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生也有涯,管理无涯 大师何其多

[复制链接] 3
回复
105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5-1-16 20:3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也有涯,管理无涯 大师何其多?

在这个事事讲究效率的时代,国人制造管理大师的效率,可能远超过做其他事的效率。老的不去,新的照来 。我们只要随便翻一下与管理相关的书报杂志,就可以轻易地发现,管理大师可真多!而且这些大师们是老的不去,新的照来。似乎每年都有好几位外国(以美、日为主)的管理学者或顾问,被冠上管理大师的头衔。其中还有不少位,每年顶着大师的帽子,远渡重洋来捞金,并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

滥 用 大 师

没有人怀疑,那些被尊称为大师的管理专家,或多或少都有些令人肯定的成就。但是,在这些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当中,仍然有成就高下的区别。若是一个人因为在美国名校教书,或是因为出了一本管理畅销书,就可以被称之为大师,那么大师一词也未免太泛滥了。正由于大师一词的轻率滥用,我觉得这个名称似乎已经不足以形容像彼得·杜拉克这一位影响深远、成就难有人望其项背的管理导师。也正因为大师一词已经不够尊贵,因此,我曾经看到有人形容某位管理学者是大师中的大师

崇洋媚外的管理

很惭愧,身为管理学者,我并不知道,有多少号称大师的管理顾问,是真正的大师?我也不知道,我们是用什么标准来决定一个人是否够资格称得上大师?但是,我可以肯定地指出,在中国,管理大师已经多到无法凸显大师风范了。

这种大师充斥的现象,固然与国人滥用名词有关,但国人缺乏评鉴能力,以及国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崇洋媚外心态,也都是造成此一现象的重要因素。这说明了为什么管理领域的大师都是外国人,而鲜有本国人。我们若是具有独立自主的评鉴能力,就不会完全盲从美国或其他国家的评鉴结果。

因为一位在美国名校任教的知名管理学者,或是一位在美国出版了一本管理畅销书的专家,代表了这位人士在美国的管理领域,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管理理论的高明与否,必须考虑各地区的政经文化因素。除非这位人士的理论,在中国也经过验证肯定,我们不应该轻易地把他的理论奉为至高无上的真理,更没有理由任意地奉他为大师。当大师多到令人无所适从时,正也反映了我们的彷徨无助,不知如何独立自信。

必也正名乎

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大师既然已经被滥用,或许我们得创造一个新的名词,来形容大师中的大师。同时,我更期待,有一天,我们可以从国人中推举出自己的大师,而不是远来的和尚才会念经。披上总经理的新衣 没有药效的丸子若被错以为是安眠药,有时也常能对失眠症的患者发挥安眠的作用。而许多流行的管理理念,就如同没有实际药效的丸子,虽然并没有经过严谨的学术验证,但由于管理者与员工的心理作用,也可以展现一定的功能。

管理要创造有意义的对话

一位有企图心的管理者,首先要让别人以及他自己本人相信,他是一位用心努力经营企业的人。而不断追求所谓新的知识理论与技能,至少能够证明自己是一位用心努力的人。因此,对管理者而言,学习流行管理理论未必是为了应用在实际的管理技术上,更重要的是,借着引介新的理论,这些流行的理论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话,使得管理者在公司同仁的心目中或社交圈中,获得更多的认同、肯定,与尊严。此外,在讨论流行理论时,大家根据过去的经验,发挥想象力,畅所欲言,常常还真能提出一些对企业、对个人实际有利的方案来。

重视流行管理理论,代表企业追求卓越的决心

对于企业而言,重视流行的管理理论,代表企业追求卓越的决

心。这种追求卓越决心的重要性,通常远超过流行管理理论的实质内容。举例来说,有些企业会发给员工流行的管理书籍,并要求员工研读参考。但是,研读归研读,又有多少流行理论真正地被企业所采用呢?事实上,企业发给员工流行管理书籍的行为,可以视作是一种宣示行为,宣示这家企业对追求卓越的决心。对于绝大部分的员工而言,这种宣示的行为,本身就具有激励人心的效果,并可以因此而发挥改善管理的功能。换句话说,发书这个行为才是管理改善的原因,至于书的内容是什么,可能并不重要。每隔一阵子就流行一个管理理论,正好可以协助企业,持续地宣示它追求卓越的决心。

流行管理理论有如国王的新衣

就好像国王的新衣一般,一个理论即使没有什么实质内涵,但如果大家都相信它有内涵,它就有内涵。纵使新瓶装旧酒,仍深信换了包装,一定就是换了配方。就这一点而言,流行管理理论与商业精品类似,它需要好的包装、好的行销、好的形象,来表现它的内涵。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精品都是舶来品,流行管理理论当然也都是舶来品。不过,有些精品历久而弥新,可以长期维持精品的形象而不坠,可是不论多了不起的管理理论,却都只能风行一时,很快就销声匿迹。其原因是现代企业追求创新,不断更新的流行理论,实质内容未必是新的,但至少在表面上符合企业求新、求进步的形象。

因为现代管理者需要不断地追逐流行的管理理论,他们可真如庄子所形容的,以有涯之生,随无涯之知。但是,当他们口中琅琅叙述着流行管理理论时,究竟有谁看得出来他们究竟有没有披上总经理的新衣呢?

选读管理书籍,不跟流行

好几次,有企业界朋友问我怎样选择市面上无以数计的流行管理书籍。我通常都反问他们:你为什么要读流行管理书籍?大部分都答说他们希望能够掌握最新的管理理念,以便提升自己以及企业的效能。

对此,我有三点看法:第一,读者必须先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有效地吸收最新的理念。第二,新的理论未必就是好的理论。第三,欲掌握好的管理理念,不一定要从管理书籍中寻找。

掌握管理理论要先具备理论基础

任何新知识或新技能的吸收,必须建立在既有的基础上。一个人若是连集合函数的观念都没有,如何去学最新的数学知识?同样地,管理者若是连组织目标等基础观念都没有时,只能人云亦云,很难从流行书籍中掌握最新的管理理论,更谈不上批判这些理论。宋朝大儒陆象山有言: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就是这个道理。时下有很多大学提供管理者在职进修的机会,这些在职进修课程未必会讲授最新的管理理论,但却提供管理者未来自修时的重要基础。此外,研读一些基本的管理教科书,也是奠定基础的好方法。例如,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许士军">许士军ersonName>先生的《管理学》就是一本很理想的入门书。

新的理论未必就是好的理论

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是禁得起时代考验的书。因此,最简单的选书方法,就是不跟流行。一本流行书,若是过了几年,仍在市面流传,或仍然广为大众所传颂,通常是比较值得读的书。许多人会说,在这个多变的时代,管理理论必须跟随时代的节奏,一本符合当前管理需求的书,很可能两年后就没有用了,所以,用不跟流行这种方式选书,可能无法跟上管理的脉动。其实不然。

因为,管理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工作就是的管理,只要人性不变,管理的基本道理就不变。因此,两千年前的古书,如四书五经或《老子》、《孙子》等,至今仍值得管理者用心研读;三十年前,彼得·杜拉克所写的《有效的经营者》一书,在管理上也仍然很具实用价值。王阳明《传习录》说: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与其每隔一阵子就赶时髦地捧着一本新圣经,不如仔细咀嚼经典著作的精义,彻底执行吧!

价值判断有赖非管理类书籍

此外,透过散文、戏剧或小说等人文艺术作品,较诸企业管理书籍更能体会人性,以及价值的选择。而如《混沌》、《复杂》之类的科学普及书籍,则提供我们另一个思考的面向。也就是说,我认为透过非管理类的书籍或其他形式的媒介,来体会管理的价值判断、想法与技能,是一种不可轻忽的方式。一个管理者,每天上班时间所接触的几乎都是管理问题,若是在下班时间所读的书也不脱管理,那么他很容易成为一个目光短浅言必称管理不平衡人。特别是,管理随时都会面临价值判断与选择的问题,非管理书籍可以提供许多相关的思考素材。所以,在优先次序的选择上,我以为管理者绝不可忽视非管理类的书籍。

有时候,我们读流行管理书籍并不是为了增长管理技能,而是为了日常生活的对话之用。举例来说,主张企业应该减少组织阶层的组织扁平化理论,是目前正在风行的一个理论。当上司、同事或朋友都在口口声声地组织扁平化时,你若是对扁平化一无所知,就很可能沦为被扁平化的对象了。因此,我们还是得随时注意流行。而在有限的时间下,我认为阅读管理相关杂志中的书评书摘,也就足够应付日常对话所需。当你看到扣人心弦的书评时,再去选读全书也不迟,不是吗?迷你裙的联想 当我们在服饰店里选购衣服时,常常只买得到当时流行的款式;或是虽然有其他的选择,却为了赶时髦而选择流行。也就是说,流行常常使得消费大众有意无意地丧失了选择的自由意志,或者,塑造了追随者的所谓自由意志

沙发
发表于 2005-1-17 09:33:05 | 只看该作者

大师好多

有很多是虱子

板凳
发表于 2008-12-8 21:19:51 | 只看该作者
世间诸论种种辩说。慎勿习近。若习近者。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4
发表于 2008-12-9 01:22:43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大师到底有几个啊  。。

  虚假的太多。。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