条战线同时解决,例如,采取降低银行成本和改善经营,实行养老金体制改革,建立运转更有效的政府间财政制度的政策;出售资产以改善银行和社会保障基金的金融头寸。此外,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将为缩小此类债务的规模创造有利条件。然而,进行财政干预的必要性也很明显,但是要分阶段推进以配合政府预算里的可用资源。例如,根据多数合理的设想方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单靠自身解决目前的资金组合问题会很困难。采用何种规模和性质的财政干预一揽子计划来支持他们降低成本和改进贷款方式以减少亏损还有待确定。
第三个问题关系到国债的潜力和国债市场改革的必要性。2002年为弥补预算赤字而发行的国债总金额达5930亿人民币(720亿美元),其中 2580亿用于偿还债务,250亿用于转贷给地方政府。 2002年的国债发行是通过4460亿人民币的可出售债券和1470亿人民币的不可出售储蓄凭证来实现的。尽管采取了值得称赞的市场建设动议(例如,指定造市商,市场分割,展期,固定利率发债,加强发债的透明度等),有三期国债仍出现了认购不足的问题,而且国债周转率仍处于低位。建立高效率国债市场的各种要素正在培育之中,包括建立法律框架,改进发售手段(通过拍卖实现市场化定价,修改分销机制,债券标准化),发展市场中介和机构投资者,改进清算和结算,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慎监督。
最后,强调加强财政、货币、外汇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很多分析家主张采取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退出战略”,即,需要进行财政整顿。从去年就提出更积极地利用货币政策,其时货币供应 (M2) 增长上升到 16.8 %,而外汇储备增长达34.9%。人们日益认识到,经济中存在的通货紧缩压力加强了进一步提高货币增长率的可行性,因为这样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消费物价指数(CPI)显示2002年物价降低了0.8%,这是1998年开始采取宏观经济刺激政策以来物价走低的第三个年头。2003年一季度物价略有回升(同比0.5%)。然而,除了春节期间需求旺盛和最近把国际油价上涨转嫁给消费者的措施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尚不清楚。较长期的物价走低似乎有广泛基础的,在零售价和出厂价上都有显示,而且除燃料及其相关产品外也影响到其他原材料的采购价格指数。不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有效尚不清楚。实际上,考虑到很多银行贷款的决策方式,对于放松银根政策将会进一步削弱银行的资产组合存在担忧。
上述物价走势的一个例外是房地产价格的发展趋势,虽然房地产价格受当地物价变化的影响,但上升势头很强。2002年土地价格快速上涨,有些地区涨幅高达25%,住宅售价紧随其后。对于主要城市的市场出现实际的房地产泡沫存在担忧。公众委托贷款方案和资本信托基金为房地产开发提供了专项融资,但商业银行也是房地产业的主要贷款机构。根据一个官方信息来源,到2002年11月,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和公积金贷款分别为7340亿人民币 (890亿美元) 和1130亿人民币(140亿美元),与1998年两项总共190亿人民币形成鲜明对比。银行在对借款方执行审慎偿债限额方面很不严格,这样在利率上调的情况下就会对银行的资产组合产生严重影响。虽然由于目前利率在历史最低水平使这种风险并不明显,但在经济全面复苏时风险会成倍扩大。2002年12月央行告诫国内银行注意控制房地产贷款从而控制银行系统的系统风险,并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来审查2001年6月以来商业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
对外支付: 外贸的出色表现只是形成中国2002年强大的对外支付状况的若干因素之一。 不过,去年外贸的一些特点还是值得注意的。第一,虽然去年全球贸易额仅增长2.7%,而2000年增长 12.9%,2001年增长 0.6%,但中国的出口增长强劲,对所有地区的出口都呈两位数增长,轻工产品和耐用消费品增长尤为强劲。其结果,中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上升到5.1%。 第二,从邻国的进口大幅增长,至少暂时平息了关于正在出现 “中国威胁”的说法。中国从东盟国家(ASEAN)的进口额增长 34.4%,从日本和韩国的进口额分别增长25%和 22.2%。第三,元器件进口增长主要与跨国企业的行动有关,许多跨国企业扩大在中国的产成品生产设施或者从国外转移到中国。2002年此类贸易的构成显示出入世后可能出现的生产网络模式。
这些要素中的最后一个与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行动有着密切的联系。2002年,中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吸收外资达527亿 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外商直接投资与外贸的出色表现相结合,使外汇储备从2001年2122 亿美元增加到2864 亿美元,几乎相当于12个月的进口能力。对外部门的脆弱性很低,据估计短期债务(剩余期限基础)占债务总额25%。12月底外债总额达1910亿美元, 外债偿付额为出口的6% 。名义汇率保持稳定,虽然如前所述实际有效汇率下降7.4 %。
体制改革议程
自2002年9月期的经济半年报发布以来,中国发生了几个重大的政治事件。新一届政府于2003年3月就职,随后是中央和省级的平稳甚至是常规性的人事过渡。2002年10月,中国共产党16大有效地进行了从“第三代”领导人向“第四代”领导人的政治权利交接。
正如预期,这种重大变动为盘点经济提供了机会。在强调保持总体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的同时,在讨论中也确认了新的挑战或者未来将要采取的措施。除了指出中国在这一方面的出色成就记录外,对经济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做评论还为时过早。不过,本期经济半年报认为政策议程有两项内容值得认真关注。
其中第一项是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改善、所有制转型和民营部门发展之间的联系。去年10月召开的十六大提出的新的战略指导以及今年3月政府部门重组都发出了对民营部门持支持态度的信号。从意识形态方面,中共明确承诺“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并表示坚决支持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
与此同时,关于体制框架做出了具体决定,政府将对中国现有的170,000 多个国有企业行使所有权,成立了国务院领导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吸收原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和财政部的相关职能,集中管理中央的国有企业,不包括金融机构和其他国有资产,比如公共服务单位、土地和自然资源。
显而易见,加强国有企业的绩效、所有制转型和发展民营部门形成了一个政策的连续统一体。政府定期地宣布从经济中的很多商业性部门退出的意图,包括已夭折的通过证券市场出售国有股权的计划。2002年,政府允许向外国投资者、国内私人投资者和国有企业管理者出售国有股权。最后一项引起很多争议(包括在政协和人大的讨论中),不仅仅是因为金融机构在不完全透明的情况下参与。总而言之,国有企业经过改进管理,应该能够提高资产价值,使其资产不仅在国有体制下产生经济效益,而且在出售以实现所有制转型时亦能如此。
本经济半年报提到的战略议程的第二个方面与以上所述也有关系,但须放在目前中国对人力资源开发政策进行重新评估的大背景下来看。作为中国2020年之前推进经济发展的直接目标提出的小康社会的概念显示出1978年开始改革以来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平等。新一届政府已表明准备更加积极地奉行平等的目标,以中国已取得的成功为基础,承认过去的政策中存在弱点,但也要在一个符合转变政府职能和促进民营部门参与的框架中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例如,新颁布的《民营教育促进法》(2002年12月)承认民营部门有潜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这与中国经济中技能的价值不断提高也是相符的。
该法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为有兴趣创办民办教育机构的单位和个人建立有利的环境,将民办学校纳入正规体系。此外,在浙江省长兴县正在开展一个教育券制度的试点以增加学生选择民办学校的可能性。对这一项目的初步评估显示,随着国内整个学校系统入学率的提高,教育机会均等增加了。在河南省的瑞安市也在开展类似的试点,结果也很好。
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公共部门放弃了人力资源发展。恰恰相反,其战略重点是实现为达到国家在这个领域的重要目标所采用手段的多样化,包括对很多比较薄弱的公共部门计划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评估。一个例证就是2002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文件详细阐述了新的农村医疗政策。
80年代中期中国的医疗卫生战略重点放在预防和公共卫生、利用经过最低限度培训的人员提供基本的卫生服务和由社区融资的服务。在包括婴儿及产妇死亡率和预期寿命的健康指标方面中国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尽管整个经济高速增长和贫困现象减少,但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制度在过去20年不断恶化,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停滞不前。农村人口中有许多人无力负担医疗服务和药品的费用。
新政策的目的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通过改善各级政府的农村医疗融资,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增加对贫困和脆弱人群的有目标的转移支付。有些新的措施已进行了试点,模范保险计划有可能会要求非国有服务机构的参与。然而,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意愿有助于我们了解目前正在酝酿中的各种政策措施。
来源:中国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