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打篮球,喜欢其中的竞赛感觉;但是,队友们各有各不同的打球风格与习惯,目的不一致且多样化:出出汗,玩玩输赢无所谓了等等;因此,常因队友间的各自为政而不知所措,无法以找到恰当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成员间很难定位并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普通的简单的篮球如此,更不用说在社会中(作为普遍意义上的人)、在职场中(作为具体身份的体现者)确定自己的角色了。
对个体来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确切的位置或角色,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为人所知;一旦进入角色,会因各方面的和谐而如鱼得水般游刃有余;但是,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并定义其内容?同时,面对扑面而来的机会诱惑,镇定自如踏实如牛阵脚不乱是多么不易,一旦做到是多么弥足珍贵。
从环境来看,在琳琅满目的思想市场的货架上,“换位思考”的堆头与POP是那么明显夺目,“想上司之所想,急上司之所急”的口号多么洪亮,似乎“昭示”着换位思考的流行性、必要性与必然性,代表着个人前途的顺畅与否。事实上,个人对自己角色发展的把握尚如此艰难,更何况跳出自己的角色限制进入他人领空进行直接的赤裸裸的思想侵犯呢?
学者李小江在《阶级、性别与民族国家》里也讲到:
如果你能面对个人,那你一定是跨越了民族的障碍,一定是缓解了阶级之间的矛盾,一定是男女比较平等;把两性问题放开一些,把阶级斗争的弦放松一点,把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放下,去面对一个个的“人”:他(她)就是他(她),不是民族国家的代表,也不是阶级的化身,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我们可以和平相处,平等交谈。为什么说在学术上面对“个人”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因为它必须跨越所有的社会障碍,包括政治民主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社会体制问题,跨越国界,跨越民族鸿沟……
而实际上,我们能吗?!
前面讲的是基于原有角色的扩延或角色的“相关多元化”,后面却是彻底的“思想革命”。扩张思维是一种高度,一种“一览众山小”的高度,而流行的“思想革命”更像云里雾里的海市蜃楼,因为“一览众山小”毕竟还是站在一座山上。
宣传“换位思考”的重要性,无疑源自“利己”的投机心理;事实上,它的流行,也就是“舍本逐末”的流行,“追求术(技巧)”的流行;忘记了“没有坚实的基础哪来的高楼大厦”,忽视了自我修养。
个人拙见,“换位思考”的流行,正是世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标准的流行。想一下,现在有多少人是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世俗标准对名利的喜好需要你干掉某些人或得到某些人的青睐方可达到所谓的出人头地,导演 “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当代演义版!
“换位思考”不应体现在个人对名利的追逐中;事实上,在任何地方也不可能找到换位思考的存在!所谓的“换位思考”,既是一场智慧/思想的较量,胜利的前提是智慧/思想的高度优势,就像传说中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也是一场小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整合运动,也就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侵犯,也只有思想高度的优势存在方可收其于囊中。没有中庸之道!
所以,放弃对术(技巧)的崇拜,注重个人修养,水到渠成,修成正果。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23 19:23:50编辑过] |