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最牛管理学:各种版本“木桶理论”解析

[复制链接] 2
回复
76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4-8-18 21:2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管理学中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它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一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构成木桶的最短的那块木板。

在实践中,“木桶理论”这一富含哲理的观念,被用来解释许许多多的现象。但是,在原始表述中由于未曾涉及其适用范畴和约束条件,一些具有很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学者,就根据不同环境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演绎、引申,形成了“木桶理论”的各种新版本。

“木桶斜放理论”

有人认为,补短毕竟要加大投入,是件费力而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因此应当合理挖掘现有要素的潜能,就是要在“用”上下功夫,扬长避短,甚至故意突出其长处,也许比一味弥补其短处更有效果。如果继续用木桶的比喻来说,就是将木桶向长板一方倾斜放置,比正着放置要增加更多的容量。这种认识好像有点强词夺理或者偷换概念,但似乎也自成一说。

这个新“木桶理论”版本是在启示人们:用人贵在用其所长。正如日本松下幸之助老先生所讲:用人不求全,有 70分的人才就好。

“木板密合理论”

也有人认为,对一个木桶而言,如果木板长度都合适,但相互之间如果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或者说无法达到应有的容量。因此强调要注意强化木板之间的密合程度,防止水从缝隙泄露。

这个版本的新“木桶理论”显然是在启发人们,对一个组织的战斗力而言,其不仅取决于每一名成员的能力,也由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所决定。企业的竞争力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不但要均衡,更要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各部门、人员之间在各有所长、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进行密切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木板密合理论”可以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协作、沟通的重要性。提高木桶装水的能力,必须有两个措施相配合:加长木板,并让木板之间结合得更紧密。

“铁桶理论”

桶为水而做,水因桶而立,一个木桶,即使是铁桶,无论其桶壁多厚多坚,只要在桶底有个米粒大的小眼儿,水必然流失,如果不加修补,这桶也就成了一个废物。对此现象,不妨称为“铁桶理论”。

“铁桶理论”告诫人们,没有坚固的基础工作,必然会导致一事无成。古人说“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也是讲的“铁桶”底部不能有眼儿。历史上有过无数次因忽视“铁桶”底板作用而导致全盘皆输的沉痛教训:某地兴建一个规模浩大的水库,但由于勘察选址不慎,建到了地质断层上,导致水库成了一个无底洞,注多少水渗多少水,也就造成了一个废库。

“木板互补理论”

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企业,木桶的最长的那几块板可能是你让人认识的原因,但最短的那几块却是制约你发展的根本。有人认为,如果木板质地相同,通过适当截取长板来弥补短板的做法,比加大投入补短更为合算,因为前者成本几乎为零。

这说明,对企业而言,立足于现有要素,只要科学管理,合理配置、优化结构,同样可以增加效益。

“大木桶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利用各自生产条件上的绝对优势,生产实际成本低于别国的商品,然后去交换别国所擅长生产的产品,这样会比各国自己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物品更为有利。从这个国际贸易学的观点可以给我们理解“大木桶理论”一个新的角度,每个人都是组织这个“大桶”上的一块“板子”,类似的,每一个企业的核心优势产品都是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大木桶上的“板子”,把他们有效地组合起来发挥每个个体的长处,就可以取得更大的整体效益,这就是“大木桶理论”。

“大木桶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系统性、开放性的视角,打破了企业原来所普遍持有的狭隘生产思维,可以借助其他企业、甚至国外企业的优势要素来打造“木桶”。

“木桶盛沙理论”

看待“木桶理论”时,很多人往往只注意到木板的长短,而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明确桶里盛的是水。如果桶里盛的是沙子,那么这一理论立刻失效。用木桶盛沙,虽然不能绝对地说容量的大小取决于最长的木板,但是至少长木板对于能盛多少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传统的“木桶理论”对足球并不适合,否则你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个马拉多纳就可以淘汰由 11名球星组成的巴西队。

“木桶盛沙理论”给人们、至少给足球界一个启示:拔尖人才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他反映了一个团队的“摸高”能力。

“木盆理论”

中国 IT界巨头同创集团总裁王荣之等认为,如果我们没有长板,而只有许许多多很短的木板,但合起来做成直径很大的木盆,盛水照样比木桶多。

王荣之的木盆理念昭示人们,企业要发展,关键是要整合多方力量,集成合力、形成体系。正是因为这一理念在同创内部的深入人心,也正是由于企业构筑了在国内 IT界最为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才使同创即使在遭受重创时,也没有如“瀛海威”一般出现领导层的集体哗变,其骨干力量保存得出奇的好,企业内部重组由此也出奇顺利。

“箍桶理论”

“箍桶理论”就是针对“木桶理论”而提出的逆向的新观念,其定义是:先制定一个目标,然后根据现在自身与客观的情况,制定出最终为能达到目标的一个个阶段的任务量。或者说,就是将一件有大困难的事,细分为若干阶段或部分,这样,在细分后的每个阶段或部分,其困难就被大大缩小,直至缩小到其困难可被轻易克服,缩小到要实现这个阶段或部分的小任务,完全具备客观的可能,而几乎没有任何系统的风险干扰。

“箍桶理论”就是用小的时间量与任务量,化解“计划”所具有的系统大风险。学习与运用“箍桶理论”时,首先要“箍”一个适合自身素质的“桶”,不过先从“箍小桶”开始为好,自身要素增长后,再去“箍”更大的“桶”。

诸理论的限制性分析

综合分析以上新的“木桶理论”的引申、演绎角度,要使“木桶理论”更具严密性,应当做出以下限制性规定:

1.底板必须是稳定、坚牢的。这是传统“木桶理论”假定的一个前提。在现实中,对一个系统而言,这是根基性的东西,具备这个条件,就不会演绎出“铁桶理论”、“木盆理论”和“箍桶理论”。在实践中能称作底板的如企业的组织结构、规模,人才的自由度(若人不是自由的,体力、脑力、心力毫无意义)等。

2.长、中、短板结合必须是有机密合的,不存在间隙。做出如此规定,就会使“木板密合理论”失去市场。

3.诸木板必须是互不替代的,即一板不能转化为另一板,就如同人才的脑力不能替代体力一样。这就否决了“木板互补理论”。

4.构筑木桶的环境是封闭的,即不存在外部木板的“供应市场”。这就限制了“大木桶理论”的发展。

5.应均衡、同强度的发挥各板功能,避免出现“报废时间”的不同,因为过于倚重一板会缩短其使用寿命。而“木桶斜放”理论就是由此反向演绎的。

6.木桶内容物必须是“水”类流体,这样“木桶盛沙理论”就不会产生了。http://ulmg.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839&extra=page%3D1
沙发
发表于 2014-10-15 14:19:0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
板凳
发表于 2014-10-15 14:44:40 | 只看该作者
加精   第一次意识到 好多事情是可以灵活运用 灵活处理的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