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3-4-25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技术及人才陷阱
对高新技术的追求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企业在投资行为中往往有追求高新技术的冲动,以保持自己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但是,一旦对高新技术的把握不当,反而会成为颠覆整个投资行为的主因。
1996年10月,国内医药行业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河南中原制药厂宣布停产。这家总投资13.26亿元,设计年产5000吨维生素C的制药厂从投料试车到停产仅4年时间,负债达30多亿元。
中原制药厂在项目投资设计时,将技术定位在“国际先进水平”,基于此,从瑞士一家小型工程公司引进了尚处于试验阶段的技术工艺和4套生产装置,结果4套生产装置有3套存在严重问题,产品一直不能正常生产。河南省政府一位负责人认为:造成中原制药厂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国际先进技术,高价引进国外尚处于试验阶段的工艺技术,之后又错过了利用国内技术力量攻关、抢占市场的机遇。
一般而言,拥有成熟的技术是所有投资者投资的前提,问题是,技术能否保证成熟?一些投资者相信“只要有钱,不怕买不来技术”,目前的市场情况也确实如此,但问题又来了,买来技术真能用吗?
1997年,陕西一家民营工程公司敏锐地发现了涂料市场群龙无首,竞争手段低下,存在极大的市场空间,于是与当地一家兵工部下属研究所合作,由研究所进行技术投资,合作开发市场。几年运作下来,投入了上千万元资金,生产出来的涂料仍然不断出质量问题,其产品根本打不开市场。面对频频出现的质量问题,研究所的解释总是:用户操作不当。几经反复,该公司老板终于明白:研究所的技术并不是成熟的技术。但公司已在涂料市场投了巨额资金,而且市场潜力的确很大,又舍不得放弃,于是一方面惨淡经营,另一方面开始向一些大型涂料厂商零星购买生产技术,但实际效果甚微。
与技术陷阱类似的是投资中的人才陷阱,都是新进入一个行业的投资者特别容易踏进的陷阱。这类陷阱有一个共同特征:为企业经营所必备,容易从市场获得所以投资者不重视,但评判是否合适却非常困难,往往成为新投资项目成败的关键。
上海静安区有一幢投资4.7亿元的“九九大舞台”,由美国九九集团投资,大厦位于静安区西康路和安远路交汇口,外观和室内设计均完全采用国际上最流行的个性化设计。1997年试营业期间,每天的门票收入即近100万元,每天营业收入为400多万元。
但这样一个项目,却仅经营一年即关闭,其原因是投资商系搞地产出身,不懂娱乐经营,董事长长期在国外,管理人员全是招聘,外行管理加上贪污浪费,试营业8个月就损失人民币6000万元,被迫停业整顿。
在知本时代,企业对高新技术和高精尖人才的追求几近疯狂,魂牵梦萦的都是能拥有别人无法替代的技术,有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没有留意到,技术和人才作为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两大法宝,在为投资者赢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常使大量优秀的项目消弭于无形。
要避免技术和人才陷阱,投资者应努力做到:
1、进入新领域优先考虑熟悉产业的相关行业,尽量不要进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
2、对还处于实验阶段的新技术,必须进行由小试到中试再到小规模的投产试验;
3、对专家、顾问不能盲从,信任他们,但要验证;
4、技术和人才的投资以适应企业规模和投资能力、适应目标市场需求为主要标准,过高或过低的技术、人才要求并不适当;
5、对进入新行业的投资者而言,判断人才是否合适的标准是:一看其是否有相当的从业经验,二看其在该企业及行业内的口碑,三看其历史业绩,最后,还要看其个人禀性是否与本企业文化相融合。对技术是否合适的判断标准与此类似。
思想篇:魔由心生
没有实践的直觉只能是荒谬,而相信直觉、勇敢实践,正是中国商人成功的秘诀。在过去的年代里,凭着对市场的天生敏锐直觉,中国的许多商人成就了自己宝马香车的致富梦想。
但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使越来越多的商人们感到迷惑。市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所有商人都无法质疑的滚滚洪流,与此相对应的是利润越来越薄,市场越来越小,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越来越少,市场的陷阱越来越多。于是有媒体揣测:当今中国有70%的上市公司投资项目是不赢利的,有70%的海外投资是亏本的,中国企业有70%是明亏和暗亏的;于是老老实实做传统生意被视为可悲的落伍者,求新、求大、求快的思潮泛滥成灾。
魔由心生,在这个浮躁而喧嚣的商业时代,每一次潮涌而来的新思想都值得我们加倍留意。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都挤满了虎视眈眈的觊觎者,没有科学依据的直觉和勇敢,无论思想多么超前,理论多么先进,前景多么诱人,每一个投资的欲望都注定可能是一出正在上演的悲剧。
求新求异陷阱
传统产业竞争的白热化,市场发展的超速度,使人们不得不将眼光投向一个个未知的领域——未知意味着领先一步。但这样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踏入求新求异的陷阱。一度如火如荼的互联网,以及生物制药、环保产业等。投资中的求新求异成为企业面临的二律悖反难题:不求新求异是等死,但求新求异也许是找死。
互联网一度是当前影响最大的新经济陷阱,尽管仍有一些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掘到了黄金,但作为一种企业运作的工具而不是纯粹的投资项目,大多数投资门户网站的企业仍在艰难地寻找和等待真正的赢利机会。
2000年,在互联网泡沫最盛的时期,长期浸润实业的联想集团在中国PC市场的拓展似乎到了一个临界点,当时甚嚣尘上的互联网新经济热潮也灼伤了柳传志的心,于是开始了一次崭新的尝试,挟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第一品牌的优势和当年在资本市场融资近百亿元的余威,投资全新门户网站FM365,与新东方合作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教育网站——新东方教育热线,当年8月,又以3537万美元入股赢时通,要打造中国证券电子商务最大网站。
2002年,互联网的泡沫散尽,从未经历过失败的联想集团在无奈地扔下2.8亿元之后,公开承认其在互联网的三大投资失败,以后“宁愿投传统的地产业也不愿再碰互联网这样的不成熟行业”。
新的经济形式其实就像实验室中的新产品,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利益,但与成熟产品相比,其风险程度太大。尤其是对实验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损失将难以估量。同时,求新求异的盲目投资常常使企业陷入一些新型管理理念的陷阱。因为求新求异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对“新事物”的盲目崇拜。
企业要避免求新求异的投资陷阱,要点在于:
1、投资的目的在于赢利,确定投资项目首先得有详细的赢利计划,不要被各种时尚潮流所迷惑;
2、任何一种新奇的项目,既要弄明白其中的法律禁区,还得考虑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2000年全国首家发泄公司在江西南昌关门,2001年海南首家“人体克隆”店停业,高估了市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重要原因;
3、新的项目一般很难被消费者一下子接受,因此一方面有失败的承受能力,还得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4、站在潮头的背后,关注新奇项目的发展,发现赢利区后果断进入。
规模经济陷阱
恰当的规模才是真正的规模经济,而不是绝对地规模越大越好。但今天仍有众多的企业盲目追求投资的规模,追求做大的乐趣。
企业的扩张、边锁经营以及多元化甚至某些并购大多是基于规模经济的考虑,对投资者而言,以规模扩张为投资出发点或是过分追求投资规模,是一种十分有害的倾向。
中国轻骑集团一度是国内最大的摩托车生产企业,1984年进入高速发展期,先后通过合并济南历城八一农机修造厂、济南缝纫机零件厂,济南花岗石厂、手帕厂、灯头厂、酶制剂厂等十多家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迅速扩张。原来这些资不抵债、连年亏损的企业,围绕轻骑摩托车这一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进行优化改造和重组,形成了包括总装、发动机、磁电机、模具、机械、发泡等系列产品在内的配套体系。1997年至1998年,轻骑集团进入大并购时代,先后收购兼并了济南港斯摩托车有限公司、平阴标准件厂、商河汽车大修厂、淄博汽车厂、合肥自行车厂、海南海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32家困难和濒临倒闭的企业,集团规模迅速扩大。鼎盛时,集团拥有全资国有企业29个,集体企业8个,中外合资公司16个,国内合资公司18个,4个海外加工厂,16个海外公司等,子子孙孙公司近百家,涉及摩托车、汽车、自行车、手表、信息、房地产、广告、制药、农业、旅游、餐饮服务等各个行业。
到了1998年,因摊子铺得太大,轻骑集团出现了资金运转困难,集团大批子公司被关、停、并、转、破,从近百家调整到目前不足40家,3万多员工下岗分流了2/3。曾经如日中天的济南轻骑效益也开始逐年加速下滑,1998年~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下降幅度达50%,2000年净利润为-2.72亿元,跌落到亏损的深渊。
规模的确能震撼人的心灵,但对规模足够大的企业而言,其实力是否能够支撑这个规模却是问题。过去十年间,太多寄托了民营企业成长希望的企业如三株、巨人、红高粱等都因为扩张太快太盛而流星般陨落,令人扼腕。
规模经济的陷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需求的不断变化,对规模经济的盲目追求导致的过度投资会使企业尾大不掉,在市场变化的时候,已经透支的企业资源无力迅速调整战略重新面对新的市场。
2、无法实现对成本和市场的有效控制。受企业资源限制,过分追求做大规模,相应的人、财、物和管理模式会产生脱节断档,造成企业运作流程的堵塞甚至停止运行,最终整个投资失控。
短期利润陷阱
今年8月24日,一度叱咤国产软件市场的科利华公布其2002年中报,报告显示其净利润暴跌92.62%。据一位长期关注科利华的企业界人士分析,做企业讲究“守正”、“出奇”,而科利华则是“守正不足”而“出奇有余”。在1998年取得教育软件的领先地位后,科利华把大量精力、时间、资金放在了一些短线产品上,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惊险一跃”,包括炒作《学习的革命》等,而这一切,据称目的仅仅在于追求一个更大的短期利润“项目”:上市。不断追求短期利润的代价是员工的高流失率和在软件界的内外交困,眼睁睁看着用友、翰林汇、金洪恩等公司稳稳地瓜分原来属于自己的领地。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但短期利润的诱惑却常常使企业丧失了获得长期利润的源泉。对短期利润的追逐会使企业的有限资源越摊越薄,在人、财、物和精力等方面稀释主业的供给。在越来越专业化的市场竞争中,市场演化速度越来越快,每一个产业链上都汇聚了太多虎视眈眈的分食者,且不说短线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风险,企业即使获得了可以对主业项目形成资金支持的短期利润,其在主业市场的影响力、管理者精力的分散以及综合竞争力的衰减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追求上市是追求短期利润的陷阱之一,对投资者而言,上市最大的损失在于战略方向的迷失。一方面,上市本身高额“利润”的吸引力容易使企业对短期利润“成瘾”,另一方面,上市融来的巨额资金会“撑死”企业,找不到项目可投,病急乱投医往往会形成大量呆坏死账,直接影响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此方面的分析在本刊特别策划《批判上市》中已有详述,在此不表。
一些企业本末倒置,轻视主业经营,在证券市场中通过“委托理财”疯狂追逐资本利得,也形成了巨大的短期利润陷阱。
1997年初,沪深两市行情火爆。山东黑豹董事会按捺不住,决定涉足二级市场,先后购入沪市龙头股“四川长虹”股票232.756万股,不久又按10:1.875的比例参与长虹公司的配股,持有“四川长虹”股票达到276.3978万股,共投入资金9852.97万元,平均购入成本为35.65元/股。
就在山东黑豹购入“四川长虹”股票后不久,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严禁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炒作股票的通知,规定企业购买股票持有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6个月的持有期过后,随着“四川长虹”股价一路阴跌,山东黑豹被深度套牢。到2000年,山东黑豹明白“四川长虹”大势已去,无力回天,遂将所持股票全部卖出,卖出均价为13. 31元/股。据测算,山东黑豹投资“四川长虹”4年间,累计损失约4438万元。
可是,首次在二级市场上投资不利的山东黑豹并没有接受教训。公司在抛出“四川长虹”后,2000年又投资5295. 64672万元购入222.2288万股“许继电器”,平均成本23.83元/股。到2000年末,“许继电器”收盘于20. 27元,山东黑豹的账面亏损为791.07万元,再度“被套”。到2001年底,“许继电器”的年末收盘价为11.0 7元,山东黑豹购入该只股票的资金已经缩水一半还多。据测算,截止到2001年末,从“四川长虹”到“许继电器”,山东黑豹投资损失达7200万元。
投资项目的流动性是项目成功的重要评价依据,而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短期投资的陷阱主要表现在超出暂时闲置资金的初衷、委托理财的保底收益缺乏保证以及操作中的无序管理,这些陷阱使“委托理财”根本无法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在过去两年间,通过“委托理财”谋取短期高额短期利润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如上海金陵投资银广夏造成账面损失上亿元,2000年末和2001年中期末短期投资分别高达1.366亿元和2.597亿元,相对主业规模,该公司已成为“炒股炒成股东”的典型,资本的流动性近乎为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