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rirony - 

[谈天说地] [转帖]《汉武大帝》人物生平——刘彻、卫青、霍去病、李广、韩鄢、张汤

[复制链接] 23
回复
879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10:40:03 | 只看该作者
张汤生平:
张汤(?~前115)中国汉武帝时负责刑法事务的权臣。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早年学习律令,曾任长安吏和茂陵尉,后由丞相田蚡推荐,补侍御史。因在审理陈皇后巫蛊狱和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事件中穷治根本,受到武帝赏识,累迁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汉武帝刘彻为了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张汤是制订和实施这些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曾与赵禹共同编定《越宫律》、《朝律》和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张汤用法苛刻严峻,又迎合武帝所好,以《春秋》古义治狱,审理案件完全以皇帝意旨为准绳。并把武帝对于疑难案件的批示制定为律令程式,作为以后办案的依据。他还协助武帝改革币制,实施盐铁官营,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诛锄豪强兼并之家。当时,张汤权势隆贵远在丞相之上,因此受到统治集团内部的嫉恨。元鼎二年(前115)御史中丞李文、丞相长史朱买臣以及赵王等人告发和诬陷张汤,张汤被迫自杀。死后,家产不过五百金,皆得自俸赐。武帝知道张汤被陷害,又尽诛朱买臣等丞相三长史。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10:40:24 | 只看该作者
刘邦生平:
  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字季。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谥号高皇帝。刘邦出身农家,早年当过亭长,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也引兵入关。

  听说刘邦已定关中,项羽大怒,进驻鸿门,欲攻刘邦。刘邦因兵力不敌,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战争前期,刘邦处于劣势,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即位后,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等,继续推行秦代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加重租税等,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他还剪除异姓诸侯王以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认为秦代不分封子弟招致孤立败亡,于是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他还接受娄敬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

  秦亡以后,漠北的匈奴乘机南下,重新占据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汉初,匈奴不断侵扰汉的边郡,高祖六年(前201),韩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自率兵前往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陈平计谋,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脱险。此后,刘邦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鄙视儒生。称帝以后,他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诗》、《书》没有用处。陆贾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刘邦于是命陆贾著书论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资借鉴。他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即“汉律九章”。刘邦晚年宠爱戚姬及其子赵王如意,疏远吕后,几次想废黜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惠帝)而立如意。但因大臣反对,只好作罢。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而逝世。
13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10:40:39 | 只看该作者
14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10:40:56 | 只看该作者
刘启生平:
汉景帝刘启是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母亲是窦氏,生他时父亲还在做代王。原来他不是长子,但父亲的四个儿子相继病死之后,他便成了长子。在父亲文帝即位之后将他立为太子。到公元前157年,文帝病死,当时三十二岁的刘启登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景帝。

平定藩王,加强中央集权

刘邦在基本上灭掉异姓王后,封了很多同姓王,但这些同姓王逐渐成了地方上的割据势力,他们有行政权、司法权,所属的官吏也是自己任命,基本是一个独立王国。等到汉文帝的时候,不断有谋反的同姓王出现,直接威胁到了中央的政权。刘邦原来想让这些同姓王来保护中央地区的愿望也落空了。大臣中如贾谊、晁错等人都极力主张将这些同姓王除掉,以免后患。但文帝没有采取措施,将这项任务留给了儿子汉景帝。景帝用了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夺同姓王们的封地。

汉景帝在即位后,先提拔晁错做内史,然后又升到御史大夫,为三公之一,是当时的重臣。晁错经过分析,告诉景帝要特别提防最强大的吴王刘濞。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刘邦封他做吴王之后不久就后悔了,但已经分封又不好立即撤掉。刘濞到达吴后便开始准备以后攫取皇位。他的儿子进京时和当时做太子的景帝抢道,结果被景帝的车误伤,最后因伤重而死,这使刘濞一直记恨在心,等景帝正式即位后,刘濞已经暗中准备了四十来年,他私自铸钱,又煮盐贩卖,为了积蓄力量,他还招纳逃犯,谋反之心越来越显露出来。所以,晁错极力主张景帝削夺各王的封地,即历史上说的"削藩"。

景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决定先削夺吴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见朝廷开始动手,不愿束手就擒,联合各地诸侯王打着诛杀晁错、安定国家的旗号反叛作乱。这次叛乱共有七个诸侯王参加,史称为"七国之乱"。

和晁错有恩怨的另一个大臣袁盎趁机劝说景帝杀掉晁错,以保国家安全,平息叛乱。景帝最后牺牲了晁错,然后派兵平叛。但他招降吴王刘濞的诏书却没有起什么作用,刘濞笑道:"我现在已经是东方的皇帝了,谁还有资格对我下诏书?"景帝对错杀晁错悔恨不已,赶忙调派周亚夫等将领领兵平叛。周亚夫采用截断叛军的粮道然后坚守不出的战略,最终击溃了叛军,仅用三个月便将叛乱彻底平定。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景帝趁机将王国的权利收回中央,又大量裁撤王国的官吏数量。以后,王国的诸侯王就成了只享受当地租税的贵族阶层,不再有行政权和司法特权。大乱而大治,经过七国之乱,诸侯王的割据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继续休养生息政策

景帝继承了父亲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赋税很轻,刑法也不重,汉朝的国力继续得到增强。

为了使百姓都能有地可种,以提高农民生活,景帝及时地调配了人口和土地。他改变了当时不准百姓迁移的政策,允许百姓从土地少的地区迁移到土地多的地区,一能开发土地资源,二也能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景帝还下令将田租减掉一半,也就是将十五税一降到了三十税一。为了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负担,景帝也很节省,在位时他极少兴建宫殿楼阁。

再一个惠民措施是减轻刑罚。在文帝时开始了古代残酷的肉刑制度改革,将古代的奴隶制五刑制(即墨刑-在额头上刻字涂墨,劓刑-割鼻子,刖刑-砍脚,宫刑-毁坏生殖器,大辟-死刑)向封建五刑制(笞、杖、徒、流、死)转变。文帝时将肉刑改成了笞刑,但打的次数很多,如劓刑改为笞三百,应当断左脚的改为笞五百。这本来是为了废除肉刑,但次数太多又出现了经常打死人的现象,不符合原来体恤百姓的初衷。所以,景帝又逐渐减少了次数,同时规定了刑具--竹板的长短、宽窄,竹节也要削平,中途也不准换人。这样使文帝开始的刑制改革终于完善了。对于官员的审案断罪,景帝也经常训导要宽容,不准随意错判人的罪名。

对于思想,景帝也不再严厉禁止其他学派的发展。当时的西汉初期,朝廷流行的黄老学派,即以黄帝和老子命名的学派,主张无为而治,轻徭薄赋。景帝在提倡黄老的同时也让包括儒家学说的其他各派存在、发展,这为后来董仲舒学说的发展以及被汉武帝的重视采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除了内政的成绩以外,外交方面景帝主要是继续和匈奴和亲的政策,对匈奴进行安抚。对于匈奴的小股骚扰,景帝也没有大规模地反攻,而是以大局为重,注重的是积极的防御。同时在匈奴的边界地区设立关市,和匈奴贸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匈奴的骚扰。

景帝的安定国家、发展经济的方针使汉朝的经济日趋繁荣,和秦朝相比,国泰民安显示了文帝和景帝的突出政绩,所以后人称之为"文景之治"。
正直贤明的皇帝
景帝的善于用人是很出名的,为了治理京城的众多皇亲国戚和官僚贵族,景帝任命执法严厉的宁成做中尉。结果宁成到任不久就震慑住了胡作非为的权贵们。对于敢大胆进谏的程不识,景帝让他做太中大夫,负责评议朝政。

对于外戚的任用,景帝也能辨别是非,恰当使用。窦婴原是外戚,在七国之乱时,景帝经过比较,觉得其他外戚比不过窦婴,就封窦婴为大将军,镇守荥阳配合平叛,窦婴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好几次让景帝封窦婴做丞相,景帝不顾母亲的埋怨,觉得窦婴不太稳重,所以一直没有答应。最后还是让更合适的卫绾做了丞相。

景帝为人很宽厚仁慈,不记旧仇。张释之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张释之在景帝做太子时曾经阻止他的车入殿门,因为他在进宫门时没有下车,违反了法令。最后这事还让文帝母亲薄太后知道了,文帝不得不摘下帽子认错,承认自己教子不严。这使当时的景帝很没面子,但景帝并没有像很多昏君那样,一即位便报私仇,还让张释之做廷尉。

景帝的仁慈还体现在对同胞兄弟姐妹和宫中嫔妃们的态度上。该爱护的爱护,该惩罚的惩罚,做得很公正。同母兄弟刘武和他很亲近,每次从自己的封地到京城都被景帝留下多住几日。有一次景帝喝酒后乘着兴致说在自己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弟弟梁王刘武。弟弟和母亲当时也没有太在意,但后来刘武因为平定七国之乱有功,开始居功自傲起来,在自己的王国建造豪华的宫殿,出行时也用皇帝才用的旗子,这时的刘武将景帝曾经说过让他即位的话当真了。但景帝在大臣们的劝说下,觉得还是应该将皇位传儿子稳妥。刘武见没希望了,就很伤感地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后来就病死了。景帝也很伤心,他将弟弟的五个儿子分别封了王,这同时也是为了安慰伤心的母亲窦太后。

在公元前141年,景帝病死在未央宫,他不算长寿,死时仅四十八岁,共做了十六年皇帝,将一个强盛的国家留给了儿子汉武帝刘彻。景帝的谥号是"孝景皇帝",所以史称汉景帝。景帝埋葬在阳陵,地址在现在陕西高陵的西南。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10:41:13 | 只看该作者
16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10:41:30 | 只看该作者
东方朔生平: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 西汉辞赋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
  《答客难》以主客问答形式,说生在汉武帝大一统时代,"贤不肖"没有什么区别,虽有才能也无从施展,"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才随意抑扬,并为自己鸣不平。此文语言疏朗,议论酣畅,刘勰称其"托古慰志,疏而有辨"(《《文心雕龙》·杂文》)。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张衡的《应间》等,都是模仿它的作品。《非有先生论》假托有一非有先生在吴作官,三年"默然无言",吴王问他,他趁机用历史上许多诤谏遇祸的故事,启发吴王,劝谕帝王应虚心纳谏。篇中几个"谈何容易",感慨万端,意味深长,是传神之笔。另有骚体赋《七谏》,因袭楚辞,无甚新意。此外,《神异经》、《十洲记》等书,曾托东方朔名流传,实际非他所作。
  东方朔原有集2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在长期的封建时代,文化为地主阶级所垄断,广大劳动人民要想确切地了解许多著名的作家、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是不大可能的。但人民热爱那些表达了他们愿望、理想,并给他们以艺术美的享受的作家、艺术家,他们凭着自己的想象,以特殊的方式创造了他们所热爱的作家、艺术家的形象,这里面有象屈原流放归家,其姊也归来看他的传说,有李白醉草吓蛮书的传说,有苏轼成就他妹妹美好姻缘的苏小妹三难新郎的传说,它们的事实有无,姑且不论,但这些流传的故事与作家的性格确有着一定的联系。然而关于东方朔的传说,却大都与他本人可考知的生平和他的作品体现的思想性格相距很远。在民间传说中,东方朔被塑造成为一个长寿仙人,但很不安分;王母娘娘的蟠桃三千年一结果,东方朔就偷了三次。他的广见博识、他的诙谐滑稽、戏弄权贵,似乎也与他这个神仙者流的身分有关。东方朔的这些传说,从汉代就已流传,西汉元帝、成帝之间的褚少孙在《史记·滑稽列传》后所附的东方朔的事迹,已多是奇闻逸事,而到了东汉班固写《汉书》时,东方朔的传说已经是“行于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眩耀”了,所以班固在《汉书·东方朔传》特别指出:“凡(刘)向所录朔书具是矣,世所传他事皆非也。”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汉代神仙方术之说极为流行有关。汉代皇帝,特别是汉武帝热心求仙,期望长生不死,虽然屡受方士的欺骗,但至死不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时的神仙怪异传说肯定是很多的,而东方朔言行有乖张诡异的一面,又是汉武帝宠信的人,后世就把一些神异的传说附著于汉武帝和他的身上而流传开来,辗转附会、渲染,造成了东方朔的形象被扭曲,而历代的封建文人从正统的观念出发,对东方朔的思想性格又多有指斥和曲解,影响所及,直到今天,在文史研究中对东方朔如何评价仍有着不同的认识。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平)人。生于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卒于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东方朔生活的年代正是西汉王朝的全盛期。《史记·平准书》说:“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武帝在此基础上,大力开拓,内外经营,汉帝国的声威远振,国内一派升平景象,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开展,远方神异的传闻,珍禽怪兽,奇物瑰宝也涌进了中国。所有这一切,使人们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胸襟,受到了鼓舞,整个社会洋溢着乐观开朗的气氛。东方朔在汉武帝初年上书自荐,他说:“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这样的陈述,当然有东方朔的个性在,但它也反映了当时一般文士思想的共同特征,仅把它看成是东方朔性格诙谐、轻狂的表现,是不全面的。由此我联想到盛唐,联想到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的这一认识与东方朔的陈述,在精神是相通的,都是产生于社会蓬勃向上的时期中。
东方朔进入仕途以后,并未能和他想象的那样受到重用,施展自己的才智。“待诏公车”、“待诏金马门”,表面上虽然好听,可实际上他的生活待遇,一如侏儒、俳优,随时听候皇帝的召幸。他需随时准备陪从皇帝巡行狩猎,根据皇帝的意图,以其所见所闻,写成赋颂,供皇帝赏玩。这样的处境不能不使东方朔感到难堪,其情绪由开始的兴奋转为愤慨,但他没有让这样的愤慨爆发,相反的却由于汉武帝“颇俳优畜之”(《汉书·严助传》),那么他就索性以俳优面目出现,于是他假传圣旨,恐吓侏儒;深宫射覆,痛惩幸倡;不待诏割肉归家,借酒醉于殿上便溺……,他的言行,他的文章也因此带有诙谐放诞的色彩。班固称东方朔为“滑稽之雄”,“不能持论”,封建时代的文人指斥他行为放荡,现代学者中也有人认为东方朔是专供宫廷娱乐的皇帝的清客。如果联系当时一般文士的境况,纵观东方朔的全部活动,我以为以上的评价未必是公允的。《汉书》多次把东方朔与枚皋并提,以其“为赋颂,好嫚戏”,“不得比严助等得尊官”(《汉书·枚皋传》),而因其“不根持论,上颇俳优畜之。”(《汉书·严助传》)枚皋是著名的《七发》的作者枚乘的儿子,汉武帝“得之大喜,召入见,待诏。”《汉书》本传说他“不通经术,诙笑类俳倡”,陪从汉武帝巡幸各地,“上有所感,辄使赋之,为文疾,受诏辄成”。枚皋确实是一个皇帝的清客而专供宫廷娱乐。但作为文士,枚皋也不满自己的处境,他说:“为赋乃俳,见视如倡,自悔类倡也。”反映了他内心的苦恼。司马迁虽然出身经历与东方朔、枚皋不同,但作为太史公、中书令也常侍于汉武帝的左右,他也有“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报任安书》)的感叹。这反映了当时文士社会地位的低下,但并不说明他们的人格就一定低下,思想见识就一定浅薄。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淳于髡、优孟、优旃立传,认为他们虽为倡优,但“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他们的言行也是很了不起的。司马迁写《滑稽列传》,歌颂倡优,既是对世俗观念的抗议,也表达了个人身世的感慨,心情是激愤的。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东方朔行为的乖张,正是他才智不能施展,反遭鄙视,内心极度悲哀、愤懑的变态表现。
东方朔的言论虽然诙谐,但也有他深刻、尖锐的地方,更不是一味阿谈颂扬,以顺遂汉武帝的心意为目的。他直陈的见解,常常是公卿大臣所不敢表示的。他反对汉武帝微行狩猎,扰民伤农,严正陈辞,以“大殷作九宫之市而诸侯畔,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作为历史鉴戒,意气勤勤恳恳。这与太中大夫吾丘寿王不仅不加劝阻,反而为之扩大上林苑的行为相对照,更显出东方朔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和气度。汉武帝的姑母窦太主寡居而私宠董偃,挥霍财物,不计其数,满朝权贵都以结识董偃为荣,汉武帝也准备“置酒宣言”,以隆重的礼节来接待他。东方朔对此极为不满,据理力争,指斥董偃为“国家之大贼,人主之大蜮”,终于使汉武帝不得不改变主意,表现了东方朔敢批逆鳞的斗争精神和鲜明的是非观念。当汉武帝问他:“先生视朕何如主也”,并向他与当时公卿大臣公孙弘、倪宽、董仲舒等相比较,自己以为如何时,东方朔的回答,或顾左右而言他,或表现为不屑一顾的态度,既显示了他的机智,也表现他不肯违心谄事皇帝、权贵的傲岸不群的性格。
作为文学家的东方朔,他的作品有开风气的贡献。据《汉书·艺文志》,东方朔有作品二十篇,多数已佚,存三篇完整的作品:《七谏》,载刘向编《楚辞》中;《答客难》、《非有先生论》,《汉书》本传、《文选》均载,唯文词稍有差异。后两篇最为著名。《答客难》据《汉书》本传称,是他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数万言,终不见用后所写。文中假设有人对他虽然“博闻辨智”,“海内无双”,又“悉心尽忠以事圣帝”,却是“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提出疑难。接着他进行答复,大意为:当今与战国时代不同,是“圣帝流德,天下震慑,诸侯宾服。”在这样形势下,贤与不肖没有什么不同,“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庆幸自己生逢盛世,当以修身为务,骨子里则表明自己怀才莫展,个人的尊卑荣辱全凭帝王摆布,其间的牢骚不平之气是很容易体会出来的。在形式上《答客难》采用客主问答的方式,虽然不以赋名篇,但实际上它是一篇赋。由于它道出了封建时代有才能的知识分子不得施展怀抱的共同苦闷,后来不少人都采用这一方式来表述自己的志趣,汉代就有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张衡的《应问》等,远至唐代韩愈的《进学解》,也是有意学《答客难》的。可见其影响之深远。《非有先生论》形式与《答客难》相同,“非有先生”即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中“子虚”、“乌有”。它借古讽今,假托非有先生在吴国作官,三年“默然无言”,吴王问他,他乘机用历史上谏诤之臣遇祸的事实来启发吴王。期望汉武帝以吴王为鉴,远佞人,近贤者,广举天下才智之士,而使国家大治。文中连用几个“谈何容易”,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感慨,是很富于感染力的。
17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10:41:45 | 只看该作者
18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10:42:06 | 只看该作者
窦太后生平:

窦太后(公元前?-前135)名漪,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出身于良家子女,吕后时被入选进宫。吕后挑选一些宫女出宫赏赐给诸侯王,窦姬被选中去了代国。到了代国,代王刘桓却非常喜欢她,先与她生了个女儿刘嫖,后又生了两个儿子:刘启和刘武。

代王原来的王后生了四个儿子后不久去世。等到代王成为汉文帝后,原王后生的四个儿子也相继病死。这样,文帝即位不久,于公元前年(前180)三月封窦姬为皇后,长子刘启立为太子,刘嫖封为馆陶长公主,幼子刘武先封为代王,后封为梁孝王。窦后有兄弟二人,兄长为窦长君,弟为窦广国。窦氏一族有三人封侯:兄窦长君早死,其子窦彭祖封为南皮侯,其弟窦少君封为章武侯,其侄窦婴,任命为大将军,封为魏其侯。窦皇后生病,后来双目失明。文帝去世后,景帝刘启即位,窦后成了皇太后。

窦太后信奉黄老之学。景帝和窦姓宗族不得不读《老子》,并推尊其学说,因此她在世时“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史记.儒林传》)。景帝在位十六年,始终未用儒生。武帝即位后,太皇太后闻他好儒,大为不然,常出面干预朝政。武帝也不便违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随时向她请示。至她去世前,武帝不再敬重用儒生,可见她在政治上的影响。

前一三五年,太皇太后去世,与文帝合葬霸陵。

窦太后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位拥附“黄老思想”的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能继续由刘邦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自她之后,没有一为中华帝国的统治者能像她一样真正的以“黄老思想”来“无为而治”。
19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10:42:31 | 只看该作者

每一天都宜于诞生,每一天都宜于死亡

2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10:42:48 | 只看该作者
张骞生平:
西汉 张骞(?~前114)

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他体魄健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

  当时汉匈交恶,汉朝正在准备进行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从一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家,其王被匈奴单于杀死,还把他的头颅做成酒器。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的奴役,便迁徙到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后又受乌孙国的攻击,再向西南迁到妫水(今阿姆河)流域。月氏王想报杀父之仇,但苦于无人相助。武帝了解这些情况后,想联合大月氏,以「断匈右臂」。于是决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鶱以郎官身分应募,肩负出使月氏任务。

  建元二年(前139)张鶱由匈奴人甘父作向导,率领一百多人,浩浩荡荡从陇西(今甘肃一带)出发。他们朝行暮宿,风餐露宿,备尝艰辛,不料中途被匈奴所俘,并押送至匈奴王庭。匈奴为笼络、软化张鶱,为他娶了妻子,并生了儿子,这样一扣就是十年。但这些并没有动摇张鶱完成通西域使命的决心,带去的旌节一直留在身边。

  一个月黑之夜,张鶱一行趁匈奴不备,逃离匈奴。他们取道车师国(今新疆吐鲁番盆地),进入焉耆(今新疆焉耆一带),又从焉耆溯塔里木河西行,经过龟兹(今新疆库车东)、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地,翻越葱岭,到达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在大宛向导的带领下到达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最后到达大月氏。

  但是,大月氏的国情已发生很大变化。他们迁到妫水流域后,征服了邻国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决定在此安居乐业,不想再跟匈奴打仗。同时,月氏人还认为汉朝离自己太远,不能联合起来共击匈奴,因此张鶱「断匈右臂」的目的没有达到。张鶱在大夏等地考察了一年余,于元朔元年(前128)启程回国。归途中,张鶱为避开匈奴控制地区,改从南道,他们翻过葱岭,沿昆仑山北麓而行,经莎车(今新疆莎车)、于阗(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等地,进入羌人居住地区。但在途中又为匈奴骑兵所获,扣押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鶱带着妻子和助手甘父等三人,乘机逃回汉朝。汉武帝详细地听取了他对西域的情况汇报后,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太中大夫,赐甘父为奉使君。张鶱自请出使西域,历经艰险,前后十三年,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诸国的第一人。

  张鶱在大夏时,看到中国邛山(今四川荥经西)的竹杖和蜀地的细布在市场上出售,很觉奇怪。一问商人,得知是从身毒买来的。身毒在大夏东南数千里,那里的百姓骑象打仗,临近大海。大夏国远离汉朝一万余里,位于中国的西南方,而身毒国又位于大夏国东南几千里,竟有蜀地产物,可见离蜀地不远。他估计从蜀走身毒到大夏,必是捷径,又可免匈奴的阻击。他建议武帝打通西南夷道。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蜀郡、犍为郡派使者分别从駹、莋和邛、僰等四路并出,打开西南通道。但各路使者为昆明夷所阻,未能如愿。而经滇国、夜郎等使者在滇一带活动,取得成效,为武帝经略西南夷奠定了基础。元朔六年(前123),张鶱以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为卫尉,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鶱因延误军期,当斩,后用侯爵赎罪,免为庶人。

  二年后,张鶱复劝武帝联合乌孙(今伊犁河流域),武帝命张鶱为中郎将,率三百人,马六百匹,牛羊金帛万数,浩浩荡荡第二次出使西域。此时匈奴势力已被逐出河西走廊,道路畅通。他到达乌孙后,请乌孙东返故地。乌孙王年老,不能作主,大臣都惧怕匈奴,又认为汉朝太远,不想移徙。张鶱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东)等国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使者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元鼎二年(前115),乌孙王配备了翻译和向导,护送张鶱回国,同行的还有数十名乌孙使者,这是西域人第一次到中原。乌孙王送给汉武帝数十匹好马,深得武帝欢心。武帝任命张鶱为大行,负责接待各国使者和宾客。第二年,张鶱去世。他所派遣的则使以后也陆续带了各国使者来到长安,汉和西域诸国建立了友好关系。而汉朝的使者不断往来于西域诸国,一年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都用「博望侯」的名义,以取信于各国。乌孙国见汉朝军威远播,财力雄厚,遂重视与汉朝关系,要求和亲。武帝以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昆莫;细君死后,武帝又把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两国长期通婚友好。汉朝「凿空西域」,张鶱创立首功。相传葡萄、苜宿、石榴、胡桃、胡麻等物皆为张鶱从西域传入中原,或未必尽然,但张鶱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则至今为人称道。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