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2):著名画家陈逸飞笔下的近代仕女以其庄重曲雅的形象风靡了世界画廊。细心的观众一定会发现,陈氏塑造的女性不着旗袍,那太摩登;也不着旗装,那太古板,而是以清末明初广大汉族妇女喜欢穿着的女袄为其不便的主题。事实上这种纯手工缝制的女袄早在三、四十年代起,就已成为外国一些机构合格个人争相收罗的对象了。当时里这种服装不再流行仅仅过了十来年,中国妇女已不穿着了,但一些迷醉于东方文化的西方妇女却不时还穿着这种绣花袄出席各类聚会,她们觉得那是一件艺术品。
将一件普通的服装变成艺术品的便是上海那些大大小小的苏广成衣铺。早在一百多年前,石路(今福建路)一带和南市大兴街一带就遍布这一类成衣铺,有苏帮、广帮之分。掌柜的称裁缝师傅,专管量体裁衣,缝纫以及一些繁复的镶、嵌、滚边、绣花、盘钮等活计都由铺内几名或十几名擅长女红的苏州或广东姑娘担当。这些女孩心灵手巧,飞针走线,从早到晚不停的做,单单针脚就有钉针、压针、长短针、单环针、套针等几十种缝法;在绣花时,单单一种抢针刺绣,又可分为正抢、反抢、叠抢三种针法。其复杂程度、实令外行人匪夷所思!从天亮到擦黑,手脚最勤快的人也只能做好一只袖子。无怪乎民间有“一袭罗衣价千金”的说法。
女袄有分棉、夹二种,供四季选穿。单的虽然款式相同,但已不称袄而称衫了。面料选择上,棉和单的比较简单,一缎面翻丝棉为冬装,丝织的绉和绫作为夏装衣料。做工最精、色泽最艳、选料最广的要数夹袄了。除前面讲述的各种工艺一并用上外,在选料上,除绸缎外,大多选用女式呢或法兰绒。因其质感好,缝制后不易走样,绣上花后,反射光线的图案与吸收光线的面料相形益彰,更显其高贵品质。
在清代的百余年间,女袄的款式没有多大的改变。民国以后,手新思潮的影响,款式开始多变。先是高领窄袖,后又收腰圆摆宽袖,并逐步向时髦化发展。二十年代的女学生,穿上士林蓝的不短袄,下着长裙白袜黑皮鞋,一改脂粉气,成了女袄最后的流行款式。以后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让位于旗袍了。于是百余年积累起来的海派女袄制做工艺也转而倾注于旗袍款式上,到后来,随着缝纫机在制衣业中的推广使用,手工技艺逐趋失传,存世的女袄便成了收藏的对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