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把创业,加了定语:农民,就要从这个群体的意识谈起。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为满足温饱,在一块地上自耕自作,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制约,基础心理表现为求稳、怕变;受地块大小、活动范围的制约,内心盲目和狂热,经验性、直观性和不系统性为向导。从而形成很大的保守性,
本能的排斥变革,自足、患得患失、平均主义尤为特出。这个群体普遍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有,小富即安、缺乏自律、宗派亲族。 小富即安。有小农意识的人,其追求相对较低,只要超过了旱涝保收,吃饱喝足略有结余的目标,就会产生富有的感觉。生活相对富足了,就没有了从前那种吃苦耐劳,不干活就要饿肚子的危机感;有了结余就开始琢磨着享受,首先盖个好房、买辆好车,烧香修坟包二奶,作为创业者,不会首先考虑把结余投入再生产,让结余有更多的结余;在自己的生活圈里稍显突出,就飘然自得,不可一世,“我跟你讲”、“没有我,会怎么怎么样”、“我怎么怎么样”、“我现在只抽中华香烟”、“我是老板”、“怎么怎么有实力”……,是听不得异见的。连骂几句老婆,踹两脚自家的狗都以为比美国总统的能耐还大。
缺乏自律。由于小农生产方式是典型的个体行为,自家的地、自家的犁、想下地就下地,想种啥就种啥。所以,没有规章,也不懂得什么是制度,跟谈不上流程,不需要约束,哪来的自律。有小农意识的人一般很随心所欲,公私不分、上下不分、内外不分、轻重不分,不用说作为一个主官应肩负的责任,就连作为一个人与社会相处的标准分寸都谈不上,喜欢指手画脚,对他人评头论足,把自己的一些行为观念强加于他人,不懂得顾及他人的感受,事情和人分不清。
宗派亲族。个体经营,势单力薄,没有组织,没有协作,没有利益责权的共存,自然也就没有抗风险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风调雨顺的时候养尊处优,一旦出现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叫天不应,求助无门。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宗派亲族,有小农意识的人只相信同姓同血缘的本家人。为了集合力量战胜灾难除了拉帮结派,任人唯亲,家族化创业不是坏事,是快速建立团队的一项策略,但在宗派亲族不够用时,恐怕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小农经济中形成了农民身份,反映着农民为生存而对自己利益的维护,但不包含对权利的捍卫与争取;虽是与官文化对立的民文化,但并未从根本上否定官文化的统治,而是在如何适应集权官僚制的前提下,形成维护自己的生存和简单再生产的初级观念。
小农意识是个体的,却是普遍的,作用于农民,影响于全社会,包括小市民,乃至官僚。时至今日,其传统至今依然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的观念有所制约。我们中国的决策者们,持续推进城镇化进程,我想这也是力求在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的问题吧。
陶鑫同学于2014.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