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酿“认购证神话” 私人资本淘金技交所
自从开设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托管中心后,在上海技交所开设的私人账户已超过800个。在该所今年一季度85亿元的科技企业股权交易额中,私人投资者购买的交易量占了25%
购买没有上市的科技企业股权,正成为部分私人资本的新流向之一,有人甚至将之比喻为当年购买股票认购证。
记者4月16日从提供未上市科技企业股权交易的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获悉,已经有超过800个私人账户在他们那里开设。在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今年一季度85亿余元的科技企业股权的交易额中,由私人投资者购买的交易占了总量的25%。在此推动下,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挂牌的科技企业股权交易成功率节节上升,目前已经达到70%左右。如此强劲的私人投资潮,系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成立3年来首次出现。
这种火爆场面的出现,仅仅只是一个特写镜头。事实上,目前私人游资有点像潮水般涌向在各地技术产权交易所挂牌的没有上市的科技企业股权。
三类人在投资
私人资本突然涌入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是因为有关部门从今年1月份起在该所开设了"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托管中心"。监管非上市股份公司的股权,是"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托管中心"的职责。一些精明的投资者就此嗅到了商机,纷纷前来开户,希望在第一时间买进非上市科技股份公司中的低价"绩优股"。
从私人资本在上海技交所一季度交易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上可以看出,这些私人资本目前动用的资金量还不算很大。在这800多个户头中,资金最多的达几千万元,最少的区区几万元。不过,大量私人资本希望购买科技企业股权的迹象正越来越明显。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人士预计,随着股权托管单位在年内达到上百家的规模,可能将会有数十万私人投资者前来开户交易,投入的资金也将大幅增长。
相比较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私人购买交易量占25%的情况,在深圳市产权交易中心,私人作为购买主体的交易量已经占到全部交易额的30--40%。据了解,深圳市产权交易中心托管非上司股份公司的时间比上海要略早些。
据分析,在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开户购买非上市科技股份公司股权的主要有三类人:第一类人是这几年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率先富起来的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和前些年获利颇丰的炒股者;第二类人主要由普通股民、外企白领和证券公司员工等构成;第三类人则是"海归"人士或有海外关系的人士。
对于私人资本的涌入,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表现出相当欢迎的态度。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资金部部长郭宇峰表示,创业投资的主体本来就应该是民间资本。现在老百姓的口袋越来越鼓,在实现了买房、买车等人生大计后,他们考虑的是多余的钱下一步往哪投。因此,只要设计出好的机制、规范的操作程序,把私人资金引入高科技产业中来不仅有利于科技创新,而且也可以降低上海商务的软性成本。
三种投资目的
热衷购买非上市科技公司股权的三类人,各有各的投资目的。第一类人依仗自身有技术、懂经营,交易时出手相当"阔绰",动辄就花数百万数千万元去购买科技企业的股权,甚至直接成为相应企业的控股股东。
斥资2500万元购买了上海永信维生素有限公司71.75%股权的徐胜平,就是第一类人的代表。上海永信维生素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维生素为主的医药类高新技术企业,其原来的多个股东由上海本地和外地的企业组成。由于公司研发费用巨大,导致效益持续下降,如果不引入新的资金实力雄厚的股东,很难获得持续性发展,因此,公司便在上海技交所挂牌出让股权。徐胜平进入后,其原有股东安徽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迪赛诺实业有限公司退出了投资。
第二类人由于本身基本具有稳定的工作,他们投入的资金明显带有试探性,少则一两万元,多则十几万元,动用三四十万元的则较少见。然而,虽然他们的资金实力比较小,但由于他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旦发现比较好的投资项目,就可能会把众多亲朋好友的资金集中到一个账户去投资。他们购买股权的目的一般就是等待将来被人溢价收购。因此,他们对资产规模在50--100万元的企业最感兴趣。
王先生受让一家电器生产企业所投资的100多万元,就来自他的4个亲朋好友。王先生表示,还没有上市的科技企业大多货真价实,而且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很容易被上市公司或大企业集团出高价收购,那样就可以像当年买了股票认购证一样,即使不赚个盆满钵满,也可获得超常的收益。
第三类人比较特殊,他们购买科技企业的股权多半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有意在中国寻找投资项目的海外亲朋好友当"侦察兵"。这类人相对前两类少一些,但一旦出手就不会是小打小闹的。据介绍,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挂牌的科技企业被外资摘牌的不在少数。
为了让人买得起
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有一个挂牌项目需要1100万元才能成交,如此数额的资金,让一些私人投资者感到为难。最后,经过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的联系和组织,由11个开户会员组成了一个投资共同体,联合吃下了这1100万元的股权。
记者简单查阅了一下上海技交所挂牌的项目,发觉相当多的项目都是动辄数百上千万元的大家伙。因此,需要技术产权交易所撮合开户会员的地方可能还不少。将势单力薄的私人或者小机构撮合成一个个投资共同体,无疑能够大大提高成交率。
上海技交所的人士认为,这种做法没有逾越政策红线,只是为开户会员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而已。不过,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新近派人去成都技术产权交易所"取经"时了解到,为了提供"非上市流通股权合法转让服务",成都技术产权交易所计划从4月18日起尝试将技术产权重新包装后再进行交易。这种做法是否合规目前尚无定论。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总裁助理张天表示,上海技交所不会去做政策没有明确允许的事。
记者从多种途径了解到成都技术产权交易所尝试的办法。它们先选择两家高科技成长性的股份公司进场集合交易,以1000股为一个单位,每天有1个小时接受买卖委托申请,进行集中竞价,然后用半小时撮合成交。进场集合交易的高科技成长性的股份公司年内将扩展到6到8家。有关人士认为,这种方式将大大提高成交率,也将吸引更多的私人资本介入。由于交易时没有将股权拆成单股,也没有像沪深证券交易所那样进行连续交易,因此,成都技术产权交易所认为自己并不是在开展柜台交易。
目前,不少地方也在尝试将技术产权重新包装后再进行交易,而这种重新包装的目的就是让人买得起。
商机不可小觑
高科技企业具有高回报的特点,但回报与风险是对称的。把没有上市的科技企业股权当作当年的股票认购证来买,有没有投资风险呢?
多位证券分析师认为,购买没有上市的科技企业股权,风险可能并不比股市小。最大的风险是企业经营不下去怎么办。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企业,变数特别大。在目前没有强制要求这些企业定期披露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股权变动等信息制度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很容易陷入"两眼一抹黑"的境地。其次,是交易的渠道不通畅。由于目前公开到技术产权市场融资的企业还不多,相当多的科技企业都是在私下转让股权,技术产权交易所形成的交易价格是否具有权威性值得考虑。再加上"黄牛"的恶炒,就更难准确判断出科技企业的投资价值了。
针对种种担忧,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发展部总经理刘登成表示,在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挂牌的项目基本上都经过了他们的严格检验,不仅剔除了"永动机"、"水变油"之类明显的伪科技项目,而且技交所有能力甄别要求挂牌的每一个项目的科技含金量。
上海市小企业生产力促进服务中心最新的一次调查显示,上海超过1.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营产品有6成以上是企业自主开发成功的。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所介入的技术和产品开发领域,绝大多数都属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环保、光机电一体化等门类。其主要产品中属国际领先或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后期水平的超过2成,非高新技术产品仅占总数的7.4%。
据了解,上海正在试图通过升数量、上质量转化科技成果,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这种态势反映在技术产权市场上,就势必要求提供货真价实的科技企业来转化和交易。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包括私人资本在内的各路资本。
在上海目前累计认定的1850个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中,已有90%进入了转化过程。从转化情况看,8成以上的项目单位缺少转化资金。据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张鳌估算,要完成转化目标,每年需要的融资量不少于100 亿元。私人资本在这个过程中寻求投资商机和资本增值,看来将大有作为。记者 陈建军 (《上海证券报 资本周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