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的赞赏 :) 类似这样的问题,在许多组织中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无怪在我们接触咨询和培训的个案中,几乎都提到了沟通和激励的主题。究其根源是来自组织效能的三大杀手“割裂的思考方式”、“组织防卫”和“责任病毒”。 “割裂的思考方式”使人们只看到事物的片断,而看不到互动与长期因素,因此责备与逃避责备就成了组织中的主旋律。在这种气氛底下,积极、创新和冒险是少有生存土壤的,人们难以被激励却“愿意”被恐吓。管理者看到许多的“激励”因素实际上很难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却发现强制的命令与惩罚反而能带来一些动力。因此你会发现,组织口头上宣称“激励”的重要性,而实际行动却是加强惩罚(惩罚的方式有正式的与非正式的),通过使人“逃避责备”而产生动力。这种方法又加深了人们对“激励”措施的免疫。最终结果是,人们越来越难以“激励”,那就只好越来越多的控制与惩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接着出场的是“组织防卫”。在责备的环境下,组织成员为求自保的对策就是尽量少犯错,如果发现有错就尽量将问题与自己划清界线,并有意无意地归咎给别人。随着这种对策的深入,组织成员想尽办法去进行单方面的自我保护,设定各种方式以获得控制权,于是“官僚主义”、“小圈子”、“办公室政治”纷纷登场,直到组织各种力量之间取得一平衡。(当然这些会掩饰到好像没有发生似的)最后最高管理者会感觉到组织被一股奇怪的气氛笼罩。他会发现在组织中改变什么都是很困难的,组织就好象有生命似的抵抗改变,你给他的力道越大,他反弹的力道越大。(无怪大多少变革都是失败收场) 第三大杀手是“责任病毒”。虽然上述“组织防卫”会使组织实际上很难改变,但是组织成员还是渴望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的。于是总会有积极推动发展的人。(最通常的是老板)当推动者遇到“组织防卫”他就会发现其他人的无形抵制(有意无意)。于是推动者会想办法获得更多控制权,取得更多责任,并视不积极参与的人为阻碍。他们一边埋怨被动者,一边揽上更多的工作和责任;而这恰恰使被动者感觉到被羞辱,于是就更撒手不管(既然你这么厉害那你自己干好了)当然这种消极抵抗会在一保护措施底下进行,于是更进一步加深“组织防卫”。 这就成了“责任病毒”的陷阱。推动者是很难开除被动者的,因为如果他们想这样干,被动者就会联合起来,数落推动者的总总不是,说他们太霸道,太激进等等。最终推动者很可能失败,到那时候被动者就会回来重新掌控大局,于是原来的推动者会想这回看你们怎么搞,于是他由推动者变成了被动者。新的“责任病毒循环”又开始了。 组织效能的这三大杀手,可谓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所以你常会看到“富不过三代”的组织,在中国的组织中许多连一代都坚持不下去)要根治这些顽疾,需要从组织领导到组织成员的“心智模式”的转变入手。至于如何做就不是能在这里简单说说就行。 最后想以一句话作结束:“既然我们的“心智”和“行为”能引发组织互动的恶性循环,那就一定有办法将这个循环逆转,通过“心智”和“行为”的转变使组织互动成为良性的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