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今日东方》最新封面文章:TCL造假

[复制链接] 8
回复
204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4-28 10: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日东方》最新封面文章:TCL造假

  (TCL事件聚焦)拍案三叹


  "我是一个永远不知道疲倦的追赶者"。


  2002年12月30晚,北京饭店,在"2002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现场,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对自己如是评价。


  让我们回忆一下:当时--即不到4个月之前,央视对TCL及它的掌舵人李东生还如此评价:李东生将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资金的地方小企业,运作成中国电子工业五强。他率领TCL在彩电、手机、电脑领域后来居上--尤其是TCL手机更是创下国内企业第一、中国手机市场仅次于摩托罗拉、诺基亚品牌的业绩。


  然而,戏剧性的是,时隔不到4个月的光景,人们就被TCL通讯(000542)爆发的巨额"财务差错"给震惊了,一直笼罩在光环之下的TCL暴露出深受公众厌恶的财务问题。


  这一次,李东生追赶的是"丑闻"。这不能不令人万分遗憾。无论是否故意财务造假,任何财务差错都是不能容忍的。尤其是这样一家英雄企业、这样一位明星级的战略性商业领袖。


  这次事件说明,经过18年的飞速"追赶",李东生遇到他前所未见的门槛了。迈过这个门槛,这位不知"疲倦的追赶者"的眼前是世界级企业的无限风光;迈不过去,前路未可知。这个门槛,在丑闻暴露之前,是他被丑闻掩盖的战略布局、资本瓶颈,以及他的管理架构、业务流程和人力资源与他目标之间的脱节。丑闻暴露之后,还包括了丑闻本身。


  如果李东生能勇敢的直面丑闻危机,或许,丑闻本身将会照亮横在他面前的门槛。至少能给他提个醒,给他以重振TCL的机会。


  文/本刊主笔 韦三水


  "会计差错"


  事情来得的确有些突然。


  2003年3月28日,TCL通讯公司12楼会议室里,该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在一种严肃的气氛中召开。会议应到董事9人,实到董事8人,刚上任不久的董事长万明坚主持会议,财务总监肖晓平亲自做记录。而以曾艳玲为首的三名监事全部列席会议。每一个人都表现出一种焦灼的神态--与以往的会议不同,此次会议的特殊主题是,TCL通讯如何就出现的"财务问题"做解释。


  TCL通讯高管们的紧张缘于监管部门的一纸整改通知:2003年1月22日,万明坚接到中国证监会广州证管办下发的一则《关于责成TCL通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限期整改有关问题的通知》(广州证监[2003]24号)。此时,万明坚在TCL通讯董事长的位置还没有坐热--他刚刚接替李东生的位置,上任还不到一个月。广州证管办责令TCL通讯对2000年年度会计报表反映出来的问题限期进行整改。通知指出,TCL通讯一共有六个问题:会计处理不当、会计估计不足、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对下属公司管理失控、财务信息传递不及时真实,以及会计基础薄弱等。


  2003年3月29日,TCL通讯以董事会的名义发布《关于对公司2000年度会计报表所反映问题进行整改的报告》,报告事实上已经承认了TCL通讯出现了重大财务问题:一是,由于提前确认未实现的销售收入、研发费用未计入当期损益、提前确认所得税返还收益、漏结转成本、少计销售费用等,导致2000年年度会计报表出现虚增利润49522012元的重大会计差错。二是,2000年会计报表少计坏帐准备43923744元,少计存货跌价准备28133409元,少计长期投资减值准备6845224元。


  就有关质疑,TCL通讯的进一步解释是,2000年财务问题"已经在2001年做了追溯调整",并一再强调原因是"会计差错"和内部控制与管理不严。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这是TCL第四届董事会会议研究的第一反应。


  "公告的发布旨在进一步坚固、坚定投资者和股东信心。"


  把木头藏起来的一个简单办法就是把它放到树林里去。TCL通讯希望用"财务差错"的字眼,当然想把自己拉到同样出现"财务差错"的众多公司的阵营中去。不幸的是,TCL通讯的解释看来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


  但TCL通讯并没有就下述事情做进一步解释:一是,TCL通讯没有交代提前计入的销售收入属于哪一笔合同?这个合同是否在当年已经纳入到税务程序?二是,49522012元究竟来自哪些业务?又跑到哪里去了?


  "现在我们有一部分企业,包括集团总部,员工激情不够,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不强,这和我们领导者自身有直接关系,包括总裁本人也要检讨。"李东生是在TCL集团的内部一次讲话里说这番话的。


  但遗憾的是,正当大家都在嚷嚷着要得到"明确的答复和真诚认错"的时候,经常出现在媒体面前的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以及TCL通讯董事长万明坚却对新闻界避而不见,始终没有一个正式的表态。


  《今日东方》致电李东生本人,希望他正面回应有关问题,尽量消除不良影响。但是,没有任何回应。万明坚同样没有回应《今日东方》的采访要求。本刊记者专赴惠州、深圳等多处实地采访,有关负责人也未见回复。直到本刊发稿的最后时刻,TCL通讯给本刊传来一份"有关000542次此整改公告涉及的会计政策及整改由来"函(见P41)。


  "庞氏骗局"?


  TCL通讯整改报告,以及各种解释并没有"摆平"公众对其的继续质疑。


  "我在4月1日看到TCL通讯虚增利润的消息,像看到张国荣的消息一样,我真的希望这是愚人节特有的信息表达方式。可惜它不是。"令帕勤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更为遗憾的是,TCL通讯的解释是在继续"撒谎"。(有关的财务分析见后文)


  "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都显示,TCL通讯是闪耀着光芒的金身,现在看它没有金身。我们相信像TCL通讯这样虚增利润的企业在家电行业相当普遍。但是,很多产品的利润结构被侵蚀完毕之后,相信再高超的财务技术也难以派上用场。"罗清启认为TCL丑闻的出现暴露出它相当脆弱与虚伪的一面。


  尽管国家有关监管部门还没有对TCL丑闻行为给出一个官方说法,但TCL通讯"财务差错"与期望在资本市场上有良好的表现有直接关系,已经成为许多行业学者与证券界人士的共识。2000年的问题在2003年才得以公布,而且是在监管部门的压力下,这是否说明TCL通讯还有更多的秘密?无论是故意还是非故意,TCL通讯的虚假财务陈述都很难逃脱公众对其的指责。这也是公众紧紧抓住TCL通讯不放的关键原因。


  据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桓向《今日东方》介绍,按照目前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看,提前计算销售收入没有什么错,但如果销售合同是未实现或本来就不能实现而为了某种目的如此行事的话,那就是造假。


  TCL通讯造假了吗?就监管部门的整改通知和TCL通讯的整改报告来看,各方都已经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TCL通讯提前计入的销售收入本来就"未实现",而且还少计本来会计法律法规所明文规定的研发、销售等各种费用。如果说前者我们还无法确定故意与否,但后者明显是一种故意作为。于是,公众对TCL通讯动机的追问也就理所当然。信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谢思敏博士认为,并不排除TCL通讯有"不影响后面的增发,减少对后续资本市场的冲击"目的性。TCL难逃故意造假的重大嫌疑。


  2001年前TCL通讯的股市表现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1998年TCL通讯每股盈利2分钱,净资产收益率在2%左右;1999年,每股亏损0.9元多,净资产收益率是负数。在当时,就有投资者认为,如果它200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还是负数的话,TCL通讯面临着被ST的可能。TCL通讯2000年公布的年报表明,它躲过了这一劫。当时的TCL通讯不得不重视这样一个严重事实:如果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三年低于6%的话,就会被取消融资与增发资格。也正是TCL通讯由于所谓的会计处理不当与会计估计不当导致了2000年的会计报表是赢利的。但丑闻被揭露之后,人们才发现实际上TCL通讯2000年也是亏损的。


  偏偏在TCL通讯的"拐点"上出现这样的所谓重大"会计差错",不能不叫人怀疑TCL通讯当时"差错"的真正动机。"可以确定,TCL通讯1999、2000年二连亏。TCL通讯2000年会计违规行为应属重大财务造假行为",2003年4月2日,和讯网署名为"飞草"的文章《TCL集团在近三年内已失去上市资格?》这样说道。


  尽管人们很难准确地指出TCL通讯到底还有多少"差错"瞒着公众,但是要找出一个一直对TCL所谓神话持有怀疑态度的人并不难。早在TCL通讯丑闻曝光之前,罗清启就撰文表示出了现在看来已经得到证实的怀疑态度:在整个行业利润都比较薄的时候,TCL通讯的业绩光环是究竟如何造就的?"当时我对TCL的质疑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之声",罗清启对记者感慨地说。罗清启进一步认为,TCL通讯2000年漂亮业绩本身就是"一个谎言",而谎言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包装的更漂亮一些,以在资本市场上圈到更多的钱。


  "财务差错"并没有到此为止。"飞草"进一步分析TCL通讯的"财务差错"迷雾:根据2001年年报,TCL通讯的重大会计差错导致该公司2000年虚增净利润14116万元、2000年以前年度虚增净利润1369万元,合计15485万元。但根据整改报告,会计处理不当及会计估计不当导致虚增净利润只有12842万元,那么少了的1274万元跑到哪里去了?飞草质疑道:"是不是追溯调整到以前年度(2000年以前)?",因为2002年年报没有追溯调整事项。


  对此,罗清启认为,TCL通讯的行为是在效仿"庞氏骗局"。80多年前,查里斯·庞氏的骗局在西方股市大行其道。在这个游戏中,庞氏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吸引了3000多名投资者,向投资者许诺投资就能有巨大的收益,并将第二轮投资者的资金支付给第一轮投资者,依次类推。股市中的庞氏骗局就是这样靠一轮一轮的自己投入不断抬高股价,依靠后一轮的资金投入来给前轮的投资者提供收益,一直持续着这样的游戏,并从中牟利。


  暗藏的秘密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TCL通讯自暴其丑的呢?人们一定会毫不犹豫的说,是广州证管办的一纸整改通知。事实并非全是如此。


  当TCL集团当家人李东生开始盘算将TCL在国内整体上市,期望融资30亿的时候,就注定了这一天的到来。广州证管办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官员向《今日东方》透露了这样一个"秘密":在相当大程度上,TCL通讯问题的暴露是李东生将TCL整体国内上市的急迫心理所导致的。因为,TCL通讯2000年财报是经过监管部门巡检合格的。但由于TCL集团将整体上市方案报给有关部门后,监管部门自然在审批的同时要对TCL情况进行巡查。没有想到,一查真查出来了问题,并且还很严重。于是,也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另一个秘密是,TCL通讯与子公司有着相当复杂的交易,但交易情况或者一笔带过,或者根本秘而不宣,投资者的知情权有限。据调查,TCL通讯控股子公司TCL通信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曾向TCL集团公司财务结算中心借款4200万元,TCL通讯为其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实际上,TCL通讯还背负着4200万元的债。直到最近,TCL通讯方面才对此表示,将在财务报表里有所体现。类似这样的不及时公布的交易究竟还有多少?

TCL通讯一名旧将最近向本刊记者披露说,由于TCL通讯是TCL移动通信的大股东,而TCL通讯连续几年来的业绩都不好,所以,TCL移动通信一直是TCL通讯的奶源,"移动通信这块向TCL通讯出血是常有的事情"。但由于TCL移动通信还没有纳入上市公司范畴,不清楚具体的会计报表,无法确认这种披露的真实性。


  "真的有太多的秘密等待挖掘,有太多的事情等待说明",罗清启说道,"对于TCL来说,不整体上市也许是一件好事情"。


  更让人们看不懂的是,自下发一纸整改通知之后,监管者从此就没有了声音。为什么?当4月10日,《今日东方》致电中国证监会监管部有关方面负责人时,得到的答复却是:"我不太了解(此事),(也)没有参与(调查处理此事)"。


  未经证实的一个消息说,监管部门已经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从监管本身来讲,无论是中国证监会还是广州证管办,都有义务尽职尽责调查此事,并给公众一个满意的官方交代;但如果这样做的话,TCL通讯将难逃游戏规则的严肃惩处,而自然也会连累TCL集团。毕竟TCL还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企业。"治也不是,不治也不是",北大纵横咨询公司战略投资总监何平认为监管部门可能处于一个两难境地。这就是监管部门缄默不语的原因吗?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3-4-28 10:27:00 | 只看该作者
  而摆在TCL通讯面前一个更为严重的事实是:随着丑闻的暴露,TCL通讯1999年与2000年净资产收益率实际上是低于6%的。如果2001年会计报表也有相类似问题的话,TCL通讯面临的结果将是被ST,乃至退市。


  "如果TCL通讯2001年度也亏损,那它就要跟银广夏、蓝田股份一样,因追溯调整导致三连亏,早在2002年就要暂停上市了。"飞草的分析与质问像一记重锤敲打在李东升的心上。


  其来有自


  虽然,目前的人们未必同意用"迟钝"这个词来描述TCL公司,但谁都不能否认这样的一个事实:声名鹊起的TCL庞大的架构已开始拖累它的反应能力、变革意识了。令所有的商业领袖头痛的大企业病,李东生同样不能避免。


  TCL集团是做电话起家的。1985年,惠州"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与香港长城电子的老板蒋志基合资生产电话机,取名为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当年电话机产量4.5万台。由于那时中国的通讯市场还没有开放,TCL通讯就凭借着一些掌握着垄断资源的通信公司捆绑销售电话机。通过这种方式,TCL牌的电话机1989年终于做到了全国第一。一时间,TCL的声名远扬整个中国。1993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我国通讯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但随着国家对通信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对手的增加,TCL通讯的业绩开始受到影响。




  *.*.*.*  2003-4-22 13:06:44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邮箱 引用 回复 2楼


文章提交者:春晓 加贴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4月10日,海淀区一家名为"阳春茶坊"里,穆茂容(化名)与《今日东方》谈及TCL时,唏嘘不已。穆茂容,曾任TCL通讯一家子公司分公司经理。在将近4个小时的谈话中,穆茂容向《今日东方》重复提及,"TCL通讯的表现一直不太好"。原因很简单,就是历史的辉煌业绩让TCL通讯慢慢地迟钝起来,以至没有抓住国家开放通信市场的机遇,被新涌进来的竞争对手蚕食掉了不少市场份额。


  "电话机的辉煌已经完全属于历史了",穆茂容这样说。


  穆茂容当时就存在这样一种隐忧:电话机的辉煌成就已经使TCL通讯越发地臃肿起来,而这种臃肿不仅使业务部门滋生各种腐败,而且也造成了大量的呆坏帐。穆茂容告诉记者,TCL通讯的销售模式还是传统式的,即先供货后回款,而且货款回笼到总公司要经过业务部门和分公司两道环节。这自然给各种腐败贪污制造了温床。2002年万明坚动员财务人员对TCL通讯大清查的结果印证了穆茂容的说法:700人的销售大军原来只需要200人即可,而更有利润造假、内部人员犯罪的现象。


  "臃肿的机构、飞速的扩张事实上是一种浮躁心态。浮躁的公司怎能不会出现问题呢?"穆茂容这样反问道。


  话说回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TCL通讯,包括TCL集团本身,一直有令人骄傲的地方。"我曾去过TCL,那是一个很不错的企业"。让南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吴先明深为佩服的是,TCL从1981年靠5000元贷款起家,几年的光景就把第一手业务电话机做到全国老大。随后,20多年后发展到销售收入200多亿。彩电业务,1992年才杀入,但1996年就进入了前三甲,2001年的产销量跃居行业第一宝座;手机业务,1999年闯入,但仅仅不到三年的时间就位列行业前三名。而原TCL通讯董事长李东生不仅荣获2002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而且,因为成功并购欧洲老牌家电企业施奈德集团而荣获德国著名经济管理杂志《IMPULSE》2003年月度人物,而新董事长万明坚身上也积聚了"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等相当的光环。


  虽然吴先明对TCL以及李东生表示一定的敬佩,但并不掩饰自己的另外一种看法:这并不能掩盖TCL通讯的错误做法。


  是的,这些成绩给人能够带来尊敬与佩服之外,还有消极的一面。甚至从TCL通讯做到全国第一开始,其浮躁就已经显现出来。一位曾在TCL通讯工作过的员工说:"我们那时随时随地都在谈论TCL有多么的强大"。但竞争力的疲软,促使TCL致力于新的主业:手机、彩电。可TCL通讯一旦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就不愿意下来,更不愿意在资本市场面前承认自己"不行"。于是,通过对财务进行技巧性处理,把报表包装得漂亮一些就成为必然。


  而TCL通讯实际业绩的亏损,也更加促使TCL通讯寻找新的"能吸引投资者眼球"的业务--手机业务。这正是TCL把移动通信包装上市的最大动因。


  "手机行业是个好的题材,是个有故事可以讲,又有人愿意听的行业。庞氏游戏又出现了。世界上的撒谎原理是这样的,把一个谎言搀杂在真实的信息之中讲出来,这样看起来就像个真实的故事。TCL是不是在借韩国的金喜善红火的形象向投资者讲述一个庞氏的故事?我看是的。"帕勤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诙谐地说。


  可惜,TCL通讯还没有来得及打造另外一个动听的故事就被掀开了遮丑的盖头来。


  冰山一角


  TCL通讯问题实际上发出了另一个信号:TCL集团并非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强大。TCL通讯的问题或许仅仅是TCL集团面临的众多棘手问题之一--TCL集团的根基实际上是不稳固的,是脆弱的。


  "虽然我们上半年销售增长了56%,利润增长了近1倍,出口增长了50%多,上缴税金增长了70%多,光看报表我们会觉得了不起。但是我们有51%的企业是亏损的,我们的成功是靠少数几个项目支撑的,而且这些项目基础并不稳固。如果有什么闪失,我们还是难以承受。在竞争中不小心挨别人一拳,我们就有可能爬不起来。"李东生很清楚TCL集团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躲在鲜花与掌声背后的问题。但现在的李东生一定很难想象到这些问题将会把TCL引向哪里。


  目前TCL集团一共有四大主营业务:通讯、彩电、手机与信息产业。TCL通讯丑闻已经出问题了。那另三块业务又如何呢?


  "吴士宏的惨淡离去,已经基本宣告了TCL进军信息产业的失败",北大纵横咨询公司战略投资总监何平说。没错,李东生的信息产业梦遭到了打击。2002年4月16日,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首届股东大会在总部惠州召开,当时的TCL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吴士宏以及TCL电脑公司的领军人物杨伟强都没有出现在新董事会名单里。尽管当时的李东生一再向公众解释说"这是基于集团公司的战略安排"。但人们丝毫不怀疑:吴士宏出局已经成为一种现实。果然,事隔不到7个月,吴士宏黯然地离开TCL,与3年前加盟TCL的欢迎会的热烈场面形成鲜明的反差。而吴士宏的离去,同时也宣告了李东生打造信息产业计划的失败。


  杨伟强领导的TCL电脑又如何呢?2000年底,TCL电脑以3850万港元的利润及12倍市盈率注入TCL国际(HK:1070),同时也制定了令人兴奋的高增长计划。但噩梦却从此开始了,以致2001年底TCL电脑第一次面临没有实现年度销售计划的尴尬境地。于是,TCL电脑被迫自救,接连实现了两次大规模裁员。虽然,杨伟强领军的电脑业务在2002年前三季度里,将原定增长60%的年度计划提前完成,但依然改变不了家用PC前途茫茫的事实。另一个让杨伟强不开心的是,TCL已经明显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其它业务上。新董事会名单里没有杨伟强的名字,李东生对外界的解释是"盈利能力与产业在集团公司的地位所决定的"。而据说在TCL集团股份公司整体上市的招股说明书里,已经明确说明未来资金的投向主要是HID彩电与手机。杨伟强与其领导的电脑业务究竟还能坚持多久?


  对于彩电业务,TCL方面一直是感到自豪的。今年2月,TCLTV事业部总经理史万文在接受本刊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TCL的盈利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彩电业务拉动的。但也许史万文无法否认这样的事实:彩电的花样年华只有两个:一是刚刚开始的利润喜人的卖方时代,另外一个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期。


  随着行业竞争的激烈与利润空间的下降,彩电业务的花样年华早已不再。"从表象上看,这个行业还十分热闹,实际上这种热闹反映出对矿藏挖掘殆尽的绝望和一种回光返照式的自娱自乐。"罗清启的话虽然有些刻薄,但的确反映出当前行业的总体情况。在这种情况下,TCL的彩电业务的欢笑还能维持多长时间?


  说来说去,手机业务目前还在增长,还有一定的蛋糕可以做。但在业界人士看来,也不见得还有太多的利润可以赚到。毕竟,已经有手机牌照的就有30多家,还有相当多数的企业想进入。


  "TCL应该寻找新的盈利空间",相当一批咨询顾问师向TCL建议。值得肯定的是,李东生及其所领导的TCL集团已经开始把触角伸到了海外,有目标地进行海外业务的开拓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了对TCL主营业务的追问外,我们还是回到TCL通讯"财务丑闻"上来。为什么?在很多人看来,对TCL通讯丑闻李东生是难辞其咎的。除了这个,李东生的个人意志是否也让TCL的其他业务也在走入或者曾经走入歧途呢?有,进军信息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初李东生决定启用吴士宏做大信息产业业务的时候,公司上下没有一个人公开表达自己的怀疑意见。做家用PC电脑也是如此。这不能不让人慨叹领袖意志在对公司起很好作用的同时,也已经暴露出了弊端。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太多的光环逐渐把李东生"神化",人们担心自己的不同声音会冒犯这种"神化"的尊严。"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南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吴先明告诫。


  如果李东生能勇敢的直面这次丑闻危机,或许这次危机能给这位战略型和商业领袖提个醒,能给他带来重振TCL的机会。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3-4-28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TCL事件聚焦)拍案三叹


  对于造假丑闻,TCL通讯的明智反应是真诚道歉,而绝不仅仅是一纸简单的澄清公告。维护健康的资本市场,不能单纯寄希望于上市公司自觉遵守伦理道德,更根本的是,周密设计并且严格执行资本市场的监管规则和制度以树立有效的外力监督。


  文/本刊主笔 韦三水


  一叹:TCL死不认错


  面对"财务差错",我们为TCL的表现感到遗憾。


  TCL通讯的官方解释并没有满足公众对"4900万"这个焦点数字的个中详情的追问,只是不痛不痒地表示,"会计人员处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等等,而至今还没有任何字眼来表示对投资者与公众的真诚道歉,这根本无法平息投资者与公众的质疑。当丑闻爆发时,涉嫌公司的第一反应就是理由,理由,再理由,然后就是缄默不语。


  "TCL对公众的说辞是在避重就轻",信利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谢思敏博士这样说。


  TCL通讯的如此表现只能使问题变得更糟糕。如果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都不能为公司的过错而勇于承担责任的话,那么人们还能有什么理由相信类似这样的事情不会再次发生呢?既往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样的追问:在银广厦、蓝田等企业的黑幕面纱还没有被无情地撕去之前,它们的高管者对公众的表态也同样如此让人失望。尽管我们无意于把TCL与无赖企业等同起来,但起码目前TCL对公众的解释是不足以让人信服的。


  为什么在丑闻的爆发之际,会有那么多的公司扮演着一个无赖或准无赖的角色呢?原因很简单,它们惧怕"有罪"。在它们看来,道歉实际上就等同于承认自己有罪--这无疑是送给控方、监管者和司法部门将其"法办"的最直接证据。于是,每每丑闻出现的时候,它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缩首蹲下,然后不计本钱地应战"。


  于是,东窗事发的时候,公司不约而同地表现出自己的无辜。这样做,实际上并不能博取公众的同情和投资者的理解。著名家电专家罗清启认为,"TCL通讯的说法是个谎言",TCL通讯应该给公众与投资者一个诚挚的交代。靠谎言肯定不能让TCL通讯渡过难关。跪下来,然后说声对不起,也许比一味地逃避要好的多。


  "TCL通讯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主动而真诚地承认错误",北大纵横咨询公司战略投资总监何平持有相同的看法。而在《今日东方》记者随机调查了一些股民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宁愿看到涉嫌公司的真诚道歉,而不是以"托辞"名义出现的继续欺骗。


  在美国有一批大公司爆发丑闻之际,著名的《商业周刊》如此表达:当公司陷入混乱之后,要赢得公众谅解的一个办法就是道歉。但是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而且很难做到恰如其分。《商业周刊》认为正确的认错方法是:及时、郑重、明确与勇敢。


  二叹:究竟谁之过


  除了有公司治理和伦理道德的问题外,我们同时也无法忽视这样的事实:TCL通讯的丑闻绝非单纯和个别行为,而是一种群体性的行为。


  在一些上市公司年报中,频频出现"会计差错"的字眼。ST生态(600709)当初因"会计差错"追溯调整而退市,没想到的是,时隔半年多之后,居然又因祸得福。其实,ST生态的这一"会计差错"一差就错了9.78亿,公司2001年报也承认以前年度财务报告中的虚假成分,但因中国证监会的稽查乃至司法审查结论至今尚未揭晓,于是,到目前仍然只好以"会计差错"名之。锦州港(600190)在2002年10月22日公布的一份公告更绝,它将涉及3.67亿元的虚增收入称为"不符合《会计法》和会计制度的行为"。2003年2月12日的公告则称之为"虚增的收入、资产及其他会计差错"。而近期,东北一家上市公司发布预警公告称,公司2001年会计报表由于出现重大会计差错需进行追溯调整,并有可能导致前两年业绩变为亏损。鲁银投资就因为对重大会计差错的调整而导致连续两年亏损,从而戴上"ST"的帽子。而北大科技(600878)发布预警公告称,公司2001年会计报表由于出现重大会计差错需进行追溯调整,并有可能导致前两年业绩变为亏损。果真如此的话,北大科技将因连续三年亏损直接被暂停上市。


  事情的严重性远非如此。2002年,财政部组织驻各地监察专员办事处开展了对部分企业2001年度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工作。本次共检查了保险、烟草等行业192户企业以及相关的91户会计师事务所,共查出这些企业资产不实115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24.2亿元,利润不实24.2亿元。其中,资产不实5%以上的企业有36户,占总户数的18.75%;利润不实10%以上的企业有103户,占53.6%;利润严重失真,虚盈实亏企业19户。同时,截止2003年4月的数据统计表明,类似上述情况的年报补丁已经达到39左右份,占当时年报总额的5%左右。


  为什么?制度的缺欠、不合理和环境的不健康是导致一大批上市企业铤而走险的根本原因。这里面有三个问题:一是资本市场入市规则设计的不合理。信利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谢思敏博士对本刊记者谈及此事,不免感慨万分。"按指标管理资本市场是个大缺陷",谢思敏博士认为,目前对资本市场的管理还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主要是通过挑选所谓最好的公司上市和"连续三年如果净资产收益率低于6%就取消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资格"的硬性规定,期望创造一个优秀的资本市场环境。但恰恰事与愿违,无意之中逼迫一些公司为了逃避"退市"的结局而抛弃公司伦理道德。目前所出现的"会计差错"的公司几乎都处于这个"拐点"上。南开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吴先明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政府化的某些做法正扭曲着目前的资本市场。


  二是相关监管法规的缺位。目前的会计准则只规定其内涵而无外延的解释,如果不是经过中国证监会或其他权威行政部门正式认定,按照法院受理证券虚假陈述赔偿案件的前置程序规定,即使有些所谓"会计差错"实质上等于虚假信息披露,也不等于公司需要负相应的责任。而且,目前的法律法规并未有就上市公司年报频繁出现差错所做的惩罚性措施。TCL丑闻的出现,正是由于广州证管办的介入调查之后才得以暴露的。谢思敏博士认为,正是"会计差错"的帽子可大可小才让一些上市公司敢于玩弄"猫捉老鼠"的游戏,涉嫌作假就成了家常便饭。


  三是目前现行会计制度的不合理性。如果公司按照目前的会计制度核算的话,难以让投资者对公司业绩有实际的认识。北大纵横咨询公司战略投资总监何平说,目前的会计制度规定公司要把研发费用和广告费用摊到当年的财务核算里,但实际上这两种费用的投入至少是在一年之后见成效的。摊入必然减弱固有的业绩,一旦处于死亡线上,公司自然不计后果涉嫌作假。


  在吴先明看来,TCL丑闻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环境的产物,也不能过多地去指责企业"。改变类似这种丑闻的频繁发生状况,只能从根本上来解决,即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对此,中央财经大学刘桓教授对《今日东方》表示,我国应该创造出一种"多边"的资本市场,做空也好,做多也罢,都交给市场去处理,从而改变为了单纯做多而拼命包装自己的局势。与此同时,究竟什么是一般的会计差错,什么是重大会计差错,什么是虚假记载,显然还存在太多的或然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


  需要检讨的并不仅仅是TCL、制度的设计者与资本市场健康环境的维护者,监管者似乎同样也难逃其咎。TCL通讯丑闻是2000年年报的事情,但直到2003年,有关监管部门才要求TCL通讯整改,对这种迟到的行为,有关监管部门是否要承担监察不实之责?毕竟,TCL通讯2000年年报是经过巡检合格的。更让人们摸不着头脑的是,自从广州监管办要求TCL通讯整改,以及TCL通讯发布整改公告与澄清公告后,就没有了下文。对于TCL通讯的行为将如何定性?又将如何处理?这是公众也最想知道的事情。但偏偏缄默不语。当4月10日,记者致电中国证监会监管部有关负责人时,该负责人对此事的说法是,"不太了解"、"没有参与(调查与处理)此事"。而规划发展委员会有关官员的说法,也借证监会对媒体发言有纪律规定等理由而委婉拒绝记者的进一步追问。


  三叹:繁荣背后的没落


  曾在2000年去TCL集团调研的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吴先明,对TCL有着特殊的感受。他表示,TCL的确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不仅仅是积聚在它身上的种种光环,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几年TCL的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企业,出现如此的丑闻,也让吴先明深切地体会到公司繁荣背后伦理道德的没落。


  "管理者出于某种目的,会采取一些财务方面的处理措施,来使自己的业绩得到很好的包装。这的确会帮助公司产生意想不到的效益,但这种帮助只是短期的。但这种做法终究'纸包不住火',一旦东窗事发将对公司形象给以重创。"吴认为,机会主义行为只能害己害人。他同时认为,仅把希望寄托于公司的道德自律是不行的,还要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毕竟,企业是受到利益驱动的。


  以《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人》而闻名世界的学者福山表达了这样一种为学界所共识的观点:一个社会能够开创什么样的工商经济,和他们的社会资本息息相关。这个社会资本就是要遵循共通的伦理规范,从而创造高信任度的环境。反之,必然依靠制度来解决矛盾,以强制措施来取代信任,虽然造成交易成本的上升。


  从银广夏,到蓝田,遍布资本市场的"会计差错",导致投资者的信任度越发薄弱。如果还不从"道德"与"制度"两个层面上来解决,公众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就自然荡然无存。也难怪四川华信(集团)会计师事务所总经理陈更生在接受《今日东方》电话咨询时表示,"这很正常呀"。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自TCL通讯丑闻爆发以来,TCL通讯并没有停牌接受调查,而股价表现似乎也波澜不惊。这是怎么啦?当"异常"一旦成为所谓正常的时候,离资本市场大面积爆发危机的日子或许就不太远了。而繁荣自然被无情但很真实的没落所替代。(摘自《今日东方》)
4
 楼主| 发表于 2003-4-28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从财务数据异动看TCL通讯“假账”风波


  有关TCL通讯(000542)此次整改公告涉及的会计政策及整改由来



  社论:“丑闻”考验规则


  从财务数据异动看TCL通讯“假账”风波


  文/何平


  一、本文通过TCL通讯(股票代号:000542)财务数据异动分析表明,TCL通讯的重大虚假陈述是事实,的确有"故意"嫌疑,但是否故意做假账最终应由司法机关取证认定;对于TCL通讯没有严格遵守有关财务指导意见,虽然不足以认定为故意做假账,但操纵利润却是不争的事实。TCL目前的最佳做法是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道歉,而不是纠缠于是否是故意做假账。


  二、TCL有关财务数据异动分析


  
万元


2001


2000(调整后)


2000(调整前)


1999


1998



主营收入


276902


92294


93223


33440







净利润


2154


-8356


2632


-17984


304




主营成本


190312


74043


71499


29855


29761




营业费用


43208


16145


13760


12966


6453




管理费用


22220


13326


5227


8859


2621




主营成本率


68.73%


80.23%


76.70%


89.28%


73.88%




营业费用率


15.60%


17.49%


14.76%


38.77%


16.02%




管理费用率


8.02%


14.44%


5.61%


2***9%


6.51%






  (上表数据来源:2001及2000年(调整后)数据来自2001年报,2000年(调整前)、1999、1998年分别来自2000年、1999年、1998年年报,因为合并范围和会计政策影响,可能影响可比性)


  值得关注的是,主营业务成本率先增加后降低的波动可以由公司经营策略的转变来解释,最初通过低价竞争策略抢占市场份额,该策略失败后通过做品牌提升价位、自建专卖销售网络走中高端竞争路线,从而在2000年使主营业务成本率下降。但2000年(调整前)收入比1999年增长178.78%情况下,营业费用仅增加800万元,增幅不足6%,管理费用反而下降3632万元,降幅达41%,这就使公司营业费用与管理费用的变化趋势与公司的竞争策略出现了矛盾,因为走高端竞争路线,势必提高营销费用和管理费用支出。对此无论是公司的领导人,还是财务负责人都不可能不知道,而且基本上是同样的公司领导人和财务负责人,1999年需要追溯调整的金额仅为1369万元,而2000年需追溯调整的金额则高达14116 万元,隔年之间差错金额相差10倍,但TCL在年报中未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我们的解释是由于1999年的亏损数额巨大,难以将亏损转移到1998年(该年的营业额太小),且2000年的经营形势还不足以乐观,无法用2000年的盈利来弥补,因此将该年甚至有可能以前年度的潜在亏损全部计入,以当年的巨亏换取2000年度的盈利。但不幸的是2000年形势没有好转,如果公布亏损势必要戴上"ST"的帽子,这样"被逼无奈"操纵利润,将亏损弥补寄希望于2001年。不幸的是2001年的形势仍然未好转,当年继续"亏损",否则的话根本不需要追溯调整,万般无奈之下出此下策,以致监管部门要求整改,酿成今日风波。


  我们的分析是基于逻辑推理,而非现场取证,因此还不足以认定TCL是故意做假账,但从数据的异动看TCL事先不清楚事后发现调整的可能性很小,"故意"的嫌疑是存在的。


  三、会计处理和会计估计不当本身的法律问题


  TCL的问题主要是"漏结转成本2616万元、少计销售费用(广告费)1992万元、研发费用未计入当期损益1200万元、提前确认未实现的销售收入426万元、提前确认所得税返还收益300万元、未抵销存货中未实现利润840万元、少计其它(费用)220万元、少提坏账准备4392万元、少计存货遗失价准备2813万元、少计长期投资减值准备685万元",共计15485万元。


  其中漏结转成本2616万元、提前确认未实现的销售收入426万元、提前确认所得税返还收益300万元、未抵销存货中未实现利润840万元、少计其它(费用)220万元等项合计4402万元基本上肯定是违反当时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而少计销售费用(广告费)1992万元、研发费用未计入当期损益1200万元、少提坏账准备4392万元、少计存货遗失价准备2813万元、少计长期投资减值准备685万元等项合计11083万元,由于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生效前是作为指导意见要求参照执行,而没有要求强制执行,因此这一部分不能算是故意作假,但没有按要求参照执行肯定是有操纵利润的嫌疑。


  四、关于故意"做假账"的问题


  关于故意做假账的争论对于TCL是有害无益的,对于是否故意做假账应由司法机关裁定,这样有助于分清责任,以警示后效者。但作为当事者,TCL不应纠缠于是否是故意做假账,应尽快摆脱媒体的关注。这个问题不可能以TCL的强硬方式来解决。TCL应放下架子,向媒体和投资者承认错误,争取谅解。


  (作者为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战略咨询总监)(摘自《今日东方》)


  有关TCL通讯(000542)此次整改公告涉及的会计政策及整改由来


  1、整改公告涉及的会计调整的依据:


  根据财政部财会字(2000)25号文《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及财政部财会字43号文《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问题的解答》等文件的规定。


  2、会计调整的原因:


  会计政策变更。由于2001年度新会计制度采用而产生的坏帐计提和减值准备等会计政策变更非TCL独此一家。此类调整存在于2001年度多数上市公司年报中,2001年更换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后所产生的会计估计的差异及对会计准则理解不同产生的差异。


  3、追溯调整方法:


  《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企业按照法律或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会计政策时,应按国家发布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执行,如果没有相关的会计处理规定,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4、会计调整及披露的时间TCL通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度报告中主动对2000年报进行了追溯调整,调整内容涉及费用摊销及资产减值准备,并已于2001年报中公开披露。


  5、整改的来由:


  2002年6月,中国证监会广州证券监管办向TCL通讯公司发函,就其年度报告审核提出若干问题,包括该公司在2001年报中确认2000年度会计报表出现会计差错一事,要求解释说明。


  TCL通讯公司随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就广州证管办提出的问题逐项进行了情况说明,向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提交了报告。报告中详细陈述了有关会计差错,并分析了出现该差错的种种原因。


  2002年10月,广州证管办前往TCL通讯公司就2000年度会计报表会计差错问题进行了现场核查。2003年1月22日,广州证管办向TCL通讯公司发来限期整改通知,要求针对核查的四个方面(一是会计处理不当;二是会计估计不当;三是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四是会计基础薄弱,财务人员素质较差)在3月31日前完成整改报告并将整改报告予以公告。


  (本文有TCL通讯提供)(摘自《今日东方》)
5
 楼主| 发表于 2003-4-28 10:29:00 | 只看该作者
社论:“丑闻”考验规则


  文/刘乾坤


  对于公众和媒体来说,"造假丑闻"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另类"的刺激,尤其是对于一家曾有着长期的良好声誉和业绩表现,甚至堪称新国企卓越代表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在2003年春节之前,我们在思考这样两个问题的时候,都毫不犹豫地把TCL纳入了视野--"新国企"、"萧条期的英雄企业"。在我们已经出版的4月号杂志的封面文章《新国企群落》中,TCL仍赫然在列。


  但是,三月中旬,我们因寻找"萧条期的英雄企业"而深入调查TCL时才发现--因涉嫌重大财务造假行为,中国证监会深圳证管办已经在2003年初对其发出相关通知。我们必须把它从"英雄企业"的名单上剔除。


  在此后的调查中,我们看到了事实的严重性。而且,随着调查的深入进展,更加强烈地印证了这一点。


  尽管,在已知的报道中,大多数媒体对此事件采取了比较温和、甚至是缄默的态度,但是,无论谁都知道,这将是一个中国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案例--具有符号性意义的明星级公司第一次暴露"造假丑闻"。


  TCL财务造假的"丑闻"提出了另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转型期社会的公司治理。


  从学术层面来看,企业改革和公司治理并不分国界,更不分时期。所谓的转型期社会的公司治理,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伪命题"。但是,在研究了美国的公司治理历史后,我们却不难发现,大规模爆发公司治理"丑闻"--财务造假只是一个最为人熟知的方面--通常就发生在社会的转型期。


  1920-1930年代、1980年代,以及2000年左右,正是美国的社会转型期。有关统计显示,这几个时期美国爆发的公司丑闻甚至比其他所有时期的总和还要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几个时期也正是美国经济和公司治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其实,公司治理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企业改革,而直到银广夏事件,这个难题才成为一个真正的带有社会普遍性的问题。与美国的公司治理历史相同,中国开始大规模爆发公司治理丑闻也正是中国经济和公司治理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不仅大量的国有企业需要进行股份制改造,而且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也需要一个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来保障,而只有这一切与资本市场对接起来的时候,有关公司治理的难题才会真正地变成一个社会性难题。


  斯蒂芬·P·罗宾斯在其《管理学》一书中曾设置了这样一个关于管理道德困境的问题--早期的公司巨人是捐助者还是掠夺者。他提到,在美国1920年代,以洛克菲勒、范德比尔特为代表的早期公司巨人,大量地通过贿赂、操纵股票价格等等不道德和不负责任,乃至残酷的竞争方式"赢得了"他们的惊人成绩和声名狼藉的声誉,但是,他们也同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美国制造业1960年代的卓越表现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他们还通过捐助等方式把大量的财富返还给了社会。


  他们究竟是捐助者,还是掠夺者?这似乎真的是一个艰难的道德命题。


  在规范资本市场和完善公司治理的同时,严厉监管势必要一定程度地损害或加重我们在产业整合、解决失业、发展经济等方面的进程和压力,尤其当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即将全面履行WTO承诺的时候、我们的企业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攻坚阶段的时候、我们的资本市场刚刚开始酝酿新的发展时期的时候。如果,TCL真的代表具有符号意义的明星级公司开始"暴露"他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究竟该拿出什么样的勇气来面对可能即将大规模爆发的公司"丑闻"呢?无论对于管理者还是广义的监管者--包括作为"守望狗"(WATCHDOG)的一部分的媒体来说,历史都会不动声色地提醒我们:不仅是洛克菲勒的大量声名狼藉的手段打下了美国乃至西方发达国家1960年代以来大发展的基础,更是理性的社会环境、清晰而勇敢的监管手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大量严刑峻法,造就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和为全世界称道的公司治理制度。


  公司治理和经济发展的道德不仅依赖于结果,更依赖建立在对公平和效益均衡考量的基础上的规则。资本永远是逐利的,我们不能指望它自己"良心发现",而只能以此为契机,在重要的转型时期重构市场规划,勇敢地直面挑战。(摘自《今日东方》)
6
 楼主| 发表于 2003-5-6 13:35:00 | 只看该作者
TCL盛极而衰?


  快速增长的手机业务掩盖了TCL的所有问题。事实证明,
  这家在去年红极一时的好公司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今年3月,就在TCL集团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TCL通讯(000542)刚刚拿出一份出色的年报时,该公司在2000年的一则财务丑闻却意外地浮出水面——TCL通讯2000年年报称赢利达2000多万元,但经调整后,实际亏损8000多万元。对于在过去一年风光无限的TCL集团来说,这不能不算是个危险的信号。

  在中国证监会广州证管办年初下发责成TCL通讯限期整改的通知之前,李东生将TCL通讯董事长的位置让给了TCL集团通信事业本部总经理万明坚。有TCL集团的内部人士告诉本刊记者,此举是避免把矛头指向李东生,因为他“是TCL的旗帜”。

  今年46岁的TCL集团总裁李东生在过去几年里确实可算是中国企业中最好的管理者之一。在前任取得电话机销售全国第一的基础上,他成功地在2000年将彩电,2002年将手机分别做到了国产品牌第一名。TCL集团2002年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51%,突破300亿元,实现净利润达到15亿元。同时因为这一年TCL集团引入战略投资者改制成功,李东生终于入选CCTV年度经济人物,并获得了唯一的“年度创新奖”。德国最新出版的著名经济管理杂志《impulse》2003年第2期也将他作为月度人物隆重推出。这种荣耀在TCL造假风波到来前夕达到了高潮。

  造假风波发生后,瑞银华宝将TCL旗下另一家在港上市公司TCL 国际(HK1070)2003年 及2004 年度盈利预测分别下调4%及5%,至5.05 亿及5.53亿港元,目标股价也由原来的2.5元大幅调低至1.9元;投资评级亦由买入降至中性。报告指出,内地电视和手机市场减价战持续,TCL 可能面对产能过剩的情况。

  一周后,TCL国际(HK1070)连续三天遭基金抛售,4月16日成交金额更逾亿元,股价跌至1.49元,为52周来新低,跌幅达5.1%,TCL当天也公布3月份手机销售较上月跌14%。

  这指出了TCL集团面临的比修正虚假财务数字更为棘手的难题——TCL集团目前有51%的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而作为集团主要输血管道、支撑着TCL两家上市公司业绩的手机业务毛利率不断下降,成长空间已非常有限,TCL集团的明天究竟靠什么来支撑?

  沉默的大多数

  早在20年前,李东生当时从华南理工学院电子系一毕业,就加入了创业仅一年的惠州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这家生产家用磁带的公司是由惠阳地区农机局技术员张济时等人借款5000元,加上农机局的旧仓库作股本,与港商合资组建的。

  在1985年转而与香港长城电子合资生产电话机后,TTK变成了TCL(Telephoto Comunication Limited)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当时的领头人张济时在4年后将TCL牌的电话机做到了全国第一,并在1993年使TCL通讯在国内成功上市,成为国内第一支通讯股。

  李东生在1996年任TCL集团总裁后,为其陆续打造了家电、手机等更多的产业支柱。尽管这些新产业都创造了全国第一的佳绩,成为TCL强劲的利润来源,但同时,李东生疯狂扩张的野心也带来了诸多隐患。

  TCL集团旗下现在共有5个产业,包括彩电业务的多媒体事业本部和包含手机业务的通讯事业本部因为彩电业务和手机业务,尚有较好表现,而家用电器事业本部和信息产业则处于亏损状态。1999年底由吴士宏担纲的信息产业尤为惨痛。据称,TCL集团给信息产业集团的整个投资是5亿元,但是基本颗粒无收,2001年约亏4000多万元,有的项目可能连资本金都快赔光了。杨伟强领导下的电脑业务也是挣扎度日。

  TCL通讯(000542)旗下主要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节能电池等业务。1999年,TCL通讯出现巨额亏损,净亏17984万元;2000年,业绩实际继续亏损,倘若如实公布,那么2001年度,TCL通讯将被戴上“ST”帽子。连续亏损意味着曾经做到全国第一的电话机业务已经处于停滞状态。如果不是TCL移动电话业务在2001年有了起色并在2002年达到辉煌,那么TCL通讯的业绩将万劫不复。

  2002年,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手机年销售量623.6万台,增长幅度达380%,实现销售收入82亿元,实现净利润12.7亿元。根据TCL通讯2002年年报,手机毛利额为22亿元,占到TCL通讯总毛利额的95.2%: 电话机、电池、模具分别只占到2.3%、0.7%和1.8%。

  实际上,TCL集团旗下的另一间1999年在港上市的公司——TCL国际也在吃TCL移动电话的利润。尽管此前主业为彩电,2002年,TCL国际整体赢利的38%来自TCL移动。TCL国际下面有彩电业务和手机业务。2003年底,TCL集团有可能整体上市,同时TCL移动也将单独上市,如果成功,那么我们就会惊奇地看到,整个TCL集团的四间上市公司,实际上都在以手机业务为输血管道。四家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完全取决于其直接或间接持有手机业务收益权的比率。

  因此,当李东生公开承认“我们有51%的企业是亏损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是苦涩的。2002年,TCL集团实现利润15亿元,根据手机贡献的12亿利润和彩电贡献的5亿利润,合并应该有17亿元的利润,显然有2亿元的利润去填补其他企业的亏损。

  现在,李东生只能寄望于手机业务持续保持旺盛的赢利能力,并快速拓展新的利润来源。

  并不坚强的手机业务

  TCL移动的员工在惠州可能是最受人羡慕的一个群体。不久前,惠州市仲恺花园的开发商在一所住宅楼上打出了“TCL移动通信精英入伙”的横幅,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购房者。

  但投资者却并不为TCL手机业务的高速增长所动。今年3月18日,TCL通讯(000542)年报公布当日,股价却大幅下挫5.13%,跌至16.82元,居跌幅榜第三。尔后TCL通讯股价少有抬升的时候。在香港上市的TCL国际股价也是一路下滑。航空证券的分析师廉志强告诉本刊记者,股价是最好的晴雨表。它至少反映投资者早已对两家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没有很高的预期。

  当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厂商在上一个技术年代赚得脑满肠肥,进而忙于准备下一个时代的产品时,上一代产品的充分市场化和技术余量的充分挖掘很有可能留给跟随者一个生存的空间。这也许是国产手机在这个特定时期得到迅猛发展的深层原因。

  TCL宝石手机和厦新A8手机分别是2001年和2002年卖得最好的国产手机。但是这种高端切入并没有技术上的优势,而只是在外观上或者一些小功能上做得跟别人不一样而已。

  但在下一代手机领域,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移动通讯、语音通讯和数据通讯的逐步融合,将诞生手机的下一代产品。这对缺乏技术后劲的国产手机厂商来说并不是个好消息。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透露,目前国产手机生产厂家一味追求手机的外观设计,而忽略了提高手机技术含量和改进手机性能。国产品牌手机的平均返修率超过国外品牌一倍达到6%,有些返修率甚至高达40%。

  前有诺基亚、摩托罗拉的逼压,后有更多中国手机厂商的围攻,TCL移动手机利润下跌将不可避免。TCL去年手机业务劲升4倍,但现已出现放缓迹象,今年1月已较去年12月减少10%,彩电出口量亦有同样情况。目前中国手机用户超过2亿,预期今年新增户为5400万,但内地手机厂商产能急增至1.7亿部。因此预期手机今年将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并会引发减价战,进一步打击公司盈利,只能靠销售量抵消利润下降。

  目前TCL移动主要还是靠规模取胜。湘财证券分析师姚军也表示,手机业毛利率下降是必然的趋势。TCL通讯2001年毛利率为31%,2002年即降为27%,实际上从去年开始每个季度毛利率都呈下滑趋势。 TCL集团常务副总裁袁信成表示,今年的手机利润将降到24%。

  TCL通讯因会计错误虚增利润事件还未落幕,又传来TCL移动派发股息3.756亿港元的消息。这笔股息相当于去年盈利的31%。持有该公司40.8%股份的TCL国际获1.53亿港元股息,TCL通讯以36%股份得到1.35亿港元,占公司10%股份的TCL移动管理层,亦可分红3756万港元。

  有分析人士认为,派发股息表明TCL移动已经没有太大的成长空间。因为TCL移动成立时间不到4年,如有更大成长空间,完全可以基于长远考量把钱用来再投资,而不是现在就把钱分了。对此,TCL移动总经理、TCL通讯董事长万明坚表示,详细的分红方案是集团做出的,他告诉本刊记者:“一起打拼了这么多年应该有回报了。”

  艰难的寻找

  1999年,TCL电话机丢掉了稳居10年的老大宝座,其时,TCL集团的第二个支柱——彩电,由于价格战,利润被打得非常稀薄。如此大规模的生产制造,却不能带来利润规模。李东生迫切需要建立第三个产业支柱。

  他制定的新战略是重振通讯产业、家电向高端产品进军,同时跨入风生水起的IT产业。新战略的具体目标是:在通讯领域,重树传统电话机的老大地位;上马手机项目;开发最后一公里网络系统设备。在家电领域,开发数字化高清晰度彩电,继续向白色家电延伸。在信息产业领域,进军电脑和软件及系统集成。

  在IT领域的失误,暴露出TCL作为制造型和销售型的家电企业,在向高一级技术产品领域转型时在技术、人才和决策判断方面的弱点。李东生从中悟出的道理是,“开拓的新领域是不是原有产业的延伸至关重要,因为进入新领域是对企业原有能力的一次严峻的综合考验。”

  现在,转了一圈后,李东生宣称将全力以赴地向此前一直亏损的空调业务和去年夏天以来重新略有起色的电脑领域进发。它们会成为TCL未来的支柱产业吗?

  回顾TCL过去彩电和手机业务的取胜之道,可以发现两者都使用了从高端切入的法宝。

  当年因为合作伙伴香港长城公司独立研制出低成本的28英寸大屏幕彩电的技术,并且专供TCL,使TCL彩电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可以推出比竞争对手低50%价格的产品。

  TCL进入手机领域也是从高端做起。但因为手机本质上是时尚品,同时GSM手机技术相对成熟,所谓高档手机在万明坚看来就是最时尚的手机。因此宝石手机一炮打响。

  TCL的电脑业务也不例外。由于英特尔公司在推出奔四芯片时,调整了中国市场策略,有意扶持一批新公司,TCL电脑有幸被选中成为重点扶持对象。但是由于杨伟强还是以自己卖彩电的经验卖电脑,贻误了迅速做大的机会。

  而现在,李东生要在空调和电脑领域从高端切入几无可能。当年从奔四进入电脑并且迅速成长的机会没有了,空调更是一种在技术上非常成熟的消费品,这两个领域也早有行业巨头把持,想要在这个市场上分得一大杯羹的希望非常渺茫。

  TCL电话机做了10年中国老大,给TCL集团贡献的利润仅1亿美元左右;TCL彩电也做到了中国老大,但是一年贡献的利润也就7000万美元。空调和电脑这种利润越来越低的行当,对于想成为世界级企业的TCL集团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宽容与独断

  TCL既往的成功与失败都与李东生的个性密切相关。TCL不止一名中高级管理干部告诉本刊记者,李东生成在宽容败也在宽容。这种宽容体现在李东生一贯强调的充分授权上。他说:“选定一个项目,选定一个企业主管,就放手让他们去干。”

  成功的例子是现在如日中天的TCL手机事业。开始的时候,TCL手机投入1000万美元,第一年就赔了2000多万元人民币。但是李东生并没有让万明坚下台,而是容忍他再去试验,终于获得成功。

  败的例子可算是杨伟强。PC是全球整合资源的行业,它对供应链的成本、效率要求极高,TCL的传统销售网络并不适用,电脑公司只好自己组建渠道,结果李东生在电脑项目上迅速赚钱的计划泡了汤。但杨是李东生的爱将,尽管屡遭挫折,但是李还是没有将他遗弃。

  更惨痛的例子是选择吴士宏。尽管李东生强调,进入信息产业失败的责任主要在他,但是TCL集团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吴士宏原本是一个大商场的一个柜台的组长,你非要让她去当一个小商场的总经理,那怎么能够成功呢?”

  2002年,李东生曾经向全体员工作了3个自我检讨——企业每个项目亏损超过了资本金才想到去纠正: 进军IT业损失惨重;员工活力激情不够,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不强。

  但是总裁的错误当初就没有受到质疑吗?据说TCL内部的确曾有人质疑总裁任用吴士宏的决定,但没有人公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宽容的背后是独断,”TCL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大概是因为李总掌管下的TCL太成功了,质疑李总的决定等同于挑战他过去的成就,所以,一切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言路都自动关闭了。”

  李东生现在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在TCL集团内部广泛存在着“小圈子现象”、“资源割据现象”,集团的信息化建设,前后搞了五六年,至今还没有整合好,目前有多少个平台,李自己也不知道。

  有人表示:“李总的宽容、授权确实使人能够折腾出一片天地来,但对于事业心差而私心重的人,这种宽容就害了企业。而相对来说,私心重的人还是多。”

  正是因为李东生的这种管理上的失误,他的权威已经受到挑战。一种内部说法指出,TCL通讯的财务问题,时任总经理的万明坚完全可以掩盖过去。但是个性鲜明的他不愿意掩饰前任高孝先的错误,所以对2000年TCL通讯的业绩作了追溯调整。而高是追随李东生打天下的大将。李东生对此无可奈何——手机业务已经是TCL集团的支柱,万明坚是不能动的。有趣的是,在TCL移动的内部报纸上,竟然出现了歌颂万明坚“英明伟大”的词语。

  李东生恐怕也感觉到了这种不祥的苗头。去年以来,在对企业的各种讲话中,他要求TCL集团的员工能够“学习、自省”,能够变革创新,为此还专门从集团派出变革推进小组,进驻下属主要公司推动改革,寻找事业发展的短板。同时李开始强调,在充分授权的同时也要属下承担相应的责任。

  2002年,TCL集团改制,成功引进跨国企业成为战略投资者,李东生未来在用人和决策上将不会那么自由了。业绩而不是感情,将成为李东生用人的主要标准。2003年初,李的爱将杨伟强准备涉足数码产品,并已经找人代工推出自己的产品。李东生果断地制止了这一做法,告诉他另有部门进入这个领域,杨只能黯然撤掉自己的数码部门。
7
发表于 2003-5-14 11:21:00 | 只看该作者
从目前来看,那家企业的材料是真实的?信息披露如果不准确,真实,那这个证券市场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还有没有参与的价值?怎么才能找到信息完全披露的企业?
8
 楼主| 发表于 2003-5-14 11:34:00 | 只看该作者
李东生慎言合并 乐华联姻TCL再入迷局



    一场眼看结局已定的合作棋盘,又被棋手双方突如其来的变化给搅乱了。

    对于眼前乐华与TCL联姻的事,有消息说资产已经清理了,可李东生的一句话,让种种推测变得莫名其妙。

    有消息说,TCL与乐华联姻的同时,长城数码0896刚于上月底被东亚银行0023申请清盘。而乐华的主要股东兼债权人,正是被停牌及正进行债务重组的长城数码 ,长城主席吴少章同时也是乐华的负责人。

    究竟是乐华想借与TCL联姻渡过危机,还是TCL借机炒作以回避年报?

    联姻迷局

    日前,TCL集团总裁李东生在当地首度就“TCL与乐华的事”回应媒体:乐华的谈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质性结果。至此,一时间,TCL“合并”乐华事件的风向发生突变。

    乐华彩电副总经理殷星星在第93届广交会开幕前夕接受南方媒体记者采访时,也否认了TCL将收购乐华、或与乐华合并的传闻,但又放出消息,称两者正洽谈在国内成立一个以海外市场为主的公司。

    4月23日,殷星星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乐华和TCL洽谈,没有的事”,这令事情一下子显得扑朔迷离。 不过,他进一步说,“因为乐华是省里市里重点关注的企业,广交会上,省里领导亲自过问此事就是例证”,不过,他表示,近来,乐华将有大举措,到时会向记者透露。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双方话里有话,但事情并非空穴来风。

    此前,来自外界揣测TCL收购乐华的三大论据有:其一,TCL可借乐华的海外渠道做大出口;其二,借助乐华的生产规模,TCL将无可争议地超过长虹,既解决了短时间内产能扩张的瓶颈,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又做到全国产能第一;其三,进一步做大手机市场。

    与此相关的是,从2002年开始,乐华将被合并重组就传闻不断。去年1至7月,乐华连续亏损,长城数码在香港股市上的价格跌至每股0.01港元;当年8月,长城数码以700万港币的价格将乐华年产500万台彩电的惠州生产基地卖给了TCL,使之成为TCL的出口生产基地;9月,与TCL合资成立天纬公司,承担双方的海外业务,长城数码拥有30%股权。

    而到2003年3月4日,长城数码又以300万港元的价格将天纬30%股权转让给TCL,由此,天纬成为TCL100%控股的公司。业界人士分析认为,从双方过往中一层深过一层的合作来看,TCL合并乐华正是在落实这样的战略意图。故而从TCL集团传出消息说,日前乐华的资产及债务已全部转移到TCL,双方的谈判已步入探讨高层管理人员任命等关键问题,而TCL即将派人主掌乐华大权,乐华也将作为TCL的子品牌再次出现在国内市场上。

    这方面的消息还可以从双方的渊源来看。早年TCL创业时,由于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建立属于自己的现代化生产线,当时的彩电便是由香港长城集团代为生产的,而后者正是乐华集团的大股东。之后双方虽各自发展,但合作之门并未关闭。而目前,乐华乃至长城集团困难当前,TCL又岂能不饮水思源?况且还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撮合。

    压低筹码?

    从乐华彩电危机四起,其第一大股东——长城数码的董事长吴少章曾多次对媒体宣称,引入另一个家电巨头,后者将参股乐华。而根据当时吴少章的频繁活动接触,业界一直猜测这个企业就是TCL。

    此前,李东生也曾表示,对于TCL来讲,产业的兼并重组是可能的,这是企业扩大规模的一种很现实的方式,这种可能性包含乐华在内。

    对于乐华,可说的事情还很多。媒体上也一度传言,乐华彩电危机已蔓延到乐华的其它品牌,比如空调、热水器等等,但这方面的信息得到乐华空调宣传人员的否定。乐华空调市场部一位人员对记者说,空调产能和销量是比去年有所下降,但与彩电方面的危机关系不太,“我们知道,彩电方面出了点问题,并有大的动作,但并不清楚是否与TCL合作,空调方面受影响不算太大。”她进一步为自己的话做了个解释。

    长期从事家电研究的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研究员邹高对此事分析,TCL为何要和乐华合作,在乎新建生产线不如收购吗?或者更多是从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来考虑,双方合作的可能性更有操作性?这场看似迷雾重重的联姻事,实质上无非是在这二种形式上风传——

    一是,TCL直接买乐华的资产,这种关系就有点像此前科龙收购上菱冰箱一样,上菱把冰箱资产从股份公司当中“剔”出来,科龙按相应的价格收购,直接交钱完事,但这种形式在乐华与TCL是行不通的,乐华不想放弃彩电,这一点起码对于吴少章来说是这样,双方采用这种形式的可能性不大。

    一种是北京牡丹与江苏赛博的合作,以实物的形式,把生产线搬过去,但乐华与TCL相距很近,是不用搬的,各方只需要把销售研发或地皮入股,这种合作的可能性比较大,关键在于乐华的谈判能力即吴少章与李东生的谈判了,再加上当地政府的背景,双方得有一个妥协的过程。

    而让乐华被动的是乐华彩电早已经是个“空壳”,长城数码又清盘,吴少章早早就放出风声要和TCL合作,这无疑增加了讨价压价的过程。一位刚从乐华彩电跳槽出来的员工对记者分析说,乐华的巨大黑洞,TCL是不可能来填的,这直接否认了双方并购的可能性,再说,收购乐华这样的厂还不如直接建一个厂更合算,因此,合作的可能性更大,特别是政府撮合下,不管是TCL也好,还是别的彩电厂家,有政府的支持,合作的对象总是有的,这主要看要价与还价的结果。

    “一切都只能看谈判的水平了”,邹称。
9
发表于 2003-5-14 11:46:00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去年出现企业丑闻后,出台了一系列企业治理方面的法规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