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世行发布中国经济半年报(全文)

[复制链接] 1
回复
96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4-29 11: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行发布中国经济半年报(全文)


  2002年中国的经济表现再次超过预期,这已在预料之中。官方统计数字显示经济增长率为8%, 主导因素是工业和服务业的持续强劲增长。2003年一季度增速高达9.9%,但鉴于非典型肺炎流行对中国部分地区和邻国的影响,这种增长速度不太可能持续。
  年期间,在入世后的民间资本支出以及政府财政刺激政策的公共投资的刺激下,投资出现新的活力。进出口高速增长,中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宠。外汇储备增加,达到几乎相当于12个月的进口能力,对外顺差继续保持,债务虽然在增加,但按国际标准衡量仍处于低位。

  尽管经济增长强劲,但严峻的短期和长期挑战依然存在。这些挑战在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盘点和今年3月全国人大讨论时都成为焦点。在最近政府换届,胡锦涛就任国家主席,吴邦国就任人大委员长,温家宝就任总理后,政府高层官员发表的声明中重申了其中一些挑战。

  几个突出的主要风险包括财政可持续性、差距不断扩大(尤其是农村问题)、循序渐进地向市场经济转轨及扩大民营部门的作用等。政府再次承诺要通过适当的政策和政府职能重组来解决最棘手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承认在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试图推进激进的国内改革措施所存在的总体风险。因此,政府把对2003年的增长率预测定为较低的7%,而出口增长率预测仅为2002年的三分之一。

  近期经济动态

  产出: 2002年以及2003年一季度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正如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 (同比) 达到17.3%(以及2003年一季度实际增长率高达25.7%)所揭示的,今年已进入第六年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给予经济很大的推动。财政赤字为GDP的3%,略低于2001年3.3%,并与货币和金融政策放松相结合。

  第二,入世后的效应显现在中国的外商投资增加,以及城市消费者对服务业和部分种类的产品(如汽车和高档房地产)的需求被激活上。 第三,随着全球成本和需求模式不断演变,加上合资企业带来更多进入外国市场的渠道,重新激发了中国的出口,使其在2002年增长22.3%,在2003年一季度增长 32.5 %(同比)。

  部门模式: 增长的部门模式相对而言未发生变化。然而,应予注意的是初级产品部门,主要是农业的效益继续改善。这一点很重要,原因是2002年以降雨量不足、干旱和中国入世后开放农产品进口的第一年为特征。这也部分反映出一部分农户有能力从粮食生产转向附加值较高的生产活动。

  工业增加值增长达到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记录,主导因素是外资企业满足国内对工业品的旺盛需求以及整合在中国的生产以扩大对其他市场的销售。这种强劲增长延续到2003年,一季度工业增长达到17.2% (同比)。对中国服务业产出低估的问题依然存在。2002年服务业的增长率为 7.3 %,而上一年为 7.4 %。据信部分服务业的增长记录在制造业的统计数字中,反映出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内存在的经济活动高度纵向一体化现象。

  2001-2002年期间工业生产态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能源部门有两个发展趋势值得注意。第一,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正在对能源供应造成压力,尽管定价得到改善,电力生产和配电保持高效率,以及对替代能源的利用。1997年以来电力供需平衡首次引起担忧,18个省市自治区在2002年面临电力短缺。保证充足的能源和水供应都是决定中国长远增长前景的重要因素。最近根据紧密追随国际价格走势的新公式对国内柴油和汽油价格所做的上调表明,弥补电力供应不足的替代方案对于零售消费者来说价格可能会呈累进上升趋势。对外国能源的依赖正在增加,2002年原油进口增长15.2%,达到6940万顿。第二,在过去几年关闭了将近6万个小煤矿,对生产率产生了有利影响。现在大型国有煤矿占市场的73%(5年前是57%)。预期随着管理得到改善,将会对扭转中国糟糕的煤矿安全记录和环境产生有利的影响。

  汽车生产2002年增长55%,其作用正在受到广泛关注。许多分析家和一些官员认为该产业部门及其辅助产业有潜力成为中国未来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遗憾的是,进口增长也很快,2002年达到82%。中国人口众多且不断增长,而且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城镇地区。城镇消费者目前和未来的购买模式表明,促进该产业发展的政策须对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的代价尤为敏感。

  产业部门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2003年中国轻工和家用产品出口增长很可能会因为广东和香港地区非典型肺炎流行而受影响。珠江经济区的出口额近900亿美元,占中国总产出的10%。因此,近期商务旅行和购销活动的减少,尤其是在按照合同生产方式集中谈判购销合同的关键的4-6月期间,很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在增长相对缓慢的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利润一再受到挤压的中国出口导向型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对于面临棉花价格不断上涨的纺织行业形势尤为严峻。

  需求: 除了与非典型肺炎对国内外消费增长的影响有关的不确定性以外,总的需求前景是强劲的。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3%,2003年 一季度略高。基本建设项目开工增加16.3%,占增长的60%。长达5年的宏观经济刺激支出政策对投资的效应显而易见,表现在道路和辅助性交通设施领域新开工的大规模公共建设工程、公用设施扩建、节水、造林以及其他公共服务方面。然而,来自预算的直接融资支持仅占投资增长的14%。企业利润率的改善带来内部融资的大幅增加,但外商直接投资、金融机构贷款和债券增长迅速。例如,公司债券市场为铁路和通信部门以及三峡工程项目提供了所需要的大量资金, 13个发债方和17次发债筹资总额达到37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06%。2003年3次发行公司债券共从市场筹资65亿人民币。随着政府逐渐减少预算刺激措施,近年来在中国出现的新型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将在支持需求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将帮助满足国家对发展项目的巨大需求。框1讨论了有关基础设施融资的一些问题。

  国内投资的效率需要提高。中国的增量资本产出比率 (ICOR) 为 5,尽管这种衡量标准比较粗糙,但也反映出酝酿期较长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在资源利用中占主导地位,而且据报道地方投资项目(主要自筹资金)的效率较低。从长期看,中国将有能力通过地方投资项目带来同等水平的增长和可能更多的就业机会。与经济需求有关的一个眼前的忧虑是国内储蓄率的增长。正如表1所示,尽管有宏观经济刺激政策,消费继续以低于总收入(无论以哪种标准衡量)的速度增长,过去5年平均年消费增长为6.7 %,而同期收入增长为 7.6%。然而,在这一时期,尤其是2002年,刺激消费一揽子计划中的公共支出构成日渐以直接提高消费的领域为目标。提高公务员工资和其他政府运作成本、养老金以及农村和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在支撑消费以及投资方面是成功的。最近政府的声明显示,这种结构上的转变将持续下去,重点放在能够对需求产生更快更大影响的分配上。利用公共资金和政策来解决农村问题和公共部门债务拖欠以及建立较好的社会保障计划应会对国内需求产生有益的效应。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3-4-29 11:55:00 | 只看该作者
2002年,实际城市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 13.4%,城市消费增长4.8%。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实际农村净收入增长 4.8%(比2001年4.2%有所提高),而农村消费增长 4.4 % (比上年3.5 %有所提高)。正如表2所示,城乡生产水平的发展趋势仍令人不安。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以及对增长和社会凝聚力的潜在影响表明,改进政府刺激支出政策的定位,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会产生双重回报-更有力的短期刺激和长期增长。

  外贸需求继续在促进增长和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01年三季度以来,外国购买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和中国居民购买进口商品的需求净效应一直呈正值,扭转了过去10个季度中7个呈负值的趋势。2002年,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降7.4%的辅助下,出口增长22.3%,而进口增长21.2%。然而,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远高于出口增长,分别为30.1 %和 22 %。2003年三季度进口同比增长52.4%,而出口增长33.5%,部分反映出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加速采购的现象。无论贸易发展势头如何,包括非典型肺炎、全球贸易减缓在内的若干因素表明,在未来几个季度出口将缓慢增长,使中国的整个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对于中国近期的增长前景很难提供合理的估计,原因是国际贸易方面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对中国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政策意向缺乏完整的信息。根据一季度的发展态势,我们的预测是2003年GDP增长有可能减缓到7% - 7.2 %的范围。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货币政策: 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以及经济改革的进程和建立更好的投资环境,都将在决定短期和中期前景方面起关键作用。1998年以来财政政策一直是支持中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柱。财政收入保持高增长,反映出税制改革和征收工作的改善,也促进了扩张性的预算政策。2002年财政收入总额增长15.4%,财政收入与 GDP 的比率提高到18.6%(1997年为11.6%)。尽管政府支出增加,预算赤字的规模相对于经济总产出而言有所缩小,从1999年高峰时期占GDP的4%到去年降低到3%。对2003年的预测是财政收入增长会放慢,因此预算赤字占总产出的比重预计会上升到 3.4%。

  关于预算赤字的规模和继续实行宏观经济刺激政策重新出现四个问题。第一,公共债务迅速增加,从1997年占GDP的11.4%在2002年增加到25.3%,使财政可持续性的问题继续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政府的偿债负担限制了用于发展支出,特别是用于社会部门的可利用资源。然而,多数分析家都认为,未来的财政收入增长前景使得中国有可能保证目前的预算赤字水平具有可持续性。

  第二,尽管如此,附加债务(或有债务、隐性债务,或者隐藏的债务,例如银行亏损、养老金支付或地方政府的债务)加大了进行财政整顿的压力。显而易见,这个问题需要在几条战线同时解决,例如,采取降低银行成本和改善经营,实行养老金体制改革,建立运转更有效的政府间财政制度的政策;出售资产以改善银行和社会保障基金的金融头寸。此外,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将为缩小此类债务的规模创造有利条件。然而,进行财政干预的必要性也很明显,但是要分阶段推进以配合政府预算里的可用资源。例如,根据多数合理的设想方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单靠自身解决目前的资金组合问题会很困难。采用何种规模和性质的财政干预一揽子计划来支持他们降低成本和改进贷款方式以减少亏损还有待确定。

  第三个问题关系到国债的潜力和国债市场改革的必要性。2002年为弥补预算赤字而发行的国债总金额达5930亿人民币(720亿美元),其中 2580亿用于偿还债务,250亿用于转贷给地方政府。 2002年的国债发行是通过4460亿人民币的可出售债券和1470亿人民币的不可出售储蓄凭证来实现的。尽管采取了值得称赞的市场建设动议(例如,指定造市商,市场分割,展期,固定利率发债,加强发债的透明度等),有三期国债仍出现了认购不足的问题,而且国债周转率仍处于低位。建立高效率国债市场的各种要素正在培育之中,包括建立法律框架,改进发售手段(通过拍卖实现市场化定价,修改分销机制,债券标准化),发展市场中介和机构投资者,改进清算和结算,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慎监督。

  最后,强调加强财政、货币、外汇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很多分析家主张采取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退出战略”,即,需要进行财政整顿。从去年就提出更积极地利用货币政策,其时货币供应 (M2) 增长上升到 16.8 %,而外汇储备增长达34.9%。人们日益认识到,经济中存在的通货紧缩压力加强了进一步提高货币增长率的可行性,因为这样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消费物价指数(CPI)显示2002年物价降低了0.8%,这是1998年开始采取宏观经济刺激政策以来物价走低的第三个年头。2003年一季度物价略有回升(同比0.5%)。然而,除了春节期间需求旺盛和最近把国际油价上涨转嫁给消费者的措施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尚不清楚。较长期的物价走低似乎有广泛基础的,在零售价和出厂价上都有显示,而且除燃料及其相关产品外也影响到其他原材料的采购价格指数。不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有效尚不清楚。实际上,考虑到很多银行贷款的决策方式,对于放松银根政策将会进一步削弱银行的资产组合存在担忧。

  上述物价走势的一个例外是房地产价格的发展趋势,虽然房地产价格受当地物价变化的影响,但上升势头很强。2002年土地价格快速上涨,有些地区涨幅高达25%,住宅售价紧随其后。对于主要城市的市场出现实际的房地产泡沫存在担忧。公众委托贷款方案和资本信托基金为房地产开发提供了专项融资,但商业银行也是房地产业的主要贷款机构。根据一个官方信息来源,到2002年11月,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和公积金贷款分别为7340亿人民币 (890亿美元) 和1130亿人民币(140亿美元),与1998年两项总共190亿人民币形成鲜明对比。银行在对借款方执行审慎偿债限额方面很不严格,这样在利率上调的情况下就会对银行的资产组合产生严重影响。虽然由于目前利率在历史最低水平使这种风险并不明显,但在经济全面复苏时风险会成倍扩大。2002年12月央行告诫国内银行注意控制房地产贷款从而控制银行系统的系统风险,并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来审查2001年6月以来商业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

  对外支付: 外贸的出色表现只是形成中国2002年强大的对外支付状况的若干因素之一。 不过,去年外贸的一些特点还是值得注意的。第一,虽然去年全球贸易额仅增长2.7%,而2000年增长 12.9%,2001年增长 0.6%,但中国的出口增长强劲,对所有地区的出口都呈两位数增长,轻工产品和耐用消费品增长尤为强劲。其结果,中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上升到5.1%。 第二,从邻国的进口大幅增长,至少暂时平息了关于正在出现 “中国威胁”的说法。中国从东盟国家(ASEAN)的进口额增长 34.4%,从日本和韩国的进口额分别增长25%和 22.2%。第三,元器件进口增长主要与跨国企业的行动有关,许多跨国企业扩大在中国的产成品生产设施或者从国外转移到中国。2002年此类贸易的构成显示出入世后可能出现的生产网络模式。

  这些要素中的最后一个与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行动有着密切的联系。2002年,中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吸收外资达527亿 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外商直接投资与外贸的出色表现相结合,使外汇储备从2001年2122 亿美元增加到2864 亿美元,几乎相当于12个月的进口能力。对外部门的脆弱性很低,据估计短期债务(剩余期限基础)占债务总额25%。12月底外债总额达1910亿美元, 外债偿付额为出口的6% 。名义汇率保持稳定,虽然如前所述实际有效汇率下降7.4 %。

  体制改革议程

  自2002年9月期的经济半年报发布以来,中国发生了几个重大的政治事件。新一届政府于2003年3月就职,随后是中央和省级的平稳甚至是常规性的人事过渡。2002年10月,中国共产党16大有效地进行了从“第三代”领导人向“第四代”领导人的政治权利交接。

  正如预期,这种重大变动为盘点经济提供了机会。在强调保持总体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的同时,在讨论中也确认了新的挑战或者未来将要采取的措施。除了指出中国在这一方面的出色成就记录外,对经济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做评论还为时过早。不过,本期经济半年报认为政策议程有两项内容值得认真关注。

  其中第一项是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改善、所有制转型和民营部门发展之间的联系。去年10月召开的十六大提出的新的战略指导以及今年3月政府部门重组都发出了对民营部门持支持态度的信号。从意识形态方面,中共明确承诺“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并表示坚决支持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

  与此同时,关于体制框架做出了具体决定,政府将对中国现有的170,000 多个国有企业行使所有权,成立了国务院领导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吸收原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和财政部的相关职能,集中管理中央的国有企业,不包括金融机构和其他国有资产,比如公共服务单位、土地和自然资源。

  显而易见,加强国有企业的绩效、所有制转型和发展民营部门形成了一个政策的连续统一体。政府定期地宣布从经济中的很多商业性部门退出的意图,包括已夭折的通过证券市场出售国有股权的计划。2002年,政府允许向外国投资者、国内私人投资者和国有企业管理者出售国有股权。最后一项引起很多争议(包括在政协和人大的讨论中),不仅仅是因为金融机构在不完全透明的情况下参与。总而言之,国有企业经过改进管理,应该能够提高资产价值,使其资产不仅在国有体制下产生经济效益,而且在出售以实现所有制转型时亦能如此。

  本经济半年报提到的战略议程的第二个方面与以上所述也有关系,但须放在目前中国对人力资源开发政策进行重新评估的大背景下来看。作为中国2020年之前推进经济发展的直接目标提出的小康社会的概念显示出1978年开始改革以来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平等。新一届政府已表明准备更加积极地奉行平等的目标,以中国已取得的成功为基础,承认过去的政策中存在弱点,但也要在一个符合转变政府职能和促进民营部门参与的框架中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例如,新颁布的《民营教育促进法》(2002年12月)承认民营部门有潜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这与中国经济中技能的价值不断提高也是相符的。

  该法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为有兴趣创办民办教育机构的单位和个人建立有利的环境,将民办学校纳入正规体系。此外,在浙江省长兴县正在开展一个教育券制度的试点以增加学生选择民办学校的可能性。对这一项目的初步评估显示,随着国内整个学校系统入学率的提高,教育机会均等增加了。在河南省的瑞安市也在开展类似的试点,结果也很好。

  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公共部门放弃了人力资源发展。恰恰相反,其战略重点是实现为达到国家在这个领域的重要目标所采用手段的多样化,包括对很多比较薄弱的公共部门计划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评估。一个例证就是2002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文件详细阐述了新的农村医疗政策。

  80年代中期中国的医疗卫生战略重点放在预防和公共卫生、利用经过最低限度培训的人员提供基本的卫生服务和由社区融资的服务。在包括婴儿及产妇死亡率和预期寿命的健康指标方面中国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尽管整个经济高速增长和贫困现象减少,但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制度在过去20年不断恶化,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停滞不前。农村人口中有许多人无力负担医疗服务和药品的费用。

  新政策的目的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通过改善各级政府的农村医疗融资,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增加对贫困和脆弱人群的有目标的转移支付。有些新的措施已进行了试点,模范保险计划有可能会要求非国有服务机构的参与。然而,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意愿有助于我们了解目前正在酝酿中的各种政策措施。

来源:中国网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